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国各阶段的英语教学普遍过分强调单词记忆、语法讲解、语言知识灌输和语意分析,忽视了“语感”的培养。于是培养了大量“聋哑英语”和“文盲英语”的学生,所学英语几乎派不上任何用场。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语感教学在英语教学研究和改革中已越来越引起英语界的关注。
一、语感的认识和特点
语感就是学习者对语言的自我感受、领悟的能力。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反映了使用者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语感从其产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听音、朗读时输入的“语音印象”和文字符号中的形义及已有的各种知识融合,会共同作用于大脑,并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活动。形成的对语音信息材料的音、形、义的直觉把握,实质上是在信息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定向反射,就是语感的形成。
对语言文字的高度敏感性是语感最突出的特点。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当语言文字作用于他的视听感官时,他就会迅速地捕捉住稍纵即逝的语言信息,加以正确而全面的感知,不会失误或失真。
对语言文字的快速的领悟性是语感的又一突出的特点。感知只是认识的开始,理解才是目的。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在感知语言文字后,能够迅速领悟、理解其内容的意义。正确理解语言文字是培养语感能力的核心,也是语感教学之所以值得提倡、研究并推广的最大价值所在。
对语言文字敏捷思维的直觉性是语感的另一特点。所谓直觉,即不预先经过一番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便对思维结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在感知文章语言文字的同时,几乎不需要经过思考的过程,凭着语感就能迅速体察到其中的内蕴。
二、我国英语教学的误区
1.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我国教育界举国学习贯彻“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学理论。它统治了我们的教育思想并主宰着一切教学活动。英语课成了教师照本宣科一言堂讲解教材内容的场所,学生则成了被动地接受灌输、强记硬背教材内容的机器。英语教学从根本上违背了语言教学应遵循的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目的性、主动性等一系列根本性原则。
2.不结合实际,盲目照搬国外外语教学法,从翻译法、视听法、情景法、交际法等外语教学法都被走马灯似的引进,照搬到我国的英语课堂上。我们忽视了最根本的问题:外语教学法的选择与使用直接受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师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宜盲目照搬。
3.功利主义催生了揠苗助长式的应试教学而导致了英语课上“详讲知识、细抠语法、死记硬背、题海应试”等典型错误的语言教学模式,致使师生双方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过重。
三、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教师要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教师要通过英语课堂教学用心引导,加强训练和培养,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感触的语言习惯、一种敏锐的语言直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1.创造环境和氛围。教师要学会将教学内容加以处理使之“情景化”,即把“训练”当作英语语感教学的主要方法,让学生把对话、课文等还原到作者写作时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景中去模仿、体验和感知,形成语感。
2.在听、读中感悟语感。扩大输入,听读领先,始终重视大量系统的听力训练和阅读训练,优先培养听、读理解能力,确保英语语言材料大量、有效地输入与积累。在听、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稳步提高说、写表达能力。
3.善于用英语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教师可要求学生勤翻词典,使其学会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让学生逐步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4.注重文化背景的渗透。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中国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总之,语感的训练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持之以恒,将语感训练和语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在一切语言交际中有意识地去感受语感、把握语感、实践语感。这样学生的良好的英语语感一定会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骆国英.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J].中国民族教育,2004(1).
一、语感的认识和特点
语感就是学习者对语言的自我感受、领悟的能力。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反映了使用者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语感从其产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听音、朗读时输入的“语音印象”和文字符号中的形义及已有的各种知识融合,会共同作用于大脑,并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活动。形成的对语音信息材料的音、形、义的直觉把握,实质上是在信息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定向反射,就是语感的形成。
对语言文字的高度敏感性是语感最突出的特点。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当语言文字作用于他的视听感官时,他就会迅速地捕捉住稍纵即逝的语言信息,加以正确而全面的感知,不会失误或失真。
对语言文字的快速的领悟性是语感的又一突出的特点。感知只是认识的开始,理解才是目的。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在感知语言文字后,能够迅速领悟、理解其内容的意义。正确理解语言文字是培养语感能力的核心,也是语感教学之所以值得提倡、研究并推广的最大价值所在。
对语言文字敏捷思维的直觉性是语感的另一特点。所谓直觉,即不预先经过一番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便对思维结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在感知文章语言文字的同时,几乎不需要经过思考的过程,凭着语感就能迅速体察到其中的内蕴。
二、我国英语教学的误区
1.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我国教育界举国学习贯彻“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学理论。它统治了我们的教育思想并主宰着一切教学活动。英语课成了教师照本宣科一言堂讲解教材内容的场所,学生则成了被动地接受灌输、强记硬背教材内容的机器。英语教学从根本上违背了语言教学应遵循的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目的性、主动性等一系列根本性原则。
2.不结合实际,盲目照搬国外外语教学法,从翻译法、视听法、情景法、交际法等外语教学法都被走马灯似的引进,照搬到我国的英语课堂上。我们忽视了最根本的问题:外语教学法的选择与使用直接受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师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宜盲目照搬。
3.功利主义催生了揠苗助长式的应试教学而导致了英语课上“详讲知识、细抠语法、死记硬背、题海应试”等典型错误的语言教学模式,致使师生双方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过重。
三、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教师要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教师要通过英语课堂教学用心引导,加强训练和培养,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感触的语言习惯、一种敏锐的语言直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1.创造环境和氛围。教师要学会将教学内容加以处理使之“情景化”,即把“训练”当作英语语感教学的主要方法,让学生把对话、课文等还原到作者写作时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景中去模仿、体验和感知,形成语感。
2.在听、读中感悟语感。扩大输入,听读领先,始终重视大量系统的听力训练和阅读训练,优先培养听、读理解能力,确保英语语言材料大量、有效地输入与积累。在听、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稳步提高说、写表达能力。
3.善于用英语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教师可要求学生勤翻词典,使其学会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让学生逐步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4.注重文化背景的渗透。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中国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总之,语感的训练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持之以恒,将语感训练和语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在一切语言交际中有意识地去感受语感、把握语感、实践语感。这样学生的良好的英语语感一定会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骆国英.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J].中国民族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