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大学的小语种专业三四年才招生一次,几十年的毕业生总人数不过百人,蒙古语专业就是其中之一。“会觉得挺孤独的,没有学长学姐,没有学弟学妹。但一方面又想,我们是学校里唯一在学蒙古语这门专业的人啊,所以觉得也没那么坏。”蒙古语专业大四学生张源说。张源毕业后,他们学校的蒙古语专业迎来了2016级的“小鲜肉”,而2013—2015级则是一片空白。
从大学之前认识基本为零,懵懵懂懂被录进一个陌生的专业,到一个多学期之后有了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个演变过程学习者们自己也说不清。
在一些人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们还会慢慢带有对象国的气质,甚至会拥有与对象国人民相近的思维方式,比如韩语专业的学生日常说话的尾音会变得相对软糯,日语专业的学生相比于地中海沿岸语种专业的学生来说会更守时,等等。
小语种学习者和从业者也常常会形成自己的圈子,因为无论是细致的学习体验还是对对象国浓烈的情感,在他们看来,都是外人不太容易真正理解的。
經历了4年的蒙古语学习,张源越来越喜欢“有几分洋气”的蒙古语和东西交融的蒙古文化。大三时她去蒙古国立大学做了一年的交换生,见到了草原上“傻萌”的马,体验了零下几十度的气温。她说:“蒙古国学生的性格大都很好,很开朗,但他们好像不是特别在意时间,经常迟到,他们跟你说快到了,其实还差好远。”虽然这一年间有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经历,但是一旦回想起来,张源还是止不住地感慨:“每次看到与蒙古国相关的东西都会觉得很亲切。”
这种情绪其实在很多小语种专业的学生中都会存在:一旦看到与自己对象国有关的书籍、新闻甚至几个有些相像的字,都会感到十分激动。
出于对蒙古语的兴趣,张源决定在研究生期间继续读本专业:“这门学问太深了,想要把它学好的话,没几十年够呛。”
从大学之前认识基本为零,懵懵懂懂被录进一个陌生的专业,到一个多学期之后有了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个演变过程学习者们自己也说不清。
在一些人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们还会慢慢带有对象国的气质,甚至会拥有与对象国人民相近的思维方式,比如韩语专业的学生日常说话的尾音会变得相对软糯,日语专业的学生相比于地中海沿岸语种专业的学生来说会更守时,等等。
小语种学习者和从业者也常常会形成自己的圈子,因为无论是细致的学习体验还是对对象国浓烈的情感,在他们看来,都是外人不太容易真正理解的。
經历了4年的蒙古语学习,张源越来越喜欢“有几分洋气”的蒙古语和东西交融的蒙古文化。大三时她去蒙古国立大学做了一年的交换生,见到了草原上“傻萌”的马,体验了零下几十度的气温。她说:“蒙古国学生的性格大都很好,很开朗,但他们好像不是特别在意时间,经常迟到,他们跟你说快到了,其实还差好远。”虽然这一年间有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经历,但是一旦回想起来,张源还是止不住地感慨:“每次看到与蒙古国相关的东西都会觉得很亲切。”
这种情绪其实在很多小语种专业的学生中都会存在:一旦看到与自己对象国有关的书籍、新闻甚至几个有些相像的字,都会感到十分激动。
出于对蒙古语的兴趣,张源决定在研究生期间继续读本专业:“这门学问太深了,想要把它学好的话,没几十年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