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动力。近年来消费率持续偏低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不断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是2005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乃至相当一段时期发展经济所追求的根本目的之一。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消费率,扩大居民消费。
我国居民消费状况
(一)居民消费稳定
近年来我国连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出台了一些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消费水平稳定增长。一是消费规模逐渐扩大。2000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2004年达5395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后劲。二是消费结构正在升级。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2003年城市居民家庭为37.1%,农村家庭为45.6%;汽车、住房、通讯等消费成为热点;旅游、教育等消费增长迅速。三是消费方式出现多样化。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网络信息消费等新方式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消费观念,促进了消费便利化。
(二)居民消费存在诸多严峻问题
在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形势不容乐观,仍存在诸多严峻问题。
1、居民消费增长明显慢于经济增长
最近10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而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5%。我国最终消费总额平均增长一直低于GDP增速,1990-2003年间我国居民消费总量年均增速比GDP增速慢1.5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以后,比GDP慢增速2-3个百分点。人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速度慢于经济增长的情况更加明显。1990-2003年城镇居民消费年均增长6.6%,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增长5.6%,分别比同期GDP增速低1.6个和2.6个百分点。
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下降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然而,近年我国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73%、2001年的48%、2003年的40%,降至2003年的37%,在此期间,经济的较快增长率主要靠投资带动。
3、消费与投资的增长不协调
近年来,我国投资率连年提高,消费率逐年下降。2000-2003年投资率分为36.4%、38%、39.2%和42.3%,消费率分别为61.1%、59.8%、58.2%和55.5%。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一般为20%-30%,消费率一般为70%-80%。我国如此高的投资率又如此低的消费率,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4、居民消费增速低于政府消费增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消费增速逐年加快,而居民消费增速逐年减缓,居民消费比重明显走低。1990-2003年政府消费平均增长15.6%,居民消费平均增长14.3%,居民消费增长低于政府消费增长1.3个百分点。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而我国2003年的居民消费率只有43.4%。
5、农村消费增速低于城市消费增速
我国城乡之间消费相距较大。以当年价格计算,1990-2003年,城市、县城、县以下消费品市场零售总额平均增长分别为16.9%、11.1%、10.2%,县城和农村比城市消费品市场增速低5.8和6.7个百分点。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消费水平低下和消费增速缓慢将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整体消费的增长。
扩大居民消费势在必行
(一)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在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中,消费是主导力量。从社会生产周期来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的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消费不仅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运行的前提。消费需求主要由个人消费引起和形成,它是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最终需求。消费增长将带动投资相应的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渐由供给转向需求,由生产转向消费。
居民消费是总体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消费率构成来看,发达国家如美国居民消费率在70%左右,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我国居民消费率接近50%。特别是随着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到一般居民家庭,居民消费开始成为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稳定发展投资和出口的同时,我国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和消费,把扩大消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扩大居民消费是当务之急
我国经济以内需为主。现阶段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需要投资和消费的双轮驱动,也需要投资和消费的协调发展。某一时期投资所占比例高一点是正常的,但如果消费率长期偏低且偏低的幅度较大,则应引起足够重视。近年来我国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率偏低。
事实证明,消费率偏低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的消极后果。消费率低,与投资率不成合理比例关系,就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大量生产能力过剩。据调查,目前全国900余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不足50%,加工工业尤为突出,导致经济失衡和企业不景气。
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上升,不仅要看生存性消费,还要看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是否得到同步扩展。因此,必须坚决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投资和消费协调发展。
积极推动居民消费增长的对策
温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实行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稳步发展消费信贷等新型消费方式。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尤其是加快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搞活农村流通,开拓农村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服务性消费;引导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增加即期消费。
(一)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
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消费能力的升降。为此,各级政府要通过积极发展经济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分配政策上要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当前特别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及其收入水平。一是继续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势头;二是加大对职工最低工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三是进一步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完善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四是增加就业,建立和完善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保证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有一个合理增长幅度。
(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健全,相当多的居民消费者对未来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总额增加,也不愿增加当期消费,而为可能出现的失业、医疗支出等进行储蓄。此外,家庭支出的不确定性加大,如子女教育支出增加,也导致即期消费减弱。为此,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十分紧迫。一是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工作;二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三是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四是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五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制约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农民收入和积累达到较高水平,消费结构也实现不了升级,也就影响我国整体消费的扩大。为此,必须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和营造农村的消费环境。一是继续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工作,不断完善供电设施;二是努力加强农村道路、通讯和广播电视设施建设;三是建立和完善厂家和商家在农村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点,方便农民消费。
(四)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消费热点
根据国内市场国际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生产优质价廉的产品,满足城乡居民需要。一是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善供给结构,稳定物价,增加有效供给;二是扩大消费热点,不断拓宽服务消费的空间和领域,扩大服务消费品种和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面向农村居民大市场,调整产品结构,生产能满足农民的特定消费环境和消费特点以及不同收入水平群体需要的产品。
(五)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
要扩大居民消费,就必须有良好的消费环境。因此,要加强消费环境的建设,强化对市场的管理,完善消费政策,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是加强对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二是清理和修订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清理各种名目的不合理收费;三是完善信贷消费政策,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信贷的规模和领域;四是探索扩大居民最终消费的新方式新途径,刺激即期需求增长,引导和拉动消费需求增长。
(六)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增强消费信心
首先,引导居民转变“量入为出”旧的消费观念,实现由节俭型向适度消费型转变。其次,加强宣传、教育,使居民懂得促进消费和扩大消费是发展经济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再次,适时抓住国家经济发展良好态势,积极引导居民扩大消费。最后,提倡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环保消费、科学消费,促进消费实现途径的多样化,由自我积累型向信贷消费型发展。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我国居民消费状况
(一)居民消费稳定
近年来我国连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出台了一些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消费水平稳定增长。一是消费规模逐渐扩大。2000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2004年达5395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后劲。二是消费结构正在升级。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2003年城市居民家庭为37.1%,农村家庭为45.6%;汽车、住房、通讯等消费成为热点;旅游、教育等消费增长迅速。三是消费方式出现多样化。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网络信息消费等新方式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消费观念,促进了消费便利化。
(二)居民消费存在诸多严峻问题
在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形势不容乐观,仍存在诸多严峻问题。
1、居民消费增长明显慢于经济增长
最近10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而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5%。我国最终消费总额平均增长一直低于GDP增速,1990-2003年间我国居民消费总量年均增速比GDP增速慢1.5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以后,比GDP慢增速2-3个百分点。人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速度慢于经济增长的情况更加明显。1990-2003年城镇居民消费年均增长6.6%,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增长5.6%,分别比同期GDP增速低1.6个和2.6个百分点。
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下降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然而,近年我国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73%、2001年的48%、2003年的40%,降至2003年的37%,在此期间,经济的较快增长率主要靠投资带动。
3、消费与投资的增长不协调
近年来,我国投资率连年提高,消费率逐年下降。2000-2003年投资率分为36.4%、38%、39.2%和42.3%,消费率分别为61.1%、59.8%、58.2%和55.5%。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一般为20%-30%,消费率一般为70%-80%。我国如此高的投资率又如此低的消费率,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4、居民消费增速低于政府消费增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消费增速逐年加快,而居民消费增速逐年减缓,居民消费比重明显走低。1990-2003年政府消费平均增长15.6%,居民消费平均增长14.3%,居民消费增长低于政府消费增长1.3个百分点。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而我国2003年的居民消费率只有43.4%。
5、农村消费增速低于城市消费增速
我国城乡之间消费相距较大。以当年价格计算,1990-2003年,城市、县城、县以下消费品市场零售总额平均增长分别为16.9%、11.1%、10.2%,县城和农村比城市消费品市场增速低5.8和6.7个百分点。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消费水平低下和消费增速缓慢将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整体消费的增长。
扩大居民消费势在必行
(一)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在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中,消费是主导力量。从社会生产周期来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的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消费不仅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运行的前提。消费需求主要由个人消费引起和形成,它是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最终需求。消费增长将带动投资相应的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渐由供给转向需求,由生产转向消费。
居民消费是总体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消费率构成来看,发达国家如美国居民消费率在70%左右,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我国居民消费率接近50%。特别是随着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到一般居民家庭,居民消费开始成为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稳定发展投资和出口的同时,我国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和消费,把扩大消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扩大居民消费是当务之急
我国经济以内需为主。现阶段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需要投资和消费的双轮驱动,也需要投资和消费的协调发展。某一时期投资所占比例高一点是正常的,但如果消费率长期偏低且偏低的幅度较大,则应引起足够重视。近年来我国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率偏低。
事实证明,消费率偏低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的消极后果。消费率低,与投资率不成合理比例关系,就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大量生产能力过剩。据调查,目前全国900余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不足50%,加工工业尤为突出,导致经济失衡和企业不景气。
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上升,不仅要看生存性消费,还要看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是否得到同步扩展。因此,必须坚决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投资和消费协调发展。
积极推动居民消费增长的对策
温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实行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稳步发展消费信贷等新型消费方式。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尤其是加快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搞活农村流通,开拓农村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服务性消费;引导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增加即期消费。
(一)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
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消费能力的升降。为此,各级政府要通过积极发展经济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分配政策上要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当前特别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及其收入水平。一是继续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势头;二是加大对职工最低工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三是进一步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完善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四是增加就业,建立和完善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保证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有一个合理增长幅度。
(二)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健全,相当多的居民消费者对未来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总额增加,也不愿增加当期消费,而为可能出现的失业、医疗支出等进行储蓄。此外,家庭支出的不确定性加大,如子女教育支出增加,也导致即期消费减弱。为此,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十分紧迫。一是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工作;二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三是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四是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五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制约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农民收入和积累达到较高水平,消费结构也实现不了升级,也就影响我国整体消费的扩大。为此,必须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和营造农村的消费环境。一是继续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工作,不断完善供电设施;二是努力加强农村道路、通讯和广播电视设施建设;三是建立和完善厂家和商家在农村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点,方便农民消费。
(四)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消费热点
根据国内市场国际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生产优质价廉的产品,满足城乡居民需要。一是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善供给结构,稳定物价,增加有效供给;二是扩大消费热点,不断拓宽服务消费的空间和领域,扩大服务消费品种和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面向农村居民大市场,调整产品结构,生产能满足农民的特定消费环境和消费特点以及不同收入水平群体需要的产品。
(五)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
要扩大居民消费,就必须有良好的消费环境。因此,要加强消费环境的建设,强化对市场的管理,完善消费政策,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是加强对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二是清理和修订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清理各种名目的不合理收费;三是完善信贷消费政策,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信贷的规模和领域;四是探索扩大居民最终消费的新方式新途径,刺激即期需求增长,引导和拉动消费需求增长。
(六)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增强消费信心
首先,引导居民转变“量入为出”旧的消费观念,实现由节俭型向适度消费型转变。其次,加强宣传、教育,使居民懂得促进消费和扩大消费是发展经济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再次,适时抓住国家经济发展良好态势,积极引导居民扩大消费。最后,提倡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环保消费、科学消费,促进消费实现途径的多样化,由自我积累型向信贷消费型发展。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