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总体目标: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了承上启下的新阶段。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吴弘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经济结构与金融格局大调整趋势,但也存在着金融中心之间的激烈竞争,甚至有老牌金融帝国挑起金融对抗的风险。我国在深化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背景下,进入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时期。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着国内国际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274.8万亿元,增长17.6%;证券市场筹资额、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目前,上海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已连续两年位列世界第三。
在吴弘看来,虽然上海市市长龚正在今年1月的市人大十五届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的重大目标已经实现,但上海仍存在金融国际化程度有限、金融法制配套不足等短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还需要在优化金融体系和结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确立全球人民币资产中心地位,促进国内国际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对于未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已提出要显著提升上海金融中心能级,打造升级版,从国际金融中心迈向全球金融中心的新目标。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十四五”是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金融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十四五”时期上海市将紧紧围绕《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举措,不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支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从“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绿色化、法治化”方向加快推进。
吴弘认为,重点在于大力提升金融中心的国际化能级。首先是加快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先试,建设具有较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全球金融中心。
其次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发展数字金融,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最后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产管理中心,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优良金融生态,吸引更多国内外长期资金入市,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规划》还提出了6个具体目标,具体包括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生态系统更加成熟,更好满足国内外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求;金融科技中心全球竞争力明显增强,助推城市数字化加快转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显著扩大;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构筑,金融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金融营商环境高地更加凸显,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显著提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需放在国际国内格局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称,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未来伴随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而‘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是这一内涵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和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虽然如此,但在李峰看来,由于金融市场开放度不够,境外投资者在国内的投资占比仍然偏低。以国际证券投资负债/GDP这一指标为例,2020年,我国比例为12.6%,而美国是117.8%,英国则高达177.1%。未来,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全球投资者将加大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
李峰表示:“上海拥有最为齐全的金融要素市场,金融开放亦走在全国前列,其作为人民币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的地位将更加巩固,包括人民币产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拓展,人民币产品和工具进一步丰富,人民币在岸价格的国际影响力也将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李峰认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需要我国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好在岸和离岸两种资源,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全球资源的配置,尤其是金融资源的配置,需要从国际化产品业务的推行和国际机构生态圈的打造两方面推进,以推动金融市场对全球资本形成有效配置。”
具体而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可以具体落实到“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的打造,即全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際绿色金融枢纽、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和金融营商环境高地。
从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来看,上海在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打造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从机构层面看,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截至2020年末,上海共有合资证券公司7家,占全国47%;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3家,占全国52%;还有登记为内地合格的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OFE PFM)28家。此外,首批2家新设外资控股证券公司之一(摩根大通)、首家外资参股基金投顾公司(先锋领航)、首家外资全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贝莱德)先后在沪设立或开业。从业务层面看,多元化业务持续推进。目前已有13家上海基金管理公司开展了海外业务或自贸区业务。部分WOFE已取得投顾牌照,还有一些WOFE打算向公募转型。 李峰表示:“未来,除加大机构引进外,上海还需进一步提升境外资金占总管理规模的比重;丰富衍生品工具体系,推出更多国际化交易品种;平衡传统投资和另類投资比重等。”
从金融科技中心看,上海金融科技建设成果斐然,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在金融领域加速运用,金融科技公司纷纷涌现。在最新一期的伦敦金融城金融科技排名(GFCI 29)中,上海名列全球第2,仅次于纽约。
“未来,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需要推动金融科技关键技术研发、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促进金融科技产业集聚、推进金融科技监管创新试点并全方位营造一流金融科技发展环境。”李峰如是说。
从绿色金融枢纽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上海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业务层面,银行业积极引导信贷资源向绿色金融领域倾斜。截至2020年末,上海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4288.32亿元,比上年增加710.62亿元,增长22.24%。绿色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7.87%,比上年上升3.43个百分点。证券业为绿色产业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2020年承销(分销)绿色债券54只,金额296.1亿元。机构层面,2020年上交所代表当选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可持续发展工作组副主席,积极开展与全球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有关工作。
在李峰看来,未来上海将进一步践行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通过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看,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和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上海也已经成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枢纽。
李峰认为,未来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在贸易及投融资领域的使用不断增加,上海作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上海应该坚持‘本币优先’原则,稳步推进及便利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跨境使用;另一方面,提升境外投资者在上海市场的参与度,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重要大宗商品等‘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
从国际金融人才高地看,上海金融从业人员已经达到47万,但是高端人才仍旧缺乏。例如,上海CFA持证人占金融从业人员比例不到1%,低于纽约、伦敦和新加坡。李峰称,“未来上海应该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高质量人才推动上海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从金融营商环境高地看,最新一期的GFCI排名显示,上海的营商环境排名第六,低于纽约、新加坡、伦敦、香港和北京。通过对细分指标的分析,上海在营商便利指数、经济自由度、开放政府、监管质量等方面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李峰建议,未来上海应该针对现有不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
近年来,上海金融中心的影响力稳步提升,但国际金融中心要走向全球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城市在规模、国际化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规划》提出了由7个预期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包括金融市场规模、直接融资功能、金融开放程度、金融科技发展共4个维度,更加注重发挥上海金融市场在促进直接融资中的作用,注重反映国际化程度,注重金融科技创新等最新发展趋势,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规划》还从增强对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提升金融科技全球竞争力、发展绿色金融、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与金融开放创新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优化金融营商环境等8个方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措施。
吴弘表示,在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上海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吸引金融人才等方面取得较明显成果与影响,在与自贸区建设、科创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协同创新方面也卓有成效,其良好的城市建设、交通、生活、文化、信用等环境是未来金融中心建设的坚实基础,而国家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和坚持扩大开放更使金融中心拥有巨大潜力。
近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仍要抓紧完成“三大任务”。吴弘称,一是加强对科创企业的支持,支持更多优质创业和科技服务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二是加大金融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力度,建设长三角区域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国资投资与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做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促进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精准服务区域企业科创板上市。三是做好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金融制度创新,促进人民币跨境流通和人民币国际地位;试点国际金融法治试验区。
“进一步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还需要进行更广泛的先行先试改革和率先扩大开放,拥有更强的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与实施的话语权、掌握更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定价权。”吴弘表示,这要求上海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解决金融纠纷等方面提供更好的保障。
最后,李峰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以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绿色化、法治化为发展导向。“以市场为导向,打破当前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壁垒、制约和政府干预;不断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统筹利用在岸、离岸两种资源;加速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市场定价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金融手段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优化金融法治环境,营造金融发展良好生态。”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进入承上启下的新阶段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了承上启下的新阶段。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吴弘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经济结构与金融格局大调整趋势,但也存在着金融中心之间的激烈竞争,甚至有老牌金融帝国挑起金融对抗的风险。我国在深化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背景下,进入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时期。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着国内国际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274.8万亿元,增长17.6%;证券市场筹资额、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目前,上海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已连续两年位列世界第三。
在吴弘看来,虽然上海市市长龚正在今年1月的市人大十五届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的重大目标已经实现,但上海仍存在金融国际化程度有限、金融法制配套不足等短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还需要在优化金融体系和结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确立全球人民币资产中心地位,促进国内国际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对于未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已提出要显著提升上海金融中心能级,打造升级版,从国际金融中心迈向全球金融中心的新目标。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十四五”是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金融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十四五”时期上海市将紧紧围绕《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举措,不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支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从“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绿色化、法治化”方向加快推进。
吴弘认为,重点在于大力提升金融中心的国际化能级。首先是加快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先试,建设具有较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全球金融中心。
其次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发展数字金融,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最后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产管理中心,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优良金融生态,吸引更多国内外长期资金入市,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双循环”发展格局
赋予中心建设新内涵
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规划》还提出了6个具体目标,具体包括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生态系统更加成熟,更好满足国内外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求;金融科技中心全球竞争力明显增强,助推城市数字化加快转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显著扩大;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构筑,金融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金融营商环境高地更加凸显,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显著提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需放在国际国内格局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称,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未来伴随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而‘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是这一内涵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和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虽然如此,但在李峰看来,由于金融市场开放度不够,境外投资者在国内的投资占比仍然偏低。以国际证券投资负债/GDP这一指标为例,2020年,我国比例为12.6%,而美国是117.8%,英国则高达177.1%。未来,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全球投资者将加大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
李峰表示:“上海拥有最为齐全的金融要素市场,金融开放亦走在全国前列,其作为人民币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的地位将更加巩固,包括人民币产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拓展,人民币产品和工具进一步丰富,人民币在岸价格的国际影响力也将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李峰认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需要我国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好在岸和离岸两种资源,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全球资源的配置,尤其是金融资源的配置,需要从国际化产品业务的推行和国际机构生态圈的打造两方面推进,以推动金融市场对全球资本形成有效配置。”
上海作为人民币跨境使
用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
具体而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可以具体落实到“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的打造,即全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際绿色金融枢纽、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和金融营商环境高地。
从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来看,上海在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打造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从机构层面看,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截至2020年末,上海共有合资证券公司7家,占全国47%;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3家,占全国52%;还有登记为内地合格的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OFE PFM)28家。此外,首批2家新设外资控股证券公司之一(摩根大通)、首家外资参股基金投顾公司(先锋领航)、首家外资全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贝莱德)先后在沪设立或开业。从业务层面看,多元化业务持续推进。目前已有13家上海基金管理公司开展了海外业务或自贸区业务。部分WOFE已取得投顾牌照,还有一些WOFE打算向公募转型。 李峰表示:“未来,除加大机构引进外,上海还需进一步提升境外资金占总管理规模的比重;丰富衍生品工具体系,推出更多国际化交易品种;平衡传统投资和另類投资比重等。”
从金融科技中心看,上海金融科技建设成果斐然,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在金融领域加速运用,金融科技公司纷纷涌现。在最新一期的伦敦金融城金融科技排名(GFCI 29)中,上海名列全球第2,仅次于纽约。
“未来,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需要推动金融科技关键技术研发、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促进金融科技产业集聚、推进金融科技监管创新试点并全方位营造一流金融科技发展环境。”李峰如是说。
从绿色金融枢纽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上海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业务层面,银行业积极引导信贷资源向绿色金融领域倾斜。截至2020年末,上海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4288.32亿元,比上年增加710.62亿元,增长22.24%。绿色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7.87%,比上年上升3.43个百分点。证券业为绿色产业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2020年承销(分销)绿色债券54只,金额296.1亿元。机构层面,2020年上交所代表当选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可持续发展工作组副主席,积极开展与全球绿色金融标准制定有关工作。
在李峰看来,未来上海将进一步践行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通过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看,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和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上海也已经成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枢纽。
李峰认为,未来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在贸易及投融资领域的使用不断增加,上海作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上海应该坚持‘本币优先’原则,稳步推进及便利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跨境使用;另一方面,提升境外投资者在上海市场的参与度,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重要大宗商品等‘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
从国际金融人才高地看,上海金融从业人员已经达到47万,但是高端人才仍旧缺乏。例如,上海CFA持证人占金融从业人员比例不到1%,低于纽约、伦敦和新加坡。李峰称,“未来上海应该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高质量人才推动上海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从金融营商环境高地看,最新一期的GFCI排名显示,上海的营商环境排名第六,低于纽约、新加坡、伦敦、香港和北京。通过对细分指标的分析,上海在营商便利指数、经济自由度、开放政府、监管质量等方面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李峰建议,未来上海应该针对现有不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要抓紧完成三大任务
近年来,上海金融中心的影响力稳步提升,但国际金融中心要走向全球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城市在规模、国际化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规划》提出了由7个预期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包括金融市场规模、直接融资功能、金融开放程度、金融科技发展共4个维度,更加注重发挥上海金融市场在促进直接融资中的作用,注重反映国际化程度,注重金融科技创新等最新发展趋势,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规划》还从增强对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提升金融科技全球竞争力、发展绿色金融、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与金融开放创新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优化金融营商环境等8个方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措施。
吴弘表示,在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上海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吸引金融人才等方面取得较明显成果与影响,在与自贸区建设、科创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协同创新方面也卓有成效,其良好的城市建设、交通、生活、文化、信用等环境是未来金融中心建设的坚实基础,而国家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和坚持扩大开放更使金融中心拥有巨大潜力。
近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仍要抓紧完成“三大任务”。吴弘称,一是加强对科创企业的支持,支持更多优质创业和科技服务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二是加大金融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力度,建设长三角区域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国资投资与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做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促进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精准服务区域企业科创板上市。三是做好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金融制度创新,促进人民币跨境流通和人民币国际地位;试点国际金融法治试验区。
“进一步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还需要进行更广泛的先行先试改革和率先扩大开放,拥有更强的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与实施的话语权、掌握更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定价权。”吴弘表示,这要求上海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解决金融纠纷等方面提供更好的保障。
最后,李峰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以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绿色化、法治化为发展导向。“以市场为导向,打破当前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壁垒、制约和政府干预;不断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统筹利用在岸、离岸两种资源;加速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市场定价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金融手段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优化金融法治环境,营造金融发展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