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史学回顾:略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bbsb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历史学界无论是在学科基础理论建设上,还是在方法更新、资料发现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深思。深入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新时期史学演变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使我们获得宝贵的教益。并成为我们沿着科学道路推动学术进步的基本前提。为此。我们组织了一组笔谈,作为对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海德格尔认为,价值在今天承担着弥补已丧失的“存在”这一历史重任。他的“表象”概念的根本原则就是促逼世界为“图像”,由此,价值成为一切存在者的尺度,强制性的“创造”被理解为最高价值,但实质上价值也成了被表象的价值。这一切都只能使“存在”逃遁得越来越远,而人越来越进入“不知所措”的“无家可归状态”。借着价值这一现代根本现象,海德格尔看到的是其背后的形而上学之根。所以,他“反对价值”根本上是为反对“表象”之思维模式,而不在于另树“纯粹价值”;唯此才可能进入“存在之思”而对存在之尊严有更好的领会和守护。
安南国王阮光平(即阮惠,又名阮文惠)是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亲身入华朝觐、恭祝乾隆80大寿,是清中期中越关系史上的一桩学术公案。长期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乾隆上谕档》、乾隆末方略馆修《钦定安南纪略》以及嘉庆初编纂的《清高宗实录》等史籍,对此持肯定态度,且记载甚详。“假冒说”出现于19世纪中期以后至20世纪20年代的中越史籍。
英国宪政主义起源于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如果说这一看法尚不足以追溯到12世纪的话,那么,至少在14世纪时它就已经形成了。到了17世纪,这一观点又成为学者极力追捧的对象。实际上,这是一种合理的观点,因为它认为,盎格鲁一撒克逊晚期的英国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政体,它的机构、运作甚至表现形式都体现了这一本质特征。
“西人掠食小儿”传说既有某种历史事实的影子,又掺杂了相当多的想象成分,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曾经在明清时期流播了四百年,凝结了文化传统、偶发事件、历史情境、虚构成分、排外心理、国人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传说最早由16世纪初葡萄牙人在华贩卖儿童的行为所引发,明中后期及清前期已在士民间具有广泛影响。在晚清特定的土壤中,这一传说进发出巨大的能量,构成一系列教案直接或间接的诱因。四百年间,国势愈蹙,排外愈烈,传说愈盛。而在深层意义上,这一传说既是人类共同的排外心理的折射,也与国人传统的华夷观念及修炼方术脱不开干系
众所周知,1254年郡里选出的骑士才首次被传唤参加议会(parliament)。但是或许人们不太知晓的是,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里,作为农村中等土地所有者的郡骑士就已经被传唤参加王国会议(centralassemblies)了。10世纪以来,他们至少一直间歇性地参加国王的会议,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社会结构以及宪政的某些特点。
半个世纪以前,威廉·卡罗尔·巴克(WilliamCarollBark)曾声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中,皮朗(Pirenne)因他提出的问题而成为了最受尊敬的历史学家之一。”尽管我没有皮朗的成就,事实上也不能与其学术成就相媲美,然而我还是要围绕我们的议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当然,与我所提的问题相比,所有感兴趣的学者都会提出更为基本的问题:他们经常争论中世纪英格兰民众实际上是如何被统治的,法律是如何制定和执行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各个社会阶层有何普遍反应。
在1728年至1949年的浙南乡村,存在一种称为“退”的交易行为及制度安排,体现了乡村土地交易的复杂性与交易方式的多样性。土地交易,并不一定是土地所有权的整体性交易,而经常表现为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的部分性交易。因此,土地所有权的残缺暨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的分离,为重新理解及重新界定传统乡村的产权制度,提供了新的认识框架与解释模型。
包筠雅(Cynthia J.Brokaw)新著《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以下简称《文化贸易》)一书,是作者在长期研究闽西四堡雕版印刷出版业的基础上,穷十五年之功力写成的一部厚重的研究论著。本书对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印刷出版史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是迄今研究清代印刷出版史最为深入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