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雨如丝、青山如黛,于都河水静静流淌。
一阵唢呐声突然响起,一声声清脆悠扬的歌声随之传来:“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于都河畔的长征第一渡口,唢呐呜咽,歌声如泣如诉。飘飞的细雨中,当地志愿者忘情地表演着,游人肃立聆听观看。泪水,在许多人的眼眶里打转。
这旋律,把我们的思绪拉回那个生离死别的悲壮现场——
1934年10月,8.6万中央红军主力,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从于都的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挥泪向送行的苏区父老乡亲告别。谁承想,绝大多数人此去便是永别。一起渡河的数万于都子弟,活到新中国成立的仅277人。
因为长征,于都从此有了新的注脚: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上的红飘带”起点;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叙事里,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开篇;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眼中,它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卷首……
而在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心,它是永远的长征源头。
一阵唢呐声突然响起,一声声清脆悠扬的歌声随之传来:“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于都河畔的长征第一渡口,唢呐呜咽,歌声如泣如诉。飘飞的细雨中,当地志愿者忘情地表演着,游人肃立聆听观看。泪水,在许多人的眼眶里打转。
这旋律,把我们的思绪拉回那个生离死别的悲壮现场——
1934年10月,8.6万中央红军主力,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从于都的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挥泪向送行的苏区父老乡亲告别。谁承想,绝大多数人此去便是永别。一起渡河的数万于都子弟,活到新中国成立的仅277人。
因为长征,于都从此有了新的注脚: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上的红飘带”起点;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叙事里,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开篇;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眼中,它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卷首……
而在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心,它是永远的长征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