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太:应怎样看待“中国道路” “中国模式”

来源 :理论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q_s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奇迹源于政治文化四大优势rn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和奥妙应到政治领域中去寻找.我国政治制度和文化有四种性质是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所不具备的:rn一是集中效率优势.这就是邓小平说的“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下了决心就干”,这讲的是经济社会资源的集中配置和没那么多牵扯和掣肘,集中出效率.这可以叫“集中效率优势”.
其他文献
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往往带来经济格局调整的机遇;能否抓住这些机遇,更检验着一个国家主动变革的勇气.rn过去的2009年,在“最为困难”的情形下,我国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
2005年2月25日至2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德国KAAD以及德国MISEREOR教会基金会联合举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与社会学所、宗教所共同承办的“社会转型期矛盾的解决”中德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提出后,很快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如何构建也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哲学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中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信息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引入现代科技推进教育改革进程,积极调整教育方式以及教学活动形式,创新教育理念以及课堂教学方式.所以信息化技术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应用是必然趋势,
在构成我国的总需求的“三驾马车”中,“短板”是居民消费需求.2009年,我国净出口是降低的,消费需求的比重增加甚微,当前旺盛的总需求是靠投资支撑起来的.这当然是一种不正常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讨论中,人们谈及对当代社会分层出现的批评.我认为,问题不能简单化.首先应看到社会分层的出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过程中的进步意义.这个进步就
第一个问题,现实经济是非均衡经济,在非均衡条件下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率和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率.现在中国经济仍处在非均衡状态,根据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我们的经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顺应世界潮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使命和适应我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能性、可行性。
从科学发展观到构建和谐社会,都强调了“以人为本”,从字面看,人是与物(金钱、物质、G D P指标等)、神相对的,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或“人是目的”的提法当然要比“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