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人民内部矛盾;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7-0048-01
近日,为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讲话五十周年,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和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邀请北京部分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重温毛泽东的著作,肯定其在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路。
一、《正处》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作用。与会学者提出,今天的人民内部矛盾,同五十年前的人民内部矛
盾相比,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年的许多具体政策在今天不能简单移用。但是,毛泽东所提出的许多基本方针在今天还是适用的。这些基本方针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等。也有学者提出,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认真研究当今中国社会所出现的各种矛盾,按照《正处》所提出的理论,处理好矛盾。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有的学者提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矛盾辩证法。一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在其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状态。和谐是一种最利于发展的矛盾状态。和谐并不排斥矛盾,是矛盾的和谐。从不和谐到和谐,不是靠人的主观愿望,而是靠能否正确处理好矛盾,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中间必然要有适度的斗争以至必要的冲突。不应把和谐同斗争对立起来,和谐从必要的斗争中来。也有学者强调,对于和谐社会,不可作僵死同一的形而上学的理解。和谐,一定是多元基础上的和谐,一定是通过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所达到的理想状态。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产生了,又需要我们加以分析和解决。所以,和谐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就要求我们正视矛盾,分析新时期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和愿望变为现实。
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有的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命题不是从理论而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因为有矛盾才要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正视矛盾、解决矛盾,不是否定矛盾、回避矛盾。目前特别要注意解决以下几大矛盾: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与相对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要形成枣核形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正确认识和有效协调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要肯定多元文化存在的必然性,解决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也有学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持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是资源与利益分配不公所导致的:如经济领域由于经济资源和经济成果分配不公,政治领域由于权利和权力分配不公,社会领域由于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领域由于教育等文化资源配置、支配不合理等。由此也就找到解决相关矛盾的方法,应把公平正义理念贯彻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并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核心理念。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责任编辑宁静
[中图分类号] 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7-0048-01
近日,为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讲话五十周年,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和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邀请北京部分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重温毛泽东的著作,肯定其在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路。
一、《正处》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作用。与会学者提出,今天的人民内部矛盾,同五十年前的人民内部矛
盾相比,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年的许多具体政策在今天不能简单移用。但是,毛泽东所提出的许多基本方针在今天还是适用的。这些基本方针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等。也有学者提出,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认真研究当今中国社会所出现的各种矛盾,按照《正处》所提出的理论,处理好矛盾。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有的学者提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矛盾辩证法。一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在其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状态。和谐是一种最利于发展的矛盾状态。和谐并不排斥矛盾,是矛盾的和谐。从不和谐到和谐,不是靠人的主观愿望,而是靠能否正确处理好矛盾,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中间必然要有适度的斗争以至必要的冲突。不应把和谐同斗争对立起来,和谐从必要的斗争中来。也有学者强调,对于和谐社会,不可作僵死同一的形而上学的理解。和谐,一定是多元基础上的和谐,一定是通过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所达到的理想状态。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产生了,又需要我们加以分析和解决。所以,和谐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就要求我们正视矛盾,分析新时期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和愿望变为现实。
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有的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命题不是从理论而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因为有矛盾才要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正视矛盾、解决矛盾,不是否定矛盾、回避矛盾。目前特别要注意解决以下几大矛盾: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与相对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要形成枣核形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正确认识和有效协调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要肯定多元文化存在的必然性,解决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也有学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持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是资源与利益分配不公所导致的:如经济领域由于经济资源和经济成果分配不公,政治领域由于权利和权力分配不公,社会领域由于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领域由于教育等文化资源配置、支配不合理等。由此也就找到解决相关矛盾的方法,应把公平正义理念贯彻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并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核心理念。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责任编辑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