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也充饥

来源 :中学生百科·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249879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狼吞虎咽需要吃很多才能感觉到饱,而细嚼慢咽却可以在吃得比较少的时候就感觉饱了。这到底是错觉还是事实?如果真如此,那又是为什么呢?荷兰科学家的一项研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咀嚼产生的味道,也能够使人有饱足感。
  人们看到一盘食物,会“闻到”它的气味。这是因为一些挥发性的分子通过鼻子进入鼻腔,刺激嗅觉细胞,产生特有的神经信号,继而传送到大脑从而让人感知到它们的“气味”。这样的一种感知被称为“常规嗅觉”。
  当我们把食物吃进嘴里,经过咀嚼,还会有一些气味分子从口腔后部进入鼻腔。这些分子也产生嗅觉信号,被称为“鼻后嗅觉”。对于我们享受食物的美味而言,“鼻后嗅觉”甚至更加重要。在吃的时候,如果感冒鼻塞,或者故意把鼻子捏住,那么就感受不到酸甜苦咸鲜这“五味”之外的其他味道了,因为只有这五种基本味道是通过舌头感知的,而其他的各种美味,都得通过“鼻后嗅觉”来感知。
  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仪器,可以检测出人体在吃各种食物的时候从口腔后部进入鼻腔的气味成分以及浓度。他们找来几十个志愿者,吃不同的食物,检测他们各自鼻腔内的气味分子组成和浓度。有意思的是,同一种食物,不同的人感受到的气味分子浓度大不相同;而同一个人,不同食物产生的气味分子浓度也不一样。不过,对一种食物感受气味强烈的人,对于其他食物的感受也会更加强烈。一般来说,当人们吃固体食物的时候,产生的气味浓度要大大高于流体食物。
  科学家们怀疑这些气味分子产生的“鼻后嗅觉”会引发人体释放“饱足信号”。如果是这样,就可以解释同样多的食物,固体会比流体让我们感觉更“饱”。
  还有一种仪器,可以按照设计好的组成和浓度释放不同的气味分子。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先记录下15个志愿者吃一种奶酪时各自的鼻后气味组成和浓度:然后分别在三天中,让他们自由吃同样的奶酪。不过,在吃奶酪的同时,往他们的鼻腔里分别注入他们自己的气味组成,浓度分别为自然浓度、自然浓度的四倍以及自然浓度的四分之一。当然,这些志愿者并不知道哪天注入的是什么浓度,只是吃奶酪直到自己感觉饱了为止。
  实验结果很有趣:虽然每个人吃的多少不一,但是总体而言,鼻后气味浓度高则吃的奶酪要少一些。这支持了科学家们最初的假设。也就是说,咀嚼食物时产生的气味分子可以引发“饱”的感觉,从而影响进食量。当我们吃固体食物的时候,往往要花更长的时间来咀嚼,释放的气味分子就更多,引发人体释放的“饱足信号”就更强烈。因此,我们就感觉“更饱”。
  按照同样的思路,科学家们又做了一个实验。这次吃的是草莓味的酸奶。草莓味道的基本来源是丁酸乙酯,实验中的一种酸奶就只用丁酸乙酯来调味。而另一种则调成“复合草莓味”——除了丁酸乙酯,还有十几种其他的成分。在品尝评估中,志愿者们能够分辨出复台草莓味更加复杂,但是对两种酸奶在外观、味道、气味、回味等方面的评价没有区别。在口感上,大家更喜欢单一草莓味一些。这样,当他们吃这两种酸奶的时候,就可以认为吃的量主要受饱足感的左右,而其他方面的影响可以忽略。
  第一个实验跟奶酪实验类似,也是在鼻腔中注入了相应的鼻后气味之后自由吃酸奶。结果是,复合草莓味的酸奶更加容易让人饱,志愿者要吃得少一些。
  这个实验结果很令人鼓舞,它说明改变食物的味道可以改变人们食量的多少,从而有助减肥。不过人们吃东西的时候显然不会往鼻腔里注入气味分子,所以更现实的实验需要直接吃两种味道的酸奶。
  可惜的是,在分别吃这两种酸奶的时候,志愿者吃的量没有实质上的差别。科学家解释说可能是这两种味道所导致的饱足感差异不够大,不足以影响人们的胃口。不过聊以安慰的是,当志愿者分别描述吃了这两种酸奶后一段时间内的饱足感时,复合草莓味的酸奶稍胜一筹。
  从这些研究来看,食物的味道很有可能可以影响我们的“饥饱”感觉。不过,能否利用这个现象来设计出容易让人们吃饱的食物,还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由此设计出“减肥食物”,就更加遥远了。
  
  编辑 梁宇清
其他文献
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农对着拉车的毛驴吆喝“驾”,毛驴就前进了:吆喝“吁”,毛驴就停了下来。有时我们会想,如果对眼前的电视机也这样吆喝,它会有反应吗?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电视机,不过英国科学家表示,电视机很快就能听懂人们的语音指令了。  现在,我们得靠遥控器指挥电视机。有时,遥控器不知道被我们顺手扔到哪里去了,有时,遥控器还要出毛病,真是有些急人。英国科学家告诉我们,将来我们可以把遥控器扔到一
期刊
何老师,每当放假的时候,我家都会有各种小朋友来玩(亲戚家的小屁孩),可我真的是烦透了他们,不是拿我的书,就是翻我的作业,把我的书房弄得一团糟!妈妈说等我以后有了自己的小孩,就会觉得他们很可爱,可……谁管那么多啦!何老师,难道大人都能用这样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捣蛋鬼吗?明明有那么多“不可爱”的小孩,你们真是太“大肚”了!——初二升初三  何炅回复  告诉你一个秘密,哪怕是对自己的小孩,大多大人其实也受不
期刊
少女必备物什、球鞋。少女不需要华丽的衣饰,只要一双帆布球鞋就是青春最有力的佐证了。等少女长大了,脱掉校衫,穿上正装;放弃彩色半膝袜,穿起黑丝;短发不见了,留了长卷发……但是只要她还在穿球鞋,她就还是一个少女。即使她已到了欧巴桑的年纪。  多年来,我买下许多球鞋,它们随着我的长大,伴我走完少女时光。我往回看,十七岁的我,为了一双蓝色的帆布球鞋和我妈闹别扭,她说这么冷的天你穿布鞋不怕冻脚吗?我却赌气穿
期刊
亲爱的树洞:  你一定觉得很奇怪吧,为什么我比常人多了两只耳朵呢。其实,“四只耳朵”是我的绰号。我想,你读书的时候也没少被别人取绰号吧。像我们班有个同学,因为长得胖一直被人叫作“胖大海”,还有个特瘦的女生男生背后都叫她“白骨精”。但是我敢打赌,他们都没有我这么杯具。我之所以被人叫作“四只耳朵”,是因为我的耳廓里埋了一对助听器。  没错,这就是我和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我是整个学校里唯一一个有严重生理
期刊
“如果不按快门,一天也就过去了。”一个酷爱摄影的朋友这样说过。  小时候,拍照是一件很神气的事情。每年我的生日,父母都会请人帮我拍一张照片。在身边的同龄人中,我的相册应该算是最多的了。但,那只是被拍,并不是摄影。  我真正拥有的第一台相机,是富士的傻瓜机。那时正在读初中,拿到它的时候,我特别小心翼翼,就像是捧着神话传说中仙人赐予的一件法器。当时的消费水平低,一卷胶卷要用上半年。就连装胶卷的时候都尽
期刊
以前的学生课余时间喜欢抱一本“字帖”,而现在的学生更喜欢在网上“发帖”。在数字化时代,随着计算机、手机等便捷工具的普及,曾被中国人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陷入了一场真正的危机当中,写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正在变成国人一种罕见的技能。有人调侃说,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书法”迟早要退出艺术舞台,因为那时候,把字写好已经成为一项高难度的杂技表演艺术。  此外。“提笔忘字”现象也日趋严重。中国青年报曾对20
期刊
“但我深信。真正的苦难,讲出来的时候都是云淡风轻,那是在泥泞里跌打滚爬后重新站起来的人,一种荣耀的姿态。”  “我们身边的世界总是不完美,我们周围的人总是太平凡,但至少我相信,我们偶尔能改变身边的世界,即使只有一点点。”  “谁哭谁笑没所谓,请你一定要坚持到底,就算最后不是胜利。”  给你一支笔,你会作何用?日本有一位“鬼才”漫画家富坚义博,他拿着笔画啊画,变成了著名的坑王;在中国,也有一只“浣熊
期刊
“缘木求鱼”原意是爬到树干(或木头)上去找鱼,不过自古“鸟在天上飞,鱼在水里游”,缘木求鱼似乎不太可能。可美国的生物学家竟在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沼泽地里,顺着腐烂的树枝和树干找到了一种鱼。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怪鱼呢?这种鱼就是红树鳉鱼,又叫花溪鲋,主要分布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周围,喜欢在热带淡水或半咸淡水浅滩、泥质底的沟渠、海湾、盐湿地和其他半咸淡水环境里生活。 
期刊
一直以来,课堂都被认为应该是一个严肃、严谨、循规蹈矩的地方,老师不苟言笑,学生正襟危坐,如果非要来点创新,也不过是加上适当的互动或者讨论。然而,随着罗永浩、袁腾飞等一大批麻辣老师的走红,很多学生才发现,原来课堂也可以如此有意思。而一些有着深厚麻辣功底只是以前不敢随便施展的老师也开始纷纷“露出原形”,勇敢地给枯燥的课堂注入一股新鲜刺激的麻辣味。然而,像所有热门事件一样,“老师麻辣化”问题也“惹上了是
期刊
在我踏进文科班之前,因为有《金枝欲孽》和“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样的电视剧和俗语的铺垫,而且又是随时可以浮想联翩出一个风花雪月,狗血四溅的故事的文科班,我十分担心和女生们的相处。  就在我为这个班有8位男生调节空气中荷尔蒙比例而稍感安慰的时候,却因为一些小事,因为一个这些男生中的1/8,让我产生了“还不如在一个全是女生的班级”的想法。后来和那位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我甚至有点病态地反感他所有的一言一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