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初,受西安市教科所小语教研员王晓纲老师委托,我对2012年秋参评的全市近200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进行评审。
交来的文章体裁多样,教师们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写有专题论文、教育(教学)日志、教育(教学)叙事、教育(教学)案例、教学课例(含设计、纪实)等。这些文章,记录了一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积极的思考、有益的探索,揭示了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规律,总结了方法,推介了经验,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职业的敬重,对学生的热爱,读起来让人感动,使人受益。
但所参评的文章良莠不齐,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裁把握不准
教育科研论文可分为调查报告、课题文件、专题论文、叙事研究、学术专著等。选取什么样的体裁来完成一篇科研论文,要根据所阐述的内容来确定。如一位教师以“《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谈”为题,写了一篇专题论文。文章中老师写到“在课堂上如何引领、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大的教学过程板块——紧扣宇航员的感叹,牵一句而动全文;紧扣生态灾难,联系生活实际;紧扣只有‘一个’地球,从心中发出呼吁。”这样的题目和表述方式,以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显然是不妥的,它更适合以教学随笔的形式来表达。
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很多老师对教学案例和教学叙事辨别不清。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工作,我认为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案例注重预设性,它是在有目的地进行研究,主要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如 《口耳鼻》一课的案例研究,教师就通过前后两次相同课例片段的对比研究,得出《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要两条腿走路,引导学生多识、快识,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叙事更注重偶然性,它是对课堂中灵光一闪的捕捉,通过对捕捉到的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问题。如教学叙事《孩子们为我上一课》,通过对课堂教学中一个小插曲的描述,教师反思到“孩子们虽小,却为我上了一课——‘不抛弃、不放弃’。我的心被孩子们深深感动着,我为孩子们自豪,我为自己所在的班集体而骄傲!”
再从构成的基本要素来看,案例研究应明确研究背景(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再通过对片段实录的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如何做),同样片段的教学改进后看效果如何(怎样做更好),最后对整体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平时教学工作中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均属于案例研究。
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则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对当时情境的描述,问题解决的结果或效果,对整个事件的反思或评析。一篇优秀的教育叙事应是生动的故事加精彩的点评,让人读后心灵颤动,精神震撼。
2创新意识不强
文章是思想的表达和流露。而老师们所参评的科研论文中,能提出新观点、新设计、新做法的不多,基本上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的见地。
经验总结型的论文,同一主题的在内容上总是大同小异,看第一篇时觉得条分缕析,头头是道,看第二、第三篇时就觉得雷同了。如老师们围绕“识字教学”这一主题,提交有《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究》《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培养低学段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等论文,文中均提到了识字方法问题。第一位老师谈常用的识字方法有字理识字法、归类识字法、趣味游戏识字法等; 第二位教师谈巧用汉字的造字规律、引导学生主动识字,教给方法、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形象记忆识字等。提法虽不同,但内容基本一致,毫无新意。
另外所提交的教学设计中涉及到阅读教学的68篇,90℅以上基本采用了同一教学模式,即导入新课、逐段进行学习、小结升华、课堂练习、布置作业。想想,如果我们每一课都这样设计,每节课都这样上,对学生来说,从上课开始就知道每一步要干什么,哪里还有什么新鲜感,对学习的兴趣又怎么能一直保持住呢?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学会和文本对话,要走进教材、变换角色去反复读文本,这样才会从宏观、中观、微观上去把握住文本,进行思考,才会把课设计得有新意。真正的课堂教学是创造的艺术,不是模式化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们的心灵点灯。
3教学设计问题多
3.1设计意图不明
参评的教学设计共有76篇,有40 篇设计中无教师的设计意图,占总数的52.6%。教学设计,不是简单教学步骤的罗列,而应体现出为什么要这样教,透过“为什么”,能看出设计者的教育理念,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把握。换句话说,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思想的体现,无明确的设计意图或者不写设计意图,是不能称之为教学设计的。
3.2目标定位失准
老师们参评的教学设计,在理解内容上普遍存在着“往上靠”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受到文学情感的熏陶是自然而然的。而很多教师在设计时刻意为之,如三年级课文《掌声》的教学设计,步骤是这样的:前测激趣、引出课文——细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变化——精读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拓展延伸,加深认识。纵观一节课,没有对识字、写字的指导,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对语言文字训练点的落实,这样的语文课显然是不可取的。
3.3对识字、写字教学重视不够
2011版新课标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次参评的教学设计,三、四年级在阅读课文的学习中,偏重于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对书写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到位,对如何培养识字能力的体现不够。五、六年级的课文,无论是哪一课时,都没有体现出对写字的指导,好像学生不用教师教,课后生字就已全部掌握。长此以往,学生不重视书写、错别字多、字迹潦草等问题恐怕会越来越严重。
一篇优秀的教育科研论文形成的过程,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积极思考、反复实践、不断积累逐步完成的,下笔或许只是那短短的一半个小时,而酝酿的过程却是漫长的。没有研究,就没有论文,老师们不能为写而写,而应在工作中多思多想,将表象上升为规律,将琐碎经验转化为系统经验,努力写出高质量的教育科研论文。
交来的文章体裁多样,教师们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写有专题论文、教育(教学)日志、教育(教学)叙事、教育(教学)案例、教学课例(含设计、纪实)等。这些文章,记录了一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积极的思考、有益的探索,揭示了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规律,总结了方法,推介了经验,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职业的敬重,对学生的热爱,读起来让人感动,使人受益。
但所参评的文章良莠不齐,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裁把握不准
教育科研论文可分为调查报告、课题文件、专题论文、叙事研究、学术专著等。选取什么样的体裁来完成一篇科研论文,要根据所阐述的内容来确定。如一位教师以“《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谈”为题,写了一篇专题论文。文章中老师写到“在课堂上如何引领、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大的教学过程板块——紧扣宇航员的感叹,牵一句而动全文;紧扣生态灾难,联系生活实际;紧扣只有‘一个’地球,从心中发出呼吁。”这样的题目和表述方式,以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显然是不妥的,它更适合以教学随笔的形式来表达。
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很多老师对教学案例和教学叙事辨别不清。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工作,我认为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案例注重预设性,它是在有目的地进行研究,主要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如 《口耳鼻》一课的案例研究,教师就通过前后两次相同课例片段的对比研究,得出《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要两条腿走路,引导学生多识、快识,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叙事更注重偶然性,它是对课堂中灵光一闪的捕捉,通过对捕捉到的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问题。如教学叙事《孩子们为我上一课》,通过对课堂教学中一个小插曲的描述,教师反思到“孩子们虽小,却为我上了一课——‘不抛弃、不放弃’。我的心被孩子们深深感动着,我为孩子们自豪,我为自己所在的班集体而骄傲!”
再从构成的基本要素来看,案例研究应明确研究背景(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再通过对片段实录的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如何做),同样片段的教学改进后看效果如何(怎样做更好),最后对整体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平时教学工作中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均属于案例研究。
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则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对当时情境的描述,问题解决的结果或效果,对整个事件的反思或评析。一篇优秀的教育叙事应是生动的故事加精彩的点评,让人读后心灵颤动,精神震撼。
2创新意识不强
文章是思想的表达和流露。而老师们所参评的科研论文中,能提出新观点、新设计、新做法的不多,基本上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的见地。
经验总结型的论文,同一主题的在内容上总是大同小异,看第一篇时觉得条分缕析,头头是道,看第二、第三篇时就觉得雷同了。如老师们围绕“识字教学”这一主题,提交有《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究》《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培养低学段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等论文,文中均提到了识字方法问题。第一位老师谈常用的识字方法有字理识字法、归类识字法、趣味游戏识字法等; 第二位教师谈巧用汉字的造字规律、引导学生主动识字,教给方法、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形象记忆识字等。提法虽不同,但内容基本一致,毫无新意。
另外所提交的教学设计中涉及到阅读教学的68篇,90℅以上基本采用了同一教学模式,即导入新课、逐段进行学习、小结升华、课堂练习、布置作业。想想,如果我们每一课都这样设计,每节课都这样上,对学生来说,从上课开始就知道每一步要干什么,哪里还有什么新鲜感,对学习的兴趣又怎么能一直保持住呢?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学会和文本对话,要走进教材、变换角色去反复读文本,这样才会从宏观、中观、微观上去把握住文本,进行思考,才会把课设计得有新意。真正的课堂教学是创造的艺术,不是模式化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们的心灵点灯。
3教学设计问题多
3.1设计意图不明
参评的教学设计共有76篇,有40 篇设计中无教师的设计意图,占总数的52.6%。教学设计,不是简单教学步骤的罗列,而应体现出为什么要这样教,透过“为什么”,能看出设计者的教育理念,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把握。换句话说,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思想的体现,无明确的设计意图或者不写设计意图,是不能称之为教学设计的。
3.2目标定位失准
老师们参评的教学设计,在理解内容上普遍存在着“往上靠”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受到文学情感的熏陶是自然而然的。而很多教师在设计时刻意为之,如三年级课文《掌声》的教学设计,步骤是这样的:前测激趣、引出课文——细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变化——精读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拓展延伸,加深认识。纵观一节课,没有对识字、写字的指导,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对语言文字训练点的落实,这样的语文课显然是不可取的。
3.3对识字、写字教学重视不够
2011版新课标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次参评的教学设计,三、四年级在阅读课文的学习中,偏重于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对书写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到位,对如何培养识字能力的体现不够。五、六年级的课文,无论是哪一课时,都没有体现出对写字的指导,好像学生不用教师教,课后生字就已全部掌握。长此以往,学生不重视书写、错别字多、字迹潦草等问题恐怕会越来越严重。
一篇优秀的教育科研论文形成的过程,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积极思考、反复实践、不断积累逐步完成的,下笔或许只是那短短的一半个小时,而酝酿的过程却是漫长的。没有研究,就没有论文,老师们不能为写而写,而应在工作中多思多想,将表象上升为规律,将琐碎经验转化为系统经验,努力写出高质量的教育科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