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秘意味着未知、不确定与无能为力。在无限的世界中,人的能力如此有限,这意味着,神秘无处不在。在艺术领域,艺术创作也与神秘紧密相关——在罗丹看来,“神秘好像空气一样,卓越的艺术品好像浴在其中” ;安德鲁·本尼特和尼古拉·罗伊尔在《文学、批评与理论引论》中进一步宣称:“神秘是任何文学描写的中心。” 在当代小说中,格非、余华、苏童、马原、孙甘露等先锋作家对于神秘有极度的痴迷,他们竭尽心力地在作品中呈现世界的浩瀚、命运的无常与生活的不可解;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作家也在传统文化中挖掘神秘之美。在90后作家的小说作品中,我们同样也看到他们对于书写神秘的偏爱。他们或是在小说中营造出神秘的氛围,或是在阴差阳错的事件中展现命运的强大与无常,或是在寂静与死亡中书写人的情与爱。概而言之,他们热衷于在神秘之境中言说。
一、神秘之境的生成
神秘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认知——世界万物,已知的未知的都客观存在着,只有当人对他们感知时,也就是当主体对客体进行认知时,那些神秘之物才显现而出。也就是说,当人发现自己对事物无法全面认知的时候,事物就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神秘感便涌现而出。这是日常生活中神秘感的生成。在对事物认知不确定的基础之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本,也形成了相当多样的呈现神秘的方式。安德鲁·本尼特和尼古拉·罗伊尔归纳总结了神秘在小说中十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态,即“重复”、“奇怪的巧合”、“万物有灵”、“拟人”、“自动作用”、“性别身份的极端不确定性”、“一种活着被埋葬的恐懼”、“寂静”、“通灵术”和“死亡” 。在90后作家的小说作品中,神秘之境的生成与上述所说的种种形态也密切相关。
在智啊威小说《五座桥吃人事件》中,神秘生成于“万物有灵”和“死亡”中。五座桥上发生一起又一起的命案,最终形成了五座桥吃人的惊悚传闻。卖豆腐的三顺爷在未过膝的水中被五座桥的溺水鬼拉下水,头倒插进水底的淤泥里;杀猪的庆收在五座桥遇见已故的秋娥婶子在卖红糖,他试尝红糖却不知往嘴里塞的全是沙子,最后人们发现他离奇地死在五座桥旁的一堆沙子上;母亲在五座桥失踪,而“我”在沟边见到一截白骨……在小说中,桥梁显然是鬼灵的化身,作者在此处赋予了无生命的桥梁以生命(灵性),并在不断发生的无法解释的死亡事件中,生成了阴森、诡异和骇人的神秘之境。在中国小说中,“万物有灵”常转变为鬼神在人世间的显现。“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途,渐见流传。” 在《五座桥吃人事件》中,亡魂再现、神婆驱鬼、盲人开天眼等等,都带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志怪小说的气息。王棘小说《驾鹤》中韩老三所雕刻的木鹤亦是有灵性、有生命之物。韩老三在夜里看见飞翔的仙鹤,这离奇的经历让他性情大变。之后,他告诉别人“每天晚上仙鹤都载着他在月亮下面飞翔”,而在世人眼中看来,他是精神出了问题。最终,韩老三在雕刻了一只巨大的木鹤之后离奇消失——摆在院里的木鹤在火焰中成为一堆灰烬(熊熊大火却无人发觉),在灰烬中却没有韩老三的骨头。在中国文化中,鹤往往与死亡相关,或者说,鹤有着死亡隐喻的意味。韩老三身上的神秘气质以及仙鹤的死亡隐喻,令人想起苏童的小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在这部小说中,老人同样在等待白鹤将其带走,以避免死后火化变成一缕轻烟;结尾处,男孩向大人宣告:“爷爷乘白鹤去啦。”在《驾鹤》的结尾,也是一帮孩子兴奋地说:“木鹤变成仙鹤飞走了,把韩老三也带走啦。”林为攀小说《铸鼎》以鼎为叙述人,在“拟人”中生成神秘。“拟人”可视作一种特殊的“万物有灵”,它赋予凡物以人性,而非鬼性与神性。小说通篇以鼎为人,在鼎回忆数千年前的往事与体验当下的过程中,借鼎的言论观照现实。“地下世界”与“地上世界”、“过去”与“当下”、“变”与“不变”等多重对比,小说于是在神秘氛围中彰显出尖锐的批判锋芒。
张春莹《少年犯》则在“奇怪的巧合”中呈现命运的难以捉摸。少年剑桥善水而跳入水塘,出尽风头也引发学校一系列的整治。在整治中,剑桥被开除,蛇头也被“殃及池鱼”,同样被开除。他们相约报复学校书记,然而,在将书记制服之后,蛇头却将仇恨更多地指向剑桥,对其种种羞辱。最终,剑桥杀死蛇头,成为又一个少年犯。“当我从头追溯过程,理清了前前后后,发现事情一点都不复杂,就像一根顺延的线,从线头延到线尾,顺理成章,但我又认为事情的结果不是那么自然,在过程中每一个关键的节点上,那几个人,只要其中一个当时稍微偏一点方向,事情就不会是后来那样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就是如此一环扣一环,每一个节点人物的举动都如此“巧合”,都没有偏离一点方向,令人不由相信,这就是命中注定要发生的事情。在无数种可能性之中,偏偏发生的是导致悲剧的这一种。因而,命运在小说中留下一个神秘的背影——它仍是不可知、不可解的难以捉摸的所在。
范墩子小说《鬼火》在“重复”与“寂静”中营造其神秘气质。举动怪异的父亲失踪之后,“我”四处寻找。这种寻找亦是怪异的,“我”在父亲种植的柴胡、木柜以及火炉里寻找父亲,并多次清晰地感受到父亲的气息。这种怪异举动的多次重复,令小说披上一层神秘色彩。最终父亲出现在爷爷的坟地旁——在荒凉、阴森、恐怖的寂静中,父亲以柏树叶、黑老鸹和鬼火等的诡异形态若隐若现,“我”则在“一点动静都没有”的坟地里自说自话——小说的神秘氛围顿时浓郁无数倍,令人毛骨悚然。王苏辛小说《漫长的一天结束了》通篇弥漫着神秘气息,其气质与残雪小说《山上的小屋》颇为相似。主人公纪云清一人寡居,丈夫宋祁的离奇失踪、亲人离她而去导致其性格焦躁、怪异。在幽暗封闭的屋子里,她在回忆与现实的交错中产生种种幻觉。她时刻处于“一种活着被埋葬的恐惧”中——“这看起来是神秘的更精妙的例子,但它更多地表现在患幽闭恐惧症,又受到令人不快的意外刺击的人身上(比如在电梯上,或者在沼泽地里,或者孤身一人在家仿佛被遗弃在世上)。” 如果说《鬼火》的神秘是传统的,那么,《漫长的一天结束了》中的神秘则是现代的。这篇小说以诗意的语言将一段漫长的历史融汇在一天里,小说人物复杂的心理情绪如潮涌动、幻象与现实的反复交错、光线与声音的奇异融合,无一不在表明,这是一篇极具现代特色的神秘主义小说。 在这些独特的表现形态之外,神秘之境的生成还与小说的景观书写有着重要的关系。这里的景观书写,既包括对客观器物的描写,也包括对自然气象的描绘。“景物与人物的相关,是一种心理的、生理的与哲理的解析” 。这意味着,阴郁、灰暗的景观形象往往能够暗示人物处于压抑、失落的心理状态,它能够为小说灰暗底色与神秘感的生成提供巨大的助力。且看鬼鱼小说《临江仙》的开头:
兰江别院的滴水檐隐匿在1995年7月1日正午的暴雨之前,著名梅派京剧表演艺术家蒲玉兰被发现死在了床上。那时的兰山周围一片寂寥,遮天蔽日的迷雾宛若巨大的幕布,将兰江别院紧锁其中。雨滴与雨滴撞击时发出的嚯嚯之音,听上去仿佛无数颗想要逃窜的心脏,在沉闷的胸腔里猝然呼喊。尽管三三两两的乌鸦早已随着摇摇欲坠的太阳消失殆尽,但兰江别院周围的树丛依旧散布着浓郁的阴森之气。不久,密密匝匝的雨帘随着滚滚翻腾的云层从兰山顶扑面而来,玄色的夜空张牙舞爪地钻进了兰江别院的犄角旮旯。
“死”、“寂寥”、“遮天蔽日”、“迷雾”、“逃窜”、“沉闷”、“猝然”、“乌鸦”、“摇摇欲坠”、“阴森”、“翻腾”、“玄色”、“装牙舞抓”……在这开篇中,鬼鱼的景观书写直观地呈现出悬疑与恐怖之气,让人迅速进入到一种神秘之境中。这种压抑与神秘与小说的情节设置及人物的心理状态十足地贴合在一起,使得小说的神秘气息自一开始便喷薄而出。这令人想起爱伦·坡充斥着神秘与恐怖之美的短篇小说《厄歇尔府的倒塌》的开头:
在那年秋季的一天,整个白天愁云惨雾,死气沉沉,听不见一点声音,黑压压的乌云低悬在空中。我騎着马,穿过一片特别阴郁肃杀的乡村,最后当黄昏渐至,夜幕四合的时候,终于看到了那座忧郁的厄歇尔府。
还有一种神秘来源于小说中的奇人异事与不确定因素,换而言之,小说中具有“谜”之特质的人与事同样能够营造出神秘之境。在这方面,周朝军小说《抢面灯》中的W教授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他对于一切短促之物提不起兴趣,文章标题也要以长为美,如《以华北地区商河、南皮、海兴三县青壮年男性为例试论男性肺活量与性生活时长之关系及其所隐藏的数量关系模型》;他从数学教师转变为性学教授,其中过程无人知晓;他在L县的传说与风流韵事是一个“谜”;他最后手拿一个匹诺曹玩具,怒目圆睁又神态安详地死在办公室里,这亦显得离奇。总而言之,W教授身上有着许许多多无法解开的谜团,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据说”、“传言”、“传闻”使得他身上弥漫着神秘之气。同样神秘的还有小说中的“面灯”。当“面灯”与“饥饿”、“性欲”划上等号时,也就是说,它在由熟悉变得陌生并产生了新的意义指向时,它也随即从一个普通的常见之物化为了神秘之物。从熟悉到陌生,或从陌生到熟悉,都能产生神秘,因为“神秘不仅是某种怪诞或让人害怕的东西,还特别与对熟悉的事物的烦恼相关联”。 除此之外,小说中马兰的形象、多次抢面灯的过程、W教授与M先生的故事、“我”与一周未曾联系上的女友PL的故事,都被作者掩藏起来了。这使得小说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而正是这种不确定为小说提供了异常丰富的指向——有太多种可能性而我们根本无法确定哪一种才是真实发生过的。
二、在神秘背后
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到90后作家以各式各样的途径在建构自己的神秘之境。有意思的是,好些作品的神秘气息在苦心建构之后又迅速地被作者自行解构了。
在《五座桥吃人事件》中,智啊威在讲述了三顺爷、庆收在五座桥的离奇死亡及母亲在五座桥的失踪之后,神秘气息已然十足。然而,作者在小说中又迅速地将这种神秘打破——小说的叙述者“我”竟然是一个精神失常之人。“那家伙是小杨庄的疯子阿伍”、“你说这个阿伍呀,年纪轻轻大学毕业,干点啥不好,非写什么小说”。叙述者由一个正常人变为一个精神失常者,小说前半部分所述说的离奇故事可信度随之大幅降低,作品建构的神秘之境也随之破裂不再。甚至于,五座桥压根就不存在,关于五座桥的所有故事,都只是热爱写小说的阿伍的异想天开。鬼鱼的《临江仙》有着极强的可读性,通篇弥漫着悬疑色彩——谁是杀死蒲玉兰的凶手?在姜然与小章的破案过程中,嫌疑人一一登场,每一个人都与蒲玉兰有着复杂的关系,有着充足的杀害蒲玉兰的动机,然而他们都并非真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小说的谜团越来越多,在读者的阅读期待随之上升到顶端时,这种神秘意蕴也被作者自我解构了——警官姜然多年前就已患上“臆想症”。同样是借助身份的突变,让小说的叙述变得可疑。一方面,从内容上看,小说前面所建构的神秘之境迅速地被作者设置的人物解构了;另一方面,我们又猛然发觉,故事里的神秘气息消失了,但小说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又变得神秘起来——在作为一种叙事策略的建构与解构之间,我们无法分清哪一个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在神秘之境的建构与解构背后,90后作家究竟想要言说什么?
是言说死亡吗?《五座桥吃人事件》中一个又一个诡异地被五座桥“吃掉”的人;《鬼火》中“我”寻找一个已经死去四十年的父亲;《漫长的一天中》宋祁在车祸中“死亡”,并“失踪”不见,最后从高楼跳下;《抢面灯》中W教授的离奇死亡,在多年来抢面灯过程中也有数十人死伤;《临江仙》的核心发展线索便是追查杀害蒲玉兰的真凶;《少年犯》中剑桥杀死蛇头;《驾鹤》中韩老三在欢愉中驾鹤而去……我们看到,上述分析的作品几乎都在书写死亡。死亡自然是神秘的,它意味着生命的中止,因而令人恐惧;它无处不在,但又无人敢宣称自己死过,因而始终是未知;它随时可能降临,因而在确定人人都会走向死亡的同时它又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然而,死亡虽然神秘,但它并不是这些90后小说所指向之处。抑或说,死亡并不是这些小说所要指向的全部。
是故弄玄虚,刻意制造一种神秘色彩彰显自己的独特吗?答案也并非如此。《少年犯》中的神秘气息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于命运无常的感慨;《临江仙》中蒲玉兰之死是故事发展的起点,亦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查案中营造出的神秘氛围,让小说在叙事主线中合逻辑地延伸出多条支脉(嫌疑人的故事),给予我们许多的感慨与反思;《抢面灯》中许多故事的细致描绘被作者掩藏,这些断裂之处在生成神秘的同时,也使小说愈加丰盈;《驾鹤》中韩老三的奇异与神秘令我们感受到弥漫着传统文化意味的逍遥与平静;《漫长的一天结束了》在神秘中充分地展露出人的现代体验。因此,这些神秘气息并非故弄玄虚,它对小说文本的感染力与表现力的加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我看来,这些作品建构、解构神秘之境,最终是为了让小说文本由闭合变得开放,让小说的指向变得更加多元,让小说的可能性尽可能地丰富。也就是说,在90后作家对神秘之境的建构、解构中,我们看到他们呈现多样性文本的抱负。而神秘恰恰能够提供这种模糊性、多样性与想象性。神秘不单使得小说文本变得开放、多元,还使小说生成了一种神秘美,令小说意味深长。这涉及到神秘的美学特征。毫无疑问,神秘能够产生美。徐岱认为“美感必然地与神秘感相伴随” ,夏布多里昂甚至直言“除了神秘的事物之外,再没有什么美丽、动人、伟大的东西了”。 如开篇所说,神秘意味着未知、不确定与无能为力。从美学的角度分析,未知使得神秘产生了一种恐怖美;不确定使得神秘具备了开放性与多义性;神秘还获得一种陌生感;神秘又与象征密切相关,因而获得一种朦胧美,耐人琢磨,给人以无尽遐想。
从这个角度看,带有神秘气质的小说更接近于诗。米兰·昆德拉宣称:“从一八五七年其,小说的历史就是变成了诗的小说的历史。”这种“变成了诗”的小说,并不是指具备诗歌的抒情性的小说(“最伟大的变成了诗人的小说家都在强烈地反抒情” ),而是指具备诗歌神秘性的小说文本。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较,诗天然地带有多解性与朦胧美,这亦是神秘美。小说中的神秘美,首先来源于小说中那些神秘的故事,而后在暗示与象征中进一步生成。如马拉美所说:“诗写出来原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这就是这种神秘性的完美的应用,象征就是由这种神秘性构成的:一点一点地把对象暗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将90后作家创作的带有神秘气质的小说作品视作是诗,它引发我们无尽的想象,给予我们更为奇特的阅讀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一样的小说中,我们看到90后作家群体里,既有人在着力书写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神秘,也有人以典型的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在神秘中呈现当下人独特的现代体验。前者如范墩子《鬼火》、王棘《驾鹤》、智啊威《五座桥吃人事件》等,后者则以王苏辛《漫长的一天结束了》、李唐《幻之花》《动物之心》《呼吸》《蚁蛉旅馆》等为代表。也就是说,神秘在90后小说创作中的面貌各不相同,它也是多样化的。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审美取向, 90后作家偏爱在小说中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呈现年轻一代人的心灵状态;作为一种叙事策略,神秘使得小说文本化身为诗,具有朦胧美与多元指向,小说由此显得更开放也更令人回味无穷。
(责编:周朝军)
一、神秘之境的生成
神秘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认知——世界万物,已知的未知的都客观存在着,只有当人对他们感知时,也就是当主体对客体进行认知时,那些神秘之物才显现而出。也就是说,当人发现自己对事物无法全面认知的时候,事物就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神秘感便涌现而出。这是日常生活中神秘感的生成。在对事物认知不确定的基础之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本,也形成了相当多样的呈现神秘的方式。安德鲁·本尼特和尼古拉·罗伊尔归纳总结了神秘在小说中十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态,即“重复”、“奇怪的巧合”、“万物有灵”、“拟人”、“自动作用”、“性别身份的极端不确定性”、“一种活着被埋葬的恐懼”、“寂静”、“通灵术”和“死亡” 。在90后作家的小说作品中,神秘之境的生成与上述所说的种种形态也密切相关。
在智啊威小说《五座桥吃人事件》中,神秘生成于“万物有灵”和“死亡”中。五座桥上发生一起又一起的命案,最终形成了五座桥吃人的惊悚传闻。卖豆腐的三顺爷在未过膝的水中被五座桥的溺水鬼拉下水,头倒插进水底的淤泥里;杀猪的庆收在五座桥遇见已故的秋娥婶子在卖红糖,他试尝红糖却不知往嘴里塞的全是沙子,最后人们发现他离奇地死在五座桥旁的一堆沙子上;母亲在五座桥失踪,而“我”在沟边见到一截白骨……在小说中,桥梁显然是鬼灵的化身,作者在此处赋予了无生命的桥梁以生命(灵性),并在不断发生的无法解释的死亡事件中,生成了阴森、诡异和骇人的神秘之境。在中国小说中,“万物有灵”常转变为鬼神在人世间的显现。“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途,渐见流传。” 在《五座桥吃人事件》中,亡魂再现、神婆驱鬼、盲人开天眼等等,都带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志怪小说的气息。王棘小说《驾鹤》中韩老三所雕刻的木鹤亦是有灵性、有生命之物。韩老三在夜里看见飞翔的仙鹤,这离奇的经历让他性情大变。之后,他告诉别人“每天晚上仙鹤都载着他在月亮下面飞翔”,而在世人眼中看来,他是精神出了问题。最终,韩老三在雕刻了一只巨大的木鹤之后离奇消失——摆在院里的木鹤在火焰中成为一堆灰烬(熊熊大火却无人发觉),在灰烬中却没有韩老三的骨头。在中国文化中,鹤往往与死亡相关,或者说,鹤有着死亡隐喻的意味。韩老三身上的神秘气质以及仙鹤的死亡隐喻,令人想起苏童的小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在这部小说中,老人同样在等待白鹤将其带走,以避免死后火化变成一缕轻烟;结尾处,男孩向大人宣告:“爷爷乘白鹤去啦。”在《驾鹤》的结尾,也是一帮孩子兴奋地说:“木鹤变成仙鹤飞走了,把韩老三也带走啦。”林为攀小说《铸鼎》以鼎为叙述人,在“拟人”中生成神秘。“拟人”可视作一种特殊的“万物有灵”,它赋予凡物以人性,而非鬼性与神性。小说通篇以鼎为人,在鼎回忆数千年前的往事与体验当下的过程中,借鼎的言论观照现实。“地下世界”与“地上世界”、“过去”与“当下”、“变”与“不变”等多重对比,小说于是在神秘氛围中彰显出尖锐的批判锋芒。
张春莹《少年犯》则在“奇怪的巧合”中呈现命运的难以捉摸。少年剑桥善水而跳入水塘,出尽风头也引发学校一系列的整治。在整治中,剑桥被开除,蛇头也被“殃及池鱼”,同样被开除。他们相约报复学校书记,然而,在将书记制服之后,蛇头却将仇恨更多地指向剑桥,对其种种羞辱。最终,剑桥杀死蛇头,成为又一个少年犯。“当我从头追溯过程,理清了前前后后,发现事情一点都不复杂,就像一根顺延的线,从线头延到线尾,顺理成章,但我又认为事情的结果不是那么自然,在过程中每一个关键的节点上,那几个人,只要其中一个当时稍微偏一点方向,事情就不会是后来那样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就是如此一环扣一环,每一个节点人物的举动都如此“巧合”,都没有偏离一点方向,令人不由相信,这就是命中注定要发生的事情。在无数种可能性之中,偏偏发生的是导致悲剧的这一种。因而,命运在小说中留下一个神秘的背影——它仍是不可知、不可解的难以捉摸的所在。
范墩子小说《鬼火》在“重复”与“寂静”中营造其神秘气质。举动怪异的父亲失踪之后,“我”四处寻找。这种寻找亦是怪异的,“我”在父亲种植的柴胡、木柜以及火炉里寻找父亲,并多次清晰地感受到父亲的气息。这种怪异举动的多次重复,令小说披上一层神秘色彩。最终父亲出现在爷爷的坟地旁——在荒凉、阴森、恐怖的寂静中,父亲以柏树叶、黑老鸹和鬼火等的诡异形态若隐若现,“我”则在“一点动静都没有”的坟地里自说自话——小说的神秘氛围顿时浓郁无数倍,令人毛骨悚然。王苏辛小说《漫长的一天结束了》通篇弥漫着神秘气息,其气质与残雪小说《山上的小屋》颇为相似。主人公纪云清一人寡居,丈夫宋祁的离奇失踪、亲人离她而去导致其性格焦躁、怪异。在幽暗封闭的屋子里,她在回忆与现实的交错中产生种种幻觉。她时刻处于“一种活着被埋葬的恐惧”中——“这看起来是神秘的更精妙的例子,但它更多地表现在患幽闭恐惧症,又受到令人不快的意外刺击的人身上(比如在电梯上,或者在沼泽地里,或者孤身一人在家仿佛被遗弃在世上)。” 如果说《鬼火》的神秘是传统的,那么,《漫长的一天结束了》中的神秘则是现代的。这篇小说以诗意的语言将一段漫长的历史融汇在一天里,小说人物复杂的心理情绪如潮涌动、幻象与现实的反复交错、光线与声音的奇异融合,无一不在表明,这是一篇极具现代特色的神秘主义小说。 在这些独特的表现形态之外,神秘之境的生成还与小说的景观书写有着重要的关系。这里的景观书写,既包括对客观器物的描写,也包括对自然气象的描绘。“景物与人物的相关,是一种心理的、生理的与哲理的解析” 。这意味着,阴郁、灰暗的景观形象往往能够暗示人物处于压抑、失落的心理状态,它能够为小说灰暗底色与神秘感的生成提供巨大的助力。且看鬼鱼小说《临江仙》的开头:
兰江别院的滴水檐隐匿在1995年7月1日正午的暴雨之前,著名梅派京剧表演艺术家蒲玉兰被发现死在了床上。那时的兰山周围一片寂寥,遮天蔽日的迷雾宛若巨大的幕布,将兰江别院紧锁其中。雨滴与雨滴撞击时发出的嚯嚯之音,听上去仿佛无数颗想要逃窜的心脏,在沉闷的胸腔里猝然呼喊。尽管三三两两的乌鸦早已随着摇摇欲坠的太阳消失殆尽,但兰江别院周围的树丛依旧散布着浓郁的阴森之气。不久,密密匝匝的雨帘随着滚滚翻腾的云层从兰山顶扑面而来,玄色的夜空张牙舞爪地钻进了兰江别院的犄角旮旯。
“死”、“寂寥”、“遮天蔽日”、“迷雾”、“逃窜”、“沉闷”、“猝然”、“乌鸦”、“摇摇欲坠”、“阴森”、“翻腾”、“玄色”、“装牙舞抓”……在这开篇中,鬼鱼的景观书写直观地呈现出悬疑与恐怖之气,让人迅速进入到一种神秘之境中。这种压抑与神秘与小说的情节设置及人物的心理状态十足地贴合在一起,使得小说的神秘气息自一开始便喷薄而出。这令人想起爱伦·坡充斥着神秘与恐怖之美的短篇小说《厄歇尔府的倒塌》的开头:
在那年秋季的一天,整个白天愁云惨雾,死气沉沉,听不见一点声音,黑压压的乌云低悬在空中。我騎着马,穿过一片特别阴郁肃杀的乡村,最后当黄昏渐至,夜幕四合的时候,终于看到了那座忧郁的厄歇尔府。
还有一种神秘来源于小说中的奇人异事与不确定因素,换而言之,小说中具有“谜”之特质的人与事同样能够营造出神秘之境。在这方面,周朝军小说《抢面灯》中的W教授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他对于一切短促之物提不起兴趣,文章标题也要以长为美,如《以华北地区商河、南皮、海兴三县青壮年男性为例试论男性肺活量与性生活时长之关系及其所隐藏的数量关系模型》;他从数学教师转变为性学教授,其中过程无人知晓;他在L县的传说与风流韵事是一个“谜”;他最后手拿一个匹诺曹玩具,怒目圆睁又神态安详地死在办公室里,这亦显得离奇。总而言之,W教授身上有着许许多多无法解开的谜团,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据说”、“传言”、“传闻”使得他身上弥漫着神秘之气。同样神秘的还有小说中的“面灯”。当“面灯”与“饥饿”、“性欲”划上等号时,也就是说,它在由熟悉变得陌生并产生了新的意义指向时,它也随即从一个普通的常见之物化为了神秘之物。从熟悉到陌生,或从陌生到熟悉,都能产生神秘,因为“神秘不仅是某种怪诞或让人害怕的东西,还特别与对熟悉的事物的烦恼相关联”。 除此之外,小说中马兰的形象、多次抢面灯的过程、W教授与M先生的故事、“我”与一周未曾联系上的女友PL的故事,都被作者掩藏起来了。这使得小说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而正是这种不确定为小说提供了异常丰富的指向——有太多种可能性而我们根本无法确定哪一种才是真实发生过的。
二、在神秘背后
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到90后作家以各式各样的途径在建构自己的神秘之境。有意思的是,好些作品的神秘气息在苦心建构之后又迅速地被作者自行解构了。
在《五座桥吃人事件》中,智啊威在讲述了三顺爷、庆收在五座桥的离奇死亡及母亲在五座桥的失踪之后,神秘气息已然十足。然而,作者在小说中又迅速地将这种神秘打破——小说的叙述者“我”竟然是一个精神失常之人。“那家伙是小杨庄的疯子阿伍”、“你说这个阿伍呀,年纪轻轻大学毕业,干点啥不好,非写什么小说”。叙述者由一个正常人变为一个精神失常者,小说前半部分所述说的离奇故事可信度随之大幅降低,作品建构的神秘之境也随之破裂不再。甚至于,五座桥压根就不存在,关于五座桥的所有故事,都只是热爱写小说的阿伍的异想天开。鬼鱼的《临江仙》有着极强的可读性,通篇弥漫着悬疑色彩——谁是杀死蒲玉兰的凶手?在姜然与小章的破案过程中,嫌疑人一一登场,每一个人都与蒲玉兰有着复杂的关系,有着充足的杀害蒲玉兰的动机,然而他们都并非真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小说的谜团越来越多,在读者的阅读期待随之上升到顶端时,这种神秘意蕴也被作者自我解构了——警官姜然多年前就已患上“臆想症”。同样是借助身份的突变,让小说的叙述变得可疑。一方面,从内容上看,小说前面所建构的神秘之境迅速地被作者设置的人物解构了;另一方面,我们又猛然发觉,故事里的神秘气息消失了,但小说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又变得神秘起来——在作为一种叙事策略的建构与解构之间,我们无法分清哪一个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在神秘之境的建构与解构背后,90后作家究竟想要言说什么?
是言说死亡吗?《五座桥吃人事件》中一个又一个诡异地被五座桥“吃掉”的人;《鬼火》中“我”寻找一个已经死去四十年的父亲;《漫长的一天中》宋祁在车祸中“死亡”,并“失踪”不见,最后从高楼跳下;《抢面灯》中W教授的离奇死亡,在多年来抢面灯过程中也有数十人死伤;《临江仙》的核心发展线索便是追查杀害蒲玉兰的真凶;《少年犯》中剑桥杀死蛇头;《驾鹤》中韩老三在欢愉中驾鹤而去……我们看到,上述分析的作品几乎都在书写死亡。死亡自然是神秘的,它意味着生命的中止,因而令人恐惧;它无处不在,但又无人敢宣称自己死过,因而始终是未知;它随时可能降临,因而在确定人人都会走向死亡的同时它又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然而,死亡虽然神秘,但它并不是这些90后小说所指向之处。抑或说,死亡并不是这些小说所要指向的全部。
是故弄玄虚,刻意制造一种神秘色彩彰显自己的独特吗?答案也并非如此。《少年犯》中的神秘气息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于命运无常的感慨;《临江仙》中蒲玉兰之死是故事发展的起点,亦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查案中营造出的神秘氛围,让小说在叙事主线中合逻辑地延伸出多条支脉(嫌疑人的故事),给予我们许多的感慨与反思;《抢面灯》中许多故事的细致描绘被作者掩藏,这些断裂之处在生成神秘的同时,也使小说愈加丰盈;《驾鹤》中韩老三的奇异与神秘令我们感受到弥漫着传统文化意味的逍遥与平静;《漫长的一天结束了》在神秘中充分地展露出人的现代体验。因此,这些神秘气息并非故弄玄虚,它对小说文本的感染力与表现力的加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我看来,这些作品建构、解构神秘之境,最终是为了让小说文本由闭合变得开放,让小说的指向变得更加多元,让小说的可能性尽可能地丰富。也就是说,在90后作家对神秘之境的建构、解构中,我们看到他们呈现多样性文本的抱负。而神秘恰恰能够提供这种模糊性、多样性与想象性。神秘不单使得小说文本变得开放、多元,还使小说生成了一种神秘美,令小说意味深长。这涉及到神秘的美学特征。毫无疑问,神秘能够产生美。徐岱认为“美感必然地与神秘感相伴随” ,夏布多里昂甚至直言“除了神秘的事物之外,再没有什么美丽、动人、伟大的东西了”。 如开篇所说,神秘意味着未知、不确定与无能为力。从美学的角度分析,未知使得神秘产生了一种恐怖美;不确定使得神秘具备了开放性与多义性;神秘还获得一种陌生感;神秘又与象征密切相关,因而获得一种朦胧美,耐人琢磨,给人以无尽遐想。
从这个角度看,带有神秘气质的小说更接近于诗。米兰·昆德拉宣称:“从一八五七年其,小说的历史就是变成了诗的小说的历史。”这种“变成了诗”的小说,并不是指具备诗歌的抒情性的小说(“最伟大的变成了诗人的小说家都在强烈地反抒情” ),而是指具备诗歌神秘性的小说文本。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较,诗天然地带有多解性与朦胧美,这亦是神秘美。小说中的神秘美,首先来源于小说中那些神秘的故事,而后在暗示与象征中进一步生成。如马拉美所说:“诗写出来原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这就是这种神秘性的完美的应用,象征就是由这种神秘性构成的:一点一点地把对象暗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将90后作家创作的带有神秘气质的小说作品视作是诗,它引发我们无尽的想象,给予我们更为奇特的阅讀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一样的小说中,我们看到90后作家群体里,既有人在着力书写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神秘,也有人以典型的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在神秘中呈现当下人独特的现代体验。前者如范墩子《鬼火》、王棘《驾鹤》、智啊威《五座桥吃人事件》等,后者则以王苏辛《漫长的一天结束了》、李唐《幻之花》《动物之心》《呼吸》《蚁蛉旅馆》等为代表。也就是说,神秘在90后小说创作中的面貌各不相同,它也是多样化的。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审美取向, 90后作家偏爱在小说中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呈现年轻一代人的心灵状态;作为一种叙事策略,神秘使得小说文本化身为诗,具有朦胧美与多元指向,小说由此显得更开放也更令人回味无穷。
(责编:周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