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办学特色”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从学校角度看,办学特色的重要性在于其不仅是学校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还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如果每一所高校都办出自己的特色,那么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就能呈现群芳争艳、色彩斑斓的景象,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前提。
“办学特色”兼有理论层面丰富的内涵和实践层面实务的操作。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之初,便有意识地将其作为一项关键指标,用以评价高校的办学水平,以引导高校重视学校的办学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在评估实践中,不少评估专家反映学校对办学特色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误区;被评学校也反映在总结和提炼办学特色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鉴于此,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本刊编辑部日前在清华大学联合召开了“高等学校办学特色高层研讨会”,邀请纪宝成、钟秉林、谢维和、逄锦聚、胡显章、赵存生、王英杰、徐建培、马陆亭等专家,针对办学特色问题发表了各自见解。现将与会部分专家的发言摘登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强调办学特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办学特色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认为办学特色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学科结构和学科特色形成办学特色
学科结构和学科特色是一所大学形成办学特色最基本的因素,决定着学校能够在哪些学科领域为社会服务。中国从清朝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进行高等教育的研究,完成了由“四部之学”向“七科之学” (有说八科,首为经学)的转变。1912年,民国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大学规程》,对大学所设置的学科及其门类作了原则性规定。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一次院系调整,许多综合大学拆分,建立了很多单科性学校。进入90年代,大学综合性化发展很快,办学特色有趋同化倾向。我们要警惕大学的趋同化,鼓励学校科学定位、各就其位。即使学校的学科结构类似,也应在研究方向和优势学科方面,形成学科特色。
2.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充分体现办学特色
如果高校的学科领域类似,也可因学校层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形成办学特色,如技术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扩散型人才的培养。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把创新的东西转化为成果然后推广,现在我国很缺乏这类人才。
3.依托学校服务空间和地域的不同形成办学特色
不同学校由于管理体制、办学历史和学科特点的不同,也能依托学校服务空间和地域的不同形成办学特色。学校要消除一种偏见,不要认为面向全国服务的学校就是一流的,为地方服务就是二流的。
4.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文化传统、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信念和精神,都能形成办学特色
高等学校的个体组成高等教育的全局,单个学校没有特色,也就没有整个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办学特色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个性,我们怎样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目前,我国高校的趋同现象原因比较复杂,既有政府的政策导向问题,也有社会评价体系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
特色问题对于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对于高等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从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角度谈些体会,提几个问题。我参加了几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也到一些学校进行了学习交流,感觉特色项目的评价确实颇费脑筋。一是总结出来的特色不鲜明,失之于一般;二是特色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甚至在校内都未达成共识;三是在特色的凝炼和文字表述方面还欠斟酌,个别提法标新立异,令人费解。我谈四点意见:
1.学校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相对稳定的,需要加以凝炼。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有关。举个例子,特色不等于是改革的探索。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改革的探索,有的改革举措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但是我认为,这个不一定就能成为特色,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2.办学特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要能够体现时代精神。这和创新思维、实践探索密切关联。特色应相对稳定,但它的内涵应该是不断更新的。比如校训很能体现一个学校的传统和特色,北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讲的是做学问,学高方能为人师,而“学高”就体现了人才观的变化历程。过去是一维的,学好知识就是“学高”,现在则强调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同时还要有比较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特色的内涵必须富有时代精神,并非一成不变,相对稳定和与时俱进并不矛盾。
3.办学特色具有层次性,是和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传统,尤其是和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密切关联的。所以,特色不能简单地和学校的改革建设成果划等号。有一些改革的成果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不一定能归纳为学校的特色,特别是一些阶段性的改革探索经验和成果。比如,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做得好,对学校整体可持续性发展起重要作用,但是这不能成为特色。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密切联系,才能凝炼出特色,社会才会认可。具体到教学评估,还必须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密切关联,比如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可能形成一个学校的特色,但是要和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存在内在联系和直接关系,否则就比较牵强。
4.办学特色要成效显著,影响广泛,要在校内形成高度共识,并得到社会认可。这里还要处理好特色和优势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优势会形成一个学校在某个领域的特色,但是特色未必都是优势。比如涉及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等方面的形而上的东西,有些仅仅是鲜明的特色;还有一些涉及到行业特色,比如师范院校的特色就是“教师教育”,但并非每所师范院校都能在教师教育方面形成优势。
总之,特色问题十分重要,要清晰界定,注重凝炼。
南开大学副校长逄锦聚——
讨论办学特色很有必要,对于改变我们过去的教育体制存在的许多弊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个工作做好了,对中国教育是一个重大贡献。以下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体会,讲几点认识。
1.什么是办学特色
给办学特色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比较困难,但可以做一些理解性的描述。所谓办学特色,即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一所学校办学优势和特性的总和。这里说的办学优势, 不是一般地指学校内部自己与自己比表现出的优势,而是指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比表现出的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这里说的特性,即通常说的特殊性,例如一所学校的特殊历史,它所形成的特殊的办学制度,特殊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特殊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特殊的办学模式等。这些特性加上它的办学优势,就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有一个通俗说法有些道理,能比较好地表述办学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意思是说别的学校没有的我有,别的学校有但我比别的学校更好。
对于办学特色的理解,涉及大学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特色是讲个性的,这不应该有异议。但是,共性里面有没有特色?办学优势是讲个性还是也包括共性?我认为办学特色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有学校做得最好,这是不是特色?也是特色。这里,大家共同做的事,就是共性,做得最好,这又是特性,所以共性和个性是结合在一起的。总而言之,特色强调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个性,一个是优势。
强调办学特色的根本目的,是要从实际出发,调动和发挥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把整个高等教育办得更好的目标。所以我很赞成在更大的范围深入讨论办学特色,而且主张把讨论的着眼点定在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高办学质量。
2.办学特色的内涵
办学特色的内涵,可从四个层次来认识、概括和把握。
首先是办学制度性特色。制度性特色指什么呢?首先是指谁投资办学的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立、私立、地方政府办学以及合作办学等等。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首先看你的办学制度有没有特色,有何特色。其次是办学的宏观管理体制,即学校由谁管理、怎么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由政府直接以指令性计划管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学校在政府宏观管理下依法自主办学,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体制创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还会有新的突破,这都表现出办学特色。再次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包括学校内部的党政关系的处理、教学管理体制、科研管理体制、人才管理体制、分配体制、财务管理体制、后勤管理体制等等,这些管理体制的不同,也能体现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
第二个层次是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等都属于这个层次。这是很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层次。我国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几乎都有自己的校训,每一个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思想。例如,南开大学的老校长张伯苓提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至今还被有效地传承并被赋予新的含义,成为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
第三个层次是办学模式、办学方法。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法甚至具体的教学方法等都属于这个层次。这个层次也容易出办出特色。
第四个层次是办学效果。这是综合的。如果说前面三个层次是关于特殊性的,那么办学效果就是关于共性的。在办学效果中最重要的效果是学科建设效果,通常所说“一个学校不能全部学科都是一流,但某个或某些学科有可能一流”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北大可能文理很强,南开可能经管有优势,北师大的教育学在全国可能领先,这就是学科形成了优势,是学科的特色。其次是科学研究成果,比如清华可能为卫星上天做出了突出贡献,人大就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央献计献策,这是研究成果,也是办学效果。还有一个是关于人才培养的,比如一个学校出了多少政治家,出了多少科学家,这是人才培养的成果,也能形成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服务社会,引领社会这都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3.影响办学特色的因素
办学特色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
一是国家制度和政策。国家的社会制度、管理体制、教育方针和政策,从最高层次制约办学特色。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那么大学也首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大学,这是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的最大区别。国家要实行计划体制,教育管理大一统,学校就不容易形成特色。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学校的办学特色也越来越鲜明。
二是学校发展历史、环境和文化。学校所处的环境、发展的历史、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都是客观存在,对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无时无刻不发生着作用。南开开始是爱国人士办的私立学校,处在当时中国北方商埠天津,办学资金主要靠自己筹措。这种特殊的背景对南开学科专业设置特色的形成和自强不息、爱国敬业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学校第一届大学生中出了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这对南开办学特色的形成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南开大学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时,专家组对南开的办学特色总结为“南开人以周总理为榜样,发扬几十年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样的特色是其他学校无法相比的。
三是党委和校长。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工作的状况,党委书记和校长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贯彻程度,他们的办学思想和人格,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四是教师和学生。学校有名师,有大师,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会产生重大的长远的影响。北大有季羡林,这就是文化旗帜,北大的文科具有优势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批像季先生这样的名师。一所学校如果有真正大师级的教师,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一定会有很大促进。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影响更加长远和关键。一所大学如果能持续地培养出杰出的人物,那么这所大学一定是有特色的。
4.创建办学特色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强调办学特色与强调办学要有统一规范的关系。要强调办学特色,同时也要强调办学的统一规范。所谓办学统一规范,主要是学校办学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现在的教学评估基本上两者都兼顾了,指标体系中前几项主要强调规范,最后一项强调特色。
二是在创建特色过程中妥善处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关系。目前教育部在推动高校改革和发展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效果显著。学校也在致力改革,力求更快更好地发展,努力创建特色,这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很高。相对而言,地方政府在改革创新和推动学校创建办学特色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指导高校创建办学特色中的指导作用。
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
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特色项目被列为一级指标,并且明确规定,没有鲜明的特色不能评优秀,良好的必须有特色项目。这个做法相当好。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没有创新,也就没有整体高等教育的高水平。
1.办学特色反映一所大学的优异的本质特征
办学特色不是一种暂时、局部的现象,而是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对一所大学的办学具有广泛影响的特征,具有 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例如,北大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清华梅贻琦校长的注重师资、严谨求实的办学理念,不仅影响了他们做校长时的北大、清华,至今仍影响着这两所学校的办学风格,而且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面对的是历史跨度差异甚大的学校,无论对“优秀”标准中的“特色鲜明”或“良好”标准中的“有特色项目”,有关“长期积淀”、“稳定性”的要求都只能是相对的。但是,优质与创新,则应当是基本要求。
2.注重大学办学特色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
大学理念对于一所大学具有全局性的深远的影响。近两个世纪里,世界的教育和科技中心实现了由英国到德国再到美国的转移,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走过了不断以特色求创新的历程。19世纪中叶,在英国纽曼倡导大学的使命就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主张学生自由地进行自我教育,为西方现代大学普遍实行的自由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纽曼反对大学开展必要的专业教育,主张把科学研究排除在大学之外,忽视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这种办学理念的局限性制约了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德国的威廉·冯·洪堡,看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使柏林大学按照“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理念发展而具有新的特色,这种办学特色是对经院式教育的重大突破,不仅使德国大学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而且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中心向德国转移。在美国,1862年通过了“莫雷尔法案”,形成土地赠与运动,促使康奈尔大学面向社会,获得社会的支持并为社会服务。这种大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到了20世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先是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提出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教育应当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与社会紧密联系成为办学的一大特色。继而,以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创立硅谷为代表,实施学、研、产结合的模式,使学校的科研教学与社会的经济增长实现良性互动,大学加速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而正是这种大学理念与办学模式在承继自由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不断以特色求创新的过程,成就了西方国家加速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探索着新的大学理念与办学模式。上世纪50年代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许多高校在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清华大学“真刀真枪毕业设计”就是很有特色的创新,产生了广泛而长远的影响。90年代中期,发端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各高校在教育思想、办学模式方面都做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形成一系列的创新点。进入新世纪,面临民族伟大复兴和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历史任务,许多高校都在努力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新的办学特色。如一批定位为研究型的大学正在加速由教学向研究性转变。清华的新生研讨课,就是很有特色的办学模式,是一种推动受教育者与名师对话、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尝试。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据专业具有明显实务性的特点而推行的“大棚车式”的教学模式,和业界高手联手进行“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是对经院式教学的一个突破,其做法在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赵存生——
这几年,在大学评估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视办学特色问题,我觉得这一点抓得很好。这对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大学的办学特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大学文化问题。大学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文化机构,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用文化培育人才,用文化服务社会,这是大学基本的职能。正因为大学有这样的职能,才能够历久而不衰,才能有几百年的大学,甚至上千年的大学,而世界上很多机构早已不存在。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其多样性,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将失去文化的生机,大学文化也是这样。大学的办学特色,取决于大学文化的多样性。当然大学文化有它的共性,这种共性使大学文化从整体上区别于社会文化当中的其他亚文化。但是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意义更为突出的,是大学文化当中的个性。学校也有一个相互吸引的问题,相益相生,在比较过程当中,能够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地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色。有个性也才能够显示出学校的特点、优势和吸引力,产生在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当中的所谓“杂交优势”。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个性或者特色是决定一所学校的水平、优势、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性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之外的因素,另一个方面是学校之内的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国家的教育法规、教育制度、教育方针、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评估办法以及由国家规定的有关课程设置和长期形成的教育传统等。内部因素则包括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学生、课程、设施、环境、学风、教风、校风和长期形成的办学思想、学校传统等。外部因素在形成过程中,大学可以不同程度地施加影响、发挥作用。因为不管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还是有关制度,包括大学评估的办法,大学是要参与讨论的,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之中,是可以施加影响、发挥作用的,可以使这些法律法规更加符合大学的实际,更加有助于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而法律法规、教育制度,这些需要共同遵守的东西一旦形成,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下达之后,学校就必须执行。这些年来,我们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同时,由于学校的呼吁和要求,外部因素显得日益宽松,给大学的发展留下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受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的办学主要表现为一些共性,比如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学校都得要按规定设置。但是我觉得在这里面应该看到一点,在这些外部影响和制约因素的面前,大学还是可以同中求异的,即便是一些共性的要求,各个学校在实行起来还是可以在共性之中保持一定的个性。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样的课程,同样是一门课,各个学校可以使这门课上得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学校采取由一名教授从头讲到尾的办法,而有的学校则采取由十几位教授讲专题来共同承担的办法。这两种办法各有利弊,我们学校采取的是后一种办法,很受学生欢迎。
在内部因素之中,我感到由师生组成的办学主体最为重要。应该改变那种大学只有老师是办学主体的看法,大学应当由师生共同组成办学主体。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思想理念方面的特色、规章制度方面的特色、教学内容方法方面的特色,也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学校的环境、学术氛围、校园活动等方面的特色,这些特色构成了学校文化当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的特色。由学校的办学主体,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形成的。在办法主体当中,有作为的校长、书记会用自己的办学理念、治学方法等,对办学特色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比如清华的梅贻琦校长、蒋南翔校长,人民大学的吴玉章校长、 郭影秋校长,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校长、马寅初校长,还有南开大学的张伯苓校长,他们在形成办学特色的过程当中,在学校的优良传统的积淀、培育、弘扬和创新当中,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再以北京大学为例。北大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始,到现在已经108年了,在这100多年的办学过程当中,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既包含着由李大钊开创的光荣的革命传统,又包含着由蔡元培开创的优良的学术传统,是两个传统的统一。也有的同志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八个字作为北大传统表示质疑,觉得这八个字太直白了。但我觉得,这八个字虽然直白,却非常准确,很好地概括了北京大学这108年所形成的这两个方面传统的统一。这八个字要是放在别的学校,恐怕不见得合适,因为这八个字是和北京大学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民主、科学的大旗,那是在五四运动当中,由北大的师生首先举起来的。这几年来,北大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逐步由原来的“厚基础、宽口径”,向“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发展。学校在一二年级,非常注重开设通选课,更好地打基础;到三四年级,使他们更好地注重于专业的发展。这样有助于学生把基础打得更加宽厚一些,能力和适应性更强一些。其实在蔡元培做校长的时候,就提出北大是文理兼容,文科的学生应该学一些理科的课程,理科的学生也应该学一些文科的课程,可见其是很有远见的。他对于学生一上学就进入到一个狭窄的专业当中去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样培养的学生发展的潜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他主张文理之间的交叉、融通。学校这些年来,从教学改革方面,不断地采取新的措施,比如举办元培实验班,实际上就是按照这样的办法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进行的一种实验。
3.在形成大学办学特色的问题上,学校不但要高度重视,而且要自觉地定位,这样才能够有所作为。所谓自觉定位,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找好自己的位置,不要跟风,不能站在这山看着那山高。我觉得这几年有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呼吁大学要有特色,不要都办成一个模样,另一方面又都在求高、求大、求全。学院要办成大学,小大学要办成大大学,所有的大学都要办成综合性大学,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潮流。我觉得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大学趋同运动,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影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有的学校,它的名字已经深入人心了,而且已经成了一个品牌了,现在改了一个名字,结果大家都不知道,还得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不断地释疑解惑,不断地加以各种各样的说明,才能使人们了解。这种改动,能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当然现在官本位的影响,可能会带来一些别的什么好处,但是从办学的角度,没有什么更多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英杰——
1.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美国高等教育在当今世界最强势,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应该说是美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这是因为美国的高等学校较少受政府的干预,是在一个比较宽松自然的环境中生成的,特色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产生,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强化和突出的。
让我们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例来看看一所大学特色的产生。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在查理斯·范海斯校长的领导下提出了“威斯康星理念”(Wisconsinldea)。他要威斯康星大学成为本州人民的头脑,要给人民信息、光明和指引。这个理念使得威斯康星大学具有了两项特色鲜明的使命——帮助州政府在全州开展技术推广和函授教育。范海斯认为,威斯康星大学要在一个农业大州——美国的奶牛场中生存和发展,教授的皮靴上不能不带有牛粪。大学必须把整个州作为大学的校园。在“威斯康星理念”提出仅仅4年之后,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就指出,威斯康星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州立大学,它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地位,是由于它向州政府部门提供了专门知识,向大众提供了讲座,把大学送到了人民当中。在为州服务的过程中,威斯康星大学在学科方面也办出了特色,它在畜牧科学、生物科学和细菌科学等学科迅速取得全美领先地位(顺便说一句,威斯康星大学生产的冰淇淋也非常有名)。今天威斯康星大学经常排在美国最优的十所大学左右的位置,其技术推广教育仍然极具规模,每年暑期都会开办上千个短期班和短期课程。
2.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所大学的文化就是它的办学特色,或者说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大学的文化中。文化可以包括很多的方面,比如环境,当你去剑桥看一看,你不可能不静下心来,一扫浮躁的心情,浸心于学问,这就是一种环境。那么在英国,牛津剑桥到底是一种什么文化?离不开英国的文化!英国的文化是培养绅士的一种文化。今天的时代不同了,但是这种文化延续下来了,被制度化了,这就是牛津剑桥所特有的学院和导师制度。牛津、剑桥的学生讲,我们在学校里不是被教出来的,是被“熏”出来的。是怎么“熏”出来的?是在和导师不断的谈话当中熏陶出来的,是在本学院的各项活动中熏陶出来的,就是在他们所处的这种环境中熏陶出来的。牛津、剑桥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今天的生源也已经有所不同了。但是它这种基本的文化保留下来了,我觉得有这样一种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会走到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导层去,而不会安于现状。我们说北京大学的文化是“兼容并包”,这是蔡元培在北大首创的文化,长期以来保障了北大的优异,今天北大可能仍然比国内其他院校更“兼容并包”一些。但是,应该说北大的这种文化尚未被融化在制度中,今天的招生录取制度可能很难使它“兼容并包”某些特殊的学生,今天的教师考评制度恐怕也很难“兼容并包”某些特殊的教师。当然其中一些问题也不是北大自身所能解决的问题。我这里所要强调的是,从社会、政府有关部门到大学都要倍加珍视和呵护大学的文化。
3.办大学要有所创新,做前人没做的事情。19世纪末,芝加哥大学是一所崭新的美国大学,它不同于东部的著名大学,那些大学都是从本科学院发展而来,本科学院始终居于核心位置或者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大学缺乏科研的传统,主要是本科教学机构。哈珀校长意识到没有科研的大学、没有知识创新的大学无法满足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的需要,也与当时美国汹涌澎湃的进步主义社会思潮不相适应。哈珀校长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明确提出,新建的芝加哥大学要以科研为主要使命,这样就能办出特色来,得到社会广泛的支持,从而迅速跻身于一流大学的行列。哈珀校长的大学明确无误地把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的首要工作,但是他仍然承认本科生教育的重要性,明确要在芝加哥大学建立本科生院,办好本科生教育。但是,他并没有完全照搬其他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经验。大学一开办他就把本科生教育分为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两部分,把前者称为“基础学院”(AcademicCollege)或者“初级学院”(JuniorCollege),后者称为“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或者“高级学院”(SeniorCollege)。他赋予初级学院的任务是开展古典教育,使学生在文学、历史、语言、科学和数学方面有一个共同的背景,缩小来自不同中学学生间的极大差异。他赋予大学学院的使命是为学生在一个学科领域专门化和为进一步的高深学习做好准备。这样,芝加哥大学在重视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的同时也办出了独具特色的本科生教育。
4.国家要不要有战略?要不要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我觉得我们作为后发的国家,需要。印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印度的6所理工学院,国家给予了特殊的投入,预算单列,由议会直接拨款。这些大学又和国外的相关的大学建立联系,发展起来,它们的学科特色非常明确,数学、物理、核科学和计算机软件科学非常之突出。它们办出了特色,在世界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被广为承认。
即便在美国这样分权的国家,我觉得对美国的大学形成特色有两件大事,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一件大事就是20世纪60年代加州制定的高等教育总体规划(MasterPlan)。在这个总体规划中,把加州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建立起来,将加州高等教育分为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三个层次。加州大学设置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计划,加州州立大学设置学士和硕士学位课程计划,社区学院设置副学士学位课程计划。9所加州大学,有两三所非常优秀,在美国和世界大学的排行榜上经常排名优先,比如伯克利、洛杉矶和圣地亚哥等加州大学。适应大众高等教育要求的是20多所加州州立大学和100多所加州社区学院。斯坦福大学附近有所山脚社区学院,办得非常优秀。第一,它培养了加州硅谷所需要的大量的基础层次的技术人员。第二,优秀的学生能够在两年之后转学上伯克利、斯坦福。这样分层次,目标定位非常明确,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不互相攀比,各自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另一件大事就是卡内基基金会制定了大学分类表,虽然不是国家政策,却影响了美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各种评估的体系中,都以卡内基的分类为基础对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进行评估,因此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可以争取优秀,办出特色来。
5.在我们的评估中,制定了办学特色的指标,这是很好的事情。当然我们可以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制定出一个“完善”的特色指标体系。但是,如果我们在评估中试图对所有的被评院校在办学特色方面都以相同的指标进行评价,可能会出现一个悖论,即,我们期望通过评审“特色”,使大学办出特色来,但是结果可能是大学的“特色”都相同。实际上,一所大学在办学思想、发展战略、校园文化、培养目标、教学和课程等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有特色就很不容易了,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评价结果中体现出来,这样就可能促进大学办出特色来。
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徐建培——
培育和提升大学的办学特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表现在学校的几乎所有工作之中。全校师生员工必须对此达成共识,并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和不断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制定适合自己的办学特色目标体系。科学定位是打开特色之门的第一把钥匙。要明确办学特色就应该做到:第一,全面剖析和审视自身条件,找准特色基点。要明确学校的起点如何?优劣势表现在哪里面?社会发展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特征,学校的长、中、短期办学目标是什么等。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办学特色目标体系。许多世界一流学校初创伊始,就能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有选择地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来确立办学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定位主要应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方式、校园文化方面进行定位,形成相辅相成的目标群。第三,在目标的认可度和稳定性上下工夫。办学特色定位决定了学校在一定时期追求的最优标准和目标,一经规划确定,应辅之以大力宣传,以求得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产生行动的自觉性。同时应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不可因人事变动而频繁变更甚至夭折。
2.在办学理念方面形成特色。办学理念是学校在确定其办学的理想模式、目标追求、社会责任等方面以及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学要形成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是其源头。国内外著名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大学无不具有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我们已有很多愿意投身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家,但是还缺少卓越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现在我国很多大学对办学特色的思考与实践,多集中在具体的操作化的布置工作性质的层次,很少在教育理念的特色方面下工夫。这说明人们对于大学办学特色的理解还不深刻,还没有抓住办学特色形成的要害。
3.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特色。作为学科,涵盖着某一科学技术领域内广泛的内容。作为一所大学的学科,不可能在本学科的所有领域占据学术的制高点,而应有其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讲,学科特色就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即使是世界著名大学的著名学科,也是以其在该学科中取得的独特成就而著称的。构建大学新的学科体系,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首先要在学科布局上体现学校的特色;一是继续保持与发展已有的优势学科。二是拓展并生长若干具有潜在实力和优势的新兴学科及其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三是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建设,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四是扶持薄弱学科,改造传统学科。其次,在学科的内涵发展方面要形成自身的特色。无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包括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也可以分为知识的原创型和知识的应用型两个方面。其中,应用一定的知识解决某个领域的问题并取得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或新产品,应当是学科特色的重要体现。
4.课程建设方面形成特色。在过去统一专业目录、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设置、统一使用教材的“四统一”下,大学没有自主权,培养出来的人也是千人一面。这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各大学都力争要办出特色来的今天,课程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5.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随学校的类型和办学层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研究型大学,其师资的业务要求着重在理论基础的宽厚及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方面,而教学型学校的教师重点则是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解决能力等。当然,各类型各层次学校对教师在师德及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清华大学1997年教代会就通过了32字的“清华师德”——敬业报国、育人爱岗:概括了清华教师应有的政治方向和对所从事教育事业的基本态度;务实求真、进取自强;概括了清华大学教师在本职工作中应有的精神和追求;克己奉公、团结协作:表达了清华大学教师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关系方面应有的道德规范;为人师表、仪态端庄:是对教师日常道德行为的要求。这样就形成了清华师德的特色。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
我先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我在1996到1998年曾写过几篇关于大学分类定位的文章。但有一次顾明远先生对我说:道理大家不是不清楚,问题是怎么才能做得到。不久前王义遒先生还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高校的恰当定位为什么这么难》。
第二个例子,前年,教育部和世界银行准备开展一些项目研究合作,我们曾想以这个题目申报一个项目。当时在教育部内部的协调会上得到肯定,但在与世行的协调会上却被否定了。我们解释说这在中国是个很大的问题,但世行专家说,这个问题需要教育部管吗?这是学校自己的事情。我们说正是因为特色不鲜明,所以需要教育部去促一下,但他们说教育部一去促进,学校不就更一样了吗?这反映了国内外理念的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办学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呢?
第一,实践中行政配置资源的能力太强。这样势必会出现千校一面、办学雷同的现象。比如说,有大学想高举工程教育的旗帜,但是现在不举了,校长说开会时学校的排位越来越靠后了。所以,这不完全是学校的责任。从学校角度考虑,都想更上一层楼,这无可厚非,要在承认合理性的基础上去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学校的特色体现在学科上,并且学科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我赞成以学科为基础进行高水平大学建设拨款的计算。
第二,理念上共识的东西太多。中国教育容易形成共同的认识,理论界也是如此。比如说分层次办学理念提出后,现在大家都讲分层次办学。现在都批评部门办学,但法国的工程师学校(精英高等教育)就是部门办的。一讲规模效益,规模就都成巨型的了。讲通识教育的优点,大家就都搞通识教育了,不敢再提专才教育,怕别人说理念落后。再比如说现在讲特色办学了,于是就有了一批的“有特色的一流大学”、“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大学”等提法。共性太多的词汇、理念与实践,会使学校形不成特色,或说特色不可能鲜明。
第三,我想谈谈当前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首先是分类的问题。我在《北大教育评论》上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即高等学校要按照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路径或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路径来建设,都可以建成研究型大学,但它们是不一样的。当然这样讲有些绝对,也可以有交融、交叉,中间是个广谱地带。从这个角度讲,很多学校不需要走综合化道路,我也不大赞成现在都讲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在国外就没争论清楚,在国内也一直存在着争论。一种教育思想自圆其说就是理论,如果这种理论有它生存的土壤,就束缚不了它。我觉得通识教育这种思想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理解。一个层次是,作为一个人,需要一些社会化因素,这是每个学校、每个学生都需要的;另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不是每个学校都需要的。在中国现在情况下,需要有一批专门学院,搞好专才教育,以专才教育的思想指导办学实践。如果都走通识教育这种路径,我们的就业市场就会更加集中,这样的高等教育从整体来说未必是成功的。高等学校要教给学生有真才实学的硬功夫,不能都只“坐而论道”而不身体力行。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现在需要在某一类学校里大力倡导专才教育思想。其次,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我觉得现在国家需要建设好一批专门学院。过去有的中央部委的学校到了教育部或者地方后,专业、行业特色在削弱。虽然计划经济时代的行业部委没有了,但是市场经济时代行业仍然存在,仍需要有一些专业学院。比如在德国,就存在着大学和高等专业学院两个体系;在法国,大学校的地位高于大学;美国也有一批专门学院,授予从学士到博士的各级学位。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大国,需要建设好一批专门学院。
第四,谈谈高等学校建设的文化机制。我觉得中国目前一个好的、理性的高等学校建设机制还未形成。今天受大家启发,我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高等教育都要进行精英教育,注定培养庸才的学校不会有特色,社会不需要这样的高等教育。但各类精英教育各不相同,清华、北大是一种模式,其他学校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的学生在这个领域是好的,那也是精英教育。从这个角度讲,清华、北大的教学评估未必都能得优。因为他们定位于国家科技创新高原和拔尖创新人才,达到了这个目标,是优;没达到,尽管比某个学校的学术水平高很多,但是只要人家占据了某个市场而且做得很好,那么人家是优,你就不是优。如果每个学校在市场中寻找到别人没做或是没做好的,哪怕是很低层次的一部分,做好了甚至做到了极致,那就是精英教育。如果整个教育体系能走到这种地步,每所高等学校都有了自己从事精英教育的位置,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也就形成了。
(本文材料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整理)
“办学特色”兼有理论层面丰富的内涵和实践层面实务的操作。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之初,便有意识地将其作为一项关键指标,用以评价高校的办学水平,以引导高校重视学校的办学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在评估实践中,不少评估专家反映学校对办学特色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误区;被评学校也反映在总结和提炼办学特色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鉴于此,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本刊编辑部日前在清华大学联合召开了“高等学校办学特色高层研讨会”,邀请纪宝成、钟秉林、谢维和、逄锦聚、胡显章、赵存生、王英杰、徐建培、马陆亭等专家,针对办学特色问题发表了各自见解。现将与会部分专家的发言摘登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强调办学特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办学特色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认为办学特色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学科结构和学科特色形成办学特色
学科结构和学科特色是一所大学形成办学特色最基本的因素,决定着学校能够在哪些学科领域为社会服务。中国从清朝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进行高等教育的研究,完成了由“四部之学”向“七科之学” (有说八科,首为经学)的转变。1912年,民国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大学规程》,对大学所设置的学科及其门类作了原则性规定。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一次院系调整,许多综合大学拆分,建立了很多单科性学校。进入90年代,大学综合性化发展很快,办学特色有趋同化倾向。我们要警惕大学的趋同化,鼓励学校科学定位、各就其位。即使学校的学科结构类似,也应在研究方向和优势学科方面,形成学科特色。
2.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充分体现办学特色
如果高校的学科领域类似,也可因学校层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形成办学特色,如技术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扩散型人才的培养。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把创新的东西转化为成果然后推广,现在我国很缺乏这类人才。
3.依托学校服务空间和地域的不同形成办学特色
不同学校由于管理体制、办学历史和学科特点的不同,也能依托学校服务空间和地域的不同形成办学特色。学校要消除一种偏见,不要认为面向全国服务的学校就是一流的,为地方服务就是二流的。
4.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文化传统、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信念和精神,都能形成办学特色
高等学校的个体组成高等教育的全局,单个学校没有特色,也就没有整个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办学特色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个性,我们怎样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目前,我国高校的趋同现象原因比较复杂,既有政府的政策导向问题,也有社会评价体系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
特色问题对于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对于高等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从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角度谈些体会,提几个问题。我参加了几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也到一些学校进行了学习交流,感觉特色项目的评价确实颇费脑筋。一是总结出来的特色不鲜明,失之于一般;二是特色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甚至在校内都未达成共识;三是在特色的凝炼和文字表述方面还欠斟酌,个别提法标新立异,令人费解。我谈四点意见:
1.学校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相对稳定的,需要加以凝炼。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有关。举个例子,特色不等于是改革的探索。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改革的探索,有的改革举措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但是我认为,这个不一定就能成为特色,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2.办学特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要能够体现时代精神。这和创新思维、实践探索密切关联。特色应相对稳定,但它的内涵应该是不断更新的。比如校训很能体现一个学校的传统和特色,北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讲的是做学问,学高方能为人师,而“学高”就体现了人才观的变化历程。过去是一维的,学好知识就是“学高”,现在则强调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同时还要有比较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特色的内涵必须富有时代精神,并非一成不变,相对稳定和与时俱进并不矛盾。
3.办学特色具有层次性,是和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传统,尤其是和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密切关联的。所以,特色不能简单地和学校的改革建设成果划等号。有一些改革的成果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不一定能归纳为学校的特色,特别是一些阶段性的改革探索经验和成果。比如,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做得好,对学校整体可持续性发展起重要作用,但是这不能成为特色。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密切联系,才能凝炼出特色,社会才会认可。具体到教学评估,还必须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密切关联,比如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可能形成一个学校的特色,但是要和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存在内在联系和直接关系,否则就比较牵强。
4.办学特色要成效显著,影响广泛,要在校内形成高度共识,并得到社会认可。这里还要处理好特色和优势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优势会形成一个学校在某个领域的特色,但是特色未必都是优势。比如涉及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等方面的形而上的东西,有些仅仅是鲜明的特色;还有一些涉及到行业特色,比如师范院校的特色就是“教师教育”,但并非每所师范院校都能在教师教育方面形成优势。
总之,特色问题十分重要,要清晰界定,注重凝炼。
南开大学副校长逄锦聚——
讨论办学特色很有必要,对于改变我们过去的教育体制存在的许多弊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个工作做好了,对中国教育是一个重大贡献。以下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体会,讲几点认识。
1.什么是办学特色
给办学特色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比较困难,但可以做一些理解性的描述。所谓办学特色,即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一所学校办学优势和特性的总和。这里说的办学优势, 不是一般地指学校内部自己与自己比表现出的优势,而是指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比表现出的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这里说的特性,即通常说的特殊性,例如一所学校的特殊历史,它所形成的特殊的办学制度,特殊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特殊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特殊的办学模式等。这些特性加上它的办学优势,就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有一个通俗说法有些道理,能比较好地表述办学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意思是说别的学校没有的我有,别的学校有但我比别的学校更好。
对于办学特色的理解,涉及大学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特色是讲个性的,这不应该有异议。但是,共性里面有没有特色?办学优势是讲个性还是也包括共性?我认为办学特色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有学校做得最好,这是不是特色?也是特色。这里,大家共同做的事,就是共性,做得最好,这又是特性,所以共性和个性是结合在一起的。总而言之,特色强调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个性,一个是优势。
强调办学特色的根本目的,是要从实际出发,调动和发挥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把整个高等教育办得更好的目标。所以我很赞成在更大的范围深入讨论办学特色,而且主张把讨论的着眼点定在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高办学质量。
2.办学特色的内涵
办学特色的内涵,可从四个层次来认识、概括和把握。
首先是办学制度性特色。制度性特色指什么呢?首先是指谁投资办学的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立、私立、地方政府办学以及合作办学等等。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首先看你的办学制度有没有特色,有何特色。其次是办学的宏观管理体制,即学校由谁管理、怎么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由政府直接以指令性计划管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学校在政府宏观管理下依法自主办学,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体制创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还会有新的突破,这都表现出办学特色。再次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包括学校内部的党政关系的处理、教学管理体制、科研管理体制、人才管理体制、分配体制、财务管理体制、后勤管理体制等等,这些管理体制的不同,也能体现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
第二个层次是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等都属于这个层次。这是很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层次。我国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几乎都有自己的校训,每一个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思想。例如,南开大学的老校长张伯苓提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至今还被有效地传承并被赋予新的含义,成为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
第三个层次是办学模式、办学方法。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法甚至具体的教学方法等都属于这个层次。这个层次也容易出办出特色。
第四个层次是办学效果。这是综合的。如果说前面三个层次是关于特殊性的,那么办学效果就是关于共性的。在办学效果中最重要的效果是学科建设效果,通常所说“一个学校不能全部学科都是一流,但某个或某些学科有可能一流”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北大可能文理很强,南开可能经管有优势,北师大的教育学在全国可能领先,这就是学科形成了优势,是学科的特色。其次是科学研究成果,比如清华可能为卫星上天做出了突出贡献,人大就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央献计献策,这是研究成果,也是办学效果。还有一个是关于人才培养的,比如一个学校出了多少政治家,出了多少科学家,这是人才培养的成果,也能形成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服务社会,引领社会这都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3.影响办学特色的因素
办学特色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
一是国家制度和政策。国家的社会制度、管理体制、教育方针和政策,从最高层次制约办学特色。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那么大学也首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大学,这是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的最大区别。国家要实行计划体制,教育管理大一统,学校就不容易形成特色。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学校的办学特色也越来越鲜明。
二是学校发展历史、环境和文化。学校所处的环境、发展的历史、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都是客观存在,对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无时无刻不发生着作用。南开开始是爱国人士办的私立学校,处在当时中国北方商埠天津,办学资金主要靠自己筹措。这种特殊的背景对南开学科专业设置特色的形成和自强不息、爱国敬业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学校第一届大学生中出了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这对南开办学特色的形成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南开大学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时,专家组对南开的办学特色总结为“南开人以周总理为榜样,发扬几十年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样的特色是其他学校无法相比的。
三是党委和校长。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工作的状况,党委书记和校长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贯彻程度,他们的办学思想和人格,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四是教师和学生。学校有名师,有大师,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会产生重大的长远的影响。北大有季羡林,这就是文化旗帜,北大的文科具有优势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批像季先生这样的名师。一所学校如果有真正大师级的教师,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一定会有很大促进。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影响更加长远和关键。一所大学如果能持续地培养出杰出的人物,那么这所大学一定是有特色的。
4.创建办学特色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强调办学特色与强调办学要有统一规范的关系。要强调办学特色,同时也要强调办学的统一规范。所谓办学统一规范,主要是学校办学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现在的教学评估基本上两者都兼顾了,指标体系中前几项主要强调规范,最后一项强调特色。
二是在创建特色过程中妥善处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关系。目前教育部在推动高校改革和发展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效果显著。学校也在致力改革,力求更快更好地发展,努力创建特色,这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很高。相对而言,地方政府在改革创新和推动学校创建办学特色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指导高校创建办学特色中的指导作用。
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
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特色项目被列为一级指标,并且明确规定,没有鲜明的特色不能评优秀,良好的必须有特色项目。这个做法相当好。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没有创新,也就没有整体高等教育的高水平。
1.办学特色反映一所大学的优异的本质特征
办学特色不是一种暂时、局部的现象,而是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对一所大学的办学具有广泛影响的特征,具有 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例如,北大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清华梅贻琦校长的注重师资、严谨求实的办学理念,不仅影响了他们做校长时的北大、清华,至今仍影响着这两所学校的办学风格,而且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面对的是历史跨度差异甚大的学校,无论对“优秀”标准中的“特色鲜明”或“良好”标准中的“有特色项目”,有关“长期积淀”、“稳定性”的要求都只能是相对的。但是,优质与创新,则应当是基本要求。
2.注重大学办学特色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
大学理念对于一所大学具有全局性的深远的影响。近两个世纪里,世界的教育和科技中心实现了由英国到德国再到美国的转移,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走过了不断以特色求创新的历程。19世纪中叶,在英国纽曼倡导大学的使命就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主张学生自由地进行自我教育,为西方现代大学普遍实行的自由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纽曼反对大学开展必要的专业教育,主张把科学研究排除在大学之外,忽视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这种办学理念的局限性制约了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德国的威廉·冯·洪堡,看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使柏林大学按照“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理念发展而具有新的特色,这种办学特色是对经院式教育的重大突破,不仅使德国大学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而且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中心向德国转移。在美国,1862年通过了“莫雷尔法案”,形成土地赠与运动,促使康奈尔大学面向社会,获得社会的支持并为社会服务。这种大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到了20世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先是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提出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教育应当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与社会紧密联系成为办学的一大特色。继而,以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创立硅谷为代表,实施学、研、产结合的模式,使学校的科研教学与社会的经济增长实现良性互动,大学加速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而正是这种大学理念与办学模式在承继自由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不断以特色求创新的过程,成就了西方国家加速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探索着新的大学理念与办学模式。上世纪50年代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许多高校在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清华大学“真刀真枪毕业设计”就是很有特色的创新,产生了广泛而长远的影响。90年代中期,发端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各高校在教育思想、办学模式方面都做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形成一系列的创新点。进入新世纪,面临民族伟大复兴和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历史任务,许多高校都在努力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新的办学特色。如一批定位为研究型的大学正在加速由教学向研究性转变。清华的新生研讨课,就是很有特色的办学模式,是一种推动受教育者与名师对话、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尝试。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据专业具有明显实务性的特点而推行的“大棚车式”的教学模式,和业界高手联手进行“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是对经院式教学的一个突破,其做法在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赵存生——
这几年,在大学评估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视办学特色问题,我觉得这一点抓得很好。这对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大学的办学特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大学文化问题。大学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文化机构,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用文化培育人才,用文化服务社会,这是大学基本的职能。正因为大学有这样的职能,才能够历久而不衰,才能有几百年的大学,甚至上千年的大学,而世界上很多机构早已不存在。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其多样性,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将失去文化的生机,大学文化也是这样。大学的办学特色,取决于大学文化的多样性。当然大学文化有它的共性,这种共性使大学文化从整体上区别于社会文化当中的其他亚文化。但是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意义更为突出的,是大学文化当中的个性。学校也有一个相互吸引的问题,相益相生,在比较过程当中,能够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地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色。有个性也才能够显示出学校的特点、优势和吸引力,产生在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当中的所谓“杂交优势”。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个性或者特色是决定一所学校的水平、优势、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性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之外的因素,另一个方面是学校之内的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国家的教育法规、教育制度、教育方针、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评估办法以及由国家规定的有关课程设置和长期形成的教育传统等。内部因素则包括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学生、课程、设施、环境、学风、教风、校风和长期形成的办学思想、学校传统等。外部因素在形成过程中,大学可以不同程度地施加影响、发挥作用。因为不管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还是有关制度,包括大学评估的办法,大学是要参与讨论的,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之中,是可以施加影响、发挥作用的,可以使这些法律法规更加符合大学的实际,更加有助于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而法律法规、教育制度,这些需要共同遵守的东西一旦形成,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下达之后,学校就必须执行。这些年来,我们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同时,由于学校的呼吁和要求,外部因素显得日益宽松,给大学的发展留下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受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的办学主要表现为一些共性,比如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学校都得要按规定设置。但是我觉得在这里面应该看到一点,在这些外部影响和制约因素的面前,大学还是可以同中求异的,即便是一些共性的要求,各个学校在实行起来还是可以在共性之中保持一定的个性。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样的课程,同样是一门课,各个学校可以使这门课上得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学校采取由一名教授从头讲到尾的办法,而有的学校则采取由十几位教授讲专题来共同承担的办法。这两种办法各有利弊,我们学校采取的是后一种办法,很受学生欢迎。
在内部因素之中,我感到由师生组成的办学主体最为重要。应该改变那种大学只有老师是办学主体的看法,大学应当由师生共同组成办学主体。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思想理念方面的特色、规章制度方面的特色、教学内容方法方面的特色,也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学校的环境、学术氛围、校园活动等方面的特色,这些特色构成了学校文化当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的特色。由学校的办学主体,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形成的。在办法主体当中,有作为的校长、书记会用自己的办学理念、治学方法等,对办学特色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比如清华的梅贻琦校长、蒋南翔校长,人民大学的吴玉章校长、 郭影秋校长,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校长、马寅初校长,还有南开大学的张伯苓校长,他们在形成办学特色的过程当中,在学校的优良传统的积淀、培育、弘扬和创新当中,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再以北京大学为例。北大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始,到现在已经108年了,在这100多年的办学过程当中,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既包含着由李大钊开创的光荣的革命传统,又包含着由蔡元培开创的优良的学术传统,是两个传统的统一。也有的同志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八个字作为北大传统表示质疑,觉得这八个字太直白了。但我觉得,这八个字虽然直白,却非常准确,很好地概括了北京大学这108年所形成的这两个方面传统的统一。这八个字要是放在别的学校,恐怕不见得合适,因为这八个字是和北京大学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民主、科学的大旗,那是在五四运动当中,由北大的师生首先举起来的。这几年来,北大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逐步由原来的“厚基础、宽口径”,向“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发展。学校在一二年级,非常注重开设通选课,更好地打基础;到三四年级,使他们更好地注重于专业的发展。这样有助于学生把基础打得更加宽厚一些,能力和适应性更强一些。其实在蔡元培做校长的时候,就提出北大是文理兼容,文科的学生应该学一些理科的课程,理科的学生也应该学一些文科的课程,可见其是很有远见的。他对于学生一上学就进入到一个狭窄的专业当中去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样培养的学生发展的潜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他主张文理之间的交叉、融通。学校这些年来,从教学改革方面,不断地采取新的措施,比如举办元培实验班,实际上就是按照这样的办法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进行的一种实验。
3.在形成大学办学特色的问题上,学校不但要高度重视,而且要自觉地定位,这样才能够有所作为。所谓自觉定位,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找好自己的位置,不要跟风,不能站在这山看着那山高。我觉得这几年有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呼吁大学要有特色,不要都办成一个模样,另一方面又都在求高、求大、求全。学院要办成大学,小大学要办成大大学,所有的大学都要办成综合性大学,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潮流。我觉得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大学趋同运动,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影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有的学校,它的名字已经深入人心了,而且已经成了一个品牌了,现在改了一个名字,结果大家都不知道,还得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不断地释疑解惑,不断地加以各种各样的说明,才能使人们了解。这种改动,能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当然现在官本位的影响,可能会带来一些别的什么好处,但是从办学的角度,没有什么更多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英杰——
1.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美国高等教育在当今世界最强势,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应该说是美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这是因为美国的高等学校较少受政府的干预,是在一个比较宽松自然的环境中生成的,特色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产生,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强化和突出的。
让我们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例来看看一所大学特色的产生。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在查理斯·范海斯校长的领导下提出了“威斯康星理念”(Wisconsinldea)。他要威斯康星大学成为本州人民的头脑,要给人民信息、光明和指引。这个理念使得威斯康星大学具有了两项特色鲜明的使命——帮助州政府在全州开展技术推广和函授教育。范海斯认为,威斯康星大学要在一个农业大州——美国的奶牛场中生存和发展,教授的皮靴上不能不带有牛粪。大学必须把整个州作为大学的校园。在“威斯康星理念”提出仅仅4年之后,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就指出,威斯康星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州立大学,它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地位,是由于它向州政府部门提供了专门知识,向大众提供了讲座,把大学送到了人民当中。在为州服务的过程中,威斯康星大学在学科方面也办出了特色,它在畜牧科学、生物科学和细菌科学等学科迅速取得全美领先地位(顺便说一句,威斯康星大学生产的冰淇淋也非常有名)。今天威斯康星大学经常排在美国最优的十所大学左右的位置,其技术推广教育仍然极具规模,每年暑期都会开办上千个短期班和短期课程。
2.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所大学的文化就是它的办学特色,或者说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大学的文化中。文化可以包括很多的方面,比如环境,当你去剑桥看一看,你不可能不静下心来,一扫浮躁的心情,浸心于学问,这就是一种环境。那么在英国,牛津剑桥到底是一种什么文化?离不开英国的文化!英国的文化是培养绅士的一种文化。今天的时代不同了,但是这种文化延续下来了,被制度化了,这就是牛津剑桥所特有的学院和导师制度。牛津、剑桥的学生讲,我们在学校里不是被教出来的,是被“熏”出来的。是怎么“熏”出来的?是在和导师不断的谈话当中熏陶出来的,是在本学院的各项活动中熏陶出来的,就是在他们所处的这种环境中熏陶出来的。牛津、剑桥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今天的生源也已经有所不同了。但是它这种基本的文化保留下来了,我觉得有这样一种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会走到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导层去,而不会安于现状。我们说北京大学的文化是“兼容并包”,这是蔡元培在北大首创的文化,长期以来保障了北大的优异,今天北大可能仍然比国内其他院校更“兼容并包”一些。但是,应该说北大的这种文化尚未被融化在制度中,今天的招生录取制度可能很难使它“兼容并包”某些特殊的学生,今天的教师考评制度恐怕也很难“兼容并包”某些特殊的教师。当然其中一些问题也不是北大自身所能解决的问题。我这里所要强调的是,从社会、政府有关部门到大学都要倍加珍视和呵护大学的文化。
3.办大学要有所创新,做前人没做的事情。19世纪末,芝加哥大学是一所崭新的美国大学,它不同于东部的著名大学,那些大学都是从本科学院发展而来,本科学院始终居于核心位置或者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大学缺乏科研的传统,主要是本科教学机构。哈珀校长意识到没有科研的大学、没有知识创新的大学无法满足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的需要,也与当时美国汹涌澎湃的进步主义社会思潮不相适应。哈珀校长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明确提出,新建的芝加哥大学要以科研为主要使命,这样就能办出特色来,得到社会广泛的支持,从而迅速跻身于一流大学的行列。哈珀校长的大学明确无误地把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的首要工作,但是他仍然承认本科生教育的重要性,明确要在芝加哥大学建立本科生院,办好本科生教育。但是,他并没有完全照搬其他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经验。大学一开办他就把本科生教育分为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两部分,把前者称为“基础学院”(AcademicCollege)或者“初级学院”(JuniorCollege),后者称为“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或者“高级学院”(SeniorCollege)。他赋予初级学院的任务是开展古典教育,使学生在文学、历史、语言、科学和数学方面有一个共同的背景,缩小来自不同中学学生间的极大差异。他赋予大学学院的使命是为学生在一个学科领域专门化和为进一步的高深学习做好准备。这样,芝加哥大学在重视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的同时也办出了独具特色的本科生教育。
4.国家要不要有战略?要不要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我觉得我们作为后发的国家,需要。印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印度的6所理工学院,国家给予了特殊的投入,预算单列,由议会直接拨款。这些大学又和国外的相关的大学建立联系,发展起来,它们的学科特色非常明确,数学、物理、核科学和计算机软件科学非常之突出。它们办出了特色,在世界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被广为承认。
即便在美国这样分权的国家,我觉得对美国的大学形成特色有两件大事,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一件大事就是20世纪60年代加州制定的高等教育总体规划(MasterPlan)。在这个总体规划中,把加州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建立起来,将加州高等教育分为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三个层次。加州大学设置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计划,加州州立大学设置学士和硕士学位课程计划,社区学院设置副学士学位课程计划。9所加州大学,有两三所非常优秀,在美国和世界大学的排行榜上经常排名优先,比如伯克利、洛杉矶和圣地亚哥等加州大学。适应大众高等教育要求的是20多所加州州立大学和100多所加州社区学院。斯坦福大学附近有所山脚社区学院,办得非常优秀。第一,它培养了加州硅谷所需要的大量的基础层次的技术人员。第二,优秀的学生能够在两年之后转学上伯克利、斯坦福。这样分层次,目标定位非常明确,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不互相攀比,各自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另一件大事就是卡内基基金会制定了大学分类表,虽然不是国家政策,却影响了美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各种评估的体系中,都以卡内基的分类为基础对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进行评估,因此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可以争取优秀,办出特色来。
5.在我们的评估中,制定了办学特色的指标,这是很好的事情。当然我们可以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制定出一个“完善”的特色指标体系。但是,如果我们在评估中试图对所有的被评院校在办学特色方面都以相同的指标进行评价,可能会出现一个悖论,即,我们期望通过评审“特色”,使大学办出特色来,但是结果可能是大学的“特色”都相同。实际上,一所大学在办学思想、发展战略、校园文化、培养目标、教学和课程等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有特色就很不容易了,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评价结果中体现出来,这样就可能促进大学办出特色来。
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徐建培——
培育和提升大学的办学特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表现在学校的几乎所有工作之中。全校师生员工必须对此达成共识,并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和不断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制定适合自己的办学特色目标体系。科学定位是打开特色之门的第一把钥匙。要明确办学特色就应该做到:第一,全面剖析和审视自身条件,找准特色基点。要明确学校的起点如何?优劣势表现在哪里面?社会发展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特征,学校的长、中、短期办学目标是什么等。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办学特色目标体系。许多世界一流学校初创伊始,就能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有选择地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来确立办学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定位主要应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方式、校园文化方面进行定位,形成相辅相成的目标群。第三,在目标的认可度和稳定性上下工夫。办学特色定位决定了学校在一定时期追求的最优标准和目标,一经规划确定,应辅之以大力宣传,以求得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产生行动的自觉性。同时应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不可因人事变动而频繁变更甚至夭折。
2.在办学理念方面形成特色。办学理念是学校在确定其办学的理想模式、目标追求、社会责任等方面以及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学要形成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是其源头。国内外著名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大学无不具有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我们已有很多愿意投身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家,但是还缺少卓越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现在我国很多大学对办学特色的思考与实践,多集中在具体的操作化的布置工作性质的层次,很少在教育理念的特色方面下工夫。这说明人们对于大学办学特色的理解还不深刻,还没有抓住办学特色形成的要害。
3.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特色。作为学科,涵盖着某一科学技术领域内广泛的内容。作为一所大学的学科,不可能在本学科的所有领域占据学术的制高点,而应有其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讲,学科特色就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即使是世界著名大学的著名学科,也是以其在该学科中取得的独特成就而著称的。构建大学新的学科体系,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首先要在学科布局上体现学校的特色;一是继续保持与发展已有的优势学科。二是拓展并生长若干具有潜在实力和优势的新兴学科及其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三是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建设,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四是扶持薄弱学科,改造传统学科。其次,在学科的内涵发展方面要形成自身的特色。无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包括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也可以分为知识的原创型和知识的应用型两个方面。其中,应用一定的知识解决某个领域的问题并取得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或新产品,应当是学科特色的重要体现。
4.课程建设方面形成特色。在过去统一专业目录、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设置、统一使用教材的“四统一”下,大学没有自主权,培养出来的人也是千人一面。这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各大学都力争要办出特色来的今天,课程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5.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随学校的类型和办学层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研究型大学,其师资的业务要求着重在理论基础的宽厚及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方面,而教学型学校的教师重点则是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解决能力等。当然,各类型各层次学校对教师在师德及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清华大学1997年教代会就通过了32字的“清华师德”——敬业报国、育人爱岗:概括了清华教师应有的政治方向和对所从事教育事业的基本态度;务实求真、进取自强;概括了清华大学教师在本职工作中应有的精神和追求;克己奉公、团结协作:表达了清华大学教师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关系方面应有的道德规范;为人师表、仪态端庄:是对教师日常道德行为的要求。这样就形成了清华师德的特色。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
我先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我在1996到1998年曾写过几篇关于大学分类定位的文章。但有一次顾明远先生对我说:道理大家不是不清楚,问题是怎么才能做得到。不久前王义遒先生还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高校的恰当定位为什么这么难》。
第二个例子,前年,教育部和世界银行准备开展一些项目研究合作,我们曾想以这个题目申报一个项目。当时在教育部内部的协调会上得到肯定,但在与世行的协调会上却被否定了。我们解释说这在中国是个很大的问题,但世行专家说,这个问题需要教育部管吗?这是学校自己的事情。我们说正是因为特色不鲜明,所以需要教育部去促一下,但他们说教育部一去促进,学校不就更一样了吗?这反映了国内外理念的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办学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呢?
第一,实践中行政配置资源的能力太强。这样势必会出现千校一面、办学雷同的现象。比如说,有大学想高举工程教育的旗帜,但是现在不举了,校长说开会时学校的排位越来越靠后了。所以,这不完全是学校的责任。从学校角度考虑,都想更上一层楼,这无可厚非,要在承认合理性的基础上去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学校的特色体现在学科上,并且学科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我赞成以学科为基础进行高水平大学建设拨款的计算。
第二,理念上共识的东西太多。中国教育容易形成共同的认识,理论界也是如此。比如说分层次办学理念提出后,现在大家都讲分层次办学。现在都批评部门办学,但法国的工程师学校(精英高等教育)就是部门办的。一讲规模效益,规模就都成巨型的了。讲通识教育的优点,大家就都搞通识教育了,不敢再提专才教育,怕别人说理念落后。再比如说现在讲特色办学了,于是就有了一批的“有特色的一流大学”、“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大学”等提法。共性太多的词汇、理念与实践,会使学校形不成特色,或说特色不可能鲜明。
第三,我想谈谈当前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首先是分类的问题。我在《北大教育评论》上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即高等学校要按照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路径或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路径来建设,都可以建成研究型大学,但它们是不一样的。当然这样讲有些绝对,也可以有交融、交叉,中间是个广谱地带。从这个角度讲,很多学校不需要走综合化道路,我也不大赞成现在都讲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在国外就没争论清楚,在国内也一直存在着争论。一种教育思想自圆其说就是理论,如果这种理论有它生存的土壤,就束缚不了它。我觉得通识教育这种思想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理解。一个层次是,作为一个人,需要一些社会化因素,这是每个学校、每个学生都需要的;另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不是每个学校都需要的。在中国现在情况下,需要有一批专门学院,搞好专才教育,以专才教育的思想指导办学实践。如果都走通识教育这种路径,我们的就业市场就会更加集中,这样的高等教育从整体来说未必是成功的。高等学校要教给学生有真才实学的硬功夫,不能都只“坐而论道”而不身体力行。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现在需要在某一类学校里大力倡导专才教育思想。其次,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我觉得现在国家需要建设好一批专门学院。过去有的中央部委的学校到了教育部或者地方后,专业、行业特色在削弱。虽然计划经济时代的行业部委没有了,但是市场经济时代行业仍然存在,仍需要有一些专业学院。比如在德国,就存在着大学和高等专业学院两个体系;在法国,大学校的地位高于大学;美国也有一批专门学院,授予从学士到博士的各级学位。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大国,需要建设好一批专门学院。
第四,谈谈高等学校建设的文化机制。我觉得中国目前一个好的、理性的高等学校建设机制还未形成。今天受大家启发,我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高等教育都要进行精英教育,注定培养庸才的学校不会有特色,社会不需要这样的高等教育。但各类精英教育各不相同,清华、北大是一种模式,其他学校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的学生在这个领域是好的,那也是精英教育。从这个角度讲,清华、北大的教学评估未必都能得优。因为他们定位于国家科技创新高原和拔尖创新人才,达到了这个目标,是优;没达到,尽管比某个学校的学术水平高很多,但是只要人家占据了某个市场而且做得很好,那么人家是优,你就不是优。如果每个学校在市场中寻找到别人没做或是没做好的,哪怕是很低层次的一部分,做好了甚至做到了极致,那就是精英教育。如果整个教育体系能走到这种地步,每所高等学校都有了自己从事精英教育的位置,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也就形成了。
(本文材料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