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喝茶多年,随着时光流转,也渐次收了一些紫砂壶。古玩鉴赏一类书上所介绍的名家壶,似乎一把也没有。敝帚自珍的心爱之壶,倒是和一些人一些事紧密相连。
壶渐多,关于介绍、鉴赏壶的书也多起来。书中,自然少不得有介绍如何开壶、养壶,辨识紫砂泥料的种种方法。自己也记熟了书上的文字,仿佛专家般,见到初步对紫砂感兴趣的朋友,一一教授如何开壶、如何养壶,何为段泥?何为天青?什么叫底槽清?还有紫玉金砂鉴别八法!
其实心里明白,在这方面我懒得出奇——那些个方法,从不曾亲自实践。买壶买喜欢,用壶用随性,只因总觉得物为人用,人怎可为物所累?
家里茶桌上常会放两把壶,一把大,一把小。大是家中来客多时用,小是一二人对谈品茗用。
大壶小壶,隔一段时间换两把用倒是有的。毕竟,慢慢知道壶天天入茶出汤,也会累呵!也得让它休息、换气、养神。这样,茶叶累积浸泡所展现的美好和惊喜,才能在逝去的岁月中,慢慢回报成润泽之光。
常用的大壶,有唐羽、井栏、供春,小壶常用朱泥石瓢和紫泥如意。
腹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每一把壶,多多少少,都承载着个人记忆里的历史。
朱泥石瓢,上铭“绿芽光起玉瓯青”,另一侧刻有翠竹,何时所得已记不清了。此壶朱泥铺砂,虽小,却坚实大气。泡茶月旬,金砂点点,壶身油一般亮润,古雅美逸。
紫泥如意壶,入手圆润丰美,细腻如豆沙,上铭“宋颖小姐雅玩”,边款“千禧如意”四个字。乃是1999年底,陈先生夫妻托高先生特意去订制,送给我与妻的礼物。后来大家一起吃饭,见到高先生,酒过三巡后,我说收藏紫砂壶的是我,遗憾壶上却没有我的名字。高先生大笑。说,我和你老婆熟,和你没什么交情,不铭她的名字怎说得过去?其实,他和我们两个都不算太熟。妻说,好事成双,来一对吧。高先生哈哈一笑:姐说了,那就来一对!但得等一年!
一年,在当时想,多漫长啊!可如今回首,似乎也就在弹指一挥间。
后来又有几次聚会,吃饭饮酒,却没提到壶的事。一年后,高先生离开了茶企,下汕头跑广州,嚷嚷着要发财呀要发财,自己卖茶、卖壶、卖其他。两年后回来,呼朋唤友请高大上的大餐,酒酣耳热时,我问他:兄弟,壶呢?他呵呵笑:壶?急什么,我发了财,给你搞十把!
高先生渐渐不回鹭岛。高先生渐渐没有了音信,朋友们渐渐忘了高先生。朋友间,似从未有过高先生这个人。
十六年过去,这只如意千禧壶,被我粗心大意地养得满身茶痕,沉静而沧桑。但用湿布一擦,却悠然放出乌紫光来,沉稳而绵长。我看到这只壶,总要摸摸它,想一下高兄。他真是一个好人。只是生活总有这样那样的坎坷,唯有祝福他一切安好如意。
书房中,有一栏书柜,里面专放了九把壺,其中有一把古意梅桩大壶,从父亲手里转到我手上,已近三十年。但我从没用过它。
记得少年时代,父亲常常出差。一次从宜兴回来,带回一大一小两把壶,小的是鱼化龙壶,大的是梅桩壶。母亲一见到壶,就皱眉,直问父亲这两把壶要花多少钱,父亲只是笑笑说不贵。母亲的眉头就皱得更加厉害。外婆听母亲叨叨,对父亲说,我看这小壶不错,瞧这龙头,还会动,舌头还会从嘴里吐出来呀,是给我买的礼物吧?
父亲忙说:对!大的那只,买来是为了家里来客人泡茶喝。
小壶,就渐渐地拿在外婆手中不离,嘴对嘴,经常一个人自饮了。大壶,则始终收在橱柜的玻璃窗后,当装饰摆设。
那时代家家都穷,客人来了,从筒子里抓一撮散碎茶叶,放到玻璃杯里开水冲下去,已是很好的待遇,更多时候,是一杯开水待客。
后来,我南下厦门读书,父亲摘下自己腕上的手表,连同那一直当装饰用的梅桩壶,一起送我做念大学的礼物。
闽南厦门,虽不产茶,茶店比米店多却是常态。我到此地以后,就改了过去用玻璃杯或搪瓷缸子,一把茶叶泡半天的习惯。鹭岛泡茶,不是德化盖碗,就是朱泥小壶,冲茶之后,点在更小的茶杯中饮。相对而言,那把大梅桩壶,实在太大。
后来,外婆去世,不离手的鱼化龙伴着她一同去了天国。再后来,父亲不论从面容还是背影上看,都已是垂垂老者。梅桩壶,依然静卧在我的柜子里,壶身上数朵淡绿的梅花,现出隐隐暗光。
壶渐多,关于介绍、鉴赏壶的书也多起来。书中,自然少不得有介绍如何开壶、养壶,辨识紫砂泥料的种种方法。自己也记熟了书上的文字,仿佛专家般,见到初步对紫砂感兴趣的朋友,一一教授如何开壶、如何养壶,何为段泥?何为天青?什么叫底槽清?还有紫玉金砂鉴别八法!
其实心里明白,在这方面我懒得出奇——那些个方法,从不曾亲自实践。买壶买喜欢,用壶用随性,只因总觉得物为人用,人怎可为物所累?
家里茶桌上常会放两把壶,一把大,一把小。大是家中来客多时用,小是一二人对谈品茗用。
大壶小壶,隔一段时间换两把用倒是有的。毕竟,慢慢知道壶天天入茶出汤,也会累呵!也得让它休息、换气、养神。这样,茶叶累积浸泡所展现的美好和惊喜,才能在逝去的岁月中,慢慢回报成润泽之光。
常用的大壶,有唐羽、井栏、供春,小壶常用朱泥石瓢和紫泥如意。
腹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每一把壶,多多少少,都承载着个人记忆里的历史。
朱泥石瓢,上铭“绿芽光起玉瓯青”,另一侧刻有翠竹,何时所得已记不清了。此壶朱泥铺砂,虽小,却坚实大气。泡茶月旬,金砂点点,壶身油一般亮润,古雅美逸。
紫泥如意壶,入手圆润丰美,细腻如豆沙,上铭“宋颖小姐雅玩”,边款“千禧如意”四个字。乃是1999年底,陈先生夫妻托高先生特意去订制,送给我与妻的礼物。后来大家一起吃饭,见到高先生,酒过三巡后,我说收藏紫砂壶的是我,遗憾壶上却没有我的名字。高先生大笑。说,我和你老婆熟,和你没什么交情,不铭她的名字怎说得过去?其实,他和我们两个都不算太熟。妻说,好事成双,来一对吧。高先生哈哈一笑:姐说了,那就来一对!但得等一年!
一年,在当时想,多漫长啊!可如今回首,似乎也就在弹指一挥间。
后来又有几次聚会,吃饭饮酒,却没提到壶的事。一年后,高先生离开了茶企,下汕头跑广州,嚷嚷着要发财呀要发财,自己卖茶、卖壶、卖其他。两年后回来,呼朋唤友请高大上的大餐,酒酣耳热时,我问他:兄弟,壶呢?他呵呵笑:壶?急什么,我发了财,给你搞十把!
高先生渐渐不回鹭岛。高先生渐渐没有了音信,朋友们渐渐忘了高先生。朋友间,似从未有过高先生这个人。
十六年过去,这只如意千禧壶,被我粗心大意地养得满身茶痕,沉静而沧桑。但用湿布一擦,却悠然放出乌紫光来,沉稳而绵长。我看到这只壶,总要摸摸它,想一下高兄。他真是一个好人。只是生活总有这样那样的坎坷,唯有祝福他一切安好如意。
书房中,有一栏书柜,里面专放了九把壺,其中有一把古意梅桩大壶,从父亲手里转到我手上,已近三十年。但我从没用过它。
记得少年时代,父亲常常出差。一次从宜兴回来,带回一大一小两把壶,小的是鱼化龙壶,大的是梅桩壶。母亲一见到壶,就皱眉,直问父亲这两把壶要花多少钱,父亲只是笑笑说不贵。母亲的眉头就皱得更加厉害。外婆听母亲叨叨,对父亲说,我看这小壶不错,瞧这龙头,还会动,舌头还会从嘴里吐出来呀,是给我买的礼物吧?
父亲忙说:对!大的那只,买来是为了家里来客人泡茶喝。
小壶,就渐渐地拿在外婆手中不离,嘴对嘴,经常一个人自饮了。大壶,则始终收在橱柜的玻璃窗后,当装饰摆设。
那时代家家都穷,客人来了,从筒子里抓一撮散碎茶叶,放到玻璃杯里开水冲下去,已是很好的待遇,更多时候,是一杯开水待客。
后来,我南下厦门读书,父亲摘下自己腕上的手表,连同那一直当装饰用的梅桩壶,一起送我做念大学的礼物。
闽南厦门,虽不产茶,茶店比米店多却是常态。我到此地以后,就改了过去用玻璃杯或搪瓷缸子,一把茶叶泡半天的习惯。鹭岛泡茶,不是德化盖碗,就是朱泥小壶,冲茶之后,点在更小的茶杯中饮。相对而言,那把大梅桩壶,实在太大。
后来,外婆去世,不离手的鱼化龙伴着她一同去了天国。再后来,父亲不论从面容还是背影上看,都已是垂垂老者。梅桩壶,依然静卧在我的柜子里,壶身上数朵淡绿的梅花,现出隐隐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