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有碧罗雪山,西有高黎贡山,怒江从两山夹峙中自北向南奔腾不息。云雾与山峰交合,孕育无数个龙潭。龙潭在山的东面而生,绵延龙的神话传说。
碧罗雪山怀抱里流淌着一条龙潭河。龙潭河的下游是老窝河,上游是石缸河。漫山杜鹃花开,描摹不完山乡野地表情。胡须飘扬的古树得道成仙,成了老不死的妖精,与春风争渡,红色花朵抒写大地飞扬的诗句。
“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坐在通往新田村委会的盘山公路边小憩,惬意地吟咏白居易诗句,眼球猛然被对面的龙潭村黏住:石头与石头之间崛起村舍,村舍之间繁花似锦。村后是一片白色花海,往山头漫延。青山环抱花海,令石头少了坚硬的冷色,村屋多了纯真的娇娆。龙潭河就像流浪在大地上的歌手,唱着粗犷豪迈的歌。
筑灯座与修公路
龙潭村地形颇似灯盏,绕村而行的公路就像灯座。在“灯座”的给力下,龙潭村这盏灯得以稳稳当当地搁在坡地上。“灯座”中段边缘,有一棵年代久远的酸包树,树干粗壮,两三人才合抱过来。古树枝繁叶茂,红色嫩芽在绿叶陪衬中格外显眼。树荫向四方铺开,颇似独树成林。这棵酸包树是龙潭村人的神树,被村人奉为“母亲树”。村里女人生了小孩后,若没有奶水,家里人就到“母亲树”前燃香敬献,虔诚祷告,产妇就会有奶水。
坡陡,石头多,这是龙潭村的地貌特点。看着石缝中蓬勃生机的树,不知为什么,我想到蛇,心想,这里生活的小龙肯定多。一问村里人,对方没有避讳,爽快地答,这里蛇比别的地方相对多一些。离开神树护佑,望向山谷,我想,若不是这条环村公路缓解了坡度陡峭,若不是公路边的钢筋栏杆拦着,走在龙潭村里,稍不慎,有可能就会发生滚落到龙潭河边的悲剧。心思所到处,没有刻意隐藏,我的忧虑居然得到村里人回应。他们说以前一位老人从地里干活回到家,背板绳离开头和肩膀,甩下背着的一背箩草时,把自己甩下陡坡,滚落到龙潭河边。家里人和村里人赶到河边,找到老人时,老人满脸血水,已经断了气。
通村水泥公路就像安全带,把龙潭村安全地系在山腰上。公路的修建及走向体现了村里人愿望,与风水有关。这块栖息着龙的地盘,过往历史中却难以斩断穷根。勤苦劳作了一辈子的龙潭村人无法破解,想不通为何脱离不了穷根,于是请了仙师来到村里看风水。仙师说,龙潭村是神人搁置在龙潭河畔的一盏灯,但没有灯座,若要村里富起来,就必须给灯盏配上灯座。在仙师指点下,村里人在神树前筑土墙作为灯座。“灯座”筑起来后,村里的生活相对来说安宁了许多。公路经过的地方就是村里人曾筑墙的位置。其实龙潭村人真正感到过上了衣食无忧,温饱有保障的生活,是因为公路修到了村里。
春风是煽动力强悍的天神使者,所过之处万物生长,酸包树疯长红色嫩芽。红色嫩芽是一道味感极佳的菜肴,酸味适中,可炒肉吃,也可蘸盐巴蘸辣子吃,食之开胃。村民敬爱神树,没人采摘神树上长出的红色嫩芽。红色嫩芽疯狂地向四周生长,树干就像千手观音,延伸无数手臂般的树枝任其生长。
青龙洞在村庄上方,年年岁岁出水,滋润龙潭村人。洞口前有棵酸包树,村里人自由采摘红色嫩芽。青龙洞上面就是我在对岸所看到的白色花海,是一片矮状杜鹃林,开着白色花朵。曾经,从青龙洞到山顶是原始森林,古树参天,成群结队的马鹿来到青龙洞喝水,因此青龙洞又被当地人称作马鹿潭。坐在火塘边,听耄耋老人摆古,心旌摇曳在马鹿聚集青龙洞喝水的向往里,眼前浮现马鹿蹭酸包树嬉戏的情景。杜鹃花开素洁,从青龙洞到山顶,一地白色花瓣,就像清纯少女面向蓝色苍穹唱响情歌。山顶上,怒江飞机场建设如火如荼。青龙洞里有溶蚀洞,通向山的另一面,直达蝴蝶岩上方的山皱褶里,与仙女洞毗邻。有关青龙白龙的传说故事,随着溶蚀洞跌落的水珠,在山的东西面生根发芽。
神龙的低语与飞机的轰鸣
蝴蝶岩临水而立,坐落在怒江东岸,属于大理州云龙县辖地。蝴蝶岩陡峭俊逸,岩壁上有天然壁画,酷肖两只显目的蝴蝶形象。当地老百姓说,这是一对蝴蝶情侣。怒江水流经蝴蝶岩,江中间裸露出一块面积较小的沙滩地,沙滩地上遍布鹅卵石。蝴蝶口渴时,双双飞临江中间的鹅卵石上喝水。蝴蝶岩顶是一块台地,种着庄稼。台地背后的山峰峻峭,左边的山箐里住着仙女,右边的山箐里住着一匹白色神马。蝴蝶情侣双双飞落到怒江中间的鹅卵石上喝水时,仙女洞就会传出仙女的歌声。仙女的歌声就像蛊毒,化作雾气蛊惑路过的男子。曾有三个年青人迷失仙女洞,一个月后被人们找到时,三个年青人肤色白净红润,不觉得饥饿,竟乐不思蜀。仙女歌声响起时,神马从洞中飞出。神马调皮任性,有时飞到怒江西岸糟蹋庄稼。庄户人家为了护佑庄稼,举行撵神龙仪式,巫师法力在仪式活动中备受考验。
烟云弥漫,蝴蝶情侣嵌入岩壁,千年沉睡不醒;神马嘶鸣被巫师的串铃镇压在山肚子里。空中不见蝴蝶翅膀飞,耳畔没有传来仙女歌声,铁鹰翅膀代替蝴蝶翅膀,呼啸着穿云破雾降临怒江。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从新田村到怒江州府六库城,机场路有二十多公里。机场路经过龙潭村村口。游客坐飛机来怒江大峡谷玩,首站就是龙潭村。飞机场高高在上,正对着谷底白龙潭遗址。白龙潭遗址处在龙潭河东岸,是一块月亮形的水田。一座石桥紧挨着白龙潭遗址横跨龙潭河,通村公路从石桥上经过,直达龙潭河西岸的龙潭村。沿着龙潭河逆水而上,到达石缸河。石缸河的源头是自本山九十九龙潭。自本山是碧罗雪山宠儿,风光旖旎。沿着龙潭河顺水而下,到达老窝河。老窝河依傍分水岭(分水岭是怒江州和大理州分界线)。沿着老窝河顺水而行,山回路转到达六库城。老窝河汇入怒江,滔滔怒江水望南而行,经过蝴蝶岩往保山地界流去。
黑龙隐藏在深不可测的青龙洞底,百多年时光过去了,洞里的水源没有枯竭。由黑龙想到白龙,我不由看向月亮田,忍不住痴问天际云霞:白龙今安在? 龙潭村原本地处龙潭河畔相对平坦处,与白龙潭隔河而居。白龙潭前有两棵酸包树,如门柱般站立。白龙潭里住着一条小白龙,与龙潭村人和睦相处,护佑龙潭村风调雨顺。村里人时常过河到白龙潭,采摘酸包树的红嫩芽。每当村人家里办事,就到白龙潭借碗,白龙有求必应,热心帮助村人,借多少给多少。村里有个贪心人,良心就像天狗吃月亮——黑透了。有一次,他借了白龙潭的碗,想占便宜霸占这批碗。这个黑心贼还回白龙潭的碗时,悄悄地给碗涂上狗血,把碗放在龙潭边。第二天一早,他兴冲冲地到白龙潭收碗,肚子里的算盤珠子打得“噼啪”响,龙忌讳狗血,这批碗白龙不会要了,都归我所有。他开心地哼着山歌到白龙潭,结果傻眼了:一地碎碗片。愤怒至极的白龙砸碎了碗。从那以后,村里人办事,再也借不到白龙潭的碗了。
一条黑龙飞来龙潭村,入住青龙洞。一白一黑两条龙,一个住在谷底的白龙潭里,与龙潭河和村民为邻,一个住在陡坡上青龙洞里,与石头、森林和马鹿等动物为邻。两龙本相安无事,但黑龙争霸,想抢占白龙地盘,遭到白龙抵抗。黑龙化为水牛,白牛化为黄牛,两头牛在龙潭河畔打架。这一架打了十天十夜,打得天昏地暗。
两条龙打架,电闪雷鸣煎熬龙潭村。老天就像哭泣的母亲,下着如注大雨。龙潭河卷起愤怒的浪花撞向山岩,擂响战鼓。夜色迷蒙中,村民们看不到两条龙打架的情形,耳朵里除了雨声、河水怒吼声,还有“叮叮咚咚”打铁般的声音。两龙打了三天三夜后,白龙托梦给村里人,请他们给它准备粑粑。村里人准备好粑粑后扔进白龙潭。两条龙打到七天七夜时,白龙打不赢黑龙,托梦给村里人让路,说若不让路,整座山就会垮下来,淹没村子。村里人扶老携幼连夜从谷底搬迁到半山腰的陡坡上,在青龙洞附近的石头缝隙中安营扎寨。天亮后,整个村庄搬迁一空。人们立在雨水中望向谷底,但见白龙潭冲天而起一股白色水柱,将两棵酸包树连根拔起,周边的山体就像被人挖了一块,“哗啦啦”跨入龙潭河里。水柱抱着酸包树落入龙潭河。龙潭河暴涨,淹没了龙潭村房屋,惊涛拍浪顺着山谷走势往老窝河谷而去。
雨持续下了九天九夜。雨停后,龙潭河渐渐消停下来,又恢复到原来的水位。龙潭村的屋舍不见了,满目苍夷。白龙潭成了一块月亮形平地。惊魂未定的村民与青龙洞为邻,惶惶不安,两龙打斗时,他们做粑粑支援白龙,不知黑龙会怎样惩治他们。过了许久,黑龙并没有惩治村民的迹象,也没有报复村民的意思。龙有龙的尊严,不与凡人计较。在龙的地盘上,凡人只是龙的子民,自然要受到龙的庇佑。龙潭村人心安定了下来,慢慢地敬畏黑龙。白龙逃走了,白龙潭遗址荒芜得让村里人心口疼,他们走上白龙潭遗址,把荒地开垦成了一块良田。老百姓有老百姓纪念白龙潭的方式,没有什么比月亮田上的庄稼更有纪念意义的了。每年平整水田插秧的日子,河水注满月亮田,远远望去,月亮田就像龙潭河眼角将落未落的眼泪。想起流落他乡的白龙,不知安身何处,望着河畔这颗饱满的泪珠,村民心里五味杂陈。
两棵粗大的酸包树没有被白龙带走,他留给了村民,搁在龙潭河边。村里人到河边砍酸包树,背回家当柴烧。砍柴时,他们想起白龙的种种好处,洒下同情的泪水。火塘夜话,烧着酸包树上砍下来的柴块,没人敢提白龙。青龙洞在隔壁,神龙灵耳就在身侧,人人心里顾忌与恐惧。黄毛小儿无知无畏,心无防备中提及白龙,父母呵斥不让说,带着小儿到青龙洞点香祷告,乞求黑龙原谅小儿无知,不要降罪小儿及家人,恳求保佑龙潭村子民。黑龙夺了白龙地盘后,深居青龙洞不外出。胜者有胜者的风范,何况龙有龙的大度,黑龙懒得计较龙潭村民的言行,一如既往福佑领属地的子民,清洌洌的水让龙潭村世世代代饮之不尽。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精神符号,龙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中源远流长,龙图腾崇拜在华夏大地由来已久,华夏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喻。作为华夏子孙中的一员,龙潭村人对龙的感情深厚,在时光深处,记忆不曾消弭龙影子,一代又一代人以与龙和谐共居而自豪,以传承龙的精神为己任。
成吉思汗的后裔与古村的致富路
龙潭村居住的人多半姓余,自称祖上是蒙古人,是成吉思汗后裔。83岁的余成相老人给我讲述“铁改余”家族史。说皇室后裔铁姓九个儿子在朝廷当官。皇帝防备九子而杀九子。九子逃到大海边,游来一条大鱼,驮九子过海。大鱼有个条件,九子要改姓,不能姓铁。九子中六个大的不同意,翻入大海中淹死了,三个小的答应了大鱼的请求,改姓余。三兄弟一路逃到滇西,到达大理地界,经过永平余家寨时,有一个留下安家。余下的两个兄弟继续前行,他们到达曹涧时,有一个留下来安家。剩下的一个继续往滇西北行走,翻过两面山,在龙潭村安家。九子出逃后生死不明,老父亲死时只有女儿在身边,于是便留下了“九子不葬父,一女打金棺”的典故。从永平过来这一代算起,加上老祖,余成相老人说他是第五代“铁改余”后人。
充满神话传说的家谱当然不足以信。而在学术界,这段“铁改余”的传奇故事一直存有争论。龙潭村回来后,我查阅相关资料,大致理出了现在比较流行的关于“铁改余”的说法。
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十万大军经甘肃,进入四川,渡金沙江入滇,结束大理国在云南的统治,统一云南。铁木健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十一个皇子,系南必皇后所生。铁木健十五岁初次赴北边军中效力,十八岁由成宗铁木耳封鋈(镀、涂)金印南平王。铁木健有九子一女,因九个儿子在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加之女婿也是考中进士,留下了“九子十进士”佳话。元惠宗(即元顺帝)统治时期,爆发红巾军起义,铁木健的子弟在朝中任宰相、尚书等要职,朝中奸佞小人乘机诽谤,说铁木健一家暗中鼓动红巾军。元顺帝听后欲除去铁木健一家。铁木健一家逃出京城,这一年正是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九子十进士” 出走并入蜀的同一时间,铁木健去世,享年六十九岁。“九子十进士”逃亡路上,约定改姓余,分散行走。
“铁改余”就像根系发达的大树,子孙后代的根须深入大西南。“铁改余”祖宗铁木健系继皇后所生,加之皇室错综复杂的关系及斗争,皇帝更迭,“九子十进士”逃亡等历史,“铁改余”后人隐姓埋名生存,家谱谱系难免有神话及以讹传讹的内容。偏居怒江州泸水市新田村民委员会的龙潭村,“铁改余”后不知道属于第几代孙的余姓后人,余成相老人在讲述“铁改余”历史中有漏洞,也就不难理解了。
按照祖谱谱系,从永平分支算起,龙潭村的余何均是“铁改余”第六代传人。这位在泸水市担任领导干部的龙潭人,谈起龙潭村发展前景时颇多可行性想法。怒江州打造花谷,着力建设特色旅游村,地处飞机场第一站的龙潭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机遇百年难逢。他想争取项目扶持,在白龙潭遗址旁的公路桥以下至神树附近,大力栽培桃树。新田山谷里生长着一种野生桃,制作桃醋,味鲜美,尤其好吃。龙潭村人用土办法制作桃醋供自家吃,不愿意到市场上买别的醋,说赶不上自家做的桃醋好吃。余何均想开发桃醋,注册商标,进军市场;根据村里人口口相传的龙故事中所描绘的场景,恢复白龙潭风貌,引龙潭河水进入白龙潭遗址,龙潭前栽上两棵门柱般的酸包树;开发青龙洞中的溶蚀洞,成为龙潭村得天独厚的旅游景点。在龙潭村旅游发展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挖掘“铁改余”历史渊源,吸引大江南北的人在溯根究源中探究细枝末节,丰富“铁改余”家谱内容,用龙潭村沉淀的厚重文化吸引大江南北的人。余何均说,发展龙潭村特色经济的同时,加强并做大龙潭村特色旅游文化村的建设。
综观近两三年来怒江大峡谷的变化与发展,结合云南省打造怒江大峡谷为世界旅游地目标,龙潭村人余何均的设想不是梦话,而是怒江人稳步扎实地建设家园,眼界开阔,发展思路迈出高山峡谷的写照。天时地利人和,在诸事具备的条件下,只要龙潭村的人下决心去做,没有实现不了的梦。
顺着村公路绕着村庄走了一圈,再次来到神树前,扶着栏杆透过树枝缝隙望向谷底的龙潭河,想到自己所站立的位置处在“灯座”中间,不禁感慨村中老人所迷信的风水。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龙潭村,一条幸福的道路修到村里。一代人起步富裕路,龙潭村奔向小康任重道远。(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
碧罗雪山怀抱里流淌着一条龙潭河。龙潭河的下游是老窝河,上游是石缸河。漫山杜鹃花开,描摹不完山乡野地表情。胡须飘扬的古树得道成仙,成了老不死的妖精,与春风争渡,红色花朵抒写大地飞扬的诗句。
“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坐在通往新田村委会的盘山公路边小憩,惬意地吟咏白居易诗句,眼球猛然被对面的龙潭村黏住:石头与石头之间崛起村舍,村舍之间繁花似锦。村后是一片白色花海,往山头漫延。青山环抱花海,令石头少了坚硬的冷色,村屋多了纯真的娇娆。龙潭河就像流浪在大地上的歌手,唱着粗犷豪迈的歌。
筑灯座与修公路
龙潭村地形颇似灯盏,绕村而行的公路就像灯座。在“灯座”的给力下,龙潭村这盏灯得以稳稳当当地搁在坡地上。“灯座”中段边缘,有一棵年代久远的酸包树,树干粗壮,两三人才合抱过来。古树枝繁叶茂,红色嫩芽在绿叶陪衬中格外显眼。树荫向四方铺开,颇似独树成林。这棵酸包树是龙潭村人的神树,被村人奉为“母亲树”。村里女人生了小孩后,若没有奶水,家里人就到“母亲树”前燃香敬献,虔诚祷告,产妇就会有奶水。
坡陡,石头多,这是龙潭村的地貌特点。看着石缝中蓬勃生机的树,不知为什么,我想到蛇,心想,这里生活的小龙肯定多。一问村里人,对方没有避讳,爽快地答,这里蛇比别的地方相对多一些。离开神树护佑,望向山谷,我想,若不是这条环村公路缓解了坡度陡峭,若不是公路边的钢筋栏杆拦着,走在龙潭村里,稍不慎,有可能就会发生滚落到龙潭河边的悲剧。心思所到处,没有刻意隐藏,我的忧虑居然得到村里人回应。他们说以前一位老人从地里干活回到家,背板绳离开头和肩膀,甩下背着的一背箩草时,把自己甩下陡坡,滚落到龙潭河边。家里人和村里人赶到河边,找到老人时,老人满脸血水,已经断了气。
通村水泥公路就像安全带,把龙潭村安全地系在山腰上。公路的修建及走向体现了村里人愿望,与风水有关。这块栖息着龙的地盘,过往历史中却难以斩断穷根。勤苦劳作了一辈子的龙潭村人无法破解,想不通为何脱离不了穷根,于是请了仙师来到村里看风水。仙师说,龙潭村是神人搁置在龙潭河畔的一盏灯,但没有灯座,若要村里富起来,就必须给灯盏配上灯座。在仙师指点下,村里人在神树前筑土墙作为灯座。“灯座”筑起来后,村里的生活相对来说安宁了许多。公路经过的地方就是村里人曾筑墙的位置。其实龙潭村人真正感到过上了衣食无忧,温饱有保障的生活,是因为公路修到了村里。
春风是煽动力强悍的天神使者,所过之处万物生长,酸包树疯长红色嫩芽。红色嫩芽是一道味感极佳的菜肴,酸味适中,可炒肉吃,也可蘸盐巴蘸辣子吃,食之开胃。村民敬爱神树,没人采摘神树上长出的红色嫩芽。红色嫩芽疯狂地向四周生长,树干就像千手观音,延伸无数手臂般的树枝任其生长。
青龙洞在村庄上方,年年岁岁出水,滋润龙潭村人。洞口前有棵酸包树,村里人自由采摘红色嫩芽。青龙洞上面就是我在对岸所看到的白色花海,是一片矮状杜鹃林,开着白色花朵。曾经,从青龙洞到山顶是原始森林,古树参天,成群结队的马鹿来到青龙洞喝水,因此青龙洞又被当地人称作马鹿潭。坐在火塘边,听耄耋老人摆古,心旌摇曳在马鹿聚集青龙洞喝水的向往里,眼前浮现马鹿蹭酸包树嬉戏的情景。杜鹃花开素洁,从青龙洞到山顶,一地白色花瓣,就像清纯少女面向蓝色苍穹唱响情歌。山顶上,怒江飞机场建设如火如荼。青龙洞里有溶蚀洞,通向山的另一面,直达蝴蝶岩上方的山皱褶里,与仙女洞毗邻。有关青龙白龙的传说故事,随着溶蚀洞跌落的水珠,在山的东西面生根发芽。
神龙的低语与飞机的轰鸣
蝴蝶岩临水而立,坐落在怒江东岸,属于大理州云龙县辖地。蝴蝶岩陡峭俊逸,岩壁上有天然壁画,酷肖两只显目的蝴蝶形象。当地老百姓说,这是一对蝴蝶情侣。怒江水流经蝴蝶岩,江中间裸露出一块面积较小的沙滩地,沙滩地上遍布鹅卵石。蝴蝶口渴时,双双飞临江中间的鹅卵石上喝水。蝴蝶岩顶是一块台地,种着庄稼。台地背后的山峰峻峭,左边的山箐里住着仙女,右边的山箐里住着一匹白色神马。蝴蝶情侣双双飞落到怒江中间的鹅卵石上喝水时,仙女洞就会传出仙女的歌声。仙女的歌声就像蛊毒,化作雾气蛊惑路过的男子。曾有三个年青人迷失仙女洞,一个月后被人们找到时,三个年青人肤色白净红润,不觉得饥饿,竟乐不思蜀。仙女歌声响起时,神马从洞中飞出。神马调皮任性,有时飞到怒江西岸糟蹋庄稼。庄户人家为了护佑庄稼,举行撵神龙仪式,巫师法力在仪式活动中备受考验。
烟云弥漫,蝴蝶情侣嵌入岩壁,千年沉睡不醒;神马嘶鸣被巫师的串铃镇压在山肚子里。空中不见蝴蝶翅膀飞,耳畔没有传来仙女歌声,铁鹰翅膀代替蝴蝶翅膀,呼啸着穿云破雾降临怒江。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从新田村到怒江州府六库城,机场路有二十多公里。机场路经过龙潭村村口。游客坐飛机来怒江大峡谷玩,首站就是龙潭村。飞机场高高在上,正对着谷底白龙潭遗址。白龙潭遗址处在龙潭河东岸,是一块月亮形的水田。一座石桥紧挨着白龙潭遗址横跨龙潭河,通村公路从石桥上经过,直达龙潭河西岸的龙潭村。沿着龙潭河逆水而上,到达石缸河。石缸河的源头是自本山九十九龙潭。自本山是碧罗雪山宠儿,风光旖旎。沿着龙潭河顺水而下,到达老窝河。老窝河依傍分水岭(分水岭是怒江州和大理州分界线)。沿着老窝河顺水而行,山回路转到达六库城。老窝河汇入怒江,滔滔怒江水望南而行,经过蝴蝶岩往保山地界流去。
黑龙隐藏在深不可测的青龙洞底,百多年时光过去了,洞里的水源没有枯竭。由黑龙想到白龙,我不由看向月亮田,忍不住痴问天际云霞:白龙今安在? 龙潭村原本地处龙潭河畔相对平坦处,与白龙潭隔河而居。白龙潭前有两棵酸包树,如门柱般站立。白龙潭里住着一条小白龙,与龙潭村人和睦相处,护佑龙潭村风调雨顺。村里人时常过河到白龙潭,采摘酸包树的红嫩芽。每当村人家里办事,就到白龙潭借碗,白龙有求必应,热心帮助村人,借多少给多少。村里有个贪心人,良心就像天狗吃月亮——黑透了。有一次,他借了白龙潭的碗,想占便宜霸占这批碗。这个黑心贼还回白龙潭的碗时,悄悄地给碗涂上狗血,把碗放在龙潭边。第二天一早,他兴冲冲地到白龙潭收碗,肚子里的算盤珠子打得“噼啪”响,龙忌讳狗血,这批碗白龙不会要了,都归我所有。他开心地哼着山歌到白龙潭,结果傻眼了:一地碎碗片。愤怒至极的白龙砸碎了碗。从那以后,村里人办事,再也借不到白龙潭的碗了。
一条黑龙飞来龙潭村,入住青龙洞。一白一黑两条龙,一个住在谷底的白龙潭里,与龙潭河和村民为邻,一个住在陡坡上青龙洞里,与石头、森林和马鹿等动物为邻。两龙本相安无事,但黑龙争霸,想抢占白龙地盘,遭到白龙抵抗。黑龙化为水牛,白牛化为黄牛,两头牛在龙潭河畔打架。这一架打了十天十夜,打得天昏地暗。
两条龙打架,电闪雷鸣煎熬龙潭村。老天就像哭泣的母亲,下着如注大雨。龙潭河卷起愤怒的浪花撞向山岩,擂响战鼓。夜色迷蒙中,村民们看不到两条龙打架的情形,耳朵里除了雨声、河水怒吼声,还有“叮叮咚咚”打铁般的声音。两龙打了三天三夜后,白龙托梦给村里人,请他们给它准备粑粑。村里人准备好粑粑后扔进白龙潭。两条龙打到七天七夜时,白龙打不赢黑龙,托梦给村里人让路,说若不让路,整座山就会垮下来,淹没村子。村里人扶老携幼连夜从谷底搬迁到半山腰的陡坡上,在青龙洞附近的石头缝隙中安营扎寨。天亮后,整个村庄搬迁一空。人们立在雨水中望向谷底,但见白龙潭冲天而起一股白色水柱,将两棵酸包树连根拔起,周边的山体就像被人挖了一块,“哗啦啦”跨入龙潭河里。水柱抱着酸包树落入龙潭河。龙潭河暴涨,淹没了龙潭村房屋,惊涛拍浪顺着山谷走势往老窝河谷而去。
雨持续下了九天九夜。雨停后,龙潭河渐渐消停下来,又恢复到原来的水位。龙潭村的屋舍不见了,满目苍夷。白龙潭成了一块月亮形平地。惊魂未定的村民与青龙洞为邻,惶惶不安,两龙打斗时,他们做粑粑支援白龙,不知黑龙会怎样惩治他们。过了许久,黑龙并没有惩治村民的迹象,也没有报复村民的意思。龙有龙的尊严,不与凡人计较。在龙的地盘上,凡人只是龙的子民,自然要受到龙的庇佑。龙潭村人心安定了下来,慢慢地敬畏黑龙。白龙逃走了,白龙潭遗址荒芜得让村里人心口疼,他们走上白龙潭遗址,把荒地开垦成了一块良田。老百姓有老百姓纪念白龙潭的方式,没有什么比月亮田上的庄稼更有纪念意义的了。每年平整水田插秧的日子,河水注满月亮田,远远望去,月亮田就像龙潭河眼角将落未落的眼泪。想起流落他乡的白龙,不知安身何处,望着河畔这颗饱满的泪珠,村民心里五味杂陈。
两棵粗大的酸包树没有被白龙带走,他留给了村民,搁在龙潭河边。村里人到河边砍酸包树,背回家当柴烧。砍柴时,他们想起白龙的种种好处,洒下同情的泪水。火塘夜话,烧着酸包树上砍下来的柴块,没人敢提白龙。青龙洞在隔壁,神龙灵耳就在身侧,人人心里顾忌与恐惧。黄毛小儿无知无畏,心无防备中提及白龙,父母呵斥不让说,带着小儿到青龙洞点香祷告,乞求黑龙原谅小儿无知,不要降罪小儿及家人,恳求保佑龙潭村子民。黑龙夺了白龙地盘后,深居青龙洞不外出。胜者有胜者的风范,何况龙有龙的大度,黑龙懒得计较龙潭村民的言行,一如既往福佑领属地的子民,清洌洌的水让龙潭村世世代代饮之不尽。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精神符号,龙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中源远流长,龙图腾崇拜在华夏大地由来已久,华夏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喻。作为华夏子孙中的一员,龙潭村人对龙的感情深厚,在时光深处,记忆不曾消弭龙影子,一代又一代人以与龙和谐共居而自豪,以传承龙的精神为己任。
成吉思汗的后裔与古村的致富路
龙潭村居住的人多半姓余,自称祖上是蒙古人,是成吉思汗后裔。83岁的余成相老人给我讲述“铁改余”家族史。说皇室后裔铁姓九个儿子在朝廷当官。皇帝防备九子而杀九子。九子逃到大海边,游来一条大鱼,驮九子过海。大鱼有个条件,九子要改姓,不能姓铁。九子中六个大的不同意,翻入大海中淹死了,三个小的答应了大鱼的请求,改姓余。三兄弟一路逃到滇西,到达大理地界,经过永平余家寨时,有一个留下安家。余下的两个兄弟继续前行,他们到达曹涧时,有一个留下来安家。剩下的一个继续往滇西北行走,翻过两面山,在龙潭村安家。九子出逃后生死不明,老父亲死时只有女儿在身边,于是便留下了“九子不葬父,一女打金棺”的典故。从永平过来这一代算起,加上老祖,余成相老人说他是第五代“铁改余”后人。
充满神话传说的家谱当然不足以信。而在学术界,这段“铁改余”的传奇故事一直存有争论。龙潭村回来后,我查阅相关资料,大致理出了现在比较流行的关于“铁改余”的说法。
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十万大军经甘肃,进入四川,渡金沙江入滇,结束大理国在云南的统治,统一云南。铁木健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十一个皇子,系南必皇后所生。铁木健十五岁初次赴北边军中效力,十八岁由成宗铁木耳封鋈(镀、涂)金印南平王。铁木健有九子一女,因九个儿子在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加之女婿也是考中进士,留下了“九子十进士”佳话。元惠宗(即元顺帝)统治时期,爆发红巾军起义,铁木健的子弟在朝中任宰相、尚书等要职,朝中奸佞小人乘机诽谤,说铁木健一家暗中鼓动红巾军。元顺帝听后欲除去铁木健一家。铁木健一家逃出京城,这一年正是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九子十进士” 出走并入蜀的同一时间,铁木健去世,享年六十九岁。“九子十进士”逃亡路上,约定改姓余,分散行走。
“铁改余”就像根系发达的大树,子孙后代的根须深入大西南。“铁改余”祖宗铁木健系继皇后所生,加之皇室错综复杂的关系及斗争,皇帝更迭,“九子十进士”逃亡等历史,“铁改余”后人隐姓埋名生存,家谱谱系难免有神话及以讹传讹的内容。偏居怒江州泸水市新田村民委员会的龙潭村,“铁改余”后不知道属于第几代孙的余姓后人,余成相老人在讲述“铁改余”历史中有漏洞,也就不难理解了。
按照祖谱谱系,从永平分支算起,龙潭村的余何均是“铁改余”第六代传人。这位在泸水市担任领导干部的龙潭人,谈起龙潭村发展前景时颇多可行性想法。怒江州打造花谷,着力建设特色旅游村,地处飞机场第一站的龙潭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机遇百年难逢。他想争取项目扶持,在白龙潭遗址旁的公路桥以下至神树附近,大力栽培桃树。新田山谷里生长着一种野生桃,制作桃醋,味鲜美,尤其好吃。龙潭村人用土办法制作桃醋供自家吃,不愿意到市场上买别的醋,说赶不上自家做的桃醋好吃。余何均想开发桃醋,注册商标,进军市场;根据村里人口口相传的龙故事中所描绘的场景,恢复白龙潭风貌,引龙潭河水进入白龙潭遗址,龙潭前栽上两棵门柱般的酸包树;开发青龙洞中的溶蚀洞,成为龙潭村得天独厚的旅游景点。在龙潭村旅游发展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挖掘“铁改余”历史渊源,吸引大江南北的人在溯根究源中探究细枝末节,丰富“铁改余”家谱内容,用龙潭村沉淀的厚重文化吸引大江南北的人。余何均说,发展龙潭村特色经济的同时,加强并做大龙潭村特色旅游文化村的建设。
综观近两三年来怒江大峡谷的变化与发展,结合云南省打造怒江大峡谷为世界旅游地目标,龙潭村人余何均的设想不是梦话,而是怒江人稳步扎实地建设家园,眼界开阔,发展思路迈出高山峡谷的写照。天时地利人和,在诸事具备的条件下,只要龙潭村的人下决心去做,没有实现不了的梦。
顺着村公路绕着村庄走了一圈,再次来到神树前,扶着栏杆透过树枝缝隙望向谷底的龙潭河,想到自己所站立的位置处在“灯座”中间,不禁感慨村中老人所迷信的风水。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龙潭村,一条幸福的道路修到村里。一代人起步富裕路,龙潭村奔向小康任重道远。(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