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居易对文章的开头结尾有“句首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说法。叶圣陶先生对文章的开头也有这样的比方,他说:“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气氛,使大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志看那下文的发展。”我认为,这段话用来比喻课文的导入同样适合,因为好的课文导入,能扣人心弦,把学生很快地引导至课文所设置的情景中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作品特色导入法
在教学《听潮》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没去过北京,却能俯瞰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长城;我们没有去过埃及,却知道那里有巍峨雄伟的金字塔;我们没去过美国,却能领略气吞长河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气势。我们靠的是什么?靠电影,靠图片,更主要的是靠文字!文字是一件神奇的宝物,它不仅能够描绘瑰丽的色彩、旖旎的风光,还能够塑声音的形象,它能够演奏大海雄壮有力的交响曲。不信,请大家‘听潮’。”这样的导入,在拓展学生思维天地、拓宽学生想象视野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更急于配合老师,努力理解本文用字塑声音形象的特点。
二、人物性格导入法
用描绘人物性格的方法导入,能突出人物性格,吸引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如学习《驿路梨花处处开》这篇课文时正值3月下旬,而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反映了梨花姐妹助人为乐的崇高品质,反映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再过几天,3月的日历就要翻过去了,自然界的3月春光明媚,百鸟争春,而我们心灵的3月却更加美好温馨,为什么呢?”(学生答:因为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是啊,雷锋叔叔虽然已与世长辞,但他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的精神却永存我们心中,今天我们来学习具有雷锋精神的人——梨花姐妹,借此纪念我们敬爱的雷锋同志!”
三、联系旧课导入法
鲁迅先生的《社戏》主要讲“我”在平桥村的优待,平桥村地美人淳厚,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而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则是作者幼年时的乐园,抓住相似点“乐”,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道鲁迅先生有块乐园,他曾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美好的童年时期,现在我们学习《社戏》,小说中的‘我’曾在那里吃过以后再也没吃过的好豆,看过以后再也没看过的好戏。”这样导入的好处就是温故而知新,唤起学生心中以往的百草园的美,激发学生对平桥村——乐土的向往,为课文的讲解定下欢乐的抒情基调。
在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了俄国著名文学家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同学们,18世纪中叶的中国封建社会和19世纪末期的俄国沙皇社会在政治上均表现出造就思想性格酷似的官吏贾雨村和警官奥楚蔑洛夫。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表现出了巴结权贵、徇私枉法,善于变化、狡猾奸诈,媚上欺下、利欲熏心的性格及品质。那么贾雨村在断案的过程中,有无奥楚蔑洛夫的
声色变化呢?”这样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四、设置悬念导入法
在教读课文之前有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种种疑问,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探求欲,从而吸引他们随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艺术境界,去探求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教《杨修之死》,可首先用疑问设置悬念:杨修之父杨彪在董卓作乱时,为保汉献帝几乎死难,可谓忠于汉室的名臣;杨修机敏过人,才智不在王粲、陈琳、孔融之下,真可谓忠父智子,而作为汉献帝时魏王的曹操为何枉杀杨修呢?
五、名言名诗导入法
古诗文名句语言隽秀,意蕴丰富,流传千古。在导入课文时,恰当地引用古诗文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诗文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从而感受到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如在教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就可用古诗文名句来导入:“秋是成熟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感受却各有不同。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一些描写秋的诗句吧!如‘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借秋景来抒发凄苦心情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
讲《荔枝蜜》这篇课文时,我引用了罗隐的名诗《蜜蜂》,我说:“‘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一首用来歌颂蜜蜂的名诗,正因为有蜜蜂的辛苦劳作,才会有黄澄澄、香喷喷的蜜糖,也正因为有像蜜蜂那样的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如此引入新课,既使学生产生对新课的兴趣,又使学生对课文的寓意有了初步认识。
一、作品特色导入法
在教学《听潮》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没去过北京,却能俯瞰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长城;我们没有去过埃及,却知道那里有巍峨雄伟的金字塔;我们没去过美国,却能领略气吞长河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气势。我们靠的是什么?靠电影,靠图片,更主要的是靠文字!文字是一件神奇的宝物,它不仅能够描绘瑰丽的色彩、旖旎的风光,还能够塑声音的形象,它能够演奏大海雄壮有力的交响曲。不信,请大家‘听潮’。”这样的导入,在拓展学生思维天地、拓宽学生想象视野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更急于配合老师,努力理解本文用字塑声音形象的特点。
二、人物性格导入法
用描绘人物性格的方法导入,能突出人物性格,吸引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如学习《驿路梨花处处开》这篇课文时正值3月下旬,而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反映了梨花姐妹助人为乐的崇高品质,反映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再过几天,3月的日历就要翻过去了,自然界的3月春光明媚,百鸟争春,而我们心灵的3月却更加美好温馨,为什么呢?”(学生答:因为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是啊,雷锋叔叔虽然已与世长辞,但他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的精神却永存我们心中,今天我们来学习具有雷锋精神的人——梨花姐妹,借此纪念我们敬爱的雷锋同志!”
三、联系旧课导入法
鲁迅先生的《社戏》主要讲“我”在平桥村的优待,平桥村地美人淳厚,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而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则是作者幼年时的乐园,抓住相似点“乐”,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道鲁迅先生有块乐园,他曾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美好的童年时期,现在我们学习《社戏》,小说中的‘我’曾在那里吃过以后再也没吃过的好豆,看过以后再也没看过的好戏。”这样导入的好处就是温故而知新,唤起学生心中以往的百草园的美,激发学生对平桥村——乐土的向往,为课文的讲解定下欢乐的抒情基调。
在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了俄国著名文学家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同学们,18世纪中叶的中国封建社会和19世纪末期的俄国沙皇社会在政治上均表现出造就思想性格酷似的官吏贾雨村和警官奥楚蔑洛夫。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表现出了巴结权贵、徇私枉法,善于变化、狡猾奸诈,媚上欺下、利欲熏心的性格及品质。那么贾雨村在断案的过程中,有无奥楚蔑洛夫的
声色变化呢?”这样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四、设置悬念导入法
在教读课文之前有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种种疑问,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探求欲,从而吸引他们随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艺术境界,去探求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教《杨修之死》,可首先用疑问设置悬念:杨修之父杨彪在董卓作乱时,为保汉献帝几乎死难,可谓忠于汉室的名臣;杨修机敏过人,才智不在王粲、陈琳、孔融之下,真可谓忠父智子,而作为汉献帝时魏王的曹操为何枉杀杨修呢?
五、名言名诗导入法
古诗文名句语言隽秀,意蕴丰富,流传千古。在导入课文时,恰当地引用古诗文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诗文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从而感受到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如在教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就可用古诗文名句来导入:“秋是成熟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感受却各有不同。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一些描写秋的诗句吧!如‘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借秋景来抒发凄苦心情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
讲《荔枝蜜》这篇课文时,我引用了罗隐的名诗《蜜蜂》,我说:“‘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一首用来歌颂蜜蜂的名诗,正因为有蜜蜂的辛苦劳作,才会有黄澄澄、香喷喷的蜜糖,也正因为有像蜜蜂那样的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如此引入新课,既使学生产生对新课的兴趣,又使学生对课文的寓意有了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