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教会学生编造一个正常的故事,并将这个故事转化为视觉化脚本?通过上课、听课,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探讨后,现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常见错误的修改到分镜视觉化的体现,以学生的课上练习作业为例,进行讲解。
本次分镜头设计课程的课程目的很简单,即教会学生编造一个正常的故事,并将这个故事转化为视觉化脚。上课形式为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位指导者而不是领路人。不再以“经典”为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修改他们自己作品。旨在鼓励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发现指出并解决学生对分镜头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误区,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影片视觉化的认识与手绘能力。
上课一开始,你可以不用着急于讲解分镜头设计的一般概念理论,可以给大家出一个题目,例如:下雨天的故事。让学生们两两分组讨论,编一段在下雨天发生的故事。
针对这一环节,有以下几点小建议:
1.片段。故事不需要完完整整冗冗长长,只需构建一个与下雨有关的小情景。
2.小处着眼。故事的切入点不一定要意义深刻、大气磅礴,也可以是生活细节、碎思碎念。
3.情景区别。雨天也分好多种,有梅雨、细雨、大雨、暴雨、雨将至未至等等,不同情景发生的故事、人们的心情、情绪的反映不会相同。
4.角色。故事的角色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者伞、石头、纸等没有生命的东西。
5.意境。文章有小说、散文、诗歌等有着不同意境的各种形式,下雨天也有下雨天的意境。
根据这5点,学生们开始了多姿多彩的故事创作。下面就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
1.《借伞》:下雨天,一位男士在去公司的路上看见了一个没有伞的美女,于是好心地将伞借给了美女,美女为了过后将伞还给男士,于是把自己号码写在纸上给了男士。男士将纸放入口袋,自己冒着雨继续去公司,到了公司才发现号码纸被打湿了。
2.《雨滴》:在地上的小水滴要想到天上去必须忍受太阳的炙烤。到了云端的水滴以为自己已经高高在上,便开始懒惰、腐败,为了占领地盘开始吞噬别的水滴,渐渐地,小水滴越来越大,当大到云层承受不了它的时候,水滴就变成雨从空中落到了地面。
3.《血染的床单》:大雨将至,小张在急着把窗外的床单收回来,一不小心,床单飘落下楼正好蒙住了一位骑车人的头。骑车的人没了视线又撞到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倒在电线杆上撞破了头,染红了床单。
以上三个故事,有两个主要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在编故事这一环节中高频率出现的问题:
1.逻辑关系要准确。第一个故事的逻辑关系不严谨,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不会发生就因为别人借了一把伞给你,你就轻易把自己的号码给陌生人的事情。即使是你真的好心要将伞借出去,也不是这么容易的。有这样一个例子:在宫崎骏的《龙猫》里也有“主动借伞”一幕戏。小女孩在躲雨,小男孩要把自己伞给小女孩,第一次把伞推出去,小女孩没有理他,再次推出去,小女孩还是没理,小男孩只好硬是把伞送过去,然后转身就跑。这样的动作、情节安排就符合现实,而且更加生动,比“我借伞”然后“你给号码”这样的流水情节要丰富多彩。
2.文字思维 视觉思维 + 音效思维。编故事的时候要考虑分镜的视觉化,不可视觉化的东西要砍掉。例如第二个故事中的小水滴“开始懒惰、腐败”,这样的描述很笼统,没有达到视觉化的效果。小水滴是如何懒惰如何腐败,它们要有怎样的行为举止才能让观众一眼便看出这是在懒惰、在腐败。在影片中,往往会通过展现角色的一些外在动作来在表现角色的情绪、身份、内心独白等。例如:①一个失业的男人,他的动作表现可以是——十字路口的路灯下,昏黄的灯光拉长了男人的影子,男人狠狠抽了一口烟,将没抽完的烟扔在地上,抬脚踩灭了。这样的色调与男人一连串的动作可以体现出他的烦躁与郁闷,烘托出失业后的颓废。②机场来了一个间谍,间谍有一套标志性的装束——墨镜,手提箱,四处扫荡的眼睛。有时候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和解释,角色的着装和动作都能反映其情感、身份。
第三个故事是由一个开头引发的后续一连串的事件,总体来说,比前两个故事结构要好。学生们投票选出第三个故事,老师将该故事转化为分镜台本。首先确定了《血染的床单》的一些基本内容:
·时长:1 min
·形式:实拍(其他形式还有二维、三维、定格等)
·故事梗概:(故事梗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逻辑关系要准确)
·文字分镜脚本(部分):
镜头1:(全景)乌云密布
镜头2:(全景)一栋房子,有很多衣服挂在阳台上,镜头往下移,小A入画,撑着阳台收衣服。
镜头3:①(中景)从背后看小A收衣服
②(中景)从正面看小A收衣服
镜头4:(特写)小A失手,床单飘出
镜头5:(中景)略微俯视(与镜头3同样的机位),床单飘出的时候镜头跟随
镜头6:(特写)小A惊吓的表情
镜头7:(近景)小A看着床单飘落
以上7个镜头,其景别的选取、镜头的机位与构图都是经过一定思考的。镜头1和镜头2,用全景来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地点和人物。镜头3的两个小分点是蒋老师给出了两个方案,让同学们思考取舍,哪一个更适合。显然是第二个,因为这样的机位与构图能更清楚地表达所要表现的东西,角色的动作一目了然。镜头4选择了用一个特写来交代小A的失手,因为这样能让观众看清楚动作的发生。镜头5的一个跟随镜头很好的交代了床单是飘出去了,而不是被挂在了某个栏杆上或者只是滑了一下根本没有飘落。镜头6是一个角色的反应镜头,就像是一颗石子落入水中会荡开水纹一样,对于自己的失手,小A会有一定的反应。镜头7是一个过肩照,站在小A的视角来看待床单的飘落。
从这一小部分的讲解来看,分镜头设计要从以下四点着手:
1.讲故事要考虑视觉化。
2.分镜动作要细分,要有环境描述、气氛渲染、动作细节等。
3.镜头选择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能让观众看清楚看明白故事所要表达的内容。
4.故事的逻辑不能是流水账,不能像一块块豆腐一样串不起来。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本次分镜头设计课程的课程目的很简单,即教会学生编造一个正常的故事,并将这个故事转化为视觉化脚。上课形式为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位指导者而不是领路人。不再以“经典”为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修改他们自己作品。旨在鼓励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发现指出并解决学生对分镜头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误区,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影片视觉化的认识与手绘能力。
上课一开始,你可以不用着急于讲解分镜头设计的一般概念理论,可以给大家出一个题目,例如:下雨天的故事。让学生们两两分组讨论,编一段在下雨天发生的故事。
针对这一环节,有以下几点小建议:
1.片段。故事不需要完完整整冗冗长长,只需构建一个与下雨有关的小情景。
2.小处着眼。故事的切入点不一定要意义深刻、大气磅礴,也可以是生活细节、碎思碎念。
3.情景区别。雨天也分好多种,有梅雨、细雨、大雨、暴雨、雨将至未至等等,不同情景发生的故事、人们的心情、情绪的反映不会相同。
4.角色。故事的角色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者伞、石头、纸等没有生命的东西。
5.意境。文章有小说、散文、诗歌等有着不同意境的各种形式,下雨天也有下雨天的意境。
根据这5点,学生们开始了多姿多彩的故事创作。下面就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
1.《借伞》:下雨天,一位男士在去公司的路上看见了一个没有伞的美女,于是好心地将伞借给了美女,美女为了过后将伞还给男士,于是把自己号码写在纸上给了男士。男士将纸放入口袋,自己冒着雨继续去公司,到了公司才发现号码纸被打湿了。
2.《雨滴》:在地上的小水滴要想到天上去必须忍受太阳的炙烤。到了云端的水滴以为自己已经高高在上,便开始懒惰、腐败,为了占领地盘开始吞噬别的水滴,渐渐地,小水滴越来越大,当大到云层承受不了它的时候,水滴就变成雨从空中落到了地面。
3.《血染的床单》:大雨将至,小张在急着把窗外的床单收回来,一不小心,床单飘落下楼正好蒙住了一位骑车人的头。骑车的人没了视线又撞到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倒在电线杆上撞破了头,染红了床单。
以上三个故事,有两个主要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在编故事这一环节中高频率出现的问题:
1.逻辑关系要准确。第一个故事的逻辑关系不严谨,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不会发生就因为别人借了一把伞给你,你就轻易把自己的号码给陌生人的事情。即使是你真的好心要将伞借出去,也不是这么容易的。有这样一个例子:在宫崎骏的《龙猫》里也有“主动借伞”一幕戏。小女孩在躲雨,小男孩要把自己伞给小女孩,第一次把伞推出去,小女孩没有理他,再次推出去,小女孩还是没理,小男孩只好硬是把伞送过去,然后转身就跑。这样的动作、情节安排就符合现实,而且更加生动,比“我借伞”然后“你给号码”这样的流水情节要丰富多彩。
2.文字思维 视觉思维 + 音效思维。编故事的时候要考虑分镜的视觉化,不可视觉化的东西要砍掉。例如第二个故事中的小水滴“开始懒惰、腐败”,这样的描述很笼统,没有达到视觉化的效果。小水滴是如何懒惰如何腐败,它们要有怎样的行为举止才能让观众一眼便看出这是在懒惰、在腐败。在影片中,往往会通过展现角色的一些外在动作来在表现角色的情绪、身份、内心独白等。例如:①一个失业的男人,他的动作表现可以是——十字路口的路灯下,昏黄的灯光拉长了男人的影子,男人狠狠抽了一口烟,将没抽完的烟扔在地上,抬脚踩灭了。这样的色调与男人一连串的动作可以体现出他的烦躁与郁闷,烘托出失业后的颓废。②机场来了一个间谍,间谍有一套标志性的装束——墨镜,手提箱,四处扫荡的眼睛。有时候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和解释,角色的着装和动作都能反映其情感、身份。
第三个故事是由一个开头引发的后续一连串的事件,总体来说,比前两个故事结构要好。学生们投票选出第三个故事,老师将该故事转化为分镜台本。首先确定了《血染的床单》的一些基本内容:
·时长:1 min
·形式:实拍(其他形式还有二维、三维、定格等)
·故事梗概:(故事梗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逻辑关系要准确)
·文字分镜脚本(部分):
镜头1:(全景)乌云密布
镜头2:(全景)一栋房子,有很多衣服挂在阳台上,镜头往下移,小A入画,撑着阳台收衣服。
镜头3:①(中景)从背后看小A收衣服
②(中景)从正面看小A收衣服
镜头4:(特写)小A失手,床单飘出
镜头5:(中景)略微俯视(与镜头3同样的机位),床单飘出的时候镜头跟随
镜头6:(特写)小A惊吓的表情
镜头7:(近景)小A看着床单飘落
以上7个镜头,其景别的选取、镜头的机位与构图都是经过一定思考的。镜头1和镜头2,用全景来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地点和人物。镜头3的两个小分点是蒋老师给出了两个方案,让同学们思考取舍,哪一个更适合。显然是第二个,因为这样的机位与构图能更清楚地表达所要表现的东西,角色的动作一目了然。镜头4选择了用一个特写来交代小A的失手,因为这样能让观众看清楚动作的发生。镜头5的一个跟随镜头很好的交代了床单是飘出去了,而不是被挂在了某个栏杆上或者只是滑了一下根本没有飘落。镜头6是一个角色的反应镜头,就像是一颗石子落入水中会荡开水纹一样,对于自己的失手,小A会有一定的反应。镜头7是一个过肩照,站在小A的视角来看待床单的飘落。
从这一小部分的讲解来看,分镜头设计要从以下四点着手:
1.讲故事要考虑视觉化。
2.分镜动作要细分,要有环境描述、气氛渲染、动作细节等。
3.镜头选择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能让观众看清楚看明白故事所要表达的内容。
4.故事的逻辑不能是流水账,不能像一块块豆腐一样串不起来。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