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中的宴会描写

来源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ie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林外史》中的宴会描写多达三十三处,几乎穿插在小说的一半回目中.主要包括生日宴、喜庆宴、游赏宴、交际宴和丧祭宴,宴会类型丰富,展现人物众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结构布局以泰伯祠大祭为核心,宴会情节互相串联,在一定程度上对应分布,呈现出鲜明的结构特征.此外,宴会描写对书中众多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穿插推动以及讽刺与醒世的道德表达都产生重要的叙事意义.
其他文献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王阳明将知行关系理解作“知行合一”,在构建其“知行合一”思想的本体论时认为“良知自明”便包含了道家的“道之自然”观念;其“心物关系”便是借鉴了道家“道物关系”模式,并为“知行合一”提供了可行性依据;另外,王阳明在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中,也学习了道家“物我关系”理论,从而使“知行合一”得以具体开展.
“两山”理念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两山”理念遵循在生态浙江的地方性探索中萌芽,在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确立,在贡献“中国方案”,迈入新时代的征程中臻于成熟三个阶段的出场逻辑;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城乡二元融合发展、指引脱贫和防返贫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须从环境教育滋养内生动力和环境治理增强外在推力两方面入手牢固树立和深刻践行“两山”理念.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众多文学家情有独钟的灵感源泉.在中国当代文坛,余华是一位执着书写死亡主题的作家,死亡意象成为余华对现实世界认知折射的中介,同时也展示出作家直面死亡的勇气.文章从死亡意象的角度切入,探索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之下的生命意义,并且通过对作家童年经历的探究,解读其潜藏于内心世界的死亡情结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