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护具及其分类
顾名思义,运动护具是在运动中保护你免受伤害的一种工具。这样我们就明确了运动护具的使用用途:护具的使用不是为了好看、美观、大方,而是要起到防止或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作用。
从预防损伤的角度对运动护具进行分类,一类是你必须要戴的,不戴就没法玩的运动护具。比如,练拳击、散打不戴护齿那就意味着要满地找牙。骑不管是公路还是越野自行车不戴头盔,就好比矿工下井作业不戴安全帽。大家要明确,有些运动不戴相应的运动护具是不行的,可别图一时省事省钱。从事一项运动之前应该对该运动是否需要运动护具进行事先询问。多说一句,大家千万别对需要佩戴运动护具的运动项目有所偏见,认为像冰球、美式橄榄球等这些项目受伤的危险性很高。实际情况是这些运动通过护具的保护,是可以在体验激烈身体对抗的同时有效保护身体的。否则谁都不会拿自己的身体健康开玩笑,要是风险很高,那这项运动是会被自然淘汰的。
还有一类运动护具就是咱们要讨论的重点了,这类常见的护具以护膝、护踝、护肘、护腕为代表。使用用途集中于损伤之后提供保护,避免损伤加重或是希望通过使用护具避免损伤的发生。对于损伤之后要不要使用护具,我的建议是:谨遵医嘱。比如进行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手术后的患者,是需要佩戴相应的膝关节护具来配合损伤恢复的。此类问题需要乖乖听医生的话,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日常训练中,我们为了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有时可以选择戴护具也可以选择不戴,像户外登山,有人说为了保护膝盖需要在下山时戴护膝,也有人不以为然。那到底有没有定论说孰优孰劣呢?
运动护具的实际意义:预防损伤>暂时缓解疼痛>治疗损伤
一般运动爱好者大多对于运动护具的实际效用不清楚,所以有时会出现有病乱投医的情况。以常见现象为例:我在一个跑步论坛中看到跑友围绕“天天跑步膝盖疼”这一话题在各抒己见;有一部分人发言声称:“天天跑步膝盖疼,而且是会越跑越疼,疼到后来感觉半月板都快错位了,只能变成快走。然后去买了一体式护膝、开洞式护膝、髌骨带……戴着继续跑,真是青春啊!”还有一个跑友在跑步减肥的帖子中说:“夏天来了,又到了流行减肥的时候。天天坚持跑步,但有时觉得膝部不舒服,上个护膝就感觉好多了,还能继续坚持!”我必须说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大错特错。这样错上加错的行为无关坚持,更无关青春。疼痛是人体的一种反馈机制,当运动中出现疼痛,特别是出现关节、肌肉的刺痛、压痛等症状时,就是身体在发出警告。如果这时通过运动护具给局部施压造成局部疼痛的减轻,这种方式无异于自我欺骗,后果就是损伤的进一步加重,并且会耽误治疗损伤的最佳时机。这就是典型的误将运动护具当作了治疗工具。
在实际情况中,有人会出现局部关节的疼痛和不适。这时很多人想的就是如何避免疼痛,继续坚持运动。这种情况其实常见于运动员群体,由于比赛的任务,有时必须上场比赛,上场又要专注比赛,所以必须要靠外力手段来抑制疼痛的干扰。经常会见运动员在比赛时佩戴各种护具,这实属无奈。佩戴护具能够暂时缓解疼痛很好解释:通过局部压力的增加,让原本因运动会产生摩擦导致疼痛的部位改变受力情况,从而避免或减轻局部的摩擦。最典型的就是网球肘,通过运动护具在前臂疼痛部位的局部加压,避免肌肉肌腱滑动产生摩擦引发疼痛。普通的运动爱好者可别觉得运动明星都有的装备,那就一定是好东西,人人都得用。缓解一时的疼痛并不解决根本问题,谁都应该去追寻问题最终的答案。
现在有些护具会宣传该产品不仅有预防损伤的功能,还有治疗的功能。其实第一点,就是通过增加局部压力,避免或减轻疼痛。第二点,在护具上增添加热、冷却、超声波等功能。这可能是有用的,但毕竟有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还拿网球肘来举例,若是不改变打球的动作技术,用合理的发力次序打球,那网球肘还是那个网球肘,就算因为佩戴护具不疼了,实际还会在生活中影响到你。总不能提个水、拧个毛巾都不做,就一直带个护具吧。再说一些护具能起到局部理疗的功效,通过热疗等方式让网球肘有所缓解,但是你会发现一打球,还是会导致疼痛的反复发作。所以说真出现了运动损伤,还要去看医生去找专业的教练和运动康复师,要从根本的运动技术或者是身体能力上,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运动护具可以临危受命,但不应成为你运动的必备用品。
靠自己还是靠护具
有些人确实是拿着运动护具来做预防损伤的事。比如喜欢户外登山的,很多人一到下山时就会拿出护膝紧紧缠住,说是这样能保护膝盖预防损伤。实际上我们的大多数运动都是需要全身各关节协调配合运动的,在下山的过程中,髋、膝、踝、躯干的整体节律性配合完成下山动作。注意我说的是节律配合,也就是要各司其职,各有分工。那这时你为了保护膝关节就把它紧紧缠住,膝关节是活动幅度减小了,可是台阶的高度没变,还是一样的下山就需要髋关节、踝关节和躯干额外增加运动幅度来弥补膝关节的受限,这样它们的压力就会增大,很可能最后膝关节是保住了,可其他地方却伤了。而且一旦习惯了戴护膝,膝关节周围的肌肉、软组织的功能会下降,会弱化肌肉控制和导致肌肉惰性,从而使机体完全依赖于护具提供稳定性。所以我建议,靠自己还是更可靠的选择;可以去学习正确的登山技术动作,更好地协调配合全身各关节均匀受力;增强身体的基础体能能力,让肌肉强壮有力,就能更好地保护关节。护具可以使用,但需在迫不得已时用。下山下到一半,身体能力有限,开始出现膝关节的僵直无法正确完成下山动作;这时通过使用护具,增加膝关节处的稳定性和弹性力量,代替一部分疲劳的膝关节周围肌肉工作,避免对关节的过大冲击。当然最好运动时量力而为,挑战自我也要循序渐进。
强调一下:很多运动例如跑步、登山、骑行等,看似常见简单,但实际需要有基础的身体能力作为保障。如果你已经感到运动中会出现关节不适,还需及时停止。要从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和增强基础的身体能力(柔韧、稳定、力量)着手,才是长久运动之道。不可执着于自己无法完成的运动,忽视自身客观能力去一味寻求外在支持,这时的运动就不是为了更健康的自己,而是在损害健康。
使用运动护具的建议
1. 已经出现了损伤要及时就医。损伤恢复过程中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护具。
2. 运动护具有预防损伤和暂时缓解局部疼痛的作用,但都是一时之效。更应该找到发生损伤的根本原因,从自身着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3. 运动中很多人面临的是非病理性的疼痛困扰,休息或带护具不解决根本问题。还要找专业的训练人员和运动康复人员,帮助你改善技术动作和提高身体能力。
4. 特殊人群特殊使用,你若是专业运动员,可能以上建议都不能阻止你带伤上阵。
5. 选择运动护具还得听取专业意见。
顾名思义,运动护具是在运动中保护你免受伤害的一种工具。这样我们就明确了运动护具的使用用途:护具的使用不是为了好看、美观、大方,而是要起到防止或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作用。
从预防损伤的角度对运动护具进行分类,一类是你必须要戴的,不戴就没法玩的运动护具。比如,练拳击、散打不戴护齿那就意味着要满地找牙。骑不管是公路还是越野自行车不戴头盔,就好比矿工下井作业不戴安全帽。大家要明确,有些运动不戴相应的运动护具是不行的,可别图一时省事省钱。从事一项运动之前应该对该运动是否需要运动护具进行事先询问。多说一句,大家千万别对需要佩戴运动护具的运动项目有所偏见,认为像冰球、美式橄榄球等这些项目受伤的危险性很高。实际情况是这些运动通过护具的保护,是可以在体验激烈身体对抗的同时有效保护身体的。否则谁都不会拿自己的身体健康开玩笑,要是风险很高,那这项运动是会被自然淘汰的。
还有一类运动护具就是咱们要讨论的重点了,这类常见的护具以护膝、护踝、护肘、护腕为代表。使用用途集中于损伤之后提供保护,避免损伤加重或是希望通过使用护具避免损伤的发生。对于损伤之后要不要使用护具,我的建议是:谨遵医嘱。比如进行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手术后的患者,是需要佩戴相应的膝关节护具来配合损伤恢复的。此类问题需要乖乖听医生的话,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日常训练中,我们为了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有时可以选择戴护具也可以选择不戴,像户外登山,有人说为了保护膝盖需要在下山时戴护膝,也有人不以为然。那到底有没有定论说孰优孰劣呢?
运动护具的实际意义:预防损伤>暂时缓解疼痛>治疗损伤
一般运动爱好者大多对于运动护具的实际效用不清楚,所以有时会出现有病乱投医的情况。以常见现象为例:我在一个跑步论坛中看到跑友围绕“天天跑步膝盖疼”这一话题在各抒己见;有一部分人发言声称:“天天跑步膝盖疼,而且是会越跑越疼,疼到后来感觉半月板都快错位了,只能变成快走。然后去买了一体式护膝、开洞式护膝、髌骨带……戴着继续跑,真是青春啊!”还有一个跑友在跑步减肥的帖子中说:“夏天来了,又到了流行减肥的时候。天天坚持跑步,但有时觉得膝部不舒服,上个护膝就感觉好多了,还能继续坚持!”我必须说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大错特错。这样错上加错的行为无关坚持,更无关青春。疼痛是人体的一种反馈机制,当运动中出现疼痛,特别是出现关节、肌肉的刺痛、压痛等症状时,就是身体在发出警告。如果这时通过运动护具给局部施压造成局部疼痛的减轻,这种方式无异于自我欺骗,后果就是损伤的进一步加重,并且会耽误治疗损伤的最佳时机。这就是典型的误将运动护具当作了治疗工具。
在实际情况中,有人会出现局部关节的疼痛和不适。这时很多人想的就是如何避免疼痛,继续坚持运动。这种情况其实常见于运动员群体,由于比赛的任务,有时必须上场比赛,上场又要专注比赛,所以必须要靠外力手段来抑制疼痛的干扰。经常会见运动员在比赛时佩戴各种护具,这实属无奈。佩戴护具能够暂时缓解疼痛很好解释:通过局部压力的增加,让原本因运动会产生摩擦导致疼痛的部位改变受力情况,从而避免或减轻局部的摩擦。最典型的就是网球肘,通过运动护具在前臂疼痛部位的局部加压,避免肌肉肌腱滑动产生摩擦引发疼痛。普通的运动爱好者可别觉得运动明星都有的装备,那就一定是好东西,人人都得用。缓解一时的疼痛并不解决根本问题,谁都应该去追寻问题最终的答案。
现在有些护具会宣传该产品不仅有预防损伤的功能,还有治疗的功能。其实第一点,就是通过增加局部压力,避免或减轻疼痛。第二点,在护具上增添加热、冷却、超声波等功能。这可能是有用的,但毕竟有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还拿网球肘来举例,若是不改变打球的动作技术,用合理的发力次序打球,那网球肘还是那个网球肘,就算因为佩戴护具不疼了,实际还会在生活中影响到你。总不能提个水、拧个毛巾都不做,就一直带个护具吧。再说一些护具能起到局部理疗的功效,通过热疗等方式让网球肘有所缓解,但是你会发现一打球,还是会导致疼痛的反复发作。所以说真出现了运动损伤,还要去看医生去找专业的教练和运动康复师,要从根本的运动技术或者是身体能力上,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运动护具可以临危受命,但不应成为你运动的必备用品。
靠自己还是靠护具
有些人确实是拿着运动护具来做预防损伤的事。比如喜欢户外登山的,很多人一到下山时就会拿出护膝紧紧缠住,说是这样能保护膝盖预防损伤。实际上我们的大多数运动都是需要全身各关节协调配合运动的,在下山的过程中,髋、膝、踝、躯干的整体节律性配合完成下山动作。注意我说的是节律配合,也就是要各司其职,各有分工。那这时你为了保护膝关节就把它紧紧缠住,膝关节是活动幅度减小了,可是台阶的高度没变,还是一样的下山就需要髋关节、踝关节和躯干额外增加运动幅度来弥补膝关节的受限,这样它们的压力就会增大,很可能最后膝关节是保住了,可其他地方却伤了。而且一旦习惯了戴护膝,膝关节周围的肌肉、软组织的功能会下降,会弱化肌肉控制和导致肌肉惰性,从而使机体完全依赖于护具提供稳定性。所以我建议,靠自己还是更可靠的选择;可以去学习正确的登山技术动作,更好地协调配合全身各关节均匀受力;增强身体的基础体能能力,让肌肉强壮有力,就能更好地保护关节。护具可以使用,但需在迫不得已时用。下山下到一半,身体能力有限,开始出现膝关节的僵直无法正确完成下山动作;这时通过使用护具,增加膝关节处的稳定性和弹性力量,代替一部分疲劳的膝关节周围肌肉工作,避免对关节的过大冲击。当然最好运动时量力而为,挑战自我也要循序渐进。
强调一下:很多运动例如跑步、登山、骑行等,看似常见简单,但实际需要有基础的身体能力作为保障。如果你已经感到运动中会出现关节不适,还需及时停止。要从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和增强基础的身体能力(柔韧、稳定、力量)着手,才是长久运动之道。不可执着于自己无法完成的运动,忽视自身客观能力去一味寻求外在支持,这时的运动就不是为了更健康的自己,而是在损害健康。
使用运动护具的建议
1. 已经出现了损伤要及时就医。损伤恢复过程中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护具。
2. 运动护具有预防损伤和暂时缓解局部疼痛的作用,但都是一时之效。更应该找到发生损伤的根本原因,从自身着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3. 运动中很多人面临的是非病理性的疼痛困扰,休息或带护具不解决根本问题。还要找专业的训练人员和运动康复人员,帮助你改善技术动作和提高身体能力。
4. 特殊人群特殊使用,你若是专业运动员,可能以上建议都不能阻止你带伤上阵。
5. 选择运动护具还得听取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