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安徽省农民素质状况和培训需求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科技素养和市场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农民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农民内部的分化给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新型农民培训应该从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类培训。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素质 培训需求 分类培训
[作者简介]李兴佐(1965- ),男,山东莱州人,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民教育。(山东 烟台 264670)鲁可荣(1970- ),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安徽 芜湖 241000)朱启臻(1957- ),男,北京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民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农民教育。(北京 100094)林富强(1978- ),男,山东烟台人,中国农业大学(烟台),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推广。(山东 烟台 26467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模式”(课题批准号:FGB060295)和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新型农民培养的诱致性因素研究”(项目批准号:2007sk0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023-0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民是真正的受益主体和建设主体。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对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农民的培养。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传统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艰巨。为了弄清目前安徽省农民素质基本状况和培训需求,为新型农民培养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和决策参考,2007年6月我们对安徽省农民素质和培训需求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安徽省农村年满16周岁至60周岁的农民,主要是采取分层抽样方法选取该省八个地级市的300名农村居民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4份,问卷有效率为98%。此次调查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农民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以及从事生产劳动的行业;(2)农民基本素质,包括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及市场经营管理素质等;(3)农民的培训需求状况,包括接受培训的目的、培训的类型、培训的方式、培训的时间以及影响培训的因素等。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一、安徽省农民素质的基本状况
从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民的行为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将农民素质概括为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现代意识等。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下面我们主要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从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市场经营管理素质三个方面对安徽省农民素质的基本状况加以分析。
(一)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且内部分化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的扫盲工作以及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民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农民整体素质仍偏低,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在我们所调查的294名农民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为19.6%,其中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中年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为21.7%,其中30岁以上的妇女占65.7%;初中文化程度占44.1%,高中文化程度占14.2%,大专及以上占0.4%。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新观念、新信息的接受,制约了他们对农业生产新科技及非农产业新技能的学习和应用,从而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效转移。由于缺少信息和技能,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传统农业的简单生产劳动,即使外出务工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安徽的许多农村中,由于文化素质的差异,农民内部正在发生明显的分化。许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尤其是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不再固守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动学习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及其他非农产业技能,率先成为种田能手、个体商贩、农村经纪人甚至是农民企业家,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部分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则仍然沿袭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或进城打工出卖廉价的劳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素质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
(二)农民整体科技素质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农业大省,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基础的。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对农民科技素质的培养,促使农民主动了解农业科技致富信息,学会掌握和应用各项农业科技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然而,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安徽省农民科技素质整体不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所有调查样本中,农民对有关农业科技信息选择“很了解”的仅占样本总数的1.0%,选择“了解”只有39.1%,选择“不了解”和“根本不知道”的比例达到33.7%以及5.1%,另有21.1%的调查对象对了解农业科技信息表示了“无所谓”的态度。
通过个案访谈,我们认为,造成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不了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对农业科技信息难以接受和应用。目前,在安徽省农村中很少有接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大多数农民的基本情况是年龄大、文化低、女性多、男性少,甚至还出现了留守儿童从事农业生产。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他们只能根据传统的经验从事简单的维持型的农业生产,而无法主动获取新的科技信息。同时,在农村普遍缺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途径也制约了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自农村管理体制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于编制、经费等问题而呈现“人散、线段、网破”的局面,再加上农业科技传播媒体的匮乏,导致农民无法了解农业科技信息。而近几年来地方政府集中开展的“送科技下乡”的活动也只是走过场,无法真正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农民最希望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信息,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途径,农民往往无法从外部得到急需的农业技术信息来发展农业生产,只能靠自己的生产实践经验或农民互相之间的交流,从而严重制约了生产发展。在“关于实用生产技术的掌握情况方面”的调查中,有61.1%的农民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些实用生产技术,而仍然有38.4%的农民认为自己缺乏实用生产技术。因此,为了满足农民为发展农业生产而对农业科技产生的强烈需求,如何采取形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如何加强新型农民科技素质的培养,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农民市场经营管理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已日益被现代市场经济模式所取代,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实行市场规模化经营。这就要求农民要有开放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能够敏锐地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并及时调整农业生产,以获得稳定的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我们所调查的294个农民样本中,仅有6.5%的农民表示能够很及时地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41.0%的农民基本上能够及时地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然而,仍然有36.5%和16.0%的调查对象选择不及时以及很少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调查表明,目前,农民的市场观念和信息观念比较淡薄,不少农民不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行情以及把握市场动态,仍然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于是,在许多地方的农村经常会出现农民盲目跟风地种植某种农作物或发展养殖业,从而导致了一轮又一轮的“卖粮难”“卖瓜难”“卖菜难”等问题,严重打击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积极性,使农民增收出现严重困难。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偏低,无法充分地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从而导致农民的适应市场能力也不高。调查表明,58.2%的农民认为自己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另有41.5%的农民认为自己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0.3%的农民表示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因此,总体上来说,农民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够,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有限,经营管理意识不强。新农村建设要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基础,而现代农业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经营管理意识。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素质,使他们能够了解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从而尽可能地掌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农产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如何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农民真正成为生产经营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是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安徽省农民培训需求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原来同质性很高的农民群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逐步脱离出来进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领域。在我们调查的294名农民中,他们的劳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家务农的比例仅为31%,在外打工的占38.3%,务农为主兼打工的占18.1%,打工为主兼务农的占12.5%。由于农民内部的职业分化造成了农民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的不同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农民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农民培训。
(一)农民培训内容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为了详细了解农民培训内容的需求,我们将农民培训需求分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两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和非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需求都比较大,在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需求方面,粮油种植技术的培训需求占36.4%,普通家禽家畜类的培训需求占35.4%,选择蔬菜栽培管理的培训需求占26.5%,特种经济动物类的培训需求占19.4%;在非农业生产方面,建筑业的培训需求占21.0%,选择餐饮服务业的培训需求占21.1%,家政服务的培训需求占18.4%。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在对生产技能培训的需求内容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开始从传统种植业中摆脱出来,逐步向经济作物的种植、家禽家畜的养殖以及非农产业转移。农民的培训需求之所以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安徽省近年来调整和深化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安徽省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以及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要并结合各地农业资源,调整和深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还大力发展家禽家畜养殖业和水产业。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激发了农民对粮食种植以外的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同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进城务工,主要输入地是江苏和北京,大多数人是从事建筑业、餐饮服务业以及家政服务业,如在江苏苏南从事建筑、装潢等的繁昌县农民建筑队、在北京从事家政服务的无为县小保姆等。因此,农民对从事非农产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不断加强。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职业分化及培训需求的多样性对农民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单纯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培训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培训需求。多年来,政府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一直是基层农业科技部门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主要途径和形式来开展的,这种农业科技的推广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确实增强了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增加了农业收入。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在非农产业与农业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始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以及非农业劳动,这导致单纯以农业种植技术为主的培训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样也不能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这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农民实际的技能培训需求。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农民迫切需要生产技能方面的培训,但总体而言,真正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并不多。在回答“您接受过生产科技培训”的问题时,全体调查对象中50.2%的选择“从来没有”,另有44.0%的选择“很少”。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开展了一些诸如“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以及“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等培训活动,但是由于培训体制不合理、培训经费短缺等因素,绝大多数的农民无法真正地得到所需要的生产技术培训。面对庞大的迫切需要培训的农民群体,如何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进,这是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农民愿意接受培训需求方式的多样性、实用性
从培训方式的选择来看,农民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现场学习,所占的比例为52.2%,这主要是因为现场学习的实践性较强和说服性比较强,能够激发农民接受培训的兴趣;面对面授课的方式也比较受农民欢迎,所占比例为35.1%,面对面授课的主讲人往往是某方面的专家,这种授课方式给大家提供了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相应地,通过电视学习、通过VCD学习以及通过广播学习是农民不太欢迎的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3.8%、8.2%和0.7%,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很难接收到有关农业科技培训的电视广播节目,而且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也难以通过一两次节目就学会。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对农民进行培训时,要从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出发,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培训需求,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选择实用性强、培训效果好的培训方法,使农民能够学得会、用得到,真正掌握一门甚至是多门职业技能。
三、新型农民分类培训的对象和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民这一阶层不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也有经营较多土地的专业农民,还有农民企业家等。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培养的新型农民的对象应该是农民,应该是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敢创新、组织化的有劳动能力的从事农业生产或非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的新型农民。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首先要从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搞清楚农民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对象,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进行分类教育培训,不断满足农民的需要,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结合农民素质的基本状况与培训需求,我们认为,新型农民培训应该从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类培训。新型农民分类培训的对象与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业主体劳动力培训
随着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妇女化倾向日趋严重,妇女逐渐成为农业劳动力的主体。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安徽农村中女性劳动力数占了农村劳动力的70%,她们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都较低。针对这部分农民的培训应根据农民需要进行培训,农民需要做什么就培训什么,培训方式应该以示范为主,主要靠示范带动的办法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科技。在生产关键环节,技术人员可以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和咨询,从而推动农业技术的普及。
(二)农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农业致富带头人主要从事专业农业生产,对农业科学知识需求旺盛,对培训的需求层次较高。对农民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要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需要,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方便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骨干农民。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和条件,对农村专业户、科技示范户等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促进农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三)非农产业工人的培训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现代法制意识和社会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之适应现代产业结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需要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范围,培养一批技术娴熟、具有现代意识的非农产业工人。
(四)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的培训
目前,大部分农民市场意识不强,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淡薄,缺少市场经营管理经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服务功能差,人员素质低。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对“农家店”店主、农村经纪人、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带头人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普及法律知识,掌握经营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一批具有市场观念和法律意识、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队伍,使之成为广大农民联系市场、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的培训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抵御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途径。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的培训主要包括先进的合作理念、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社员民主参与能力等管理知识,也包括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建立客户与谈判定约等市场经济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鲁可荣,朱启臻.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新型农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3](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高强,朱启臻.关于新型农民分类培训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
[5]朱启臻.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素质 培训需求 分类培训
[作者简介]李兴佐(1965- ),男,山东莱州人,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民教育。(山东 烟台 264670)鲁可荣(1970- ),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安徽 芜湖 241000)朱启臻(1957- ),男,北京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民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农民教育。(北京 100094)林富强(1978- ),男,山东烟台人,中国农业大学(烟台),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推广。(山东 烟台 26467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模式”(课题批准号:FGB060295)和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新型农民培养的诱致性因素研究”(项目批准号:2007sk0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023-0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民是真正的受益主体和建设主体。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对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农民的培养。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传统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艰巨。为了弄清目前安徽省农民素质基本状况和培训需求,为新型农民培养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和决策参考,2007年6月我们对安徽省农民素质和培训需求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安徽省农村年满16周岁至60周岁的农民,主要是采取分层抽样方法选取该省八个地级市的300名农村居民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4份,问卷有效率为98%。此次调查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农民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以及从事生产劳动的行业;(2)农民基本素质,包括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及市场经营管理素质等;(3)农民的培训需求状况,包括接受培训的目的、培训的类型、培训的方式、培训的时间以及影响培训的因素等。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一、安徽省农民素质的基本状况
从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民的行为特征出发,我们可以将农民素质概括为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现代意识等。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下面我们主要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从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市场经营管理素质三个方面对安徽省农民素质的基本状况加以分析。
(一)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且内部分化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的扫盲工作以及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民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农民整体素质仍偏低,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在我们所调查的294名农民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为19.6%,其中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中年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为21.7%,其中30岁以上的妇女占65.7%;初中文化程度占44.1%,高中文化程度占14.2%,大专及以上占0.4%。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新观念、新信息的接受,制约了他们对农业生产新科技及非农产业新技能的学习和应用,从而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效转移。由于缺少信息和技能,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传统农业的简单生产劳动,即使外出务工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安徽的许多农村中,由于文化素质的差异,农民内部正在发生明显的分化。许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尤其是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不再固守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动学习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及其他非农产业技能,率先成为种田能手、个体商贩、农村经纪人甚至是农民企业家,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部分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则仍然沿袭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或进城打工出卖廉价的劳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素质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
(二)农民整体科技素质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农业大省,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基础的。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对农民科技素质的培养,促使农民主动了解农业科技致富信息,学会掌握和应用各项农业科技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然而,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安徽省农民科技素质整体不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所有调查样本中,农民对有关农业科技信息选择“很了解”的仅占样本总数的1.0%,选择“了解”只有39.1%,选择“不了解”和“根本不知道”的比例达到33.7%以及5.1%,另有21.1%的调查对象对了解农业科技信息表示了“无所谓”的态度。
通过个案访谈,我们认为,造成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不了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对农业科技信息难以接受和应用。目前,在安徽省农村中很少有接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大多数农民的基本情况是年龄大、文化低、女性多、男性少,甚至还出现了留守儿童从事农业生产。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他们只能根据传统的经验从事简单的维持型的农业生产,而无法主动获取新的科技信息。同时,在农村普遍缺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途径也制约了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自农村管理体制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于编制、经费等问题而呈现“人散、线段、网破”的局面,再加上农业科技传播媒体的匮乏,导致农民无法了解农业科技信息。而近几年来地方政府集中开展的“送科技下乡”的活动也只是走过场,无法真正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农民最希望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信息,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途径,农民往往无法从外部得到急需的农业技术信息来发展农业生产,只能靠自己的生产实践经验或农民互相之间的交流,从而严重制约了生产发展。在“关于实用生产技术的掌握情况方面”的调查中,有61.1%的农民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些实用生产技术,而仍然有38.4%的农民认为自己缺乏实用生产技术。因此,为了满足农民为发展农业生产而对农业科技产生的强烈需求,如何采取形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如何加强新型农民科技素质的培养,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农民市场经营管理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已日益被现代市场经济模式所取代,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实行市场规模化经营。这就要求农民要有开放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能够敏锐地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并及时调整农业生产,以获得稳定的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我们所调查的294个农民样本中,仅有6.5%的农民表示能够很及时地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41.0%的农民基本上能够及时地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然而,仍然有36.5%和16.0%的调查对象选择不及时以及很少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调查表明,目前,农民的市场观念和信息观念比较淡薄,不少农民不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行情以及把握市场动态,仍然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于是,在许多地方的农村经常会出现农民盲目跟风地种植某种农作物或发展养殖业,从而导致了一轮又一轮的“卖粮难”“卖瓜难”“卖菜难”等问题,严重打击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积极性,使农民增收出现严重困难。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偏低,无法充分地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从而导致农民的适应市场能力也不高。调查表明,58.2%的农民认为自己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另有41.5%的农民认为自己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0.3%的农民表示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因此,总体上来说,农民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够,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有限,经营管理意识不强。新农村建设要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基础,而现代农业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经营管理意识。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素质,使他们能够了解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从而尽可能地掌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农产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如何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农民真正成为生产经营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是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安徽省农民培训需求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原来同质性很高的农民群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逐步脱离出来进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领域。在我们调查的294名农民中,他们的劳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家务农的比例仅为31%,在外打工的占38.3%,务农为主兼打工的占18.1%,打工为主兼务农的占12.5%。由于农民内部的职业分化造成了农民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的不同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农民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农民培训。
(一)农民培训内容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为了详细了解农民培训内容的需求,我们将农民培训需求分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两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和非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需求都比较大,在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需求方面,粮油种植技术的培训需求占36.4%,普通家禽家畜类的培训需求占35.4%,选择蔬菜栽培管理的培训需求占26.5%,特种经济动物类的培训需求占19.4%;在非农业生产方面,建筑业的培训需求占21.0%,选择餐饮服务业的培训需求占21.1%,家政服务的培训需求占18.4%。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在对生产技能培训的需求内容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开始从传统种植业中摆脱出来,逐步向经济作物的种植、家禽家畜的养殖以及非农产业转移。农民的培训需求之所以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安徽省近年来调整和深化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安徽省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以及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要并结合各地农业资源,调整和深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还大力发展家禽家畜养殖业和水产业。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激发了农民对粮食种植以外的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同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进城务工,主要输入地是江苏和北京,大多数人是从事建筑业、餐饮服务业以及家政服务业,如在江苏苏南从事建筑、装潢等的繁昌县农民建筑队、在北京从事家政服务的无为县小保姆等。因此,农民对从事非农产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不断加强。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职业分化及培训需求的多样性对农民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单纯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培训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培训需求。多年来,政府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一直是基层农业科技部门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主要途径和形式来开展的,这种农业科技的推广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确实增强了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增加了农业收入。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在非农产业与农业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始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以及非农业劳动,这导致单纯以农业种植技术为主的培训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样也不能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这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农民实际的技能培训需求。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农民迫切需要生产技能方面的培训,但总体而言,真正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并不多。在回答“您接受过生产科技培训”的问题时,全体调查对象中50.2%的选择“从来没有”,另有44.0%的选择“很少”。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开展了一些诸如“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以及“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等培训活动,但是由于培训体制不合理、培训经费短缺等因素,绝大多数的农民无法真正地得到所需要的生产技术培训。面对庞大的迫切需要培训的农民群体,如何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进,这是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农民愿意接受培训需求方式的多样性、实用性
从培训方式的选择来看,农民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现场学习,所占的比例为52.2%,这主要是因为现场学习的实践性较强和说服性比较强,能够激发农民接受培训的兴趣;面对面授课的方式也比较受农民欢迎,所占比例为35.1%,面对面授课的主讲人往往是某方面的专家,这种授课方式给大家提供了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相应地,通过电视学习、通过VCD学习以及通过广播学习是农民不太欢迎的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3.8%、8.2%和0.7%,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很难接收到有关农业科技培训的电视广播节目,而且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也难以通过一两次节目就学会。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对农民进行培训时,要从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出发,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培训需求,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选择实用性强、培训效果好的培训方法,使农民能够学得会、用得到,真正掌握一门甚至是多门职业技能。
三、新型农民分类培训的对象和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民这一阶层不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也有经营较多土地的专业农民,还有农民企业家等。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培养的新型农民的对象应该是农民,应该是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敢创新、组织化的有劳动能力的从事农业生产或非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的新型农民。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首先要从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搞清楚农民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对象,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进行分类教育培训,不断满足农民的需要,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结合农民素质的基本状况与培训需求,我们认为,新型农民培训应该从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类培训。新型农民分类培训的对象与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业主体劳动力培训
随着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妇女化倾向日趋严重,妇女逐渐成为农业劳动力的主体。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安徽农村中女性劳动力数占了农村劳动力的70%,她们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都较低。针对这部分农民的培训应根据农民需要进行培训,农民需要做什么就培训什么,培训方式应该以示范为主,主要靠示范带动的办法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科技。在生产关键环节,技术人员可以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和咨询,从而推动农业技术的普及。
(二)农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农业致富带头人主要从事专业农业生产,对农业科学知识需求旺盛,对培训的需求层次较高。对农民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要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需要,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方便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骨干农民。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和条件,对农村专业户、科技示范户等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促进农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三)非农产业工人的培训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现代法制意识和社会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之适应现代产业结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需要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范围,培养一批技术娴熟、具有现代意识的非农产业工人。
(四)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的培训
目前,大部分农民市场意识不强,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淡薄,缺少市场经营管理经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服务功能差,人员素质低。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对“农家店”店主、农村经纪人、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带头人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普及法律知识,掌握经营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一批具有市场观念和法律意识、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队伍,使之成为广大农民联系市场、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的培训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抵御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途径。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的培训主要包括先进的合作理念、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社员民主参与能力等管理知识,也包括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建立客户与谈判定约等市场经济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鲁可荣,朱启臻.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新型农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3](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高强,朱启臻.关于新型农民分类培训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
[5]朱启臻.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