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对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应用利多卡因与米索前列醇进行镇痛效果。方法: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收治行人工流产术孕妇4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表法將这40例行人工流产术孕妇依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行人工流产术孕妇,观察组采用利多卡因与米索前列醇进行镇痛,对照组实施利多卡因进行镇痛,最后将两组行人工流产术孕妇手术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根据研究可以得出,观察组20例孕妇的手术时间为5.45±0.12(mim),术中出血量为6.76±1.56 (ml),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为1(5.00) (%); 对照组的20例孕妇的手术时间为7.65±0.12(min),术中出血量为8.34±2.87(ml),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为6(12.00) (%),明显对照组孕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孕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在采用利多卡因与米索前列醇进行镇痛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利多卡因进行镇痛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利多卡因与米索前列醇进行镇痛效果更佳,此种方法,手术时间短,宫颈松驰好,出血量减少,孕妇无发生人流综合征,手术并发症减少,能够有效帮助孕妇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孕妇因为手术带来的痛苦,为孕妇带来益处,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人工流产术;利多卡因与米索前列醇;镇痛效果
【中图分类号】R169.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7225(2020)06-0062-01
人工流产是一种具有生育能力妇女在意外怀孕后经常采用的流产方式,也是确保优生和优育关键措施之一[1]。近年来,我院用利多卡林和米索前列醇为孕妇进行无痛流产手术,达到了预期效果[2]。本篇文章探讨对行人工流产术孕妇应用利多卡因与米索前列醇进行镇痛效果进行分析,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收治40例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表法将这40例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依次分成分别2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40例行人工流产术孕妇年龄范围均在(20~40)岁,孕周均为5-8周。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需要对其进行体温、血压、呼吸、脉搏和血液常规检查[3]。让孕妇取膀胱截石位,固定下肢,消毒其外阴、阴道和子宫颈,完全暴露子宫颈,宫颈注射5mL的利多卡因,3分钟后进行手术。按照对照组的人工流产手术方案对观察组采取相同方式[4]。在两组孕妇的人工流动手术中,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孕妇是否有恶心呕吐、血压降低、脉搏变缓和胸闷气短等现象[5]。
1.3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采用不同镇痛方式孕妇的手术指标,其中包括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两项指标;观察比较两组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搏变缓、胸闷气短等四个方面来考量。
1.4统计学分析
医护人员将采用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以(±s)来进行表示,用t检验,采用率以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妇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20例孕妇的手术时间为5.45±0.12(min),术中出血量为6.76±1.56 (ml),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为1(5.00%);明显对照组孕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孕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孕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孕妇在采用利多卡因与米索前列醇进行镇痛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利多卡因进行镇痛后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综上所述,根据研究可以得出,观察组20例孕妇的手术时间为5.45±0.12(min),术中出血量为6.76±1.56 (ml),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为1(5.00) (%); 对照组的20例孕妇的手术时间为7.65±0.12(min),术中出血量为8.34±2.87(ml),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为6(12.00) (%),明显对照组孕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孕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在采用利多卡因与米索前列醇进行镇痛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利多卡因进行镇痛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利多卡因与米索前列醇进行镇痛效果更佳,此种方法,手术时间短,宫颈松驰好,出血量减少,孕妇无发生人流综合征,手术并发症减少,能够有效帮助孕妇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孕妇因为手术带来的痛苦,为孕妇带来益处,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淑珍,叶洪云,黄淑贞.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9):94-96.
[2]张坤,安洪宾.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在高危妊娠人工流产中的镇痛及宫颈扩张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2): 107-108.
[3]钟雅微.米索前列醇和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06):73-74.
[4]龚群.利多卡因联合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中的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7):108+121.
【关键词】人工流产术;利多卡因与米索前列醇;镇痛效果
【中图分类号】R169.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7225(2020)06-0062-01
人工流产是一种具有生育能力妇女在意外怀孕后经常采用的流产方式,也是确保优生和优育关键措施之一[1]。近年来,我院用利多卡林和米索前列醇为孕妇进行无痛流产手术,达到了预期效果[2]。本篇文章探讨对行人工流产术孕妇应用利多卡因与米索前列醇进行镇痛效果进行分析,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收治40例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表法将这40例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依次分成分别2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40例行人工流产术孕妇年龄范围均在(20~40)岁,孕周均为5-8周。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需要对其进行体温、血压、呼吸、脉搏和血液常规检查[3]。让孕妇取膀胱截石位,固定下肢,消毒其外阴、阴道和子宫颈,完全暴露子宫颈,宫颈注射5mL的利多卡因,3分钟后进行手术。按照对照组的人工流产手术方案对观察组采取相同方式[4]。在两组孕妇的人工流动手术中,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孕妇是否有恶心呕吐、血压降低、脉搏变缓和胸闷气短等现象[5]。
1.3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采用不同镇痛方式孕妇的手术指标,其中包括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两项指标;观察比较两组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搏变缓、胸闷气短等四个方面来考量。
1.4统计学分析
医护人员将采用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以(±s)来进行表示,用t检验,采用率以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妇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20例孕妇的手术时间为5.45±0.12(min),术中出血量为6.76±1.56 (ml),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为1(5.00%);明显对照组孕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孕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孕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孕妇在采用利多卡因与米索前列醇进行镇痛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利多卡因进行镇痛后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综上所述,根据研究可以得出,观察组20例孕妇的手术时间为5.45±0.12(min),术中出血量为6.76±1.56 (ml),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为1(5.00) (%); 对照组的20例孕妇的手术时间为7.65±0.12(min),术中出血量为8.34±2.87(ml),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为6(12.00) (%),明显对照组孕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孕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在采用利多卡因与米索前列醇进行镇痛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利多卡因进行镇痛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利多卡因与米索前列醇进行镇痛效果更佳,此种方法,手术时间短,宫颈松驰好,出血量减少,孕妇无发生人流综合征,手术并发症减少,能够有效帮助孕妇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孕妇因为手术带来的痛苦,为孕妇带来益处,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淑珍,叶洪云,黄淑贞.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9):94-96.
[2]张坤,安洪宾.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在高危妊娠人工流产中的镇痛及宫颈扩张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2): 107-108.
[3]钟雅微.米索前列醇和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06):73-74.
[4]龚群.利多卡因联合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中的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7):10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