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语用迁移点,实现有效迁移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整个小学阶段,这样的例子有几百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擦亮眼睛,选择合适的“语用迁移点”,实现有效迁移,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何为合适的“语用迁移点”呢?怎样利用这些迁移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实现有效迁移呢?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根植教材,找准关键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十四课《明天,我们毕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的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选取了五个典型场景进行了概括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深眷恋,也勾起了学生对自己小学生活的不舍之情。有的老师在教学这部分时可能只关注了教参上提到的选取典型场景叙事,教学不免流于肤浅。其实,用整句概括描写场景的方法对小学生来说并不多见,更具教学价值。我们可以这样组织教学。
  师:六年的学习生活不仅在作者眼里是一幅画卷,在我们心中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也曾经写过一些习作,来表现我们精彩的学习生活。这是陆叶青同学写的习作片段(出示习作片段),轻声读一读,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场景?
  生:辩论会的自由辩论场面。
  师:你觉得这个片段跟课文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课文写得比较概括,而陆叶青写得比较具体。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片段加入课文中,需要怎样改动?
  生:用整齐的句式概括着写。
  师: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概括一下这个场景吗?
  生:最难忘的是小小辩论会了。正方队员妙语连珠,滔滔不绝;反方队员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双方队员用精彩的表现博得了观众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师:你用比较整齐的句式概括了这个场景,真棒!
  师:曾经觉得我们的学习生活是那样平淡,但细细捡拾,却发现我们曾经经历过那么多精彩的瞬间。让我们采撷几朵记忆的浪花与大家分享。(课件展示活动图片)
  师:你能不能像作者一样来写一写你的小学生活呢?可以选择一两个印象深刻的场景进行概括描写,注意用上整齐的句式。
  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课文“选取典型场景叙事”的手法,更让学生明白了选取典型场景之后怎样叙事,经过练笔,这一写法将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立足生本,契合生长点
  有效的语用迁移点不仅是教材中的关键点,更应该是契合学生的生长点。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十八课《广玉兰》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到了广玉兰花开的各种形态,课文是这样描写的。
  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广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许多老师在教学这一段时大多把语用迁移点放在“总分总”的结构训练上,殊不知,这样的语用迁移根本不是学生想要的。“总分”结构早在苏教版第六册《荷花》这篇课文中就出现过,以下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同样是描写花开的形态,同样有总写和分写,这种“总分”的结构训练三年级的老师一定早就完成了。三年级时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的迁移点到六年级还有必要再进行重复训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教师在设计语用迁移点时一定要目中“有”人,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素,所选迁移点要契合学生的生长点。像《广玉兰》的第三自然段,该怎样设计有效的语用迁移点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分写广玉兰形态时的顺序,从“含羞待放的”“刚刚绽放的”“盛开着的”到“凋谢了的”,这不正是花开的顺序吗?显然,这才是值得学生推敲、借鉴的课文内在的逻辑关系,才是契合学生的生长点。
  三、突破常规,发现新亮点
  寻找有效的语用迁移点还需要我们有突破常规的勇气,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教材中隐藏的新亮点。
  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二课《三亚落日》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日落的过程,给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卷。不少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着力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按一定顺序描写日落过程作为语用迁移点。诚然,写景的课文自然要强调写作顺序教学,但是《三亚落日》的写作顺序一目了然,教师一点拨学生即可掌握。相反,作者是如何将一个短暂的日落过程写得那样优美生动的,则更值得学生咀嚼、思考。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尝试的。
  (初步感知第四自然段后,课件播放一段日落瞬间的小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日落或者日出吗?结合刚才的视频,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个过程。
  生:我看到过日落。一开始看不出来它什么时候会落下去,等到落下去时感觉很快,一会儿工夫就落下去了,不见了。
  师:日落的过程很短暂,作者是怎样写清楚的?你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语句概括出日落的过程?
  生:我是这样概括的:落日先“收敛光芒”,再“慢慢下沉”,然后是“顽皮蹦跳”,最后“悄然入水”。
  师:是啊,作者将日落这样一个连贯的过程分解为四步,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落的全过程,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日落的美景,恍如身临其境。
  巴金爷爷写过一篇文章《海上日出》,描写了日出的景象,同学们看看这两段文字,跟课文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海上日出》的二、三自然段)   生:我发现巴金爷爷在写日出时跟我们课文相似,也是按照日出的顺序来写的,而且把日出的过程也分成了好几步,先写天边出现红霞,再写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然后写太阳努力上升,最后写太阳完全跳出海面。整个过程条理很清楚,我仿佛看到了日出。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以后,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可以学习这样的写法,将一个完整的、连贯的过程分解为几步来具体细致地描写。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没有把教学的重点一味放在写作顺序上,而是由此及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一个连贯的过程分解成若干片段的写法,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语用迁移点。
  四、体现梯度,形成方法链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几百篇课文,无论是从文体上,还是从表达方法上,都有许多相似的文章,那这些相似文章的语用迁移点是否也相似呢?
  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了说理文,分布于三个年级的五篇说理文在表达方法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充分体现了说理文的特点: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重申观点。抓住这些共性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这一类文章的策略。然而,文与文又不尽相同,如果我们能抓住每篇课文各自的特点,糅合其共性,设计出不同的语用迁移点,体现教学的梯度,帮助学生形成阅读说理文的“方法链”,那么这些语用迁移点才是有效的,才是令学生受用无穷的。
  同样是教学“举例论证”,教学第七册的《说勤奋》这篇课文时,只需要让学生了解,“摆事实,讲道理”是说理文常用的论证方法,要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一些名人的事例最有说服力。而教学第十册的《谈礼貌》时,则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三个事例之间的异同,有岳飞的正面引导,也有牛皋的反面教材,既有周总理的伟人形象,也有身边的普通人,这样,正反论证,平凡与伟大结合,充分说明了礼貌的重要性。在教学第十二册的《学会合作》时,引导学生思考:“交响乐团的演奏”和“外国教育专家做的逃生实验”这两个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能不能交换,能不能去掉一个事例,从而让学生明白不同的事例说理的角度不一样,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事例。这些就是根据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文章特点设计的具有梯度的语用迁移点。
  再如,同样教学“提出观点”。《说勤奋》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谈礼貌》用一则古训引出观点。《滴水穿石的启示》则是由自然现象引入观点。《学会合作》除了开宗明义点出话题,还运用了一些设问句引出自己的观点,如“什么是合作呢?”“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这些不同的文章特点自然有其不同的语用迁移价值,教学时也就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语用迁移点,实现有效迁移了。
  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最美的,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着眼语用迁移点,实现从课文到学生自身语言积累的有效迁移,会让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扎实、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带着学生走进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魅力,强化词语教学。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的词语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词语教学。  一、学会品味,触摸词语情感  词语是有温度的,它用在不同的语境当中,可以让读者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词语是人抒发自己情感的基本平台。所以,在词语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品味词语,去触
期刊
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在学生的“需要”里生成的精彩;真正的诗歌阅读教学更需要读出现场感,从而与诗人对话,收获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理趣。笔者以《观刈麦》为例,围绕三个方面着重谈谈在诗歌教学中,怎样读出现场感,怎样收获真理趣。  一、读出现场感,需要结合文本进行广泛阅读,深度阅读  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掌握文本知识,更需要教师围绕文本广泛阅读,从而真正理解文本,能够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深入浅出,读出现场感。黄厚江就
期刊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进行的童话般的幻想,体现儿童精神的个性化表达,都隐藏着创造的萌芽,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小心翼翼地呵护这样的萌芽,不应轻易地否定,而应积极地给予肯定,真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自由的、个性的、创造性的课堂。  一、缘由:基于儿童,构建儿童精神的语文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不断生长着的世界;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言语世界,一个不断生长着的言语世界。“言为心声”,儿童言语的发
期刊
【教学内容】  在已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13、14课的基础上,读《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第四单元《世界最初的七天》《燧人氏钻木取火》。  【教学理念】  1.依据情境教育的“优化教材结构,进行‘四结合’大单元教学”理念,将神话故事课内、课外统整,进行大单元神话故事的主题教学,同中求异。  2.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结合“活动单导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比
期刊
《节约用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其安排在本册教材第27课《水》一文之后,内容分“小小调查”“谈节水,学成语”“介绍节水小窍门”“编写公益广告”“大家来抢答”等五部分。笔者结合本内容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学生之学为主体,有趣味  1.课前导。在学习完《水》一课后,我引导学生认真自主阅读。对于“小小调查”这一板块内容,我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提供的两项现成的调查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村小学班额数逐渐减少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这对于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方式的课程而言,形成了天然的优势,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数减少了,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要铸造“精华”。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就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转变教学理念和策略,整合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不断优化小班化阅读教学的教学行为,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益。  一、创设平台,在自主探究中明确方向  例如在教学《
期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滴水穿石”的启示,并学习通过简要的事例说理的方法。  3.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或他人实际抒写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1.读懂“滴水穿石”的启示。  2.两次说写练习:(1)学习简要介绍相关事例说理;(2)结合生活实际抒写读后感受。  【教学准备】  1.认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理解文中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
期刊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德兰修女  教育是爱的事业,怀着对教育的爱去做细小事,一定能从细微处寻找到生长点,不断成长。“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着力于“微行动”研究,越发让我感受到“细微”的力量也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一)字词微电影:让语言之树枝繁叶茂  字词微电影,是让学生通过一段
期刊
朗读历来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试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朗读现象,谈谈平时在优化朗读教学中的点滴做法,意在对“症”下“药”,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尝试感悟:真实的朗读——尊重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
期刊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今天,提及最多的关键词莫过于“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那么作为教师还敢“教”吗?当然,必须要教!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探讨,互为生长的平台,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笔者就从语文课应该“教在何时”的角度,谈谈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几点策略。  一、教在知识“易错疑难”处  “教什么”,不只是根据课前的预设,更不是事先录制好微视频,而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