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乒乓球比赛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要求极高,心理训练是乒乓球运动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青少年成长阶段性出发,挖掘运动员比赛过程中不良的心理状态,并提出相应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 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1. 前言
乒乓球竞赛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乒乓球比赛胜利的关键。乒乓球比赛呈现出高度的时间性、紧张性、针对性及适应性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在场上单兵作战,场上竞争异常激烈,运动员心理稳定和情绪变化对比赛成败影响显得异常重要。青少年运动受自身心理及环境的影响,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为此,乒乓球运动员调整和控制好自己的心态是保证技术正常发挥,合理使用战术,科学分配体能,夺取比赛胜利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乒乓球技术飞速发展及训练方式方法的科学化,乒乓球比赛胜负往往取决于一两个关键球。在关键球处理上更加需要运动员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青少年运动员处在技术和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应发现运动员的不良心理状态,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提高的训练方式方法进行探析,为更好地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提供借鉴。
2. 乒乓球运动员主要的心理不良现象
2.1 提前兴奋
提前兴奋指比赛尚未真正开始,运动员提前处于兴奋状态,在比赛前运动员到达比赛临界兴奋状态,表现为不能入睡,亢奋等,以致生活和赛前比赛状态调整淆乱,在比赛过程中,不能将比赛状态调整至最佳。
2.2 过度兴奋
过度兴奋是指运动员在赛中,因为主观、客观原因,以及自我期望,导致过度兴奋,异常兴奋,心跳急速加快,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比赛中,动作僵硬,对自身动作的控制不协调,发挥不出本身的水平。
2.3 淡漠状态
状态淡漠主要表现为运动员比赛兴奋性不够,对比赛取胜欲望不强,对结果无所谓,导致动作表现失常,注意力不集中,击球随意,以及漫无目的或者信心表现不足。
2.4 过度紧张
在比赛过程中,尤其是在关键场次的比赛中,运动员由于自我心理压力及心理暗示过重造成过度紧张,或者因为运动员比赛经验不足及对对手过分高估,或者准备不足等导致的运动员赛中紧张,具体表现为面无表情且苍白,全身僵硬,失误频繁等。
2.5 过分自信
运动员在比赛中,因为比分领先过多,或者多次战胜对手,导致轻敌,注意力不集中;当比赛处于焦灼或者落后状态时,表现为焦躁,不知所措,不能很好地控制比赛和调整比赛节奏。
3. 具体的训练方法
在竞技体育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及运动智能,都只有在心理能力的参与配合和调整下,才能充分发挥竞技能力。为此,通过训练,提高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合实际,在训练中,主要运用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指运动员通过想象自己身处在一个比较放松和舒适的环境中,自我感知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使身体得到放松,精神紧张得到缓解,通过表象清楚的环境。尤其是在青少年运动员感到紧张时,通过感知熟悉且舒适的环境,从而更加放松。例如在比赛中,运动员因为比赛过程中自身、对手及环境致使紧张,可以通过想象自己平时的训练环境,或将对手想象成为自己战胜过的对手,以至减轻压力,排除紧张,使注意力集中在技战术发挥上,而不是自身紧张上。在具体比赛过程中,发球之前应该预想到发什么球,到哪个位置,对方应该怎样击球,在对方接球回来时自己应该怎样进攻。又如在打完一个球之后,面对刚才的情况,应该怎样处理更加合适,等等。表象训练法对发散性思维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3.2 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而在运动员心理训练过程中,通过模拟运动员,在训练中使场景和比赛的实际尽可能接近,使运动员在近似比赛的条件下,锻炼和提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模拟心理训练是运动员在接近实际比赛情况的反复联系,以提高运动员实际应战的心理训练方法,是防止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不良心理的最主要的方法,是运动员提高心理素质,稳定及提高应变能力最主要的方式方法。在实际情况中,有对手模拟法和场景模拟法。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根据对手技战术,模仿对手的惯用战术和比赛节奏及风格。在具体训练中,教练员将队员分成组,模拟重要比赛,主力选手与非主力选手进行对抗,循环车轮大战;还可以组织未参与比赛的队员观摩和学习,并为彼此支持的队员加油助威。通过模拟,使训练水平基本达到比赛水平,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模拟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技战术上,而非观众及对手上,从而能够缓解压力。
3.3 引导训练法
引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的刺激或者诱导,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引导训练法分为目标引导和信号引导,我们主要分析训练中的引导训练方式,在此主要分析目标引导训练法。
目标引导训练法主要是通过目标的引导,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训练的任务上,对运动员加强训练、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目标引导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要合理地设置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模糊目标。一般来说近期目标是通过自己努力,近期就会实现的;长远目标则是运动员奋斗的动力;具体的及现实的目标可以量化,是运动员有感于“跳一跳,摘桃子”的预期性,通过量化使运动员进一步明确自己要做的。如乒乓球运动员明确自己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左旋转球的成功率及打点位置的命中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87%,这样的目标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目标设置过于简单,则不利于运动员“跳一跳,摘桃子”,不能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
3.4 自我放松法
实践证明,在比赛中心理紧张会导致骨骼肌同样出现紧张,具体表现为肌肉僵硬、浑身无力。而心理适当的放松,骨骼肌也会自然舒展直到放松。根据以上理论,要发挥正常水平或者取得比赛的胜利,骨骼肌必须适当放松。自我暗示放松是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一项重要的方法。自我暗示放松主要是通过运动员自我语言暗示,通过集中注意力在技战术上,调整呼吸,从而使训练者的肌肉放松,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缓解紧张情绪,促进大脑对身体的有效控制,降低神经过度兴奋致使的紧张,放松肌肉,降低因情绪紧张而带来过多的能量消耗。在乒乓球训练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体验过因为肌肉紧张而带来的技战术水平不能发挥。自我放松训练能有效缓解运动员肌肉紧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训练方法。
4. 结语
运动员心理素质是运动员技战术、运动智能等得以实现的基础,我们要有意识地提高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其竞技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弈乾,祝蓓里.心理学.高等学校文科教材[M].上海:华东师范.
[2]周京兰,李莉.乒乓球竞赛过程的心理分析[J].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2).
[3]李霞.谈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培养[M].安徽:安徽体育科技,2008,8.
[4]丁曙,张同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临场焦虑状态及控制方法的研究[J].吉林: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1).
关键词: 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1. 前言
乒乓球竞赛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乒乓球比赛胜利的关键。乒乓球比赛呈现出高度的时间性、紧张性、针对性及适应性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在场上单兵作战,场上竞争异常激烈,运动员心理稳定和情绪变化对比赛成败影响显得异常重要。青少年运动受自身心理及环境的影响,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为此,乒乓球运动员调整和控制好自己的心态是保证技术正常发挥,合理使用战术,科学分配体能,夺取比赛胜利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乒乓球技术飞速发展及训练方式方法的科学化,乒乓球比赛胜负往往取决于一两个关键球。在关键球处理上更加需要运动员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青少年运动员处在技术和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应发现运动员的不良心理状态,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提高的训练方式方法进行探析,为更好地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提供借鉴。
2. 乒乓球运动员主要的心理不良现象
2.1 提前兴奋
提前兴奋指比赛尚未真正开始,运动员提前处于兴奋状态,在比赛前运动员到达比赛临界兴奋状态,表现为不能入睡,亢奋等,以致生活和赛前比赛状态调整淆乱,在比赛过程中,不能将比赛状态调整至最佳。
2.2 过度兴奋
过度兴奋是指运动员在赛中,因为主观、客观原因,以及自我期望,导致过度兴奋,异常兴奋,心跳急速加快,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比赛中,动作僵硬,对自身动作的控制不协调,发挥不出本身的水平。
2.3 淡漠状态
状态淡漠主要表现为运动员比赛兴奋性不够,对比赛取胜欲望不强,对结果无所谓,导致动作表现失常,注意力不集中,击球随意,以及漫无目的或者信心表现不足。
2.4 过度紧张
在比赛过程中,尤其是在关键场次的比赛中,运动员由于自我心理压力及心理暗示过重造成过度紧张,或者因为运动员比赛经验不足及对对手过分高估,或者准备不足等导致的运动员赛中紧张,具体表现为面无表情且苍白,全身僵硬,失误频繁等。
2.5 过分自信
运动员在比赛中,因为比分领先过多,或者多次战胜对手,导致轻敌,注意力不集中;当比赛处于焦灼或者落后状态时,表现为焦躁,不知所措,不能很好地控制比赛和调整比赛节奏。
3. 具体的训练方法
在竞技体育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及运动智能,都只有在心理能力的参与配合和调整下,才能充分发挥竞技能力。为此,通过训练,提高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合实际,在训练中,主要运用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指运动员通过想象自己身处在一个比较放松和舒适的环境中,自我感知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使身体得到放松,精神紧张得到缓解,通过表象清楚的环境。尤其是在青少年运动员感到紧张时,通过感知熟悉且舒适的环境,从而更加放松。例如在比赛中,运动员因为比赛过程中自身、对手及环境致使紧张,可以通过想象自己平时的训练环境,或将对手想象成为自己战胜过的对手,以至减轻压力,排除紧张,使注意力集中在技战术发挥上,而不是自身紧张上。在具体比赛过程中,发球之前应该预想到发什么球,到哪个位置,对方应该怎样击球,在对方接球回来时自己应该怎样进攻。又如在打完一个球之后,面对刚才的情况,应该怎样处理更加合适,等等。表象训练法对发散性思维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3.2 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而在运动员心理训练过程中,通过模拟运动员,在训练中使场景和比赛的实际尽可能接近,使运动员在近似比赛的条件下,锻炼和提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模拟心理训练是运动员在接近实际比赛情况的反复联系,以提高运动员实际应战的心理训练方法,是防止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不良心理的最主要的方法,是运动员提高心理素质,稳定及提高应变能力最主要的方式方法。在实际情况中,有对手模拟法和场景模拟法。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根据对手技战术,模仿对手的惯用战术和比赛节奏及风格。在具体训练中,教练员将队员分成组,模拟重要比赛,主力选手与非主力选手进行对抗,循环车轮大战;还可以组织未参与比赛的队员观摩和学习,并为彼此支持的队员加油助威。通过模拟,使训练水平基本达到比赛水平,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模拟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技战术上,而非观众及对手上,从而能够缓解压力。
3.3 引导训练法
引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的刺激或者诱导,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引导训练法分为目标引导和信号引导,我们主要分析训练中的引导训练方式,在此主要分析目标引导训练法。
目标引导训练法主要是通过目标的引导,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训练的任务上,对运动员加强训练、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目标引导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要合理地设置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模糊目标。一般来说近期目标是通过自己努力,近期就会实现的;长远目标则是运动员奋斗的动力;具体的及现实的目标可以量化,是运动员有感于“跳一跳,摘桃子”的预期性,通过量化使运动员进一步明确自己要做的。如乒乓球运动员明确自己在一定时间内,提高左旋转球的成功率及打点位置的命中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87%,这样的目标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目标设置过于简单,则不利于运动员“跳一跳,摘桃子”,不能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
3.4 自我放松法
实践证明,在比赛中心理紧张会导致骨骼肌同样出现紧张,具体表现为肌肉僵硬、浑身无力。而心理适当的放松,骨骼肌也会自然舒展直到放松。根据以上理论,要发挥正常水平或者取得比赛的胜利,骨骼肌必须适当放松。自我暗示放松是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一项重要的方法。自我暗示放松主要是通过运动员自我语言暗示,通过集中注意力在技战术上,调整呼吸,从而使训练者的肌肉放松,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缓解紧张情绪,促进大脑对身体的有效控制,降低神经过度兴奋致使的紧张,放松肌肉,降低因情绪紧张而带来过多的能量消耗。在乒乓球训练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体验过因为肌肉紧张而带来的技战术水平不能发挥。自我放松训练能有效缓解运动员肌肉紧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训练方法。
4. 结语
运动员心理素质是运动员技战术、运动智能等得以实现的基础,我们要有意识地提高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其竞技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弈乾,祝蓓里.心理学.高等学校文科教材[M].上海:华东师范.
[2]周京兰,李莉.乒乓球竞赛过程的心理分析[J].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2).
[3]李霞.谈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培养[M].安徽:安徽体育科技,2008,8.
[4]丁曙,张同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临场焦虑状态及控制方法的研究[J].吉林: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