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联网技术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逐渐的被引入到医疗卫生领域。医疗物联网的应用,是使医院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无线网络实现了患者、医务人员及医疗设备间的互动,为医院对物的智能化管理及推动医院智能化医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提升了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物联网与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无限,然而物联网和医院的结合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构建的过程中还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为此,结合实践,对医疗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及体系建设展开研究,旨在为全面建设医院物联网做好铺垫。
关键词:医疗物联网;现状;体系建设;问题;对策
医疗卫生行业涉及非常多的业务范围,而且相关流程也非常繁琐,组成因素比较复杂,且分布十分广泛。而物联网自身具备的灵敏感知能力,支持医院内部人员、医疗、设备、药品等信息的数字化采输、决策等。可以帮助医院实现对医疗对象、医疗健康信息、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感知、监控、决策和管理,大大提升了医疗对象管理的信息化、可视化、科学化水平,沟通更加的人性化,使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避免了医疗安全生产隐患问题的发生。同时降低了公众医疗负担,缓解了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实现了医疗信息的充分共享,推动了我国医疗服务水平的现代化。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医疗物联网体系,整合医疗服务资源。下文结合实践,探讨和分析了医疗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旨在为医疗物联网的应用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1 医疗物联网的应用潜力
作为智慧医疗最核心的部分,医疗物联网的应用潜力巨大,该技术基于互联网有效的结合了不同的传感器、RFID装置与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激光扫描器等,通过简约的数字医疗,进一步提升医疗的标准化,大大提升了医疗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了医疗信息的智能化发展,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因此,在医疗领域中应用医疗物联网信息技术,必将会给医疗行业与医院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在医疗行业中应用医疗物联网相较于普通的物联网更具发展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11年卫生部“第三届中国物联网RFID发展年会”在我国南京地区召开,并对物联网应用于医疗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同时,针对物联网应用于医疗行业的标准进行制定,倡导不同医疗机构依照自身实际进行物联网建设,并鼓励RFID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物联网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促进其稳步发展。
2 医疗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相较于国内,国外在智慧医疗中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同时医疗信息化水平日趋完善,医疗器件管理越发智能化,大大提升了医疗信息的管理水平,同时在远程医疗中也有着很高的水平。而国内的医疗信息化,通过最初的医院管理信息化(HIS)发展,再到医院临床信息化(CIS)两个阶段的发展,目前正在向区域医疗的信息化(GMIS)方向迈进。现如今,大型医院内逐渐开始应用移动应用系统。HIS以及CIS系统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医疗机构中得到的普遍的应用于推广。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对基层医疗信息系统进行统一与升级,并通过社交媒体,创造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而且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远程医疗与双向转诊。医疗机构中云计算的应用日渐频繁。特别是可穿戴式的医疗健康设备的应用,能够实时的对患者的疾病与治疗情况进行跟踪,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对治疗效果进行动态评价,极大的促进了智能化医疗的发展。
3 医疗物联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数据共享困难
虽然信息化在医院中的应用日渐加深,然而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条块现象。现在医院信息化发展方面,国家尚未进行统一标准的制定。这就造成各大医院在推进信息化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体制,相关信息过于私化,难以在各医院中实现信息共享。
3.2编码标准不统一
编码不统一是影响医疗物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现在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编码体系,这就导致差异性普遍存在于标识方法之中。而推动医疗物联网的发展,还需要在不同行业、不同平台以及跨地域方面的信息交互与共享,如何有效协同异构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才能更好的推动医疗物联网的发展。所以,必须要统一编码标准,这是实现医疗物联网跨医院、跨地区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前提。
3.3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现在在MIoT建设方面,还依然面临高成本的困扰。现如今很多医疗软件还依靠进口,相关的维护与开发成本都比较高。特别是传感器芯片很多都是通过进口获得,这些居高不下的成本投入,给医院信息化发展造成很大阻碍。同时,时效性是医疗信息数据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对于药品以及试剂和医用材料等数据编码时效性的确定就存在很大的困难。大量的信息产生,如何对其进行合理的存储、维护与处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与资金支持。
3.4隐私保护不足
通过建立电子病历,给患者与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电子病历内很多关于患者敏感的个人信息却受到了安全威脅。一些不法分子会恶意攻击与窃取患者的医疗器械采集的敏感信息,对患者隐私构成威胁。同时不法分子还会恶意的跟踪、识别、查询电子标签,严重影响信息的安全性。
3.5行业监管规则缺失
虽然电子病历在我国2000年左右已经推广应用,但相关的规范却没有持续跟进。到2010年时才陆续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与规范,陆续提出在医疗纠纷中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与如何归档与管理,电子病历使用的身份识别以及分级使用权限等内容。然而到现在为止,尚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的解决方案,亟待进一步提升电子病历的规范性以及其有效性和法律作用等。
4 医疗物联网体系发展对策
4.1统筹公共信息系统和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各医院在医疗物联网的合作,集成医院信息系统,提升医疗信息标准化水平,建设国民健康一体化信息管理体系,充分融合各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医疗机构必须要充分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规定,通力协作,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与相关管理部门的信息互通与共享。
4.2加强技术和标准的研发
依照MIoT所具有的特征,加强医疗健康标识以及信息数据和测试与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建设,同时加强感知、信息传输与处理等相关技术标准建设。推动物联网技术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应用,达到物联网技术标准与医疗物联网标准的统一性,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将统一编码体系应用于医疗物联网建设领域,并进行统一注册,提升医疗物联网的规范化水平,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4.3降低医疗建设成本
传感器技术多是依靠进口,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应当加强研发力度,寻求技术突破,促进医疗物联网的建设与发展。而且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重点加强医疗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金投入,进一步提升医疗基础水平。针对医疗物联网给予政策支持,增加补贴,有效的减低医疗建设成本。并可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与商业模式,提升规模效益水平,有效的控制MIoT建设成本。
4.4提高患者隐私安全
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充分重视患者的隐私安全,重点加强保护患者隐私权利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特别是加强电子病历以及RFI技术方面的隐私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提升医疗物联网内信息感知与信息传输不同节点患者隐私信息的安全性,加强患者隐私信息保护体系建设,确保患者的敏感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4.5抓紧制定行业监管规则
针对医疗物联网制定规范的技术标准,制定完善的医疗行业信息化管理标准,提升电子病历的规范性、有效性与法律性,推动医疗信息管理的规范化、统一化发展。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行业应用物联网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必将会极大的推动医疗行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人们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国斌.物联网时代的医疗信息化及展望[J].中国数字医学,2017.(08).
[2]张强.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02).
(作者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医疗物联网;现状;体系建设;问题;对策
医疗卫生行业涉及非常多的业务范围,而且相关流程也非常繁琐,组成因素比较复杂,且分布十分广泛。而物联网自身具备的灵敏感知能力,支持医院内部人员、医疗、设备、药品等信息的数字化采输、决策等。可以帮助医院实现对医疗对象、医疗健康信息、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感知、监控、决策和管理,大大提升了医疗对象管理的信息化、可视化、科学化水平,沟通更加的人性化,使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避免了医疗安全生产隐患问题的发生。同时降低了公众医疗负担,缓解了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实现了医疗信息的充分共享,推动了我国医疗服务水平的现代化。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医疗物联网体系,整合医疗服务资源。下文结合实践,探讨和分析了医疗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旨在为医疗物联网的应用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1 医疗物联网的应用潜力
作为智慧医疗最核心的部分,医疗物联网的应用潜力巨大,该技术基于互联网有效的结合了不同的传感器、RFID装置与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激光扫描器等,通过简约的数字医疗,进一步提升医疗的标准化,大大提升了医疗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了医疗信息的智能化发展,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因此,在医疗领域中应用医疗物联网信息技术,必将会给医疗行业与医院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在医疗行业中应用医疗物联网相较于普通的物联网更具发展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11年卫生部“第三届中国物联网RFID发展年会”在我国南京地区召开,并对物联网应用于医疗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同时,针对物联网应用于医疗行业的标准进行制定,倡导不同医疗机构依照自身实际进行物联网建设,并鼓励RFID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物联网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促进其稳步发展。
2 医疗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相较于国内,国外在智慧医疗中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同时医疗信息化水平日趋完善,医疗器件管理越发智能化,大大提升了医疗信息的管理水平,同时在远程医疗中也有着很高的水平。而国内的医疗信息化,通过最初的医院管理信息化(HIS)发展,再到医院临床信息化(CIS)两个阶段的发展,目前正在向区域医疗的信息化(GMIS)方向迈进。现如今,大型医院内逐渐开始应用移动应用系统。HIS以及CIS系统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医疗机构中得到的普遍的应用于推广。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对基层医疗信息系统进行统一与升级,并通过社交媒体,创造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而且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远程医疗与双向转诊。医疗机构中云计算的应用日渐频繁。特别是可穿戴式的医疗健康设备的应用,能够实时的对患者的疾病与治疗情况进行跟踪,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对治疗效果进行动态评价,极大的促进了智能化医疗的发展。
3 医疗物联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数据共享困难
虽然信息化在医院中的应用日渐加深,然而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条块现象。现在医院信息化发展方面,国家尚未进行统一标准的制定。这就造成各大医院在推进信息化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体制,相关信息过于私化,难以在各医院中实现信息共享。
3.2编码标准不统一
编码不统一是影响医疗物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现在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编码体系,这就导致差异性普遍存在于标识方法之中。而推动医疗物联网的发展,还需要在不同行业、不同平台以及跨地域方面的信息交互与共享,如何有效协同异构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才能更好的推动医疗物联网的发展。所以,必须要统一编码标准,这是实现医疗物联网跨医院、跨地区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前提。
3.3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现在在MIoT建设方面,还依然面临高成本的困扰。现如今很多医疗软件还依靠进口,相关的维护与开发成本都比较高。特别是传感器芯片很多都是通过进口获得,这些居高不下的成本投入,给医院信息化发展造成很大阻碍。同时,时效性是医疗信息数据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对于药品以及试剂和医用材料等数据编码时效性的确定就存在很大的困难。大量的信息产生,如何对其进行合理的存储、维护与处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与资金支持。
3.4隐私保护不足
通过建立电子病历,给患者与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电子病历内很多关于患者敏感的个人信息却受到了安全威脅。一些不法分子会恶意攻击与窃取患者的医疗器械采集的敏感信息,对患者隐私构成威胁。同时不法分子还会恶意的跟踪、识别、查询电子标签,严重影响信息的安全性。
3.5行业监管规则缺失
虽然电子病历在我国2000年左右已经推广应用,但相关的规范却没有持续跟进。到2010年时才陆续出台了一些重要政策与规范,陆续提出在医疗纠纷中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与如何归档与管理,电子病历使用的身份识别以及分级使用权限等内容。然而到现在为止,尚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的解决方案,亟待进一步提升电子病历的规范性以及其有效性和法律作用等。
4 医疗物联网体系发展对策
4.1统筹公共信息系统和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各医院在医疗物联网的合作,集成医院信息系统,提升医疗信息标准化水平,建设国民健康一体化信息管理体系,充分融合各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医疗机构必须要充分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规定,通力协作,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与相关管理部门的信息互通与共享。
4.2加强技术和标准的研发
依照MIoT所具有的特征,加强医疗健康标识以及信息数据和测试与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建设,同时加强感知、信息传输与处理等相关技术标准建设。推动物联网技术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应用,达到物联网技术标准与医疗物联网标准的统一性,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将统一编码体系应用于医疗物联网建设领域,并进行统一注册,提升医疗物联网的规范化水平,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4.3降低医疗建设成本
传感器技术多是依靠进口,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应当加强研发力度,寻求技术突破,促进医疗物联网的建设与发展。而且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重点加强医疗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金投入,进一步提升医疗基础水平。针对医疗物联网给予政策支持,增加补贴,有效的减低医疗建设成本。并可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与商业模式,提升规模效益水平,有效的控制MIoT建设成本。
4.4提高患者隐私安全
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充分重视患者的隐私安全,重点加强保护患者隐私权利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特别是加强电子病历以及RFI技术方面的隐私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提升医疗物联网内信息感知与信息传输不同节点患者隐私信息的安全性,加强患者隐私信息保护体系建设,确保患者的敏感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4.5抓紧制定行业监管规则
针对医疗物联网制定规范的技术标准,制定完善的医疗行业信息化管理标准,提升电子病历的规范性、有效性与法律性,推动医疗信息管理的规范化、统一化发展。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行业应用物联网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必将会极大的推动医疗行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人们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国斌.物联网时代的医疗信息化及展望[J].中国数字医学,2017.(08).
[2]张强.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02).
(作者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