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预处理对再灌注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及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一1蛋白活化的影响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对再灌注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及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蛋白活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缺血再灌注(I/R)组(15只)、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IPC+I/R)组(15只),制作脊髓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E染色、电镜检测脊髓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Blot、免疫共沉淀检测ASK1的活化及ASK1—14—3—3相互作用的变化。结果形态学观察:IPC+I/R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程度、间质出血程度和再灌注相同时段I/R组相比明显减轻。Western—Blot检测ODpASKI/ODASK1定餐分析结果显示:空白组为0.142±0.019,I/R组再灌注30min、2h、8h分别为0.356±0.030、0.608±0.029、0.86±0.039,IPC+I/R组再灌注30min、2h、8h分别为0.154±0.029、0.162±0.042、0.462±0.047,IPC+I/R组ASK1活化程度较相同再灌注时段I/R组明显被抑制(P〈0.05)。免疫共沉淀柃测ODASKI/OD14—3—3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为0.916±0.058,I/R组再灌注30min、2h、8h分别为0.794±0.040、0.582±0.053、0.270±0.045,IPC+I/R组再灌注30min、2h、8h分别为0.888±0.059、0.830±0.067、0.518±0.043,IPC+I/R组ASK1—14—3—3解离程度较相同再灌注时段I/R组明显被抑制(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而这种抗凋亡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ASK1—14—3—3的解离进而抑制ASK1的活化来介导的。

其他文献
夏季到了,很多人喜欢郊游,可能会遇到野生的蘑菇.很多蘑菇既美味可口,又赏心悦目.但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提防自然界这些美丽的“诱惑”。接下来将要介绍七种毒性超强的蘑菇,切记,一定对它们敬而远之。
期刊
肱骨近端骨折目前多主张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但对于严重的Neeg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部分患者术后疗效欠佳,且易发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1].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肱骨近端骨折的一个重要方法,能够有效消除患肩的疼痛,但是有些患者术后患肩功能的恢复并不理想[2].研究证实肩关节假体的位置、结节固定的稳定性、肩袖损伤以及骨折类型是影响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3]。
期刊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55岁,2年半前因交通伤致左肱骨干多段骨折,于外院行肱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
期刊
肱骨远端骨折约占成人骨折的2%,肱骨骨折的1/3,是临床上相对难于处理的骨折之一.老年患者多由低能量的摔伤所致,年轻患者多为高能量的交通伤和坠落伤所致.肱骨远端骨折的术前临床评估首先依靠详细的查体,注意有无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及肱动脉等损伤。
期刊
患者男性,18岁.因打篮球时不慎摔倒,主诉争抢篮球跳起后落下时踩在他人脚上摔倒,当即感右膝疼痛难忍,局部明显肿胀、畸形,行走困难.急诊检查后以"右胫骨卜段骨折"入院.入院后X线检查侧位片示:右胫骨上端骨骺分离,移位明显,右胫骨后内侧干骺端骨折(图1a).急诊手法复位失败,遂予右下肢石膏托临时外固定,防感染、消肿等对症治疗4 d后右膝肿胀明显消退,遂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胫骨上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期刊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震级强度为里氏8.0级,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死亡人数接近7万,严重受伤人数亦高达7000,毁坏程度之大、受灾人数之多实在罕有.国家的及时救援行动,抢救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生命,大大减少了死亡人数.但仍有不少的重症伤员需要长期的康复。
期刊
长期以来,加工食品中的添加成分到底安不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最近,美国网络医学博士发表了最有争议的五种添加成分的最新研究成果。
期刊
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罗京的因病去世,引起了人们对恶性淋巴瘤的关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淋巴瘤的一‘个手段,但不是所有患者都会成功。淋巴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生物靶向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等,每种治疗方法都有优缺点,都要因人而定。大部分患者需要通过综合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期刊
传统的脊柱融合术被认为是治疗下腰痛和腰椎不稳等疾病的金标准.尽管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椎体融合率已可达到90%~100%的标准[1-2],但是人们却发现融合率的提升并不能带来患者相应症状的改善[3],且不可避免地出现腰椎活动受限、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和症状复发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学者开始重视非融合固定技术,动力性固定(亦称动态固定或软固定,即保留有益运动和节段间负荷传递的稳定系统,不做椎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