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是空间非正义的现实反映.以打破二元结构体制、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应际而生于空间正义的价值诉求之中.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执行背离空间正义,严重“失真”.推进相关政策实践“归真”,应面向主体性发展,走空间正义之路:一方面,面向“集体”主体性发展,融通政府-学校-教师的政策主体性价值,构建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面向“个体”主体性发展,实现教师全面发展.
【机 构】
: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35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是空间非正义的现实反映.以打破二元结构体制、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应际而生于空间正义的价值诉求之中.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执行背离空间正义,严重“失真”.推进相关政策实践“归真”,应面向主体性发展,走空间正义之路:一方面,面向“集体”主体性发展,融通政府-学校-教师的政策主体性价值,构建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面向“个体”主体性发展,实现教师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能人治校是学校管理的常态,依法治校是学校治理的终极状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法治性是其中最重要的特性.在能人治校转变为依法治校的过程中,能人校长能够发挥出重大的作用,但前提是能人校长能够完成转型.文章指出,校长需要从全能校长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成为“教育家”上.
为强调学校传统课程可能忽视的技能,美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将创客空间及其附带资源与学校学术课程进行整合并将其共同融入创客教育的实践.为进一步厘清学生如何受益于这种“创+学”整合的课程形态及学习机制,本文对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富兰克林欧林工程学院三所高校的“创+学”实践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结果发现,尽管三所高校的课程整合方式不尽相同,但整合后的课程类型基本可以归纳为:入门课程、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高级课程及拓展课程这样五个逐步递进的课程形态.而由于每类课程所需要的关键要素和追求的核心素养存在差异
本文以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同时通过生涯关注、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间接影响创业意向,生涯适应力在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在创业教育中强化主动性人格的培养,将生涯适应力培养纳入创业教育课程,营造良好创业氛围,鼓励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信心,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在素质教育方针的引领下,各级学校的“音体美”教育从相对边缘的位置逐渐回到正轨,获得了与“语数英”等正科同等的教学地位.归根究底,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能力的美育学科.因此,从学科教学来看,要对美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和当前美术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美术教育成效的系统提升,从而实现塑造学生过硬的美术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标,进而为整体上推进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围绕应用创新来确定自身发展的方向定位,将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作为使命追求.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以能够在真实情境下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为典型特征,涵盖价值观念、能力体系和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融会贯通.培养这一类人才,需要从教育产出的角度梳理和聚焦其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树立思教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教融合、通专融合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等理念,综合运用多种实践策略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大学生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是创业活动的中坚力量和创业精神的典型代表.为研究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多维效果,本文将创业教育效应分为创业效应、学习效应、升学效应和就业效应四种类型,并从外部环境和个人资本视角探究创业教育各类效应的关键要素.文章基于调研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和PSM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效应不明显,但异质性分析表明,创业实践教育的创业效应和学习效应显著,另外创业实践教育的创业效应具有滞后性;个人资本对学生的创业、学习、升学和就业均产生显著正
家庭抗逆力研究主张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置于自然、社会、经济的宏大背景中进行全面考察.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广西民族地区17个残障儿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以家庭抗逆力三层次理论诠释其抗逆进程,通过提取其中蕴含的群体价值与概括意义来划分抗逆水平和家庭类型.结果发现,民族地区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残障儿童家庭,并据其生态系统中保护因素的多寡而生成不同水平的抗逆力,家庭抗逆力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为:原生城市家庭>传统民族家庭>主动融入城市的家庭>受到冲击的农村家庭.本文所呈现出的民族地区残障儿童家庭抗逆生态图景,有助于
教育世界必然享有与自然世界并无二致的底层结构,即同样是时间和空间的总称,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把思维直接聚焦于教育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教育世界的时间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它作为教育世界的前提和坐标系;二是它作为教育世界核心的教育活动的资源;三是它与教育精神和价值现象的联系.教育世界存在着物理空间问题,但整体的教育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是一个社会空间,而在教育世界运动的深处还存在着人际情感和思维互动生成的精神空间.传统、现实与未来是教育世界的历史构成;家庭、学校与社会是教育世界的场域构成;观念、制度与行动是教育世界的
教师育人能力的研判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议题,《学记》中蕴含丰富的教师育人能力表达,对此进行深入挖掘可为当今教师育人能力及其培育提供经验与启示.《学记》中体现了教师的四种主要育人能力:深谙教学之兴废而准确掌握教学规律的能力,体悟至学之难易而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能力,长善救失以深刻洞悉学生心理的能力和善教善学以灵活运用教学艺术的能力.培育这四种能力需要注重“相观而善”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培育,加强教师对教育情境的深度理解和对教育时机的科学把握,淬炼教师教学育人的奉献精神和心系学生的仁爱之心,唤起教师在“教学
德育形态研究是德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对德育历史研究、德育比较研究、德育现象研究和德育本质研究有重要意义.德育形态除了普遍性特征外,还有不确定性、重叠性、复杂性特征,在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出场过程中,经历了政治形态德育、知识形态德育、生活形态德育、生命形态德育的嬗变过程.每一种形态的德育都有自己的出场背景、主要理念和优缺点.在责任教育和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通过对以往形态德育的扬弃和融合,“责任形态德育”这一新德育形态得以出场,满足了德育工作者的实践需要,弥补了责任教育的缺失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