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全球化背景迅速崛起的中国城市,特别是大连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探寻出一条以大连地域文化为根基,以欧洲成功案例为参考,具有大连本土文化与风格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道路。
关键词:城市广场、地标性建筑、可持续性发展
1.问题的提出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短短三十年里,中国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外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学者在90年代初就指出:中国面临着各种危机,其核心危机是自身认同危机。“中国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文化认同危机”。在中国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民族文化认同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中重要的问题。而现在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现代城市和建筑正被人批评为向文化荒芜方向滑去:“……这么快的摧毁历史,却又创造不出新的历史,一个个毫无个性的建筑,一个个毫无个性的城市。诚然,是新的城市,是新的建筑,但是缺乏的是文化的灵魂”。
显然,在民族复兴,文化传承,环境重塑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已经不能再以建筑论建筑,城市论城市,机械式的去思考与设计。而应该从地域文化中探索建筑以及城市设计之路,探索城市的唯一性、特殊性与可识别性。作为中国东北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较早实现改革开放的沿海城市大连,在今年来的城市建设中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但同中国的其它城市一样,仍有许多特定的具体的问题亟需解决,因此探索大连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策略,不仅具有现实性,代表性,同时对其他沿海城市的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2.大连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设计分析
大连,位于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西北濒临渤海,东南面向黄海,有包括大小岛屿260个。区内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整个地形为北高南低,北宽南窄。1897年,俄国人开建了这个城市。而后,日本人又占领了这个城市一段时间。大连与青山相依,与大海相连,自然环境优美。在大连整个城市建设历史中,在被沙俄与日本占领时期的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曾经有史学家说过:“从建筑上看,大连并不是一般的殖民地,而更像是殖民者为自己建造的怀乡所。”大连早期城市布局是沙俄设计师以法国巴黎的城建图纸为原型建造的,试图在这块远东的土地上再造一个“东方巴黎”。大连东西主干路中山路是依照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而建的,如同香榭丽舍大道连接着协和广场和戴高乐广场,中山路连接的星海广场、奥林匹克广场、人民广场、友好广场、中山广场、港湾广场、海之韵广场等。正是由于城市中拥有如此众多的广场,所以大连城市布局迥异于中国传统的方格式建筑布局,而是辐射式布局。广场在城市总体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广场不仅能梳理城市道路交通网格系统,更能丰富城市景观,犹如城市的客厅。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中山广场。中山广场位于大连市中山区,总面积2.2万平方米,直径168米。广场呈圆形辐射状,有10条大路从这里向四面八方辐射,广场中间突出的圆盘是一座露天舞台,是市民的公共娱乐场所。周围建筑大多建于本世纪初,有罗马式的、哥特式的、文艺复兴风格和折衷主义风格组成的建筑群。
美國著名建筑规划师凯文尼奇总结出城市形象,由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种元素所组成。笔者认为当下大连城市设计中,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日趋明确的区域划分,以及由众多广场组成的城市节点,已经在城市的整体设计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与大连城市设计,尤其是广场建设的独树一帜相比,大连似乎缺乏一座具有大连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不应是“国际式”,而应符合“后现代”建筑风格的要求,这种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的个性化和地域化,即一座在特定历史进程中,在特定地域里产生的特定的建筑,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建筑个性,即一座有说服力的地标性建筑。地标性建筑对于一个城市的唯一性、特殊性、可识别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对一个城市地域文化最好的诠释和表达。同时,大连对于蜿蜒海岸线等自然环境的设计开发仍不够充分,对于具有地域性地理特点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当然这是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开发,而不是以损害人类利益而进行的开发。对于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怎样让大连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问题,似乎仍没有很好的解决。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欧洲的一些城市已给出了解答。例如,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它位于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是仅次于巴塞罗那和瓦伦西亚的全国第三大港,景色怡人,同时拥有森林、山区、海滩和海岸景色。1983年的一场洪水将其旧城区严重摧毁,随之出现了人口不断缩减以及工业衰退等城市问题,慢慢沦为欧洲藉无名的小城。直至1997年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正式落成启用,彻底改变了这个城市。博物馆设计是毕尔巴鄂市政府旨在发展旅游业,使城市复兴计划中的一项,未建成前饱受争议,然而在建成后的短短几年间,当地的商业和旅游业得到了繁荣发展,巴斯克地区重现了生机。这座建筑的外墙由钛金属制成,外形成波浪曲线,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金色和米色,从远处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丝带线圈,矗立在河畔。古根海姆博物馆把这座城市变为了一个旅游胜地和商业中心,把地标性建筑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光营造了城市的景观,而且创造当地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毕尔包鄂还积极完善城市交通系统,使整个城市运转顺畅,同时继续加大对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建筑的投入,譬如由诺曼福斯特指导,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造的跨越诺温河的人行桥,以及西萨佩里设计的文化商业滨水区的建成,再一次推动了当地各个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毕尔巴鄂开创了以伟大建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先河。作为一样拥有着优美自然资源和良好基础设施且迫切需要经济腾飞的大连,借鉴毕尔巴鄂市的成功经验,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在大连城市未来的建设中,应充分结合原有城市广场多以及城市规划相对合理的优势,设计出几座具有大连鲜明地域文化特点且符合现代建筑潮流的高品质地标性建筑,拉动大连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同时对于大连绵延千里的海岸线等自然景观也应有良好的设计,譬如设计建造一座或几座文艺演出类建筑,以此为中心,进行区域整合,提高城市形象和效率。对与城市中其他建筑单体的设计也应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与城市设计的互补与共融。同时继续完善城市交通系统,明确划分城市功能分区,开发绿色产业等。由此带动大连的旅游业、商业等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城市绿色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希望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中,可以有越来越多的作品考虑到地域性文化的差异,体现出唯一性,特殊性,可识别性。针对大连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我们应以积极和负责任的态度去探索,研究和解决,希望城市可以实现以广场为核心,以地标性建筑为重点,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城市旅游业、商业发展为支撑,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建设现实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慎之、何家栋:《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中国的道路》,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
【2】 王明贤.《重新解读中国空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
【3】 凯文尼奇.《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
【4】 约翰奈斯比特.《世界大趋势》,中信出版社,2010 .
关键词:城市广场、地标性建筑、可持续性发展
1.问题的提出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短短三十年里,中国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外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学者在90年代初就指出:中国面临着各种危机,其核心危机是自身认同危机。“中国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文化认同危机”。在中国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民族文化认同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中重要的问题。而现在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现代城市和建筑正被人批评为向文化荒芜方向滑去:“……这么快的摧毁历史,却又创造不出新的历史,一个个毫无个性的建筑,一个个毫无个性的城市。诚然,是新的城市,是新的建筑,但是缺乏的是文化的灵魂”。
显然,在民族复兴,文化传承,环境重塑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已经不能再以建筑论建筑,城市论城市,机械式的去思考与设计。而应该从地域文化中探索建筑以及城市设计之路,探索城市的唯一性、特殊性与可识别性。作为中国东北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较早实现改革开放的沿海城市大连,在今年来的城市建设中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但同中国的其它城市一样,仍有许多特定的具体的问题亟需解决,因此探索大连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策略,不仅具有现实性,代表性,同时对其他沿海城市的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2.大连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设计分析
大连,位于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西北濒临渤海,东南面向黄海,有包括大小岛屿260个。区内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整个地形为北高南低,北宽南窄。1897年,俄国人开建了这个城市。而后,日本人又占领了这个城市一段时间。大连与青山相依,与大海相连,自然环境优美。在大连整个城市建设历史中,在被沙俄与日本占领时期的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曾经有史学家说过:“从建筑上看,大连并不是一般的殖民地,而更像是殖民者为自己建造的怀乡所。”大连早期城市布局是沙俄设计师以法国巴黎的城建图纸为原型建造的,试图在这块远东的土地上再造一个“东方巴黎”。大连东西主干路中山路是依照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而建的,如同香榭丽舍大道连接着协和广场和戴高乐广场,中山路连接的星海广场、奥林匹克广场、人民广场、友好广场、中山广场、港湾广场、海之韵广场等。正是由于城市中拥有如此众多的广场,所以大连城市布局迥异于中国传统的方格式建筑布局,而是辐射式布局。广场在城市总体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广场不仅能梳理城市道路交通网格系统,更能丰富城市景观,犹如城市的客厅。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中山广场。中山广场位于大连市中山区,总面积2.2万平方米,直径168米。广场呈圆形辐射状,有10条大路从这里向四面八方辐射,广场中间突出的圆盘是一座露天舞台,是市民的公共娱乐场所。周围建筑大多建于本世纪初,有罗马式的、哥特式的、文艺复兴风格和折衷主义风格组成的建筑群。
美國著名建筑规划师凯文尼奇总结出城市形象,由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种元素所组成。笔者认为当下大连城市设计中,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日趋明确的区域划分,以及由众多广场组成的城市节点,已经在城市的整体设计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与大连城市设计,尤其是广场建设的独树一帜相比,大连似乎缺乏一座具有大连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不应是“国际式”,而应符合“后现代”建筑风格的要求,这种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的个性化和地域化,即一座在特定历史进程中,在特定地域里产生的特定的建筑,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建筑个性,即一座有说服力的地标性建筑。地标性建筑对于一个城市的唯一性、特殊性、可识别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对一个城市地域文化最好的诠释和表达。同时,大连对于蜿蜒海岸线等自然环境的设计开发仍不够充分,对于具有地域性地理特点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当然这是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开发,而不是以损害人类利益而进行的开发。对于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怎样让大连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问题,似乎仍没有很好的解决。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欧洲的一些城市已给出了解答。例如,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它位于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是仅次于巴塞罗那和瓦伦西亚的全国第三大港,景色怡人,同时拥有森林、山区、海滩和海岸景色。1983年的一场洪水将其旧城区严重摧毁,随之出现了人口不断缩减以及工业衰退等城市问题,慢慢沦为欧洲藉无名的小城。直至1997年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正式落成启用,彻底改变了这个城市。博物馆设计是毕尔巴鄂市政府旨在发展旅游业,使城市复兴计划中的一项,未建成前饱受争议,然而在建成后的短短几年间,当地的商业和旅游业得到了繁荣发展,巴斯克地区重现了生机。这座建筑的外墙由钛金属制成,外形成波浪曲线,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金色和米色,从远处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丝带线圈,矗立在河畔。古根海姆博物馆把这座城市变为了一个旅游胜地和商业中心,把地标性建筑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光营造了城市的景观,而且创造当地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毕尔包鄂还积极完善城市交通系统,使整个城市运转顺畅,同时继续加大对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建筑的投入,譬如由诺曼福斯特指导,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造的跨越诺温河的人行桥,以及西萨佩里设计的文化商业滨水区的建成,再一次推动了当地各个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毕尔巴鄂开创了以伟大建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先河。作为一样拥有着优美自然资源和良好基础设施且迫切需要经济腾飞的大连,借鉴毕尔巴鄂市的成功经验,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在大连城市未来的建设中,应充分结合原有城市广场多以及城市规划相对合理的优势,设计出几座具有大连鲜明地域文化特点且符合现代建筑潮流的高品质地标性建筑,拉动大连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同时对于大连绵延千里的海岸线等自然景观也应有良好的设计,譬如设计建造一座或几座文艺演出类建筑,以此为中心,进行区域整合,提高城市形象和效率。对与城市中其他建筑单体的设计也应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与城市设计的互补与共融。同时继续完善城市交通系统,明确划分城市功能分区,开发绿色产业等。由此带动大连的旅游业、商业等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城市绿色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希望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中,可以有越来越多的作品考虑到地域性文化的差异,体现出唯一性,特殊性,可识别性。针对大连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我们应以积极和负责任的态度去探索,研究和解决,希望城市可以实现以广场为核心,以地标性建筑为重点,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城市旅游业、商业发展为支撑,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建设现实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慎之、何家栋:《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中国的道路》,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
【2】 王明贤.《重新解读中国空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
【3】 凯文尼奇.《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
【4】 约翰奈斯比特.《世界大趋势》,中信出版社,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