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来,这似乎是件挺玄妙的事儿——当你正想起某些人或物时,下一秒,他们就毫不犹豫地出现在你面前;或者你正在做一项家庭计划时,伴侣就先你一步说出了你心中所想……说曹操,曹操到,真是太巧了不是么?
生活中,人们对于一再期待的事物,总有反复出现的经历,而一些倒霉的事件,也在被反复印证。为什么如此玄妙的事儿会被集体体验,难道人类果真具有好事之徒口中的意念力?得了吧,别疑神疑鬼了,赶紧端正科学观,从心理学角度来彻底看个清楚。
魔法师的学徒?
曾经一度,人们对意念力的讨论十分热烈,针对一些看似不易被解释的现象,特别是各种反复出现的幸运与倒霉的事件,动辄就爱从脑子里蹦出意念力三字蔽之。
如果说对意念力更妥帖的说法是心理暗示,那么再强大的心理暗示也不可能时刻都把想到的人与物“念”至身旁。所以,总是声称靠意念及直觉生存的汉娜,就被同事们称之为了着魔般的迷信。
汉娜•罗德是美国一家金融公司的职员,工作业绩和婚姻生活都还不错。她总是喜欢这样描述自己的幸运:“我想我是个被上天眷顾的女人,这份工作带给我不少金钱上的财富。事实上,在三百多名求职者中,我一开始就预感我会被选中,并且面试前就在心里祈祷要给主考官留下一个跟我当时的人格完全不同,但更加完美的印象。巧的是,当天给他留下的印象,也正是日后他对我的评价。后来在具体工作中,我也经常这样对重要任务进行祈祷,最后多半也都完成得非常漂亮。”
“而我的丈夫,老实说我对他是一见钟情。在一次朋友的生日聚会上,他站在一大盘水果沙拉旁,看起来帅极了。当我想着他也能对我一见钟情时,他就向我走过来了。是的,这很神奇。后来我们恋爱、结婚,所做的一切计划,也经常不约而同地想到一块儿。天哪,我一定是魔法师的学徒,通过意念和直觉,掌握了想要什么就应验什么的魔法。”
看完汉娜的案例,不少人也会觉得自己是魔法师的学徒,但奇怪的是,相当一部分人非但没有汉娜这么多事事如意的幸运,还总在接二连三地遭遇相同的倒霉事儿。难道,魔法还有幸运与倒霉之分不成?
被修改的记忆
魔法当然没有幸运与倒霉之分。尽管人们对这些可爱的想象毫无抵抗之力,但事实却是,除了电影,这世界上只有哈利•波特迷,却没有哈利•波特。
还是来点儿科学的吧。精神分析大师荣格曾把这些神秘的巧合称作“共时性”,指人们心中突然产生的预感,与一种表达着同样意义的外部事物,同时出现在二者之间的巧合。
虽然共时性在本质上是种难以解释的巧合事件,却无不包含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预期”心态。简单来说,每个人或事物的出现,都会刺激人们的联想,激发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此时,人们就会不自觉地去寻找类似于巧合的共性。
比如目前正遇到好事,那么自然就会联想起曾经遇到的类似的好事,这是记忆正在满足人们的需求,发挥着验证“我是一个好运的人”的作用。反之,遇到倒霉事也是一样,就如同这全凭一种当下情绪如何,对世间万物进行何种定义的道理。
为了证明记忆随人心而动的选择性,被誉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的美国心理学家孟斯特伯格,就做过相关的实验。他让一群人看撞车事故的影片,一周后再回忆事故中,其实并未破裂的车窗玻璃是否被撞碎。结果,在以车辆“冲撞”字眼提问的人中,有33%回忆玻璃碎了;而在以车辆“接触”字眼被提问的人中,比例只有14%。显然,提问时所用的不同字眼,改变了 人们对目击事件的记忆。
这就足以说明,人们的记忆存在着注意对象不同的差异性。人们将现实中的事件,通过个人经历、环境影响进行主观推断,需要什么,记忆则构建什么。而此时,人们的记忆很可能早已被主观修改。
就像汉娜,其实她并不是什么被上天眷顾的幸运儿,而是记忆让她选择了注意对象,当她反复去验证她特殊的“幸运魔法”时,记忆自然会替她做出“记住幸运,忘记不幸”的选择。
而那些总觉得在遭遇相同不幸事件的人,也跟汉娜一样,受到了环境影响,只是他们更容易对生活悲观失望,记住的都是令人不快的事。比如每段恋情总是遇人不淑、每份工作总是无法和同事有良好沟通、每年某时身体也都被相同病痛所困等……
而这些人的不幸,就在于他们过多地记住了坏事让情绪沮丧,严重则会导致失眠、胸闷、暴躁、消化系统失调等身体不适。而过度记住幸运,当一朝梦碎看清现实后,也会滑入情绪失控的深渊,尝到各种心理与生理隐疾的苦头。
幸与不幸
聪明人在获悉以上观点后,想必会举一反三地发现,任何事件其实都无好坏之分,而是看自己为其赋予什么意义。幸与不幸,都只关乎于人们内心做出怎样的选择。
莫果今年29岁,前不久在讨论组里,她一开始总是抱怨,想正经过日子的她,却总遇到已婚男;“我的上一段恋情,和一个已婚男纠缠了4年,他一直说要离婚,最后却选择了合家团聚。巧合的是,半年后我又遇到一个已婚男,并且起初还是个隐婚男,所以发誓不再和已婚男交往的我,又再次陷入了和已婚男的纠葛。在感情生活上,我觉得我简直就是被下了诅咒,成了全天下最不幸的女人。”
当小组成员对此讨论了一番共时性与记忆的选择性后,莫果似乎松了一口气:“没错,事实上我也并非每段恋情遇到的都是已婚男,只是错过了许多,又过了适婚年龄,在迫切地想要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的阶段,接连遭遇了两个不靠谱的男人,才放大了令人失望的部分,悲观地认为反复发生的巧合是命中注定。”
一个月后,讨论组里再有人问起莫果的近况,莫果说,她已经客观地梳理了自己的记忆,不再让自己对这种“我总是很不幸”的巧合似的着魔牵强附会。
感情并非能强求之事,而其中的缺失,莫果选择了更多地充实自我来进行填补,比如拓展一些新的兴趣,并一心一意地对待,从中获取愉悦感。只有看清楚自己的状态,才能做出最合自己的选择。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情绪其实都与世界无关,幸与不幸只是一念之差,从看似不幸的巧合事件中,接纳并反省当下状态,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幸运?
利用好共时性
所谓“共时性”,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自我验证的结果。人们从对过去很多事件的记忆,来根据当下需求,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重建,又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太强,构建的就几乎都是自己想要的,大多数甚至已偏离事物的本原。
所以共时现象并不神秘玄妙,不过是在现实信息的引导下,使记忆对眼下情景进行应和的自然现象。也就是说,并非因为说了曹操,曹操才到,而是因为曹操到了,才使人记起曾经说过曹操。
张爱玲说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冥冥中的一见钟情也是如此,大脑储存了太多个人好恶信息,当喜欢的人出现,所有“对”的记忆信息就被全部调动,告诉人们,这就是Mr.right或Miss.right。同时,当两情相悦的一对儿终于走在一起,情不自禁会去选择强化那些让相爱过程更浪漫的细节,冠之以“缘分”之名。
所以,人们利用并掌控“共时性”,让 “我真的很幸运”的良好状态继续保持,同时也能走出“我总是很倒霉”的怪圈并非难事。
感觉良好的人,无疑更乐于享受生活,脑子里充满各种“对”的信息,生活中,也都相信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自己,他们是非常自主的内控者,愉悦感将更多;而总认为不论如何努力都无济于事,糟糕的事情总是由无可奈何的外界作用造成,认为好事总轮不到自己,显然就是个受环境和他人影响的外控者。
也就是说,其实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多面性,就好比古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就好比一对关系恶劣的夫妻,总是记着两人相处的劣迹,那么记忆就会不断重复令人不愉快的体验,进而令人感觉,这段婚姻就是个错误。但如果被记忆的是两人在一起的开心,对婚姻的认知自然截然相反。
当陷入消极共时状态感觉无法自拔时,也得学会接纳每一种负性情绪,尽管相同的负面巧合事件可能正历历在目,那么同时却也意味着,是个将以往遇到的好事进行归纳的时机,将二者来个大PK,说不定会立刻发现,自己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倒霉。
记住,所有被反复体验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 痛苦是在提醒人们变通,悲伤是在提醒人们怀念,恐惧是在提醒人们保护,快乐是在提醒人们珍惜。
看看你是内控型还是外控型
这个测验来自互联网,纯属趣味性的测验,并不反映真实情况。目的仅对你的当下状态做个提醒,提醒你随时自我审视,祝你掌控情绪而非被情绪所控。
1.很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被批评就情绪低落。 是□ 否□
2.身边总有窃窃私语的小人,尽管并没听见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是□ 否□
3.世界残酷,付出总是得不到回报,还不如不做。是□否□
4.生活中的很多不幸都与运气不好有一定关系。是□ 否□
5.很多时候都对自己的遭遇无能为力,甚至不相信会有好转的一天。是□ 否□
6.倒霉就是人生的真相,那些晒幸福的人都是装出来的。 是□ 否□
相信看完这6道题就能有所体悟,如果回答太多的 “是”,必然就是个容易受环境左右的外控型。如果在生活中,你总是感觉被别人影响心情,我们建议你改变思路:
1.丢掉命运不公论,因为你在大叹倒霉时,根本就什么都没力气去做,自然也不会获得任何改变,凡事想好了就付诸行动吧。
2.生活并非一成不变,只是你忘了审视当下并适度规划,不知所措会让你总觉得矮人一头,也无法自我接纳。
3.没事找事其实也挺不错。比如你遗失多年的兴趣,或干脆挑战一个全新的领域,只要看上去有意思,但完成目标不准设定过高。
4.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大家开心一下。找朋友小聚,不开心的就全当糗事拿出来说了吧,笑过了,你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5.生活没有标准答案,太在意外界价值观,才会被其所控,迷失自我。掌控自我并不难,学习倾听内心的声音,尊重个人意愿才会获得快乐。
生活中,人们对于一再期待的事物,总有反复出现的经历,而一些倒霉的事件,也在被反复印证。为什么如此玄妙的事儿会被集体体验,难道人类果真具有好事之徒口中的意念力?得了吧,别疑神疑鬼了,赶紧端正科学观,从心理学角度来彻底看个清楚。
魔法师的学徒?
曾经一度,人们对意念力的讨论十分热烈,针对一些看似不易被解释的现象,特别是各种反复出现的幸运与倒霉的事件,动辄就爱从脑子里蹦出意念力三字蔽之。
如果说对意念力更妥帖的说法是心理暗示,那么再强大的心理暗示也不可能时刻都把想到的人与物“念”至身旁。所以,总是声称靠意念及直觉生存的汉娜,就被同事们称之为了着魔般的迷信。
汉娜•罗德是美国一家金融公司的职员,工作业绩和婚姻生活都还不错。她总是喜欢这样描述自己的幸运:“我想我是个被上天眷顾的女人,这份工作带给我不少金钱上的财富。事实上,在三百多名求职者中,我一开始就预感我会被选中,并且面试前就在心里祈祷要给主考官留下一个跟我当时的人格完全不同,但更加完美的印象。巧的是,当天给他留下的印象,也正是日后他对我的评价。后来在具体工作中,我也经常这样对重要任务进行祈祷,最后多半也都完成得非常漂亮。”
“而我的丈夫,老实说我对他是一见钟情。在一次朋友的生日聚会上,他站在一大盘水果沙拉旁,看起来帅极了。当我想着他也能对我一见钟情时,他就向我走过来了。是的,这很神奇。后来我们恋爱、结婚,所做的一切计划,也经常不约而同地想到一块儿。天哪,我一定是魔法师的学徒,通过意念和直觉,掌握了想要什么就应验什么的魔法。”
看完汉娜的案例,不少人也会觉得自己是魔法师的学徒,但奇怪的是,相当一部分人非但没有汉娜这么多事事如意的幸运,还总在接二连三地遭遇相同的倒霉事儿。难道,魔法还有幸运与倒霉之分不成?
被修改的记忆
魔法当然没有幸运与倒霉之分。尽管人们对这些可爱的想象毫无抵抗之力,但事实却是,除了电影,这世界上只有哈利•波特迷,却没有哈利•波特。
还是来点儿科学的吧。精神分析大师荣格曾把这些神秘的巧合称作“共时性”,指人们心中突然产生的预感,与一种表达着同样意义的外部事物,同时出现在二者之间的巧合。
虽然共时性在本质上是种难以解释的巧合事件,却无不包含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预期”心态。简单来说,每个人或事物的出现,都会刺激人们的联想,激发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此时,人们就会不自觉地去寻找类似于巧合的共性。
比如目前正遇到好事,那么自然就会联想起曾经遇到的类似的好事,这是记忆正在满足人们的需求,发挥着验证“我是一个好运的人”的作用。反之,遇到倒霉事也是一样,就如同这全凭一种当下情绪如何,对世间万物进行何种定义的道理。
为了证明记忆随人心而动的选择性,被誉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的美国心理学家孟斯特伯格,就做过相关的实验。他让一群人看撞车事故的影片,一周后再回忆事故中,其实并未破裂的车窗玻璃是否被撞碎。结果,在以车辆“冲撞”字眼提问的人中,有33%回忆玻璃碎了;而在以车辆“接触”字眼被提问的人中,比例只有14%。显然,提问时所用的不同字眼,改变了 人们对目击事件的记忆。
这就足以说明,人们的记忆存在着注意对象不同的差异性。人们将现实中的事件,通过个人经历、环境影响进行主观推断,需要什么,记忆则构建什么。而此时,人们的记忆很可能早已被主观修改。
就像汉娜,其实她并不是什么被上天眷顾的幸运儿,而是记忆让她选择了注意对象,当她反复去验证她特殊的“幸运魔法”时,记忆自然会替她做出“记住幸运,忘记不幸”的选择。
而那些总觉得在遭遇相同不幸事件的人,也跟汉娜一样,受到了环境影响,只是他们更容易对生活悲观失望,记住的都是令人不快的事。比如每段恋情总是遇人不淑、每份工作总是无法和同事有良好沟通、每年某时身体也都被相同病痛所困等……
而这些人的不幸,就在于他们过多地记住了坏事让情绪沮丧,严重则会导致失眠、胸闷、暴躁、消化系统失调等身体不适。而过度记住幸运,当一朝梦碎看清现实后,也会滑入情绪失控的深渊,尝到各种心理与生理隐疾的苦头。
幸与不幸
聪明人在获悉以上观点后,想必会举一反三地发现,任何事件其实都无好坏之分,而是看自己为其赋予什么意义。幸与不幸,都只关乎于人们内心做出怎样的选择。
莫果今年29岁,前不久在讨论组里,她一开始总是抱怨,想正经过日子的她,却总遇到已婚男;“我的上一段恋情,和一个已婚男纠缠了4年,他一直说要离婚,最后却选择了合家团聚。巧合的是,半年后我又遇到一个已婚男,并且起初还是个隐婚男,所以发誓不再和已婚男交往的我,又再次陷入了和已婚男的纠葛。在感情生活上,我觉得我简直就是被下了诅咒,成了全天下最不幸的女人。”
当小组成员对此讨论了一番共时性与记忆的选择性后,莫果似乎松了一口气:“没错,事实上我也并非每段恋情遇到的都是已婚男,只是错过了许多,又过了适婚年龄,在迫切地想要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的阶段,接连遭遇了两个不靠谱的男人,才放大了令人失望的部分,悲观地认为反复发生的巧合是命中注定。”
一个月后,讨论组里再有人问起莫果的近况,莫果说,她已经客观地梳理了自己的记忆,不再让自己对这种“我总是很不幸”的巧合似的着魔牵强附会。
感情并非能强求之事,而其中的缺失,莫果选择了更多地充实自我来进行填补,比如拓展一些新的兴趣,并一心一意地对待,从中获取愉悦感。只有看清楚自己的状态,才能做出最合自己的选择。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情绪其实都与世界无关,幸与不幸只是一念之差,从看似不幸的巧合事件中,接纳并反省当下状态,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幸运?
利用好共时性
所谓“共时性”,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自我验证的结果。人们从对过去很多事件的记忆,来根据当下需求,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重建,又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太强,构建的就几乎都是自己想要的,大多数甚至已偏离事物的本原。
所以共时现象并不神秘玄妙,不过是在现实信息的引导下,使记忆对眼下情景进行应和的自然现象。也就是说,并非因为说了曹操,曹操才到,而是因为曹操到了,才使人记起曾经说过曹操。
张爱玲说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冥冥中的一见钟情也是如此,大脑储存了太多个人好恶信息,当喜欢的人出现,所有“对”的记忆信息就被全部调动,告诉人们,这就是Mr.right或Miss.right。同时,当两情相悦的一对儿终于走在一起,情不自禁会去选择强化那些让相爱过程更浪漫的细节,冠之以“缘分”之名。
所以,人们利用并掌控“共时性”,让 “我真的很幸运”的良好状态继续保持,同时也能走出“我总是很倒霉”的怪圈并非难事。
感觉良好的人,无疑更乐于享受生活,脑子里充满各种“对”的信息,生活中,也都相信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自己,他们是非常自主的内控者,愉悦感将更多;而总认为不论如何努力都无济于事,糟糕的事情总是由无可奈何的外界作用造成,认为好事总轮不到自己,显然就是个受环境和他人影响的外控者。
也就是说,其实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多面性,就好比古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就好比一对关系恶劣的夫妻,总是记着两人相处的劣迹,那么记忆就会不断重复令人不愉快的体验,进而令人感觉,这段婚姻就是个错误。但如果被记忆的是两人在一起的开心,对婚姻的认知自然截然相反。
当陷入消极共时状态感觉无法自拔时,也得学会接纳每一种负性情绪,尽管相同的负面巧合事件可能正历历在目,那么同时却也意味着,是个将以往遇到的好事进行归纳的时机,将二者来个大PK,说不定会立刻发现,自己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倒霉。
记住,所有被反复体验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 痛苦是在提醒人们变通,悲伤是在提醒人们怀念,恐惧是在提醒人们保护,快乐是在提醒人们珍惜。
看看你是内控型还是外控型
这个测验来自互联网,纯属趣味性的测验,并不反映真实情况。目的仅对你的当下状态做个提醒,提醒你随时自我审视,祝你掌控情绪而非被情绪所控。
1.很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被批评就情绪低落。 是□ 否□
2.身边总有窃窃私语的小人,尽管并没听见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是□ 否□
3.世界残酷,付出总是得不到回报,还不如不做。是□否□
4.生活中的很多不幸都与运气不好有一定关系。是□ 否□
5.很多时候都对自己的遭遇无能为力,甚至不相信会有好转的一天。是□ 否□
6.倒霉就是人生的真相,那些晒幸福的人都是装出来的。 是□ 否□
相信看完这6道题就能有所体悟,如果回答太多的 “是”,必然就是个容易受环境左右的外控型。如果在生活中,你总是感觉被别人影响心情,我们建议你改变思路:
1.丢掉命运不公论,因为你在大叹倒霉时,根本就什么都没力气去做,自然也不会获得任何改变,凡事想好了就付诸行动吧。
2.生活并非一成不变,只是你忘了审视当下并适度规划,不知所措会让你总觉得矮人一头,也无法自我接纳。
3.没事找事其实也挺不错。比如你遗失多年的兴趣,或干脆挑战一个全新的领域,只要看上去有意思,但完成目标不准设定过高。
4.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大家开心一下。找朋友小聚,不开心的就全当糗事拿出来说了吧,笑过了,你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5.生活没有标准答案,太在意外界价值观,才会被其所控,迷失自我。掌控自我并不难,学习倾听内心的声音,尊重个人意愿才会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