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的一个选定的目的就是培养情感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训练。”近年来,对青少年学生加强道德情操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在情感教育方面,语文教学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再次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 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情感教育。我国古代传统理论就很重视情感教育,认为教育的知—知识与认识能力、情———情感与审美能力、意———意志、方向、理想三个层面不可缺少。新课标也正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的,这与古代的传统教育理论相契合。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进行情感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动、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因素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的情感品质。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情感表达,就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帮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欲望;另一方面学生从情境中看到文本与自己的联系,从中获得自主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也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自己健康心灵和完美的个性。因此,老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吸引力作用。这种吸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是对学生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动力。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若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并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境界。
二、体现教学民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不能“唯我独尊”,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把学生推向语文教学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才能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才能够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获取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一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成为一种必然。
三、情感与教材相得益彰
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有利于教师在知识传递中适时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要与学生实际相统一,还要与教材本身的情感和谐统一。因为情感总是随着认识的产生而引发的。作为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领会德育渗透的目标,把教材本身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恰当地表现出来,就可以把教材中的文本讲活,讲透。可以说,教师离开教材内容本身随心所欲地发挥,是绝对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最好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心理位置上,设想出学习中会有什么困难,会有什么疑问,会有什么发现,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分析考虑,往往会化解教与学之间的隔膜,为教学成功奠定心理、情感的基础。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要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从而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这也正是我们所力求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情境,导之入情
文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文学是对人的生命、社会及其意义的叩问,是情感的领域,是价值的体系。好的作品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入境动情”的导入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如在教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先用深沉、感人的语言讲述周总理逝世时人们悲痛的心情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悼念活动场景,面对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也没有留下骨灰??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总理,谁都禁不住悲痛欲绝。这样,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激发出缅怀周总理的强烈情感。情注课中,课堂生辉。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给课堂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教学效果来说,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五、在诵读训练中进行情感教育
朗读吟诵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吸收作品内蕴的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而且能逐渐积淀成一种语感。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短而精,韵律上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琅琅上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在文章之中均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诵读、有感情朗读,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传统情感教育。如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文章之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谓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不到二百字,语言朴素洗练,平淡之中却寓意深刻。为了加深理解,选用《渔舟唱晚》这首曲子给学生的朗诵配乐,让学生体会到陶渊明身上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应用在诗、词、曲的朗读上,目的是教师根据每首诗的不同基调选择曲子,使学生在朗读上有更深的体会。
六、以词析句,以情激情
在课文中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表达方法,都寄寓着作者丰富而具体的情感。“词以一字为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从而领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和情感美。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在烈 日 和 暴 雨 下》一文,思路十分明晰,全文只写了两个“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祥子和在暴雨下拉车的祥子。首先作者对“烈日”作了竭力渲染:早晨,“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时进中午,太阳“到处闪眼”,整个空间像“一面极大的火镜”。在如此火热的天气里,祥子两次“拉上了买卖”,他“腻 烦”、“焦躁”、“昏昏沉沉”、“恶心”。接着祥子在“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的”“一个水世界”中拉车的情景。而此时的祥子“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半死不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通过咀嚼词语,学生不难体味到祥子为生存而“挣命”的现实,了解到旧社会城市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受到作者揭示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思想感情。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加渗透性的情感影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运用情感管理法则进行教学和管理课堂时,授之以法,动之以情,让学生的大脑保持高度的兴奋,思维高度活跃,探求知识的热情高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情感教育中,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让学生敬重你、亲近你。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以后,教学过程就会成为师生共同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应具有不容置疑的威信,是真、善、美的代言人,是学生可效仿的榜样。这样的老师,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的言行,就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作用。这时,我们可以说,他已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加了渗透性的情感影响。在他的课堂里,学生就会乐学、好学,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使学生受益匪浅。2·师爱的情感渗透体现在对学生的点滴小事的处理之中,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常常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但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麻烦事、芝麻蒜皮的小事,有些教师对这些事情不屑一顾。然而,对学生来说这些事都是“大事”。情感管理就是要管好这些“大事”。有一次摸底考试,语文不及格的竟有十几人,怎么处理呢?在语文课上,表扬每一位考及格的同学;对那些没有考及格的同学,一一为他们作了“辩护”。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样,对不及格的同学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心灵的呵护,意志的扶持。在这样的试卷分析过程中,许多同学的心灵受到了“爱抚”。以后,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作业认真,成绩也会相应提高。作为一个教师要尽力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关爱,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成功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呵护了他们的灵性,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充满信心。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将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语文教学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再次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 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情感教育。我国古代传统理论就很重视情感教育,认为教育的知—知识与认识能力、情———情感与审美能力、意———意志、方向、理想三个层面不可缺少。新课标也正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的,这与古代的传统教育理论相契合。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进行情感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动、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因素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的情感品质。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情感表达,就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帮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欲望;另一方面学生从情境中看到文本与自己的联系,从中获得自主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也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自己健康心灵和完美的个性。因此,老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吸引力作用。这种吸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是对学生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动力。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若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并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境界。
二、体现教学民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不能“唯我独尊”,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把学生推向语文教学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才能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才能够在积极主动的情况下获取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一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成为一种必然。
三、情感与教材相得益彰
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有利于教师在知识传递中适时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要与学生实际相统一,还要与教材本身的情感和谐统一。因为情感总是随着认识的产生而引发的。作为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领会德育渗透的目标,把教材本身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恰当地表现出来,就可以把教材中的文本讲活,讲透。可以说,教师离开教材内容本身随心所欲地发挥,是绝对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最好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心理位置上,设想出学习中会有什么困难,会有什么疑问,会有什么发现,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分析考虑,往往会化解教与学之间的隔膜,为教学成功奠定心理、情感的基础。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要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从而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这也正是我们所力求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情境,导之入情
文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文学是对人的生命、社会及其意义的叩问,是情感的领域,是价值的体系。好的作品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入境动情”的导入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如在教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先用深沉、感人的语言讲述周总理逝世时人们悲痛的心情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悼念活动场景,面对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也没有留下骨灰??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总理,谁都禁不住悲痛欲绝。这样,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激发出缅怀周总理的强烈情感。情注课中,课堂生辉。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给课堂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教学效果来说,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五、在诵读训练中进行情感教育
朗读吟诵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吸收作品内蕴的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而且能逐渐积淀成一种语感。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短而精,韵律上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琅琅上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在文章之中均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诵读、有感情朗读,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传统情感教育。如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文章之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谓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不到二百字,语言朴素洗练,平淡之中却寓意深刻。为了加深理解,选用《渔舟唱晚》这首曲子给学生的朗诵配乐,让学生体会到陶渊明身上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应用在诗、词、曲的朗读上,目的是教师根据每首诗的不同基调选择曲子,使学生在朗读上有更深的体会。
六、以词析句,以情激情
在课文中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表达方法,都寄寓着作者丰富而具体的情感。“词以一字为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从而领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和情感美。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在烈 日 和 暴 雨 下》一文,思路十分明晰,全文只写了两个“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祥子和在暴雨下拉车的祥子。首先作者对“烈日”作了竭力渲染:早晨,“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时进中午,太阳“到处闪眼”,整个空间像“一面极大的火镜”。在如此火热的天气里,祥子两次“拉上了买卖”,他“腻 烦”、“焦躁”、“昏昏沉沉”、“恶心”。接着祥子在“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的”“一个水世界”中拉车的情景。而此时的祥子“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半死不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通过咀嚼词语,学生不难体味到祥子为生存而“挣命”的现实,了解到旧社会城市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受到作者揭示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思想感情。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加渗透性的情感影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运用情感管理法则进行教学和管理课堂时,授之以法,动之以情,让学生的大脑保持高度的兴奋,思维高度活跃,探求知识的热情高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情感教育中,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让学生敬重你、亲近你。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以后,教学过程就会成为师生共同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应具有不容置疑的威信,是真、善、美的代言人,是学生可效仿的榜样。这样的老师,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的言行,就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作用。这时,我们可以说,他已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加了渗透性的情感影响。在他的课堂里,学生就会乐学、好学,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使学生受益匪浅。2·师爱的情感渗透体现在对学生的点滴小事的处理之中,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常常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但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麻烦事、芝麻蒜皮的小事,有些教师对这些事情不屑一顾。然而,对学生来说这些事都是“大事”。情感管理就是要管好这些“大事”。有一次摸底考试,语文不及格的竟有十几人,怎么处理呢?在语文课上,表扬每一位考及格的同学;对那些没有考及格的同学,一一为他们作了“辩护”。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样,对不及格的同学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心灵的呵护,意志的扶持。在这样的试卷分析过程中,许多同学的心灵受到了“爱抚”。以后,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作业认真,成绩也会相应提高。作为一个教师要尽力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关爱,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成功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呵护了他们的灵性,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充满信心。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将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语文教学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