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村留守老人信教多体现为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反映出他们的种种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
在现实生活中,农村留守老人常常面临诸多“拦路虎”,在自己无法解决这些现实困难时他们往往走向宗教寻求庇护。换言之,他们信奉宗教多是一种对未知力量的皈依,体现为明显的功利性特征。
(一)为了逃避家庭暴力,求得心理安慰和解脱,反映出他们渴望爱和被爱的情感需求。
1.逃避家庭暴力。一是躲避热暴力。个别老人长期遭老伴殴打,信教是为了逃避暴力,寻求心灵的慰藉。二是逃避冷暴力。有的子女外出打工,长期对留守父母不闻不问,音讯全无,这是冷暴力的一种。他们通过信教,从中找到集体归属感,体验其中营造的温馨氛围。这反映了他们对爱和被爱的渴望,希望传递爱心和正能量。
2.求得心理安慰和解脱。一是受到不公正待遇,消解怨气。二是上当受骗想得到解脱。一些骗子利用他们贪小便宜的心理,鼓励他们小“投资”得巨额回报,结果上当受骗;还有的利用留守老人病急乱投医的心理鼓动他们买“包治百病”的保健品,上当者也不少。三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对孙辈的照料、人情重负让他们身心俱疲。一些教体提倡不送礼,这迎合了他们的心理。
(二)祈求神保佑健康平安,消解对死亡的恐惧,反映出他们渴望健康长寿。
1.祈求神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孩子在外打工,留守老人最希望的是他们能够平安。留守老人没有其他门路庇护其子女,就通过信奉宗教、向神灵祷告来达到这个目的。一些留守老人饱受病痛折磨,祈求神让自己摆脱这种困境。
2.消解对死亡的恐惧。一般正常人都惧怕死亡,留守老人更甚,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宗教具有心理调适功能,让人们坦然面对死。因为宗教对信徒们的死有妥善安排:道教徒死后去仙境、基督徒死后上天堂、佛教徒涅磐登西方极乐世界等,给困境中的留守老人带来希望的曙光,打消了他们对死的顾虑。
(三)满足社交需求,刷新存在感,反映出他們渴望参与社会活动,祛除嫌弃感、被抛弃感。
1.满足社会交往的需求。人是群居动物,有社交的需求,留守老人也不例外。打工潮不仅使大量中青年流出,一些老人也跟着外流。村子里常驻人口大幅减少,留守老人社交圈缩小,他们参与宗教活动是为了发展新的社交群体。
2.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怕被社会淘汰,有的留守老人愿意为教友做到好事来消磨闲暇时间,体现自己的存在感。他们认为社会还需要自己,自己不是废人,得到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
二、帮扶农村信教留守老人的路径
(一)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让信教留守老人“老有所乐”。加大对农村社会服务的财政投入,整合各种扶贫资金和惠农资金,政府购买公共社会服务。
1.加强村社区公共文化中心建设。依托现有农村书屋、文化站等载体,完善各种功能室,给留守老人提供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扶持乡村乐队,提升档次,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加强政策引导,培育社会组织,主动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留守老人提供精神大餐。
3.建立村社区老年协会,定期开展各种趣味活动。吸引留守老人积极参加,使他们不再孤独、寂寞。
4.强化社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中华孝文化。一是制定村规民约。通过宣传侵润,树立群众规矩意识,做人做事有道德底线。二是通过评比活动推进中华孝文化建设。比如评选“星级文明户”,给每家每户一个等级,让落在后面的有羞耻感;评比“十佳孝子(女)”等活动 ,让孝敬父母长辈的理念深入人心,对留守老人给予关爱。
(二)充分发挥留守者和志愿者的作用,解决信教留守老人“老有所托”问题。
1.挖掘留守力量的自身潜力。一是大力发挥留守中青年的作用,“替打工者养老”,这个模式值得推广。留守老人子女与留守中青年签订服务合同,协商按服务时间、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收费。由村社区委员会监督。留守中青年能充分发挥社会美德,也能拓展收入门道。二是托付亲戚朋友照管。三是邻居抱团,结成互助团队。四是教友之间的互助。五是以老养老。岁数小的留守老人为岁数大的服务,或者健康的老人为健康状况不佳的老人服务。需要的成本很低,付费少;而且因为年纪相仿,更能体会彼此的感受。
2.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一对留守老人进行心理辅导。建立定期谈心制度,陪他们聊天、讲故事等等,对留守老人进行情绪疏导。二是结对帮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现实的小困难。一个志愿者可以与一个或数个留守老人结成对子,帮助干一些留守老人不能干的小事。比如替他们打扫卫生、上超市买东西、买药、煮饭等等,让他们体味来自社会的温暖。三是反映社情民意,充当“信息员”。志愿者经常奔波在留守老人中,能搜集留守老人对政府的意见建议。志愿者可以把搜集到的信息整理成条,反馈给地方政府,便于决策参考。四是要充当留守老人信得过的“调解员”。志愿者分布在村社区的每个角落,比较了解留守老人的真正需求,也很容易发现邻里之间的纠纷苗头问题。他们能及时与双方进行沟通,把问题谈开,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至于把小矛盾闹大,给留守老人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五是活跃村社区的“文艺骨干”。志愿者能把精神食粮带给留守老人,让他们开心快乐。
(三)打击地方邪恶势力,规范宗教活动,避免留守老人“走火入魔”。
1.提高留守老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设立举报电话,鼓励人民群众提供线索。严厉打击地方邪恶势力和流动诈骗团伙,净化留守老人生活环境,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安全感。
2.规范宗教活动地点,对其活动进行管控。一是民宗委要对宗教教义进行定期审查制度。二是规范活动场所,取缔非法组织。三是开展讲经比赛与公益讲座,教育留守老人认清邪教的本质。对生老病死持正确的态度,对邪教不听、不信、不传,对邪教的违法犯罪活动能积极检举揭发。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决打击邪教的首恶分子,彻底铲除邪教赖以滋生的土壤。
(四)多渠道发展经济,解决信教留守老人“老有所养”问题。
1.子女当成为信教留守老人生活费用的主动承担者。对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要实施社会惩戒,对行为恶劣的上网公布,让他们在就业等方面受到影响,以此警示不孝子孙。
2.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一是加快土地流转,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规模经营,把留守老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开辟新的轻松岗位,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二是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提高经济水平。为留守老人子女就近就业提供更多选择,解除他们对子女的思念之苦,为留守老人照顾隔代孙辈“减负”。
3.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放宽条件,力争把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的留守老人纳入农村低保范畴,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作者简介:
欧小蓉,女,土家族,重庆市石柱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硕士。
在现实生活中,农村留守老人常常面临诸多“拦路虎”,在自己无法解决这些现实困难时他们往往走向宗教寻求庇护。换言之,他们信奉宗教多是一种对未知力量的皈依,体现为明显的功利性特征。
(一)为了逃避家庭暴力,求得心理安慰和解脱,反映出他们渴望爱和被爱的情感需求。
1.逃避家庭暴力。一是躲避热暴力。个别老人长期遭老伴殴打,信教是为了逃避暴力,寻求心灵的慰藉。二是逃避冷暴力。有的子女外出打工,长期对留守父母不闻不问,音讯全无,这是冷暴力的一种。他们通过信教,从中找到集体归属感,体验其中营造的温馨氛围。这反映了他们对爱和被爱的渴望,希望传递爱心和正能量。
2.求得心理安慰和解脱。一是受到不公正待遇,消解怨气。二是上当受骗想得到解脱。一些骗子利用他们贪小便宜的心理,鼓励他们小“投资”得巨额回报,结果上当受骗;还有的利用留守老人病急乱投医的心理鼓动他们买“包治百病”的保健品,上当者也不少。三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对孙辈的照料、人情重负让他们身心俱疲。一些教体提倡不送礼,这迎合了他们的心理。
(二)祈求神保佑健康平安,消解对死亡的恐惧,反映出他们渴望健康长寿。
1.祈求神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孩子在外打工,留守老人最希望的是他们能够平安。留守老人没有其他门路庇护其子女,就通过信奉宗教、向神灵祷告来达到这个目的。一些留守老人饱受病痛折磨,祈求神让自己摆脱这种困境。
2.消解对死亡的恐惧。一般正常人都惧怕死亡,留守老人更甚,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宗教具有心理调适功能,让人们坦然面对死。因为宗教对信徒们的死有妥善安排:道教徒死后去仙境、基督徒死后上天堂、佛教徒涅磐登西方极乐世界等,给困境中的留守老人带来希望的曙光,打消了他们对死的顾虑。
(三)满足社交需求,刷新存在感,反映出他們渴望参与社会活动,祛除嫌弃感、被抛弃感。
1.满足社会交往的需求。人是群居动物,有社交的需求,留守老人也不例外。打工潮不仅使大量中青年流出,一些老人也跟着外流。村子里常驻人口大幅减少,留守老人社交圈缩小,他们参与宗教活动是为了发展新的社交群体。
2.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怕被社会淘汰,有的留守老人愿意为教友做到好事来消磨闲暇时间,体现自己的存在感。他们认为社会还需要自己,自己不是废人,得到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
二、帮扶农村信教留守老人的路径
(一)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让信教留守老人“老有所乐”。加大对农村社会服务的财政投入,整合各种扶贫资金和惠农资金,政府购买公共社会服务。
1.加强村社区公共文化中心建设。依托现有农村书屋、文化站等载体,完善各种功能室,给留守老人提供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扶持乡村乐队,提升档次,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加强政策引导,培育社会组织,主动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留守老人提供精神大餐。
3.建立村社区老年协会,定期开展各种趣味活动。吸引留守老人积极参加,使他们不再孤独、寂寞。
4.强化社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中华孝文化。一是制定村规民约。通过宣传侵润,树立群众规矩意识,做人做事有道德底线。二是通过评比活动推进中华孝文化建设。比如评选“星级文明户”,给每家每户一个等级,让落在后面的有羞耻感;评比“十佳孝子(女)”等活动 ,让孝敬父母长辈的理念深入人心,对留守老人给予关爱。
(二)充分发挥留守者和志愿者的作用,解决信教留守老人“老有所托”问题。
1.挖掘留守力量的自身潜力。一是大力发挥留守中青年的作用,“替打工者养老”,这个模式值得推广。留守老人子女与留守中青年签订服务合同,协商按服务时间、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收费。由村社区委员会监督。留守中青年能充分发挥社会美德,也能拓展收入门道。二是托付亲戚朋友照管。三是邻居抱团,结成互助团队。四是教友之间的互助。五是以老养老。岁数小的留守老人为岁数大的服务,或者健康的老人为健康状况不佳的老人服务。需要的成本很低,付费少;而且因为年纪相仿,更能体会彼此的感受。
2.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一对留守老人进行心理辅导。建立定期谈心制度,陪他们聊天、讲故事等等,对留守老人进行情绪疏导。二是结对帮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现实的小困难。一个志愿者可以与一个或数个留守老人结成对子,帮助干一些留守老人不能干的小事。比如替他们打扫卫生、上超市买东西、买药、煮饭等等,让他们体味来自社会的温暖。三是反映社情民意,充当“信息员”。志愿者经常奔波在留守老人中,能搜集留守老人对政府的意见建议。志愿者可以把搜集到的信息整理成条,反馈给地方政府,便于决策参考。四是要充当留守老人信得过的“调解员”。志愿者分布在村社区的每个角落,比较了解留守老人的真正需求,也很容易发现邻里之间的纠纷苗头问题。他们能及时与双方进行沟通,把问题谈开,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至于把小矛盾闹大,给留守老人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五是活跃村社区的“文艺骨干”。志愿者能把精神食粮带给留守老人,让他们开心快乐。
(三)打击地方邪恶势力,规范宗教活动,避免留守老人“走火入魔”。
1.提高留守老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设立举报电话,鼓励人民群众提供线索。严厉打击地方邪恶势力和流动诈骗团伙,净化留守老人生活环境,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安全感。
2.规范宗教活动地点,对其活动进行管控。一是民宗委要对宗教教义进行定期审查制度。二是规范活动场所,取缔非法组织。三是开展讲经比赛与公益讲座,教育留守老人认清邪教的本质。对生老病死持正确的态度,对邪教不听、不信、不传,对邪教的违法犯罪活动能积极检举揭发。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决打击邪教的首恶分子,彻底铲除邪教赖以滋生的土壤。
(四)多渠道发展经济,解决信教留守老人“老有所养”问题。
1.子女当成为信教留守老人生活费用的主动承担者。对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要实施社会惩戒,对行为恶劣的上网公布,让他们在就业等方面受到影响,以此警示不孝子孙。
2.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一是加快土地流转,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规模经营,把留守老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开辟新的轻松岗位,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二是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提高经济水平。为留守老人子女就近就业提供更多选择,解除他们对子女的思念之苦,为留守老人照顾隔代孙辈“减负”。
3.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放宽条件,力争把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的留守老人纳入农村低保范畴,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作者简介:
欧小蓉,女,土家族,重庆市石柱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