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深入研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现状,分析影响其亲子关系的因素,采用“亲子关系量表”对常州市HY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关系女生好于男生;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高,亲子关系越差;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关系和父母学历呈正相关;家庭经济状况和亲子关系呈正相关;与其重要他人的关系对亲子关系影响显著。
【关键词】亲子关系;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公办初中校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6-0016-03
【作者简介】刘建昌,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江苏常州,213016)教师发展处主任,高级教师。
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关系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经历着由童年期向青春期的转变,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于长大成人的渴望不断增强,逆反心理开始加重,心理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第二反抗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不断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极度渴望自由和独立,同时,他们也开始在新的水平上审视父母,有的甚至公开反抗父母的权威。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校的问题学生有很多是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通过家校沟通发现,这些问题学生的背后大都有一个问题家长: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除了过问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成长,有的家长甚至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关系现状开展问卷调查,选取学校七、八、九年级67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流动人口随迁子女308人(男生157人,女生151人;七年级102人,八年级120人,九年级86人),得出如下结果:
1.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女生要好于男生。
女生和家长的关系更为和谐,因为在儿童性格塑造中,男孩被赋予有男子汉气概、独立、坚强等男性特征,而一般父母对女孩的要求则没有这么严格,女孩比较感性、柔弱,对父母更依赖,更倾向于与父母维持一种和谐的亲密关系。
2.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得分随年级增长呈递减趋势。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在亲子沟通的开放性上,七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九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之间的得分差异不显著。亲子关系总分上,七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之间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中开始有了“小大人”意识,他们开始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思想,慢慢融入城市的生活。这种意识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显现出来,这一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性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不希望父母主宰自己的生活,愈发想脱离父母的掌控,开始自己的生活。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慢慢建构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同伴关系的影响力明显增加,父母不再是唯一的重要他人,家庭功能有所下降,一部分亲子关系功能被同伴关系承担了。
3.流动人口的父母文化水平对亲子关系影响显著。
本次问卷调查中,高中(中专)、大学学历的家长分别占20.9%、6.5%,亲子沟通水平较高;小学、初中学历的家长分别为22.3%、50.3%,亲子沟通的开放性和总得分都比较低。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越能接受新鲜事物,越善于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孩子之间的共同话题便会越多,亲子沟通的效果会越好。
4.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在家庭经济状况水平上的差异显著。
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沟通的开放性在家庭经济状况上差异显著,家庭经济富有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经济一般和差的,家庭经济一般与家庭经济差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在人际关系经济化背景下,金钱在人际交流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家庭经济条件好,夫妻矛盾相对就会少,家庭氛围相对好,亲子关系也更好。对于流动家庭来说,经济上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和社会地位等,都有可能影响亲子关系。
5.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在跟本地同学关系上差异显著。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沟通的开放性、亲子沟通的问题性以及亲子关系总分,在跟本地同学关系上差异显著。同伴关系处理比较好的学生,善于主动沟通和解决问题,有积极的性格特征,拥有人际关系发展的积极行为习惯,亲子关系也相对较好。
6.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在跟教师关系上差异显著。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沟通的开放性、亲子沟通的问题性以及亲子关系总分,在跟教师关系上差异显著。人际交往是一种能力,具有一定的迁移性,学生与教师交际的主动性、策略技能等会潜移默化地投射到亲子关系中,师生关系良好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往往会形成积极的亲子关系。
二、改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关系的学校教育对策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学校,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促进每个学生更好地成长,学校应不断探索改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家长学校、先进媒体手段等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学会科学教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学科教学的渗透,让学生学会理解并感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家长层面:建设家长学校,全面提升家长素质。
定期举办专家讲座,为家長订制亲子知识“营养套餐”。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亲子知识讲座,如“亲子沟通的有效性”“如何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如何做一名家长”等,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知识,学会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与孩子和睦相处。
利用多媒体手段,拓宽家长学习的渠道。流动人口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教子知识不足,学校可开通家长QQ群、微信群,定期推送一些亲子沟通的知识和案例,家长直接点击就可以学习。
组织流动人口家长团辅活动,为家长减压,提升家长的认识,让家长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2.学生层面:加强感恩教育,促进主动沟通。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对学生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结合学校的现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感恩教育。在《道德与法治》中有专门的感恩教育篇章,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有相关专题,其他一些学科,如语文、历史、生物等都可以渗透感恩教育。通过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的难处,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每学期组织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特别注重让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或亲子关系不理想的学生承担主要任务。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探讨,提升对感恩的认识。
每年寒暑假布置感恩实践活动作业,如给爸爸妈妈做一次饭,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每天坚持做一项家务等。在不同年级开展的实践活动内容不同,七年级注重简单的亲子沟通活动,八、九年级注重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家庭的付出。
3.教师层面:注重家校沟通,助力和谐亲子关系。
有些教师平时不注重和家长沟通,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常常表现出对学生的不满,向家长告状,这样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学校应利用班主任会、校本培训等对教师进行教育,提升教师家校沟通水平。
教师要经常家访,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现状,及时沟通学生的情况,引导父母为孩子的成长助力。教师家访时不要一味指责、批评孩子,而是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的问题、困惑,寻找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制订具体的成长计划。
教师要经常性地向家长传递一些正面消息,形成正能量,如:在班级家长群里发一些学生表现好的图片或者学生的作品等,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孩子的优秀;在学校的对外开放日活动中,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互动,促进亲子的情感交流,进而拉近亲子关系。
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在亲子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平等地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不能扁平化地看待任何学生,尤其不能“唯成绩论”。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打造和谐的班集体,通过运动会、科技节、青春仪式等集体活动打造平等互助的同学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帮助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主动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吴先东.学校引导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实践对策——基于初中阶段亲子关系现状调查[J].中国德育,2017(4):31-34.
[2]陈国华. 城市流动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與发展,2011(1):81-85 107.
[3]张林,邢方. 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探索[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61-64.
[4]黄霈媛.城市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5]许传新.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观察,2008(6):22-27 43 80.
[6]许传新.城市公立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心态[J].青年探索,2009(4):70-75.
[7]许传新.融入还是隔离?——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社会距离实证研究[J].教育学报,2009(3):68-75.
[8]许传新.家长的认知与意愿: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公立学校的一个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5):58-61.
[9]许传新.教师接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公立学校的一个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7):47-50 79.
【关键词】亲子关系;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公办初中校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6-0016-03
【作者简介】刘建昌,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江苏常州,213016)教师发展处主任,高级教师。
一、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关系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经历着由童年期向青春期的转变,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于长大成人的渴望不断增强,逆反心理开始加重,心理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第二反抗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不断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极度渴望自由和独立,同时,他们也开始在新的水平上审视父母,有的甚至公开反抗父母的权威。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校的问题学生有很多是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通过家校沟通发现,这些问题学生的背后大都有一个问题家长: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除了过问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成长,有的家长甚至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关系现状开展问卷调查,选取学校七、八、九年级67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流动人口随迁子女308人(男生157人,女生151人;七年级102人,八年级120人,九年级86人),得出如下结果:
1.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女生要好于男生。
女生和家长的关系更为和谐,因为在儿童性格塑造中,男孩被赋予有男子汉气概、独立、坚强等男性特征,而一般父母对女孩的要求则没有这么严格,女孩比较感性、柔弱,对父母更依赖,更倾向于与父母维持一种和谐的亲密关系。
2.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得分随年级增长呈递减趋势。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在亲子沟通的开放性上,七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九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之间的得分差异不显著。亲子关系总分上,七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之间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中开始有了“小大人”意识,他们开始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思想,慢慢融入城市的生活。这种意识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显现出来,这一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性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不希望父母主宰自己的生活,愈发想脱离父母的掌控,开始自己的生活。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慢慢建构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同伴关系的影响力明显增加,父母不再是唯一的重要他人,家庭功能有所下降,一部分亲子关系功能被同伴关系承担了。
3.流动人口的父母文化水平对亲子关系影响显著。
本次问卷调查中,高中(中专)、大学学历的家长分别占20.9%、6.5%,亲子沟通水平较高;小学、初中学历的家长分别为22.3%、50.3%,亲子沟通的开放性和总得分都比较低。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越能接受新鲜事物,越善于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孩子之间的共同话题便会越多,亲子沟通的效果会越好。
4.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在家庭经济状况水平上的差异显著。
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沟通的开放性在家庭经济状况上差异显著,家庭经济富有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经济一般和差的,家庭经济一般与家庭经济差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在人际关系经济化背景下,金钱在人际交流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家庭经济条件好,夫妻矛盾相对就会少,家庭氛围相对好,亲子关系也更好。对于流动家庭来说,经济上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和社会地位等,都有可能影响亲子关系。
5.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在跟本地同学关系上差异显著。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沟通的开放性、亲子沟通的问题性以及亲子关系总分,在跟本地同学关系上差异显著。同伴关系处理比较好的学生,善于主动沟通和解决问题,有积极的性格特征,拥有人际关系发展的积极行为习惯,亲子关系也相对较好。
6.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亲子关系在跟教师关系上差异显著。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沟通的开放性、亲子沟通的问题性以及亲子关系总分,在跟教师关系上差异显著。人际交往是一种能力,具有一定的迁移性,学生与教师交际的主动性、策略技能等会潜移默化地投射到亲子关系中,师生关系良好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往往会形成积极的亲子关系。
二、改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关系的学校教育对策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学校,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促进每个学生更好地成长,学校应不断探索改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家长学校、先进媒体手段等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学会科学教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学科教学的渗透,让学生学会理解并感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家长层面:建设家长学校,全面提升家长素质。
定期举办专家讲座,为家長订制亲子知识“营养套餐”。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亲子知识讲座,如“亲子沟通的有效性”“如何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如何做一名家长”等,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知识,学会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与孩子和睦相处。
利用多媒体手段,拓宽家长学习的渠道。流动人口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教子知识不足,学校可开通家长QQ群、微信群,定期推送一些亲子沟通的知识和案例,家长直接点击就可以学习。
组织流动人口家长团辅活动,为家长减压,提升家长的认识,让家长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2.学生层面:加强感恩教育,促进主动沟通。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对学生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结合学校的现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感恩教育。在《道德与法治》中有专门的感恩教育篇章,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有相关专题,其他一些学科,如语文、历史、生物等都可以渗透感恩教育。通过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的难处,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每学期组织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特别注重让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或亲子关系不理想的学生承担主要任务。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探讨,提升对感恩的认识。
每年寒暑假布置感恩实践活动作业,如给爸爸妈妈做一次饭,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每天坚持做一项家务等。在不同年级开展的实践活动内容不同,七年级注重简单的亲子沟通活动,八、九年级注重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家庭的付出。
3.教师层面:注重家校沟通,助力和谐亲子关系。
有些教师平时不注重和家长沟通,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常常表现出对学生的不满,向家长告状,这样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学校应利用班主任会、校本培训等对教师进行教育,提升教师家校沟通水平。
教师要经常家访,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现状,及时沟通学生的情况,引导父母为孩子的成长助力。教师家访时不要一味指责、批评孩子,而是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的问题、困惑,寻找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制订具体的成长计划。
教师要经常性地向家长传递一些正面消息,形成正能量,如:在班级家长群里发一些学生表现好的图片或者学生的作品等,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孩子的优秀;在学校的对外开放日活动中,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互动,促进亲子的情感交流,进而拉近亲子关系。
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在亲子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平等地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不能扁平化地看待任何学生,尤其不能“唯成绩论”。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打造和谐的班集体,通过运动会、科技节、青春仪式等集体活动打造平等互助的同学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帮助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主动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吴先东.学校引导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实践对策——基于初中阶段亲子关系现状调查[J].中国德育,2017(4):31-34.
[2]陈国华. 城市流动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與发展,2011(1):81-85 107.
[3]张林,邢方. 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探索[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61-64.
[4]黄霈媛.城市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5]许传新.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观察,2008(6):22-27 43 80.
[6]许传新.城市公立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心态[J].青年探索,2009(4):70-75.
[7]许传新.融入还是隔离?——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社会距离实证研究[J].教育学报,2009(3):68-75.
[8]许传新.家长的认知与意愿: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公立学校的一个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5):58-61.
[9]许传新.教师接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公立学校的一个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7):47-50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