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目前市政交通中减速带出现的主要问题,通过理论分析,设计计算以及建模仿真提出一种全新的柔性减速带装置,改变传统刚性减速带对汽车造成的损害.同时利用杠杆与主缸的连接,传递汽车通过减速带时产生的能量,最终将这部分能量传递到发电机,为周边路政设施发电照明.柔性材料的使用既能提高乘客的乘车舒适感,还具有节能、方便、环保的特点,能够高效利用能量,充分降低汽车行驶的安全隐患,可以引领未来汽车及路政交通领域的发展趋势.
【机 构】
:
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 威海 2642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市政交通中减速带出现的主要问题,通过理论分析,设计计算以及建模仿真提出一种全新的柔性减速带装置,改变传统刚性减速带对汽车造成的损害.同时利用杠杆与主缸的连接,传递汽车通过减速带时产生的能量,最终将这部分能量传递到发电机,为周边路政设施发电照明.柔性材料的使用既能提高乘客的乘车舒适感,还具有节能、方便、环保的特点,能够高效利用能量,充分降低汽车行驶的安全隐患,可以引领未来汽车及路政交通领域的发展趋势.
其他文献
现如今,国民经济显著提高,为各个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极端天气出现次数越来越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并导致近年来各个地区雨季时间逐渐增长,土质边坡的稳定性降低而出现滑坡.故笔者围绕土质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重点阐述了雨水渗透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简单论述了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希望对有关部门有所帮助,使其能够针对性制定应急措施,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疫情对生命、财产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病毒极强的感染能力使公共场所的防疫消杀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同时,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杀工作的医务人员而言,其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为了实现全自动智能防疫消杀,且要满足适应性强、反应迅速、结构紧密等技术要求,本研究基于OpenMV与STM32设计出一款智能视觉防疫消杀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STM32F427的OpenMV模块作为视觉识别与处理模块,实现对信息的识别、读取与传输.STM32F407芯片作为防疫消杀机器人的控制核心,与OpenMV传输信息进行结
在5G网络的实时传输下,位于重庆的陈文直教授团队仅用20 min时间,就为远在广西北流市的一位子宫肌瘤患者完成了远程聚焦超声消融手术.2022年3月7日,在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国际微无创医学会举办的第三届全球多中心远程协同手术保子宫公益行动(以下简称“公益活动”)上,世界首例跨省5G远程聚焦超声消融手术完成.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全球失明人数超过3600万,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于视障人群而言,其出行十分不便,并且现有的盲道识别算法大多是基于颜色和纹理,检测速度较慢,不能很好地解决盲人出行难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YOLOv3网络模型的盲道识别算法.笔者使用LabelImg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标注,再将标注后的图片送入模型中进行训练,并调整参数,得到最佳的检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YOLOv3算法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8%,为优化盲道识别算法提供了新思路.
2022年2月23日,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世界上第一台非实验室条件下的量子重力梯度仪问世.这种利用量子技术的传感器可找到隐藏在地下的物体,这是科学家们期待已久的里程碑,其对学界、业界和国家安全等将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装备零部件再制造需求日益增多.在装备零部件再制造过程中,涂层会存在孔隙,影响再制造效果.笔者主要对封孔处理技术在装备零部件再制造涂层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介绍了封孔处理技术及常用装备零部件再制造涂层,论述了装备零部件再制造涂层封孔处理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封孔剂在装备零部件再制造涂层封孔时的要点,最后分析了装备零部件再制造涂层表面封孔处理的前景,为提升再制造涂层性能提供依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课题组茅瓅波副研究员等人,从生物矿物的残余应力增强机制中获得启发,提出一种新的仿生增韧方法,可显著提升仿珍珠母陶瓷的韧性,韧性放大系数达16.1±1.1,优于最先进的仿生陶瓷.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对于先进陶瓷材料设计和制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研究以“鱼骨刺”Midas模型模拟单箱五室薄壁钢箱梁斜拉桥,在成桥状态下进行大跨度钢箱梁斜拉桥自振特性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自重及初索力变化对钢箱梁斜拉桥的自振特性影响较小;斜拉桥振型不随拉索增减的变化而变化,钢箱梁斜拉桥的面内振动频率随着拉索数量增加而降低,钢箱梁斜拉桥的面外振动频率随着拉索减少增加而提高;斜拉桥振型不随索塔刚度的变化而变化,钢箱梁斜拉桥的振动频率随着索塔刚度增加而提高.
2022年3月8日记者从科技部了解到,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问答手册》.
2022年2月28日,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2021年至2035年气象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中长期气象科技发展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