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00亩生态雷竹绿意盎然、2000亩生态茶园吐露芬芳,300多年历史的古窑古朴静默……走进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一股自然淳朴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2014年6月,明月村向外推出‘明月国际陶艺村’概念后,这几年村子声名鹊起,成了人们眼中的‘网红新村’。”甘溪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忠海向记者介绍明月村的新变化时,言语中带着欣慰和自豪。
从茶山、松林、竹园到陶窑、染坊、酒馆、工作室,如今明月村一跃成为文创田园样本与乡村建设的示范项目。是什么让明月村实现了美好嬗变,闯进了人们的视线?又是什么带动了明月村生态农业的转型和乡村旅游发展?
? 创客来袭,激活乡村资源
提起明月村,当地的村民都会提到一个人:陈奇。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奇村长”。9月17日,记者在石头房子里见到她时,她正为今年明月村的中秋音乐会忙碌着。
陈奇是土生土长的蒲江县人,2014年以前担任成都一家商业地产公司的高管,从事商业地产策划和运营的工作。同时,也是民办公益阅读推广机构“3+2读书荟”的志愿者。
“2014年4月的一次邂逅,促成了我与明月村的缘分。当时明月古窑刚刚修复好,蒲江县政协主席徐耘在乡村做‘3+2读书荟’阅读推广,当年读书荟的理事会要在明月村举行。当时我作为志愿者,第一次来到了明月村,就被这里文化的传承、民间的手工艺所吸引。”她向记者描述当初感受到的一个个细节:自制的木头长条桌,当地烧制的茶器,手工茶,坐落于乡间松林里的展厅和茶室、素食九小碗……
这一切在陈奇的心里显得特别纯净和美好,一直念念不忘。“国庆节前夕,徐耘主席给我打电话畅聊明月村未来的发展让我下定了决心。”此后不久,陈奇便辞去了地产公司总监的职位,回到家乡。2014年12月18日,陈奇担任“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推进工作组组长一职。近4年来,陈奇不遗余力对外推广着明月村,并与村民们打成一片。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一场以“政府搭台、公益助推、文创支撑”来激活明月村古村落的探索实践在蒲江展开。
2015年1月,作家、设计师宁远来到明月村,看到如故乡般干净的乡村和亲切热情的村民,还有成片的竹海和松林后,决定留下来。作为明月村第一批“新村民”,她租下了村里罗大爷的房子改造成草木染工房,取名为“远远的阳光房”。
很快,明月村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成功吸引了一批怀着乡村田园梦的作家、画家、建筑师、陶艺师、服装设计师等成为“新村民”: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艺术大师李清入驻自创品牌“蜀山窑”、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赵晓钧开设“呆住堂艺术酒店”、收藏家赵洪建立皮影博物馆、李南书成立全国第一个乡村篆刻传习所、诗人阿野带来了朵云艺术咖啡馆……
截至目前,明月村已入驻艺术家、设计师100余位,引进文创工作室27个,初步形成以“陶艺手工艺”为特色的文创项目集群和文化创客聚落。
? 内培骨干,“新老村民”共建共享
在陈奇看来,明月村引进文创项目,不仅仅是吸引艺术家入驻,更重要的是要跟当地的农业、手工业相结合,在带动本地就业、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老匠人的手艺能够代代相传。
明月村“火痕柴窑工坊”创始人廖天浪是一位“新村民”,他引进台湾专利技术建了一口柴窑,将不上釉的陶泥素胚放到柴窑里,添柴烧三天三夜,烧出的器物上会出现金属光泽、釉泪,留下火苗的形状。
明月村87岁的老人张崇明,以前一直在明月古窑的前身“张碗厂”做陶,对陶艺十分精通。见廖天浪的柴窑作品变化丰富,张崇明便将自己捏的200来件素胚送到廖天浪的柴窑去烧,由此诞生了新老艺术家合作的结晶:金光灿灿的白胚双流壶、有金属光泽的红胚省油灯等。
“作为土生土长的明月村人,烧窑制陶这些传统工艺,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只是苦于没有机会系统学习。”村民罗凯说,“我是半路出家做陶艺的,自然要做足功课,听取陶艺专家的意见。‘明月讲堂’敲开了我们普通村民文化生活的大门”。
罗凯提到的“明月讲堂”,是明月村举办陶艺、草木染、文化等常态公益性文化活动和培训的课堂。2016年6月17日,李清发起并组织实施了明月村文创陶艺村民骨干培训班,有20余名村民参加了第一期培训。
如今,明月村每月都会开设一期“明月讲堂”,邀请“新村民”及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艺术家,分享乡村建设和文化传承。像李清、李南书等“新村民”还会自发对当地村民进行陶艺培训、篆刻技术培训和国学知识普及等。目前,“明月講堂”“明月夜校”等公共文化服务培训已开展80余期,吸引全国4000余人次现场听讲,线上受众达50余万人次。
? 返乡创业,深耕风景留住乡愁
“在明月村,村民是永远的主角。”陈奇介绍,在明月村规划之初,蒲江就设计了文创产业带动乡村旅游,新村民与原住民共创共享的模式,让原住村民以文创院落房东、文创项目员工、旅游合作社成员、旅游从业者等身份参与明月村发展。
2015年3月,甘溪镇引导明月村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合作社股本金共90万元,由村集体、村民、财政产业扶持资金各出资三分之一。“合作社成立后快速发展,离不开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双丽的付出。”李忠海介绍说。
双丽是土生土长的蒲江人,在北京从事了十多年的销售工作之后,她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但一直没有让她动心的项目。“2015年国庆节后,我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正式成为明月村旅游合作社的一员。”双丽接受采访时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明月村,她就被这里的乡土风情所吸引,同时也看到了村子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
“虽然我任合作社经理,但是聘用合同写明我是没有工资的,如果合作社经营得好,我就领取经营利润的20%作为报酬,没有盈利则没有收入。”但是,双丽话锋一转,“创业本来就是风险投资,我认为明月村值得投入,也肯定会让我获得收益”。
然而,在试图打开明月村旅游市场的前期,双丽因大刀阔斧地改善旅游配套设施,购入电动游览车、骑游用的单车,遭到了旅游合作社30多户会员们的反对。“最初我这样做,大家都不太信任我,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不过我也理解,因为花的是他们合资的钱,一个小乡村超前投入过多,万一没有游客来就会亏损。”双丽笑着说,她会用时间来证明自己的决策是对的。
事实也证明,仅经过一年的运营,2016年明月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就全面扭亏为盈。随着明月村名气的提升,近年来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这也让合作社的会员们重新认识和接受了双丽,对她更加信任。“明月村是我心里最初的美好乡村的模样,我愿意一直呆在这里,看到她慢慢地‘长大’。”
明月村,理想村。这个承载着“新老村民”家园梦想的“网红新村”,如一轮明月正冉冉上升。这些“新老村民”们满怀热爱全心推动着明月村的新村建设,一幅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互动、产村融合发展的生动蓝图已在明月村逐渐呈现。(本稿支持单位:蒲江县委组织部)(责编:范吴瑕)
“2014年6月,明月村向外推出‘明月国际陶艺村’概念后,这几年村子声名鹊起,成了人们眼中的‘网红新村’。”甘溪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忠海向记者介绍明月村的新变化时,言语中带着欣慰和自豪。
从茶山、松林、竹园到陶窑、染坊、酒馆、工作室,如今明月村一跃成为文创田园样本与乡村建设的示范项目。是什么让明月村实现了美好嬗变,闯进了人们的视线?又是什么带动了明月村生态农业的转型和乡村旅游发展?
? 创客来袭,激活乡村资源
提起明月村,当地的村民都会提到一个人:陈奇。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奇村长”。9月17日,记者在石头房子里见到她时,她正为今年明月村的中秋音乐会忙碌着。
陈奇是土生土长的蒲江县人,2014年以前担任成都一家商业地产公司的高管,从事商业地产策划和运营的工作。同时,也是民办公益阅读推广机构“3+2读书荟”的志愿者。
“2014年4月的一次邂逅,促成了我与明月村的缘分。当时明月古窑刚刚修复好,蒲江县政协主席徐耘在乡村做‘3+2读书荟’阅读推广,当年读书荟的理事会要在明月村举行。当时我作为志愿者,第一次来到了明月村,就被这里文化的传承、民间的手工艺所吸引。”她向记者描述当初感受到的一个个细节:自制的木头长条桌,当地烧制的茶器,手工茶,坐落于乡间松林里的展厅和茶室、素食九小碗……
这一切在陈奇的心里显得特别纯净和美好,一直念念不忘。“国庆节前夕,徐耘主席给我打电话畅聊明月村未来的发展让我下定了决心。”此后不久,陈奇便辞去了地产公司总监的职位,回到家乡。2014年12月18日,陈奇担任“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推进工作组组长一职。近4年来,陈奇不遗余力对外推广着明月村,并与村民们打成一片。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一场以“政府搭台、公益助推、文创支撑”来激活明月村古村落的探索实践在蒲江展开。
2015年1月,作家、设计师宁远来到明月村,看到如故乡般干净的乡村和亲切热情的村民,还有成片的竹海和松林后,决定留下来。作为明月村第一批“新村民”,她租下了村里罗大爷的房子改造成草木染工房,取名为“远远的阳光房”。
很快,明月村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成功吸引了一批怀着乡村田园梦的作家、画家、建筑师、陶艺师、服装设计师等成为“新村民”: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艺术大师李清入驻自创品牌“蜀山窑”、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赵晓钧开设“呆住堂艺术酒店”、收藏家赵洪建立皮影博物馆、李南书成立全国第一个乡村篆刻传习所、诗人阿野带来了朵云艺术咖啡馆……
截至目前,明月村已入驻艺术家、设计师100余位,引进文创工作室27个,初步形成以“陶艺手工艺”为特色的文创项目集群和文化创客聚落。
? 内培骨干,“新老村民”共建共享
在陈奇看来,明月村引进文创项目,不仅仅是吸引艺术家入驻,更重要的是要跟当地的农业、手工业相结合,在带动本地就业、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老匠人的手艺能够代代相传。
明月村“火痕柴窑工坊”创始人廖天浪是一位“新村民”,他引进台湾专利技术建了一口柴窑,将不上釉的陶泥素胚放到柴窑里,添柴烧三天三夜,烧出的器物上会出现金属光泽、釉泪,留下火苗的形状。
明月村87岁的老人张崇明,以前一直在明月古窑的前身“张碗厂”做陶,对陶艺十分精通。见廖天浪的柴窑作品变化丰富,张崇明便将自己捏的200来件素胚送到廖天浪的柴窑去烧,由此诞生了新老艺术家合作的结晶:金光灿灿的白胚双流壶、有金属光泽的红胚省油灯等。
“作为土生土长的明月村人,烧窑制陶这些传统工艺,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只是苦于没有机会系统学习。”村民罗凯说,“我是半路出家做陶艺的,自然要做足功课,听取陶艺专家的意见。‘明月讲堂’敲开了我们普通村民文化生活的大门”。
罗凯提到的“明月讲堂”,是明月村举办陶艺、草木染、文化等常态公益性文化活动和培训的课堂。2016年6月17日,李清发起并组织实施了明月村文创陶艺村民骨干培训班,有20余名村民参加了第一期培训。
如今,明月村每月都会开设一期“明月讲堂”,邀请“新村民”及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艺术家,分享乡村建设和文化传承。像李清、李南书等“新村民”还会自发对当地村民进行陶艺培训、篆刻技术培训和国学知识普及等。目前,“明月講堂”“明月夜校”等公共文化服务培训已开展80余期,吸引全国4000余人次现场听讲,线上受众达50余万人次。
? 返乡创业,深耕风景留住乡愁
“在明月村,村民是永远的主角。”陈奇介绍,在明月村规划之初,蒲江就设计了文创产业带动乡村旅游,新村民与原住民共创共享的模式,让原住村民以文创院落房东、文创项目员工、旅游合作社成员、旅游从业者等身份参与明月村发展。
2015年3月,甘溪镇引导明月村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合作社股本金共90万元,由村集体、村民、财政产业扶持资金各出资三分之一。“合作社成立后快速发展,离不开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双丽的付出。”李忠海介绍说。
双丽是土生土长的蒲江人,在北京从事了十多年的销售工作之后,她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但一直没有让她动心的项目。“2015年国庆节后,我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正式成为明月村旅游合作社的一员。”双丽接受采访时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明月村,她就被这里的乡土风情所吸引,同时也看到了村子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
“虽然我任合作社经理,但是聘用合同写明我是没有工资的,如果合作社经营得好,我就领取经营利润的20%作为报酬,没有盈利则没有收入。”但是,双丽话锋一转,“创业本来就是风险投资,我认为明月村值得投入,也肯定会让我获得收益”。
然而,在试图打开明月村旅游市场的前期,双丽因大刀阔斧地改善旅游配套设施,购入电动游览车、骑游用的单车,遭到了旅游合作社30多户会员们的反对。“最初我这样做,大家都不太信任我,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不过我也理解,因为花的是他们合资的钱,一个小乡村超前投入过多,万一没有游客来就会亏损。”双丽笑着说,她会用时间来证明自己的决策是对的。
事实也证明,仅经过一年的运营,2016年明月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就全面扭亏为盈。随着明月村名气的提升,近年来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这也让合作社的会员们重新认识和接受了双丽,对她更加信任。“明月村是我心里最初的美好乡村的模样,我愿意一直呆在这里,看到她慢慢地‘长大’。”
明月村,理想村。这个承载着“新老村民”家园梦想的“网红新村”,如一轮明月正冉冉上升。这些“新老村民”们满怀热爱全心推动着明月村的新村建设,一幅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互动、产村融合发展的生动蓝图已在明月村逐渐呈现。(本稿支持单位:蒲江县委组织部)(责编:范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