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习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现在的小学生对习作却缺乏兴趣。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小学生缺乏习作兴趣的原因,并总结了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教学;激发兴趣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作为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常常遇到这样的“两难”尴尬:一是教师“难”,每每指导写作,教师都是使劲浑身解数,用心点拨思路……,但临到要学生执笔时,就是“不愤不悱,启而不发”;二是学生“难”,一个个面露难色,或拿起笔来无话可说,或有话“说”不出,真可谓“学生不走心,神仙也没辙”。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写出好文章呢?
一.注重分类积累
写作文好比盖一座房子,必需“砖块”、“水泥”一类素材。教师平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积累素材。笔者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让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积累平时课内和课外学习到的好词、好句、好段,而且要有条理,分门别类地积累,到需要运用时,才能一目了然地找到所需素材。《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小學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要让学生细细地品味、感悟文中的佳句,并把这些好词佳句摘录下来,积累在本子上,并写出自己的感悟,还要每天诵读(笔者安排在每次语文课前5—10分钟的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认知。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内涵,使文章更有生气。在生活中积累。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但学生对这些材料往往是熟视无睹。所以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然后进行提炼,整理并鼓励他们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积累,积累丰富了,他们逐渐会产生书面表达的冲动。
二.注意指导得法
日积月累,学生从“天南海北”捡来了许多“砖块”、精美的“鹅卵石”、“大理石瓷砖”……。这些材料如果交到“能工巧匠”手里,足以建一栋豪华的大别墅。但孩子们面临着不会“建房子”的苦恼。笔者在执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时,发现农村的孩子存在这样的写作尴尬:生活体验不够丰富。本单元作文是《推荐一个好地方》,通过习作前的交流讨论,笔者发现只有极少数同学的家长会利用寒暑假带他们出去游玩,游玩过的地方只能用一些“万能词”来形容:“很好玩”、“景色很美”、“玩得很开心”。引导他们再回忆,描述得具体详细些,他们就无话可说了。这说明学生们平时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忙,寒暑假没有带孩子出去游玩的,只能留守在家里,这些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这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更何况还不是“巧妇”,这就难上加难了。于是笔者突发奇想,“就地取材”,让学生推荐自己的家乡——留隍。笔者为自己的奇思妙想感到欣喜若狂,以为这次习作学生肯定有话说了,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难道还不熟悉吗?留隍确实也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好地方: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各种特产,还有各种美食……但交上来的作文却不尽人意,他们面对自己熟悉的家乡,有话“说”不出。笔者发现,学生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不会灵活运用,有些只是生硬地堆砌起来。这又让批改作文的笔者犯难,问题出现了,就要去解决,于是笔者“亲自出马,身先士卒”,去搜集一些关于“留隍”的资料,凭借自己的语文功底,从学生的视角为学生写一篇范文。当笔者站在讲台上宣读文章时,各个学生精神抖擞,两眼放光,那是欣赏、敬佩的目光,老师的形象顿时也在学生们的心中高大起来。宣读完,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笔者用自己的写作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此时此刻,学生们跃跃欲试,笔者让学生打开自己的作文本,再次让学生自己修改,同桌互改,小组交流互改,让学生取长补短,教师巡视,现场指导修改,一起搜集更多与“留隍”相关的资料。当再次捧起学生的作文时,笔者满意地笑了。他们把“留隍”写的“美不胜收”,大桥的美,河畔的美,万江古庙的古朴美,古榕树的美……。读完,真让人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留隍。从这次的习作中,笔者有两点感悟与大家分享:第一,指导学生写作,不是老师“纸上谈兵”,而是“此事要躬行”。第二,打铁要趁热,还要千锤百炼,才能炼出好铁。同理,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要及时批改、讲评,反复修改,重新“回炉”,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需要加工润色的,学生写的第一篇文章顶多算是手稿,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卷面不整洁,因此,反复修改后需要重新誊抄,让文章涅槃出新的生命。学生写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他们对写作就会有兴趣,同时建立他们的写作信心。老师为学生提供现实版的“蓝图”,还怕学生不会建房子吗?
三.积极巩固成果
一项浩大的工程完工了,需要举行“剪彩”仪式。学生的一篇篇“作品”是学生和老师的心血,劳动成果要巩固,就得采取一些激励机制。笔者以一单元为一期办“班报”,取名为“晨曦报”,收集每单元学生作文中写的比较成功的作文、小练笔,用报纸的形式把这些“作品”“刊登”出来,让习作也来个仪式感,并利用专门的版面,排出本次习作的“写作小能手”、“进步之星”,还根据班上的奖励机制予以奖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每次习作,学生们多了几分期许,讲评作文时,也是他们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们最想知道这次习作谁写得最好,谁的作文又会被“刊登”出来,有了期许,就会有写作的动力,有了写作的动力,就会激发写作兴趣。有些同学的“作品”被“刊登”出来后,还会想入非非:我会成为作家,我会出书……。童年的憧憬和想象是潜在的力量,一个人童年时代有没有一点想入非非,今后的发展还是不同的。
四.结语
习作不该成为学生的苦差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力量使人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乐此不彼。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注重学生兴趣额培养,让学生洋溢着满满的兴趣和诗意,驰骋于习作的天空中……。
作者简介:
张淑辉(1987-),女,汉族,广东省梅州市人,本科学历,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新池小学语文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教育。
(作者单位:广东丰顺县留隍第二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教学;激发兴趣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作为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常常遇到这样的“两难”尴尬:一是教师“难”,每每指导写作,教师都是使劲浑身解数,用心点拨思路……,但临到要学生执笔时,就是“不愤不悱,启而不发”;二是学生“难”,一个个面露难色,或拿起笔来无话可说,或有话“说”不出,真可谓“学生不走心,神仙也没辙”。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写出好文章呢?
一.注重分类积累
写作文好比盖一座房子,必需“砖块”、“水泥”一类素材。教师平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积累素材。笔者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让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积累平时课内和课外学习到的好词、好句、好段,而且要有条理,分门别类地积累,到需要运用时,才能一目了然地找到所需素材。《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小學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要让学生细细地品味、感悟文中的佳句,并把这些好词佳句摘录下来,积累在本子上,并写出自己的感悟,还要每天诵读(笔者安排在每次语文课前5—10分钟的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认知。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内涵,使文章更有生气。在生活中积累。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但学生对这些材料往往是熟视无睹。所以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然后进行提炼,整理并鼓励他们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积累,积累丰富了,他们逐渐会产生书面表达的冲动。
二.注意指导得法
日积月累,学生从“天南海北”捡来了许多“砖块”、精美的“鹅卵石”、“大理石瓷砖”……。这些材料如果交到“能工巧匠”手里,足以建一栋豪华的大别墅。但孩子们面临着不会“建房子”的苦恼。笔者在执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时,发现农村的孩子存在这样的写作尴尬:生活体验不够丰富。本单元作文是《推荐一个好地方》,通过习作前的交流讨论,笔者发现只有极少数同学的家长会利用寒暑假带他们出去游玩,游玩过的地方只能用一些“万能词”来形容:“很好玩”、“景色很美”、“玩得很开心”。引导他们再回忆,描述得具体详细些,他们就无话可说了。这说明学生们平时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忙,寒暑假没有带孩子出去游玩的,只能留守在家里,这些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这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更何况还不是“巧妇”,这就难上加难了。于是笔者突发奇想,“就地取材”,让学生推荐自己的家乡——留隍。笔者为自己的奇思妙想感到欣喜若狂,以为这次习作学生肯定有话说了,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难道还不熟悉吗?留隍确实也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好地方: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各种特产,还有各种美食……但交上来的作文却不尽人意,他们面对自己熟悉的家乡,有话“说”不出。笔者发现,学生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不会灵活运用,有些只是生硬地堆砌起来。这又让批改作文的笔者犯难,问题出现了,就要去解决,于是笔者“亲自出马,身先士卒”,去搜集一些关于“留隍”的资料,凭借自己的语文功底,从学生的视角为学生写一篇范文。当笔者站在讲台上宣读文章时,各个学生精神抖擞,两眼放光,那是欣赏、敬佩的目光,老师的形象顿时也在学生们的心中高大起来。宣读完,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笔者用自己的写作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此时此刻,学生们跃跃欲试,笔者让学生打开自己的作文本,再次让学生自己修改,同桌互改,小组交流互改,让学生取长补短,教师巡视,现场指导修改,一起搜集更多与“留隍”相关的资料。当再次捧起学生的作文时,笔者满意地笑了。他们把“留隍”写的“美不胜收”,大桥的美,河畔的美,万江古庙的古朴美,古榕树的美……。读完,真让人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留隍。从这次的习作中,笔者有两点感悟与大家分享:第一,指导学生写作,不是老师“纸上谈兵”,而是“此事要躬行”。第二,打铁要趁热,还要千锤百炼,才能炼出好铁。同理,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要及时批改、讲评,反复修改,重新“回炉”,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需要加工润色的,学生写的第一篇文章顶多算是手稿,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卷面不整洁,因此,反复修改后需要重新誊抄,让文章涅槃出新的生命。学生写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他们对写作就会有兴趣,同时建立他们的写作信心。老师为学生提供现实版的“蓝图”,还怕学生不会建房子吗?
三.积极巩固成果
一项浩大的工程完工了,需要举行“剪彩”仪式。学生的一篇篇“作品”是学生和老师的心血,劳动成果要巩固,就得采取一些激励机制。笔者以一单元为一期办“班报”,取名为“晨曦报”,收集每单元学生作文中写的比较成功的作文、小练笔,用报纸的形式把这些“作品”“刊登”出来,让习作也来个仪式感,并利用专门的版面,排出本次习作的“写作小能手”、“进步之星”,还根据班上的奖励机制予以奖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每次习作,学生们多了几分期许,讲评作文时,也是他们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们最想知道这次习作谁写得最好,谁的作文又会被“刊登”出来,有了期许,就会有写作的动力,有了写作的动力,就会激发写作兴趣。有些同学的“作品”被“刊登”出来后,还会想入非非:我会成为作家,我会出书……。童年的憧憬和想象是潜在的力量,一个人童年时代有没有一点想入非非,今后的发展还是不同的。
四.结语
习作不该成为学生的苦差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力量使人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乐此不彼。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注重学生兴趣额培养,让学生洋溢着满满的兴趣和诗意,驰骋于习作的天空中……。
作者简介:
张淑辉(1987-),女,汉族,广东省梅州市人,本科学历,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新池小学语文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教育。
(作者单位:广东丰顺县留隍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