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其影响仍在蔓延,当前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2009年中央围绕扩大内需、保增长等目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效果如何,是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主要探讨货币政策的效果,首先阐述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和我国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容,并分析了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
关键词:金融危机;宽松货币政策;效应;中央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159-01
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各种复杂的局面,国内发生了地震、冰冻、干旱等自然灾害,再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次我国货币政策由“紧”转化为“宽松”到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是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有关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
1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则主要是指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利率、信贷规模、公开市场业务等各种工具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一种宏观经济调节手段。货币政策分为紧的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货币政策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减少货币供应量,松的货币政策一般是增加货币供应量。我国现在所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实行低利率政策,减轻企业贷款、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蓄,鼓励和扩大消费;实行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促使信贷资金,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
2 我国当前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容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并提出2008年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10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其主旨是扩内需、保增长。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货币供给取向发生重大转变。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票据贴现、存款准备金、利率、信贷规模等,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主要采取以下政策。
(1)利率政策,截止2008年年底,央行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
(2)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分4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16.5调整到15.5%。
(3)货币供应量政策,2009年年初,国务院又提出全年M2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
(4)信贷政策,2008年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进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还降低央票招标利率和票据贴现率,利用一揽子货币政策工具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
3 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
我国自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有效的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过也不能忽视由此带来一些其他不好的效应,如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等问题。我国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效应具体分析如下:
(1)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货币流动性增加。
2009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1.7%。2009年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 29.31%和32.4%,12月末货币流动性(M1/M2)为36.3%。这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过快,流动性增加,如果控制不好,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2)利率调节效应。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的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央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多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通过下调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央行还对商业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可以有效释放银行资金获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3)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效应。
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威力最大的猛药,在快速释放货币资金方面具有时效快的作用,不过也产生副作用。但是我国频繁使用,但其效果不大。这有可能因为我国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较高,调动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信贷资金影响不大。
(4)货币供应量效应。
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大大加强,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这正是商业银行大规模投放信贷造成的乘数效应增强所导致的结果。
另面视前一篇情况可加可不加2009年,货币供应量短期内急剧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资金为了快速获取利润,进入了股市和楼市等虚拟经济体,而没有很好地进入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受到冲击,导致了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暴跌至1638点,2009年上证指数持续反弹,一直在3000点左右徘徊,6个月累计涨幅超过70%。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起出现一轮井喷行情,市场成交量节节攀升,房价也开始止跌回升。这有可能是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房市造成资产价格再度膨胀,催生不良資产反弹。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资产价格,形成了在未来半年内中国资产价格单边上涨预期,这对短期国际资本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引发外汇储备持续大量增长。这样一来,外汇占款的增长直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进而导致流动性剧增,给宏观调控带来巨大压力。货币供给增加引起了资产价格上升风险和通胀预期。
4 结论
我国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拉动内需,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获得贷款,增加企业投资资金的可得性,扩大投资资金来源,增强企业的投资能力,刺激经济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调低利率总水平,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这两方面综合起来,是有利于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热情,扩大投资需求。但是在金融危机和生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要提高投资效率,使投资更好的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使投资资金更多地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如“三农”、“环保”、“高科技”等行业,防止过多流向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进行投机。
参考文献
[1]郭菊娥,吕超等.我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6):1-4.
关键词:金融危机;宽松货币政策;效应;中央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159-01
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各种复杂的局面,国内发生了地震、冰冻、干旱等自然灾害,再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次我国货币政策由“紧”转化为“宽松”到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是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有关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
1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则主要是指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利率、信贷规模、公开市场业务等各种工具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一种宏观经济调节手段。货币政策分为紧的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货币政策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减少货币供应量,松的货币政策一般是增加货币供应量。我国现在所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实行低利率政策,减轻企业贷款、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蓄,鼓励和扩大消费;实行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促使信贷资金,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
2 我国当前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容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并提出2008年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10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其主旨是扩内需、保增长。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货币供给取向发生重大转变。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票据贴现、存款准备金、利率、信贷规模等,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主要采取以下政策。
(1)利率政策,截止2008年年底,央行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
(2)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分4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16.5调整到15.5%。
(3)货币供应量政策,2009年年初,国务院又提出全年M2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
(4)信贷政策,2008年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进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还降低央票招标利率和票据贴现率,利用一揽子货币政策工具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
3 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
我国自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有效的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过也不能忽视由此带来一些其他不好的效应,如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等问题。我国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效应具体分析如下:
(1)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货币流动性增加。
2009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1.7%。2009年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 29.31%和32.4%,12月末货币流动性(M1/M2)为36.3%。这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过快,流动性增加,如果控制不好,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2)利率调节效应。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的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央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多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通过下调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央行还对商业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可以有效释放银行资金获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3)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效应。
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威力最大的猛药,在快速释放货币资金方面具有时效快的作用,不过也产生副作用。但是我国频繁使用,但其效果不大。这有可能因为我国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较高,调动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信贷资金影响不大。
(4)货币供应量效应。
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大大加强,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这正是商业银行大规模投放信贷造成的乘数效应增强所导致的结果。
另面视前一篇情况可加可不加2009年,货币供应量短期内急剧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资金为了快速获取利润,进入了股市和楼市等虚拟经济体,而没有很好地进入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受到冲击,导致了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暴跌至1638点,2009年上证指数持续反弹,一直在3000点左右徘徊,6个月累计涨幅超过70%。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起出现一轮井喷行情,市场成交量节节攀升,房价也开始止跌回升。这有可能是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房市造成资产价格再度膨胀,催生不良資产反弹。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资产价格,形成了在未来半年内中国资产价格单边上涨预期,这对短期国际资本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引发外汇储备持续大量增长。这样一来,外汇占款的增长直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进而导致流动性剧增,给宏观调控带来巨大压力。货币供给增加引起了资产价格上升风险和通胀预期。
4 结论
我国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拉动内需,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获得贷款,增加企业投资资金的可得性,扩大投资资金来源,增强企业的投资能力,刺激经济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调低利率总水平,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这两方面综合起来,是有利于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热情,扩大投资需求。但是在金融危机和生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要提高投资效率,使投资更好的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使投资资金更多地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如“三农”、“环保”、“高科技”等行业,防止过多流向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进行投机。
参考文献
[1]郭菊娥,吕超等.我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