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口腔组织病理学具有“两多、两难”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探索了一些路径,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在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
【关键词】教学改革 口腔组织病理学 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223-02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口腔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枢纽。结合口腔组织病理学的课程与学生特点、借鉴其它高职院校教学经验,以及我们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反思,在近3年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后,现将教学改革过程中,探索出的一些路径进行总结,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与学生特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学科,课程特点是“两多,两难”,即学习内容多,抽象概念与形态描述多,理论知识记忆难,显微病理形态掌握难。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亦很难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遇到课程的“两多两难时”难免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二、课程改革途径
(一)重组与优化教学内容
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先口腔组织胚胎学后口腔组织病理学进行学习时,当学到病理学知识时,学生已经忘记了之前学过的正常结构特点。因此,我们将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1],以口腔中五大组织结构(牙体组织、牙周组织、口腔黏膜、唾液腺、发育过程)为主线,每一个结构的学习过程中,先学习正常的形态特点,随后学习相关疾病的病理变化。例如:先学习正常牙体组织的结构,以基本结构为诊断标准,再学习牙体部分的临床常见疾病,包括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后续的授课顺序以此类推。同时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对口腔病理学部分中一些疾病的内容进行了删减。
(二)扩充教学资源
1.构建教学用数字化切片库
我系教学用的数字化切片库,大部分是购买自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组织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小部分是将我系原有的病理切片中较为典型的镜下表现,通过显微镜拍照,保存为图片,以扩充了教学用数字化切片库。在课堂上,教师教学时可以通过电脑屏幕进行准确的示教,学生也可以通过自主浏览数字化切片库进行学习。为了充分利用数字化切片库,我们教学团队在每个章节内均挑选了一些典型的图片,利用软件制作成拼图练习游戏,学生通过游戏完成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既可以观察、分析图片上的结构,同时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利用这个方法,解决了因教学用病理玻片的缺乏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下降,也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2]。
2.构建课程学习平台
利用云班课APP,构建了口腔组织病理学班课[3],班课内的教学资源主要有:(1)根据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重难点,整理、搜集教学素材,包括教学课件、习题、拓展知识等,全部上传至云班课内。(2)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制作微课,上传至云班课。(3)针对本课程的最难讲解的部分,即颌面部和牙的发育过程,我们教学团队制做了3D模拟发育过程的学习软件,利用信息化技术,模拟还原了发育的过程,将发育过程展现得更为直观、立体。
3.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
优秀的教学队伍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整体思维和综合能力。我系任课教师均是“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均积极参加专业培训、进行集体备课、参加实践锻炼,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掌握了口腔组织病理学与临床学科的相关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做到将组织学知识与临床疾病的诊疗和防治知识相结合。既注重以临床问题为中心,又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自主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努力把枯燥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可以学会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改革
1.理论课教学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主要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4]。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前给学生留一些预习提纲,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学。在课堂上让同学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讲解。比如口腔组织病理学最难学的口腔颌面部发育这部分,让学生自学胚胎不同时期面部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学生根据学习软件中的3D动画进行自主观察学习。学生会直观的看到颜面部从第三周开始到第七周都出现了哪些突起,并且这些突起又进一步出现了哪些改变,以及突起之间融合或联合的过程。如果没有融合又会导致什么先天性疾病的发生,这样整个颌面部的发育过程学生就都掌握了。相应内容的实训课教学上,采用橡皮泥捏塑,动手模拟还原发育过程,通过学生捏塑作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5]。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老师进行启发归纳总结,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技能,切实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2.实训课教学看得对、认得清、记得准,对以形态学为主的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至关重要。在实训课中,主要利用数字化切片图片,教师和学生可用光标明确指示形态结构进行结构的讲解和答疑。数字切片可以快速切换同一结构不同放大倍数的图片,并且保证了图片的清晰度,学生可以通过连续的观看、切换图片,来观察同一疾病宏观与微观的结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更直观的掌握疾病的病理特点。此外,为了解决学生对于正常结构与疾病之间不易辨认的教学重点,我们教学团队利用图像对比功能,挑选了一些容易混淆的镜下结构图片,制作了找茬练习游戏,比如让学生对比观察并寻找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不同之处、正常口腔黏膜上皮与病變组织的比较等。通过这样直观的对比、“找茬”练习,学生对于疾病的病理改变更容易掌握,也可以系统性的对同一类型疾病,比如口腔黏膜病,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更深刻,也增加了师生之间有效的课堂互动。通过教学实践,这些教学方法获得了学生的欢迎。 (四)考核与评价方法的改革
课程考核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理论考核,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实践考核,根据学生在实践课上的表现,比如分组讨论的情况、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病理绘图情况综合评分,每次实践课成绩满分100分,平均分乘以20%为最终得分;云班课学习平台考核,包括平台内记录的出勤、答题测试、自主学习情况等,根据平台内的经验值,转化为百分制成绩,占总成绩的20%。这一考核方法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充分肯定学生在平时所付出的努力,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教学改革途径探索总结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推动了新教学模式、新教学方法的出现,以期符合现阶段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培養的目的和要求。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探索的以上路径,已经在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生配合度差。由于这些教学改革路径只进行了3年的教学实践,会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更多的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一步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世宇,刘思颖,李蓓,刘文佳,刘源,周峻.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思考与探索[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7(12):736-738.
[2]麻丹丹,王贺,于海悦,张晓毅,宁婷婷,吴补领.数字化切片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7(04):246-248.
[3]傅卓凌,陈利丽.基于“互联网+”手机课堂的高校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02):70-71.
[4]姜恩平,朱伟,康海仙,孙艳芹,李洪梅,曾超.教学手段多样化对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9(03):94-96.
[5]董青,王琳,吴文慧,赵艳萍,徐艳丽,彭宏峰.口腔泥塑教学法在口腔医学多学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口腔医学,2016(02):104-105.
作者简介:
范思维(1985-),女,硕士,讲师、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口腔专业教学、口腔临床研究。
蒋菁(1969-),女,学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口腔专业教学、口腔临床研究。
【关键词】教学改革 口腔组织病理学 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223-02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口腔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枢纽。结合口腔组织病理学的课程与学生特点、借鉴其它高职院校教学经验,以及我们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反思,在近3年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后,现将教学改革过程中,探索出的一些路径进行总结,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与学生特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学科,课程特点是“两多,两难”,即学习内容多,抽象概念与形态描述多,理论知识记忆难,显微病理形态掌握难。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亦很难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遇到课程的“两多两难时”难免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二、课程改革途径
(一)重组与优化教学内容
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先口腔组织胚胎学后口腔组织病理学进行学习时,当学到病理学知识时,学生已经忘记了之前学过的正常结构特点。因此,我们将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1],以口腔中五大组织结构(牙体组织、牙周组织、口腔黏膜、唾液腺、发育过程)为主线,每一个结构的学习过程中,先学习正常的形态特点,随后学习相关疾病的病理变化。例如:先学习正常牙体组织的结构,以基本结构为诊断标准,再学习牙体部分的临床常见疾病,包括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后续的授课顺序以此类推。同时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对口腔病理学部分中一些疾病的内容进行了删减。
(二)扩充教学资源
1.构建教学用数字化切片库
我系教学用的数字化切片库,大部分是购买自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组织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小部分是将我系原有的病理切片中较为典型的镜下表现,通过显微镜拍照,保存为图片,以扩充了教学用数字化切片库。在课堂上,教师教学时可以通过电脑屏幕进行准确的示教,学生也可以通过自主浏览数字化切片库进行学习。为了充分利用数字化切片库,我们教学团队在每个章节内均挑选了一些典型的图片,利用软件制作成拼图练习游戏,学生通过游戏完成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既可以观察、分析图片上的结构,同时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利用这个方法,解决了因教学用病理玻片的缺乏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下降,也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2]。
2.构建课程学习平台
利用云班课APP,构建了口腔组织病理学班课[3],班课内的教学资源主要有:(1)根据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重难点,整理、搜集教学素材,包括教学课件、习题、拓展知识等,全部上传至云班课内。(2)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制作微课,上传至云班课。(3)针对本课程的最难讲解的部分,即颌面部和牙的发育过程,我们教学团队制做了3D模拟发育过程的学习软件,利用信息化技术,模拟还原了发育的过程,将发育过程展现得更为直观、立体。
3.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
优秀的教学队伍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整体思维和综合能力。我系任课教师均是“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均积极参加专业培训、进行集体备课、参加实践锻炼,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掌握了口腔组织病理学与临床学科的相关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做到将组织学知识与临床疾病的诊疗和防治知识相结合。既注重以临床问题为中心,又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自主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努力把枯燥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可以学会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改革
1.理论课教学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主要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4]。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前给学生留一些预习提纲,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学。在课堂上让同学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讲解。比如口腔组织病理学最难学的口腔颌面部发育这部分,让学生自学胚胎不同时期面部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学生根据学习软件中的3D动画进行自主观察学习。学生会直观的看到颜面部从第三周开始到第七周都出现了哪些突起,并且这些突起又进一步出现了哪些改变,以及突起之间融合或联合的过程。如果没有融合又会导致什么先天性疾病的发生,这样整个颌面部的发育过程学生就都掌握了。相应内容的实训课教学上,采用橡皮泥捏塑,动手模拟还原发育过程,通过学生捏塑作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5]。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老师进行启发归纳总结,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技能,切实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2.实训课教学看得对、认得清、记得准,对以形态学为主的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至关重要。在实训课中,主要利用数字化切片图片,教师和学生可用光标明确指示形态结构进行结构的讲解和答疑。数字切片可以快速切换同一结构不同放大倍数的图片,并且保证了图片的清晰度,学生可以通过连续的观看、切换图片,来观察同一疾病宏观与微观的结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更直观的掌握疾病的病理特点。此外,为了解决学生对于正常结构与疾病之间不易辨认的教学重点,我们教学团队利用图像对比功能,挑选了一些容易混淆的镜下结构图片,制作了找茬练习游戏,比如让学生对比观察并寻找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不同之处、正常口腔黏膜上皮与病變组织的比较等。通过这样直观的对比、“找茬”练习,学生对于疾病的病理改变更容易掌握,也可以系统性的对同一类型疾病,比如口腔黏膜病,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更深刻,也增加了师生之间有效的课堂互动。通过教学实践,这些教学方法获得了学生的欢迎。 (四)考核与评价方法的改革
课程考核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理论考核,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实践考核,根据学生在实践课上的表现,比如分组讨论的情况、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病理绘图情况综合评分,每次实践课成绩满分100分,平均分乘以20%为最终得分;云班课学习平台考核,包括平台内记录的出勤、答题测试、自主学习情况等,根据平台内的经验值,转化为百分制成绩,占总成绩的20%。这一考核方法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充分肯定学生在平时所付出的努力,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教学改革途径探索总结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推动了新教学模式、新教学方法的出现,以期符合现阶段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培養的目的和要求。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探索的以上路径,已经在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生配合度差。由于这些教学改革路径只进行了3年的教学实践,会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更多的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一步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世宇,刘思颖,李蓓,刘文佳,刘源,周峻.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思考与探索[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7(12):736-738.
[2]麻丹丹,王贺,于海悦,张晓毅,宁婷婷,吴补领.数字化切片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7(04):246-248.
[3]傅卓凌,陈利丽.基于“互联网+”手机课堂的高校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02):70-71.
[4]姜恩平,朱伟,康海仙,孙艳芹,李洪梅,曾超.教学手段多样化对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9(03):94-96.
[5]董青,王琳,吴文慧,赵艳萍,徐艳丽,彭宏峰.口腔泥塑教学法在口腔医学多学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口腔医学,2016(02):104-105.
作者简介:
范思维(1985-),女,硕士,讲师、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口腔专业教学、口腔临床研究。
蒋菁(1969-),女,学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口腔专业教学、口腔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