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母亲今年已近74岁,不久前被人骗了,买回一颗假钻戒3000元,几天来一直在为那损失的钱财感伤,心情遁入低谷,只语不发,谁也不理睬。在受骗的刺激下,老人不是通常会出现的恼怒和对恼怒的释放,而是极为难过和愧疚,觉得自己犯了弥天大错一样。愧疚比起恼怒,是更伤身心的隐形杀手。我赶紧对她“危机”干预:别用自己的损失惩罚自己,学会原谅自己的过失。失去了钱可以挣回,失去了快乐和健康是钱买不回的。
用最简单的问候入手行骗
看电视读报纸,经常会看到有人因受到不法商人的欺骗而上当的消息。其实有些奸商手段并不高明,但为什么就有人那么轻易上当受骗呢?
我们常看到一些“脑筋急转弯”的小游戏。比如,问“三点水加一个来念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涞”;再接着问“三点水加一个去呢”,这时,许多人就会落入圈套,本能地说“去”(法)。为什么一个简单的语言游戏就能让我们的头脑迷糊呢?这种容易受骗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事前激活”。
“您好!用很少时间,能不能征询一下您的意见……”像这样发生在电话或路边的问候式征询的请求并不少见。但征询并不是奸商的目的,老人回答了询问之后,还会有更进一步非常麻烦的陷阱在等着你。它先是利用一般人容易接受“小小的请求”的心理,然后再步步紧逼,直至对方最终接受更麻烦的请求。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通过实验明确了这种方法的心理效应。
为什么奸商能从简单的“对不起,请问……”开始下手呢?这里就用心理学“事前激活”效应。先用一个小的请求,让人容易接受并产生信任,接着再一步步提出请求,使老人联想到与其意义相近的其他含义,不知不觉中轻信了上了当。
“时间紧迫”也是有效的手段
在奸商推销术中使用的心理技巧还有“闭店时间效应”。对某些对象来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一概念很有效。常遇到这样的场面,“千载难逢,今天是最后一次机会啦”,这种说法的诱惑力就是利用了时间效应。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布莱恩·古德拉等人通过实验得到验证。
比如在日本,不管警方有多少次提醒警告,2003年1~10月,仍发生约3800件“汇款欺骗”事件。手段就是假装儿女或孙子的声音给家里的老人打电话,让家里赶快汇钱。这种欺骗事件急剧增长的关键在于,骗子总是说“是我,是我呀”,在欺骗老人的同时,还发出哭泣或痛苦的声音。
这种方法之所以奏效,一是哭泣能使声音具有特别痛苦,特别打动人的特点;二是哭泣还有动员对方赶快采取支援行动的效果。实际上,为了确认哭声的效果,曾经有让母亲听孩子哭声的实验数据。母亲听到孩子哭泣时的生理变化是脉搏加快,精神处于一种慌乱的状态。
亲眼目击也未必管用
常有受伤者闹事挂牌寻目击者,其实即使是亲眼目睹,也有人上当受骗。他们把当时对事件的目击记忆与后来得到的信息搅在一起,或修改原来的记忆,提供了并不真实的目击情况。
比如,假设白天在事件发生现场,A先生目击到一辆黑色的汽车驶离现场。后来,不知谁说了一句“出事当时有一辆墨绿色的汽车开过去”,于是,A先生的记忆就被后来所听到的话修改,这叫做“事后误导信息效应”。
目击记忆被修改并不仅是来自别人的信息,有时是自己被人左右了。还有的人为了包庇某人而提供假证词,即使想说真实的目击情况也说不出来了。这个现象在200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明确。
人为什么容易受骗?专家认为,不仅是人,从长远来看,相信他者并互相帮助的生物要比总是怀疑他者、唯我正确、任性生存的生物更为有利。所以对他人的信任是人心的基本价值,好人总是多嘛。这也就是人容易受骗的原因了。
受骗了,别怪罪自己
老人受骗是一种心理挫伤。但受伤的大小取决于损失的大小,或是耐受创伤力的大小。据说有些老人打麻将输掉几十块钱,要怄气几天。我妈妈受骗后,最大的反应的是隐忍伤感,她觉得自己犯了低级错误,不好意思说出口。还好,我及时帮妈梳理了情绪,同时告诉她,等这事过去一段时间,你感觉可以或想要讲出它的时候再说,不想说可以仍然不说就是。我只想叮嘱,妈妈,你没做对不起任何人的事,别拿受骗为难自己!为了你的身体,得学会想通所遇的荒诞怪事。
有哲学家说:“任何事情存在发生都有它的价值意义。”通过受骗,老人们是否可考虑一些改变:对自己舍得一点,对自己好一点,不再凡事节俭,不再贪图便宜呢?因为节俭利弊兼有。容易受骗的人,其实内心是不够强大或不安全的。而人深切的不安全感则需要太多(钱或东西)来填补。如我妈妈一样的许多老人,尽管他们现在不再贫穷,但内心深处对贫穷的焦虑恐惧还在;一贯的节俭,不仅是他们缓解生活焦虑的捷径,也带给他们“贤惠持家”的荣称;尽管他们改变了穷,但他们节俭的“光荣传统”不会改变,这是因为他们已对节俭有心理依赖。在他们眼里,越是有,越要珍惜,珍惜就是懂得节约,不能浪费。
节俭支配着一些老人的消费模式,以买价廉物美的东西为宗旨,以捡便宜为乐趣。骗子之所以瞄准老人为“猎物”,就因为这些老人喜欢节约、贪图便宜。我妈妈平时为自己舍不得开销,但在“钻戒”诱惑下何以出手阔气?分析起来,全因为她的节俭动机,她满以为捡了个大便宜:价值2万元只花3000元买下,不是赚了17000元吗?这样的便宜,是我妈妈一贯节俭的消费模式“计算”出来的。当这一美梦被真相揭穿后,无疑对我妈是一突然打击,重要的不仅是那被骗的3000元,更是对面子或自尊的伤害。
可见要避免被忽悠,老年人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投资购买前,多问几个为什么,三思而后行。遇到别人忽悠和怂恿时,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类的理由推托。再有就是正确对待面子问题,不要为了面子而掏钱。当然,更不能贪图便宜。
(责编:孙展)
用最简单的问候入手行骗
看电视读报纸,经常会看到有人因受到不法商人的欺骗而上当的消息。其实有些奸商手段并不高明,但为什么就有人那么轻易上当受骗呢?
我们常看到一些“脑筋急转弯”的小游戏。比如,问“三点水加一个来念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涞”;再接着问“三点水加一个去呢”,这时,许多人就会落入圈套,本能地说“去”(法)。为什么一个简单的语言游戏就能让我们的头脑迷糊呢?这种容易受骗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事前激活”。
“您好!用很少时间,能不能征询一下您的意见……”像这样发生在电话或路边的问候式征询的请求并不少见。但征询并不是奸商的目的,老人回答了询问之后,还会有更进一步非常麻烦的陷阱在等着你。它先是利用一般人容易接受“小小的请求”的心理,然后再步步紧逼,直至对方最终接受更麻烦的请求。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通过实验明确了这种方法的心理效应。
为什么奸商能从简单的“对不起,请问……”开始下手呢?这里就用心理学“事前激活”效应。先用一个小的请求,让人容易接受并产生信任,接着再一步步提出请求,使老人联想到与其意义相近的其他含义,不知不觉中轻信了上了当。
“时间紧迫”也是有效的手段
在奸商推销术中使用的心理技巧还有“闭店时间效应”。对某些对象来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一概念很有效。常遇到这样的场面,“千载难逢,今天是最后一次机会啦”,这种说法的诱惑力就是利用了时间效应。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布莱恩·古德拉等人通过实验得到验证。
比如在日本,不管警方有多少次提醒警告,2003年1~10月,仍发生约3800件“汇款欺骗”事件。手段就是假装儿女或孙子的声音给家里的老人打电话,让家里赶快汇钱。这种欺骗事件急剧增长的关键在于,骗子总是说“是我,是我呀”,在欺骗老人的同时,还发出哭泣或痛苦的声音。
这种方法之所以奏效,一是哭泣能使声音具有特别痛苦,特别打动人的特点;二是哭泣还有动员对方赶快采取支援行动的效果。实际上,为了确认哭声的效果,曾经有让母亲听孩子哭声的实验数据。母亲听到孩子哭泣时的生理变化是脉搏加快,精神处于一种慌乱的状态。
亲眼目击也未必管用
常有受伤者闹事挂牌寻目击者,其实即使是亲眼目睹,也有人上当受骗。他们把当时对事件的目击记忆与后来得到的信息搅在一起,或修改原来的记忆,提供了并不真实的目击情况。
比如,假设白天在事件发生现场,A先生目击到一辆黑色的汽车驶离现场。后来,不知谁说了一句“出事当时有一辆墨绿色的汽车开过去”,于是,A先生的记忆就被后来所听到的话修改,这叫做“事后误导信息效应”。
目击记忆被修改并不仅是来自别人的信息,有时是自己被人左右了。还有的人为了包庇某人而提供假证词,即使想说真实的目击情况也说不出来了。这个现象在200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明确。
人为什么容易受骗?专家认为,不仅是人,从长远来看,相信他者并互相帮助的生物要比总是怀疑他者、唯我正确、任性生存的生物更为有利。所以对他人的信任是人心的基本价值,好人总是多嘛。这也就是人容易受骗的原因了。
受骗了,别怪罪自己
老人受骗是一种心理挫伤。但受伤的大小取决于损失的大小,或是耐受创伤力的大小。据说有些老人打麻将输掉几十块钱,要怄气几天。我妈妈受骗后,最大的反应的是隐忍伤感,她觉得自己犯了低级错误,不好意思说出口。还好,我及时帮妈梳理了情绪,同时告诉她,等这事过去一段时间,你感觉可以或想要讲出它的时候再说,不想说可以仍然不说就是。我只想叮嘱,妈妈,你没做对不起任何人的事,别拿受骗为难自己!为了你的身体,得学会想通所遇的荒诞怪事。
有哲学家说:“任何事情存在发生都有它的价值意义。”通过受骗,老人们是否可考虑一些改变:对自己舍得一点,对自己好一点,不再凡事节俭,不再贪图便宜呢?因为节俭利弊兼有。容易受骗的人,其实内心是不够强大或不安全的。而人深切的不安全感则需要太多(钱或东西)来填补。如我妈妈一样的许多老人,尽管他们现在不再贫穷,但内心深处对贫穷的焦虑恐惧还在;一贯的节俭,不仅是他们缓解生活焦虑的捷径,也带给他们“贤惠持家”的荣称;尽管他们改变了穷,但他们节俭的“光荣传统”不会改变,这是因为他们已对节俭有心理依赖。在他们眼里,越是有,越要珍惜,珍惜就是懂得节约,不能浪费。
节俭支配着一些老人的消费模式,以买价廉物美的东西为宗旨,以捡便宜为乐趣。骗子之所以瞄准老人为“猎物”,就因为这些老人喜欢节约、贪图便宜。我妈妈平时为自己舍不得开销,但在“钻戒”诱惑下何以出手阔气?分析起来,全因为她的节俭动机,她满以为捡了个大便宜:价值2万元只花3000元买下,不是赚了17000元吗?这样的便宜,是我妈妈一贯节俭的消费模式“计算”出来的。当这一美梦被真相揭穿后,无疑对我妈是一突然打击,重要的不仅是那被骗的3000元,更是对面子或自尊的伤害。
可见要避免被忽悠,老年人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投资购买前,多问几个为什么,三思而后行。遇到别人忽悠和怂恿时,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类的理由推托。再有就是正确对待面子问题,不要为了面子而掏钱。当然,更不能贪图便宜。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