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从教育的适宜性出发,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严禁幼小衔接的小学化,坚持小学一年级课从零开始,但是坚持“零起点”,并不等于“零准备”,孩子入学起步的重点不在分数而在适应。所以,了解有效衔接的关键是什么?如何帮助孩子顺利适应上学的要求,如何做好入学准备,让孩子爱上学,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点,也是我们幼小衔接阶段要重视的问题。
一、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既是幼儿园教育的结束,又是小学教育的开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在于让我们的孩子: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逐步自然、顺利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我们教师和家长应有一个超前认识,提前认识到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生活会出现哪些变化?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二、思考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帮助孩子尽快适应上学的要求
作息时间完全不同。孩子在幼儿园三年养成了一套生物钟,忽然到小学,作息要求变得严格,不许迟到早退,要形成另一个新的生物钟。如果没有实现有效衔接的话,孩子上小学会出现体弱、多病、焦虑等不适应的结果。所以,孩子入学前,整个家庭都要提前一到两个月配合学校的作息时间进行规范。
学习目标和学习手段的不同。幼儿园是玩中学,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则小学以课堂知识累积为主,孩子需要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保持高质量的学习效率。
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幼儿园,教师对孩子像妈妈般地生活照顾比较多,并参与到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而小学教师的角色会有所变化,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主要在课堂上,在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比幼儿园老师要相对减少,新入学的孩子可能会感到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有些生疏和压抑。
评价体系的不同。幼儿园的孩子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就会得到肯定和表扬。上小学后,《小学生守则》从各个方面对孩子建立了一个底线,评价体系也转变成孩子们之间的比较,会造成很多孩子情绪和行为上的不适应。
家长和老师期望值的变化。 幼儿园阶段,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孩子的营养和身心健康,吃好、玩好、与同伴相处好就行了。上了小学,教师和家长在学习方面对孩子给予了新的期望高的要求,考试要100分,同学之间的横向比较越发激烈。
三、幼小衔接到底衔接的是什么?帮助孩子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年级的知识该不该提前掌握?
其实听不懂、记不住、写不好,都是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而不是缺点。如果提前过多地学习了小学知识,到了一年级再讲这些内容,孩子就会觉得没意思,不僅失去了学习兴趣,还会认为即使不好好听课、不动脑筋,考试仍可以获得好成绩,如果孩子把这种学习状态持续到知识难度有所增加的小学三年级,就会在学习中时时“碰壁”。
帮助孩子具备独立意识,能够较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从最小的料理书包和生活起居到独立面对全部学习任务,让孩子明白这些都是自己的事情,要认真独立的完成。
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有序、高效、促进学习的保证。孩子睡眠习惯好,早睡早起,精力就很充沛;做作业习惯好,不会一边玩一边写,就会又快又好;用脑习惯好,学习专注,学习效率就高;听课、复习、检查习惯好,成绩自然不会差……习惯的威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就是家校始终保持一致,重复、再重复,温和地坚持,直到成为孩子自然而然的习惯性行为。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调动学习兴趣。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人的欣赏、羡慕、称赞,就是最大的成功,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很多家长认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任务,其实不然。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学后,就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字写得丑、马虎总算错题、写作业慢、注意力不集中、不如别人家孩子等等,满眼都是孩子的缺点。有些知识性的东西,时候到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懂了,用不着在某一时间点上逼孩子完全弄懂。比如学习认元、角、分,孩子最开始学时总是弄混,费了很大劲儿教,还是会出错。过一段时间再看,他已经完全明白了,所以,有时过度逼孩子不值当,做好三个相信: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相信孩子,孩子会给你带来你想要的变化。
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共处,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表达想法。在跟同龄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怎样建立友情、怎样保持友谊、如何解决矛盾冲突,学会帮助别人和感恩别人、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分享、合作,都是孩子学之初的重要功课。
帮助孩子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素质教育当从操场开始,孩子一定要有奔跑、跳跃、游戏、猛烈的呼吸,才能获得充沛的学习精力。所以家长为孩子选择课外活动时,应该首选体育项目,比如足球、游泳、羽毛球、舞蹈、跆拳道等,用充分的身体活动消除久坐和精神压力对孩子的潜在威胁。另外,参加体育活动还能提升孩子在同伴中的多种社会性品质,增进合作能力,学会与人协调、共赢、共处。
总之,在幼小衔接中我们的眼光不能只放在一年级,要放在孩子12年乃至日后更长的学习过程里,幼儿园和家长及至全社会都要积极配合,帮助孩子们调整好心态,让他们既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一、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既是幼儿园教育的结束,又是小学教育的开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在于让我们的孩子: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逐步自然、顺利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我们教师和家长应有一个超前认识,提前认识到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生活会出现哪些变化?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二、思考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帮助孩子尽快适应上学的要求
作息时间完全不同。孩子在幼儿园三年养成了一套生物钟,忽然到小学,作息要求变得严格,不许迟到早退,要形成另一个新的生物钟。如果没有实现有效衔接的话,孩子上小学会出现体弱、多病、焦虑等不适应的结果。所以,孩子入学前,整个家庭都要提前一到两个月配合学校的作息时间进行规范。
学习目标和学习手段的不同。幼儿园是玩中学,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则小学以课堂知识累积为主,孩子需要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保持高质量的学习效率。
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幼儿园,教师对孩子像妈妈般地生活照顾比较多,并参与到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而小学教师的角色会有所变化,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主要在课堂上,在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比幼儿园老师要相对减少,新入学的孩子可能会感到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有些生疏和压抑。
评价体系的不同。幼儿园的孩子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就会得到肯定和表扬。上小学后,《小学生守则》从各个方面对孩子建立了一个底线,评价体系也转变成孩子们之间的比较,会造成很多孩子情绪和行为上的不适应。
家长和老师期望值的变化。 幼儿园阶段,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孩子的营养和身心健康,吃好、玩好、与同伴相处好就行了。上了小学,教师和家长在学习方面对孩子给予了新的期望高的要求,考试要100分,同学之间的横向比较越发激烈。
三、幼小衔接到底衔接的是什么?帮助孩子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年级的知识该不该提前掌握?
其实听不懂、记不住、写不好,都是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而不是缺点。如果提前过多地学习了小学知识,到了一年级再讲这些内容,孩子就会觉得没意思,不僅失去了学习兴趣,还会认为即使不好好听课、不动脑筋,考试仍可以获得好成绩,如果孩子把这种学习状态持续到知识难度有所增加的小学三年级,就会在学习中时时“碰壁”。
帮助孩子具备独立意识,能够较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从最小的料理书包和生活起居到独立面对全部学习任务,让孩子明白这些都是自己的事情,要认真独立的完成。
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有序、高效、促进学习的保证。孩子睡眠习惯好,早睡早起,精力就很充沛;做作业习惯好,不会一边玩一边写,就会又快又好;用脑习惯好,学习专注,学习效率就高;听课、复习、检查习惯好,成绩自然不会差……习惯的威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就是家校始终保持一致,重复、再重复,温和地坚持,直到成为孩子自然而然的习惯性行为。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调动学习兴趣。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人的欣赏、羡慕、称赞,就是最大的成功,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很多家长认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任务,其实不然。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学后,就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字写得丑、马虎总算错题、写作业慢、注意力不集中、不如别人家孩子等等,满眼都是孩子的缺点。有些知识性的东西,时候到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懂了,用不着在某一时间点上逼孩子完全弄懂。比如学习认元、角、分,孩子最开始学时总是弄混,费了很大劲儿教,还是会出错。过一段时间再看,他已经完全明白了,所以,有时过度逼孩子不值当,做好三个相信: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相信孩子,孩子会给你带来你想要的变化。
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共处,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表达想法。在跟同龄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怎样建立友情、怎样保持友谊、如何解决矛盾冲突,学会帮助别人和感恩别人、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分享、合作,都是孩子学之初的重要功课。
帮助孩子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素质教育当从操场开始,孩子一定要有奔跑、跳跃、游戏、猛烈的呼吸,才能获得充沛的学习精力。所以家长为孩子选择课外活动时,应该首选体育项目,比如足球、游泳、羽毛球、舞蹈、跆拳道等,用充分的身体活动消除久坐和精神压力对孩子的潜在威胁。另外,参加体育活动还能提升孩子在同伴中的多种社会性品质,增进合作能力,学会与人协调、共赢、共处。
总之,在幼小衔接中我们的眼光不能只放在一年级,要放在孩子12年乃至日后更长的学习过程里,幼儿园和家长及至全社会都要积极配合,帮助孩子们调整好心态,让他们既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