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润万物,壶容苍生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2月22日,在福州举行了一场银器展——《Moonlight》,展厅内,汇集了大量的银制茶器精品。笔者被眼前的茶器深深吸引着,琳琅满目的银壶令人眼前一亮、大饱眼福。入室唯见银壶素雅盈目,茶烟几缕,银壶淡然。银壶和茶的结合,共同呈现的不单单是传统艺术之美,还是现代生活时尚的完美结合。
  “茶润万物,壶容苍生,注水释水,流出的是芳香,端起的是意趣。品茗本非附庸风雅之事,而是行随心性的惬意之举。”白银经匠人之手千锤百炼始成银器,内壁终年明亮,外皮自然的包浆古朴典雅,这便是银壶。
  银壶除了优质的选料和精美的设计外,錾花、刀刻、花丝、镶嵌、珐琅工艺等高超精湛的制作技艺使人惊叹不已。喜欢别人称呼为“小高姐姐”的此次银器展策展人高颖,她对银壶有着特别的情愫。她说,银壶从造型、线条、装饰到实际共用,都充满着活泼的生趣,每个银壶的图案造型都栩栩如生,姿态优美,极富意趣。
  素雅盈目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这句话道出了茶壶在中国茶道中的地位。“银壶煮水泡茶可使水质柔薄爽滑犹如丝绢,口感喉韵更为细腻、柔软、甘甜、滑顺、圆润、饱满,不仅扬香性茶之气,亦可醒普洱茶抑或铁观音之味觉,这是其他器皿难以媲美的”曾有个大师这样评价银壶。因为银壶本身的化学性质也决定了它作为茶之父的尊祟地位。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也难以真正感受到银壶的美。展览上,银质茶器品鉴师围绕银质茶具的发展脉络、器物类型、制作工艺、鉴赏技巧、收藏价值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宝贵经验,现场观众纷纷点赞,拿着手上的银器爱不释手。品鉴师介绍,茶需煎、炒、烘、焙,器则需型、刻、打、磨。好的东西从来都是精心而制,一如银壶,大气简约的形表,蕴含着无数的匠心工艺。“每一把錾花精美的手工银壶,都经过了绘稿、錾刻、精雕、整形、捶纹、烤制、敲打、修边、打磨……等30多道手工工序,方成大器。”说起银壶的制作工艺高颖如数家珍,甸甸欣喜。
  每一道程序都离不开匠人的精雕细琢和全心投入。在展厅,笔者注意到匠人们的手,所有大部分的指关节都已变形,比常人都大了许多,就算使劲并拢,也有大大的缝隙。高颖说,这是他们常年打制银器,双手劳作过度造成的,这是匠人们对银器制作技艺的执着,也是他们对传统锻制技艺的坚守和热爱。匠人工艺是有温度的,不应该只是冰冷的展品,它是可以传承的文化和精神。
  匠心工艺
  “可以看到,在过去,我们致力于让银壶走进生活,并衍生福文化的真实内涵。”高颖说,福建、福州分别是全国唯一以“福”字冠名的雀份和省会城市,是一个纳百祥、聚万福之地,更是深藏“福文化”的宝贵圣地。
  高颖说,“壶器”即“福气”(谐音),送壶即送福。为深刻明白壶的更深含义,以及福文化的脉络。做壶知福,对于福文化,高颖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她经常阅读书籍、文献文摘等等,加深自我对福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她解释说,中国的福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其中“福”是由“衣”字、“一”字、“口”字、“田”字组成,“衣”字旁本身就有福禄之意。在我们的祖先看来,有衣服穿,有一口田,能吃饱饭那就是福气了,所以说“一口田、衣禄全就是福。”“福”又分为“五福”,《尚书·洪范》:“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
  文化,重在打造也在贵在传承,为做好银壶的推广和传播,高颖便从一把手工银壶开始了尝试,她成立手工制壶工作室,打破了传统手艺不外传的束缚,将这门不赚钱的手艺,变成了一件值钱的事儿。直到第一把手工银壶的诞生,高颖方才感受到了工艺之美,不同于机械化的无情复制,其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于无声处动容着人们的内心。目前,工作室已經吸纳了不少“80后”、“90后”前来学习银壶制作工艺。她强调,传统手艺的“保护”与“传承”是对福文化“种子”的保护和培育,而“创新”与“延伸”则需要与时代结合。此外,除了常见的银壶,她还致力于让银器在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比如银筷子、银碗等银餐具,银酒杯、银酒壶等银酒具。
  煮茶“神器”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银有“安五脏、安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等作用。银壶煮水泡茶可使水质柔薄爽滑犹如丝绢,口感喉韵更为细腻、柔软、甘甜、滑顺、圆润、饱满,不仅扬香性茶之气。高颖还介绍说: “银壶还适合冲泡各种类茶,包括普洱、乌龙、铁观音、金骏眉、龙井、益阳黑茶等等。”
  著名养生专家福歌说,在煮水用具中,以煮水用的纯银制壶最为珍贵。银壶除了色泽高贵、传导快速、改善水质外,最重要的是它还会释放银离子。据高颖介绍,他们公司采用99%纯银材质,工艺打造纯手工银壶,壶身图案逼真,线条自然流畅,外观尽显典雅高贵。重要的是,银壶煮水时所释放出的银离子和钠离子能将水中的细菌杀死,而且用银壶盛放过的饮水,可以保持几个月不腐败,为饮茶的安全健康保驾护航。而且银制茶具还有耐碎、耐压、无锈无毒、洁净无味等诸多优点。
  “银离子杀菌”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杀菌技术。据了解,近年来被三星电子,LG等国际家电巨头投入数亿资金加以开发并推广应用在家用电器上,国际上超过半数的航空公司已经使用银装滤水器。
  “正因为银壶中的水所释放出来的银离子具有的杀菌消毒作用,杀死了茶叶在存放过程中或多或少产生的一定量的细菌,消除了茶叶的异味,改善了茶叶的品质,从而使银壶冲泡出来的茶获得更好的口感。”高颖介绍,银壶冲泡出来的茶更好喝更有韵味,也并不是凭空造作的。
  不仅如此,使用银壶的时候,人体会获得所需要的银离子,因而获得能量补充,减少病菌的侵入,觉得平静舒服,灵敏度明显提升,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银屑有安神作用,久服轻身延年。银壶本身洁净无味,而且热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锈,不会让茶汤沾染异味。银的热传导性在所有金属中是最突出的,它能够迅速散发血管的热量,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
其他文献
茶与茶文化,结合着经济生活和社会民俗,便有了茶馆。  茶馆也有叫茶楼的,或者茶坊、茶肆、茶寮、茶室等的,是固定的、专门供人品茗的场所。  茶馆的始祖不知是谁,据说晋时已有提器往市鬻茗的,但那只能算作是流动茶摊,充其量是茶馆的雏形,其功用,也仅在解渴。真正的茶馆,也许起源于唐代—一《封氏见闻录》载:“自邹、齐、沧、棣,渐致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大唐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加
期刊
在茶圈里,嗜饮陈茶的老饕都抱持一个共同的論点,那就是品茶的终极是普洱陈茶。由于普洱生茶工艺上的特殊性,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拥有了在未来漫长时光里的长久活性。在每一个阶段,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仓储里,发酵、陈化、成长,从年青到成熟,蝶变为沉稳醇和的老茶。  虽然这些年茶市上有许多真假年份不辨的老茶如过江之鲫,多到令人眼花缭乱,但并不妨碍一众骨灰级老饕趋之若鹜,百折不饶地寻觅,不惜拿真金白银去淘重量级
期刊
茶,乃“人在草木间”,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同时,综观中华茶文化,它蕴含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意蕴。  当茶走出国门时,它不仅仅是一种健康之饮,也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张芳香名片,更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于是,一杯茶,以其色、形、香、味、韵及相伴而生的文化,唤起了广大华人华侨潜藏于心的文化乡愁,也令世界各地的爱荼人们纷纷醉心于她的魅力。  茶,充分了体现了一种文化认同——以茶会友,
期刊
离开浮梁(江西景德镇下属县城)古县衙,我和元魁径直去往瑶里。到达瑶里已然很晚,茫茫夜空中早已是星星点灯,山里秋意浓重,说是到了古镇,四周却黑灯瞎火的,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离开武夷山,人生地不熟的那点不安全感,又时不时冒出来,腹内空空,我俩四处找吃饭的地,就近问了几处,觉得哪儿都不合适。  兴许是国庆长假刚过,也可能是交通本来不便,街面上行人寥寥,所有挂着酒家、客栈招牌的店面,看上去都十分冷清,显得
期刊
瓷器是中国符号,合藏千年的东方审美意蕴。有“世界瓷都”之称的景德镇,传承至今未尝中断,更推陈出新。之前上手过汝窑青花的“盛兰亭”杯子,温润可人,古意中清雅脱俗,“杯子控”们会为了盛兰亭的一个杯子,或者一个盖碗,竟乘飞机到别城的专营店去寻访求购。盛兰亭成为炙手可热的珍贵收藏品,往往一杯难求。  已经是2018年岁尾,这次朋友约我到景德镇,我想也正好可以探一探究竟。在瓷都,樊家井有些早期的老店,都已经
期刊
喜欢广东,从喜欢粤菜开始。由于参加茶博会的缘故,笔者去了广州、深圳多次,每次都对粤菜赞不绝口。粤菜的花样特别多,宋人就曾记载岭南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其中有一道吃法叫“粥底火锅”,就是顺德商人的发明,可以解决传统火锅容易上火的问题,感叹其间的精明,让原本在火锅上没有优势的粤菜,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粤商的精明从广东的经济水平可以洞察到。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国内
期刊
晋商也是明清商帮中重要的一支,其中的荼商以茶马互市为发端,至清代日渐兴盛。鸦片战争前,他们不仅控制了西北的茶叶市场,而且成为中俄恰克图贸易的主要承担者,甚至将商业触角伸向俄国及欧洲的其他国家。其跨越区域之广,经营时间之久,实属罕见。  名垂千古的晋商茶路  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始,恰克图进入繁荣时期,晋商商号达60余家。中方销售的主要是茶叶、绸缎和棉布;俄方销售的主要是毛皮、皮革、呢绒、铁制
期刊
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林清玄  春节前夕,应螺洲镇政府之邀,在陈宝琛①故居参加了一场新春茶会。  南方虽无滴水成冰之寒,却是化不开的阴寒与湿冷。浓云晦暗,给古宅平添了几许幽僻与沧桑。赐书楼②前,共布设五席。赐书楼乃陈氏五楼的第一楼,楼如其名,充满了书卷气。  黛瓦粉墙下,花木掩映中,观书啜茶,雅事也,乐事也。陈氏宅第,几经劫难,旧藏星散,如今已是人去楼空,唯有楼外螺
期刊
1月26日,以“古韵螺洲·‘鱼’你有约”为主题的迎新春系列活动在著名的“帝师之乡”——福州市螺洲镇陈氏五楼(陈宝琛故居)的赐书楼前启幕,让市民们提前过了一个有滋有味的“文化年”。本次活动由螺洲镇党委、政府主办,福州市螺洲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茶道》杂志承办。  茶会良友,其乐融融  伴着一首清雅空灵的古琴曲,一对身着汉服的母子,坐在泡茶台前,优雅地泡起了茶。温壶、烫杯、冲泡、分茶,每一步都完
期刊
今年春节我与大斌飞回昆明,拍摄了一组照片,分享五种在家喝茶的方法给大家。全家人围坐一起,听着音乐和孩子们的欢闹,其乐融融,共享天伦,这应是过年的意义。  01  壶泡法  明初,朱元璋一道改饼茶为散茶的圣旨引发壶泡法的盛行。散茶呈条索状,因此明人以壶容茶,以汤壶(煮水壶)注入沸水冲泡,再倒入杯中饮用,此法沿用至今。嘉靖至万历年间,陈继儒、王世贞等一众文人纷纷参与到壶的设计中,经制壶大师时大彬之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