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据分析法,对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学生体育课外活动情况作了调查,分析了影响学生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管理模式,构建技工院校体育课外活动模式,提出学校社团推进模式、以赛促练模式、借助社会力量发展模式,旨在构建体育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大平台。
关键词:体育 课外活动 现状 模式
一、前言
体育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的延伸和必要补充,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技工院校而言,学生没有升学压力,课外时间相对充沛,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的好坏尤为重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在体育课外活动中学习体育知识、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的同时,灌输新型体育意识与职业观念,更是为学生日后的职业需求打下良好基础。因此,笔者在对本校的体育课外活动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技工院校体育课外活动的模式。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2009、2010、2011届不同专业学生320人,其中男生180人,女生14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内容的需要,查阅了与体育课外活动相关的书籍、论文、期刊杂志以及电子资料,并查阅了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体育教学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2.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体育课外活动调查问卷》,共发出答卷320份,回收有效答卷300份。
3. 数据分析法
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得到的理论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纳和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一)调查主要内容
1. 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态度及动机分析
参加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决定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由表1可以看出,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超过50%,男生中比例更高一些,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有端正的态度认识。但是也要看到,有近30%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无所谓或是不喜欢,因为不擅长体育活动、懒或者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这部分学生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尽快提高其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充实生活和强身健体,说明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动机是健康积极的。但同时也应看到,有27%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其中女生的比例更高一些,这种被动的参与势必会影响课外活动的效果,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机,主动锻炼。
2.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项目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大多是根据个人的需要及兴趣爱好等来进行的,项目的选择基本上体现了竞争性、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等特点。男生以两大球为主,女生以参加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简单、易开展的项目为主。因此,学校在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时,可以以这些项目为突破口,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3. 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时间及次数分析
由表4和表5可知,学生每周参加课外活动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都相对比较少、比较短,这势必会影响体育课外活动的效果,不能达到课外锻炼的目的。
(二) 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因素分析
由调查可知,本校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总体上比较积极健康,大部分学生都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增进健康、充实生活等,在运动项目选择上也比较多样化,这都有利于课外体育活动在本校的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大多数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及时间上都是远远不够的。由此本文也调查分析了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因素。
1.主观因素
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认识不足,加上网络化的普及,这些学生把课外时间多花在上网、聊天、游戏及看电影上,导致无时间、无兴趣参加体育活动。加上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怕苦怕累、缺乏毅力,或者运动技能差,这也是影响课外活动开展的因素。
2.客观因素
调查中,有7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运动场地及器材设施少,不能满足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由于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制约,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不同需要得不到应有满足,因此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
另外,学生普遍认为缺乏活动组织与指导也是影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技工院校学生相对自觉性较差,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从目前学校管理形式及课外活动内容来看,依然走着传统模式的老路,既不能调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及个性发展的需求。
四、构建技工院校体育课外活动模式
因此,针对以上调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体育课外活动的几种模式,旨在调动学生进行体育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外活动的有效性。
(一)优化管理模式
体育课外活动不同于体育课堂教学,有其松散的一面。学校应建立有计划、有制度、完善的管理措施,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特别是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并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和器材设备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
除此之外,更要发挥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主人翁作用,充分体现学生自我管理和参与意识,这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来说,既可以培养其管理能力,又可以为以后就业打下自律意识。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最终使体育课外活动形成学生主管部门支持,体育部门教师辅导,学生各单位和团体协会自我管理为主模式。
只有优化管理模式,依靠多方合力,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使课外体育活动工作长期、有序、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学校社团推进模式
课外体育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因此,以年级、班级为模式开展课外活动难以达到有效的效果。而以社团模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则打破了班级与年级的界限,把兴趣相投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互动效应,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体育课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首先综合考虑学校场地、器材、现有师资及学生意向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将要成立的体育类社团及每个社团的指导老师。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不同的社团,参加各社团组织的体育课外活动。各社团制定社团章程和活动计划,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每周开展一定的活动。社团的指导老师要对社团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以保证社团活动的质量。
学校对社团也要进行适当的介入管理,如对社团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场地以及器材;加强学生体育骨干培训,提升学生骨干对社团的组织能力;每月对各社团和各指导老师进行考核,每学期进行评先和评优活动;根据活动开展及效果,适当进行体育类社团的增减等等。
我校目前体育类社团主要有足球社、兵羽社、武术社团,通过走访调查,以社团模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给学生搭建了兴趣爱好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练习热情。而相对稳定的运动项目又有利于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以社团模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使学生练习体育项目的时间增多,原本多余的精力有了发挥的空间,就本校而言,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学校管理的难度得以降低。
(三)以比赛促发展模式
体育竞赛集中体现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乐趣,是促进学生踊跃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组织好学校的各类竞赛作为龙头和杠杆,调动和激发技工院校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技工院校体育课外活动的发展,形成以比赛促发展的模式。
课外体育竞赛的时间可以是月赛、季赛或年赛,固定的比赛时间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围绕比赛进行准备性训练;可以是全校性,更主要的是班级、社团性的,可以实现参与的广泛性与全面性;比赛的场地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到大自然中组织进行,创新的比赛场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做到竞赛活动制度化、多元化、规范化,在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时,既要体现出运动水平,同时又要考虑到广大同学的参与性,更要凸显出学校特色,如学校在每年的田径运动会上,可以增设女生的健美操比赛和男生的武术比赛,可以收到较好效果,使田径运动会变成人人能展示的大舞台。在组织课外体育竞赛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及学生骨干作用,让社团或学生会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担任组织、裁判、服务等,在角色转移中增加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意识。
实践证明,以赛促练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参加课外运动,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还有利于发现人才和检查教学效果,为选拔校代表队提供机会。
(四)借助社会力量发展模式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充实生活、强身健体,因此,他们渴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所以在学校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联办、共建的方式,构建借助社会力量发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模式,从而改善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环境,增加课外学生体育活动内容。
一是可以从社会引进器材、社备、专业教练员等,如引进跆拳道、健身器材,台球、网球等体育设备,由引进的教练员面向学生开展跆拳道和器械健美等有偿教学与训练,既解决了学校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二是可以同体育俱乐部合办校园体育俱乐部,除开展专项体育课外活动外,还可开展技术、裁判培训讲座,也可由俱乐部承办一些校、院系比赛。俱乐部的模式,专业的指导,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专项技术水平,激发练习兴趣。
五、结语
技工院校的体育课外活动要本着“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能力本位、素质同步”的宗旨,充分利用体育载体,构建体育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大平台。要优化体育课外活动管理模式,构建多种体育课外活动模式,学校各方面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展示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毅.以社团模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9(20)
[2]钱猛.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6)
[3]郭建强.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形式所持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
[4]刘新鸿.体育社团在中职学校课外活动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0,25(4)
[5]霍磊.对河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08(2)
[6]苏华,严红玲.对高职体育课外活动改革初探[J].职教论坛,2005(20)
[7]韩长良.普通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调查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6)
关键词:体育 课外活动 现状 模式
一、前言
体育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的延伸和必要补充,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技工院校而言,学生没有升学压力,课外时间相对充沛,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的好坏尤为重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在体育课外活动中学习体育知识、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的同时,灌输新型体育意识与职业观念,更是为学生日后的职业需求打下良好基础。因此,笔者在对本校的体育课外活动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技工院校体育课外活动的模式。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2009、2010、2011届不同专业学生320人,其中男生180人,女生14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内容的需要,查阅了与体育课外活动相关的书籍、论文、期刊杂志以及电子资料,并查阅了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体育教学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2.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体育课外活动调查问卷》,共发出答卷320份,回收有效答卷300份。
3. 数据分析法
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得到的理论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纳和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一)调查主要内容
1. 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态度及动机分析
参加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决定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由表1可以看出,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超过50%,男生中比例更高一些,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有端正的态度认识。但是也要看到,有近30%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无所谓或是不喜欢,因为不擅长体育活动、懒或者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这部分学生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尽快提高其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充实生活和强身健体,说明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动机是健康积极的。但同时也应看到,有27%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其中女生的比例更高一些,这种被动的参与势必会影响课外活动的效果,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机,主动锻炼。
2.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项目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大多是根据个人的需要及兴趣爱好等来进行的,项目的选择基本上体现了竞争性、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等特点。男生以两大球为主,女生以参加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简单、易开展的项目为主。因此,学校在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时,可以以这些项目为突破口,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3. 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时间及次数分析
由表4和表5可知,学生每周参加课外活动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都相对比较少、比较短,这势必会影响体育课外活动的效果,不能达到课外锻炼的目的。
(二) 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因素分析
由调查可知,本校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总体上比较积极健康,大部分学生都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增进健康、充实生活等,在运动项目选择上也比较多样化,这都有利于课外体育活动在本校的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大多数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及时间上都是远远不够的。由此本文也调查分析了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因素。
1.主观因素
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认识不足,加上网络化的普及,这些学生把课外时间多花在上网、聊天、游戏及看电影上,导致无时间、无兴趣参加体育活动。加上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怕苦怕累、缺乏毅力,或者运动技能差,这也是影响课外活动开展的因素。
2.客观因素
调查中,有7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运动场地及器材设施少,不能满足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由于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制约,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不同需要得不到应有满足,因此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
另外,学生普遍认为缺乏活动组织与指导也是影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技工院校学生相对自觉性较差,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从目前学校管理形式及课外活动内容来看,依然走着传统模式的老路,既不能调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及个性发展的需求。
四、构建技工院校体育课外活动模式
因此,针对以上调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体育课外活动的几种模式,旨在调动学生进行体育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外活动的有效性。
(一)优化管理模式
体育课外活动不同于体育课堂教学,有其松散的一面。学校应建立有计划、有制度、完善的管理措施,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特别是体育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并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和器材设备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
除此之外,更要发挥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主人翁作用,充分体现学生自我管理和参与意识,这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来说,既可以培养其管理能力,又可以为以后就业打下自律意识。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最终使体育课外活动形成学生主管部门支持,体育部门教师辅导,学生各单位和团体协会自我管理为主模式。
只有优化管理模式,依靠多方合力,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使课外体育活动工作长期、有序、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学校社团推进模式
课外体育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因此,以年级、班级为模式开展课外活动难以达到有效的效果。而以社团模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则打破了班级与年级的界限,把兴趣相投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互动效应,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体育课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首先综合考虑学校场地、器材、现有师资及学生意向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将要成立的体育类社团及每个社团的指导老师。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不同的社团,参加各社团组织的体育课外活动。各社团制定社团章程和活动计划,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每周开展一定的活动。社团的指导老师要对社团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以保证社团活动的质量。
学校对社团也要进行适当的介入管理,如对社团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场地以及器材;加强学生体育骨干培训,提升学生骨干对社团的组织能力;每月对各社团和各指导老师进行考核,每学期进行评先和评优活动;根据活动开展及效果,适当进行体育类社团的增减等等。
我校目前体育类社团主要有足球社、兵羽社、武术社团,通过走访调查,以社团模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给学生搭建了兴趣爱好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练习热情。而相对稳定的运动项目又有利于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以社团模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使学生练习体育项目的时间增多,原本多余的精力有了发挥的空间,就本校而言,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学校管理的难度得以降低。
(三)以比赛促发展模式
体育竞赛集中体现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乐趣,是促进学生踊跃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组织好学校的各类竞赛作为龙头和杠杆,调动和激发技工院校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技工院校体育课外活动的发展,形成以比赛促发展的模式。
课外体育竞赛的时间可以是月赛、季赛或年赛,固定的比赛时间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围绕比赛进行准备性训练;可以是全校性,更主要的是班级、社团性的,可以实现参与的广泛性与全面性;比赛的场地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到大自然中组织进行,创新的比赛场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做到竞赛活动制度化、多元化、规范化,在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时,既要体现出运动水平,同时又要考虑到广大同学的参与性,更要凸显出学校特色,如学校在每年的田径运动会上,可以增设女生的健美操比赛和男生的武术比赛,可以收到较好效果,使田径运动会变成人人能展示的大舞台。在组织课外体育竞赛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及学生骨干作用,让社团或学生会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担任组织、裁判、服务等,在角色转移中增加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意识。
实践证明,以赛促练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参加课外运动,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还有利于发现人才和检查教学效果,为选拔校代表队提供机会。
(四)借助社会力量发展模式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充实生活、强身健体,因此,他们渴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所以在学校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联办、共建的方式,构建借助社会力量发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模式,从而改善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环境,增加课外学生体育活动内容。
一是可以从社会引进器材、社备、专业教练员等,如引进跆拳道、健身器材,台球、网球等体育设备,由引进的教练员面向学生开展跆拳道和器械健美等有偿教学与训练,既解决了学校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二是可以同体育俱乐部合办校园体育俱乐部,除开展专项体育课外活动外,还可开展技术、裁判培训讲座,也可由俱乐部承办一些校、院系比赛。俱乐部的模式,专业的指导,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专项技术水平,激发练习兴趣。
五、结语
技工院校的体育课外活动要本着“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能力本位、素质同步”的宗旨,充分利用体育载体,构建体育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大平台。要优化体育课外活动管理模式,构建多种体育课外活动模式,学校各方面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展示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毅.以社团模式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9(20)
[2]钱猛.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6)
[3]郭建强.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形式所持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
[4]刘新鸿.体育社团在中职学校课外活动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0,25(4)
[5]霍磊.对河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08(2)
[6]苏华,严红玲.对高职体育课外活动改革初探[J].职教论坛,2005(20)
[7]韩长良.普通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调查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