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基于原有经验,在质疑中明确观察方向;基于自主探究,在细读中学习观察方法;基于迁移实践,在运用中巩固观察能力。
【关键词】《金色的草地》 语文要素 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87-02
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观察”,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并能够将自己观察所得写下来。下面,笔者以本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的教学为例,论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
一、基于原有经验,在质疑中明确观察内容
学生进入三年级,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对这一点有清晰的认识,在教学前就要充分考虑学生既有的认知经验,并善于利用学生的既有经验创设具有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以问题引领学生探寻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教学价值,使学生逐渐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以《金色的草地》为例,教学伊始,笔者通过出示填空题:
的草地,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填空,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情况以及自主预习情况。通过课堂巡查,笔者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横线上填的是“金色”二字,绝大部分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填写的是“绿色”二字。于是,笔者把学生填写的这两种答案写在黑板上。问学生:为什么有的同学写草地是绿色的,有的写草地是金色的?大家对此有什么疑问吗?看到教师出示并板书的填空题,学生自然是充满困惑的,提出了不同的疑问: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草地都是绿色的,这里怎么会是金色的呢?这块金色的草地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发现这块金色的草地呢?等等。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再加上这篇课文的难度不大,笔者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学生形成初步的感受,即作者是经过自己仔细观察,才最终发现草地原来是金色的。此时,笔者并不急于直接揭示“我们要学会观察”这一主题,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单元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经验,回忆《搭船的鸟》一文中作者对翠鸟展开了哪些方面的观察?从观察中,作者获得了哪些认识?笔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把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经验,迁移到《金色的草地》一文的学习中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留心生活,并在生活中细致观察,最终发现草地秘密的。
这样教学,教师先是借助于填空题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回忆,然后引导学生聚焦“金色”进行质疑,再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在学生若有所悟之际,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上一篇课文的学习经验,回忆作者是观察翠鸟的哪些方面,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的,从而使学生迁移运用上一课学习的观察方法,了解本课的观察内容。
二、基于自主探究,在细读中学习观察方法
自主探究,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的创造性学习活动。《金色的草地》一文中作者观察的方法和特点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才能获得。《金色的草地》一文主要描写作者的观察细致,如何让学生掌握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应该成为教学重点。基于这篇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观察”这一主题,设计如下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品读和精读文本。
环节一,自主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试着想象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并圈画出本段中的关键词语。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金色草地”的别样金色:可以从“一大片”感受草地的广袤与开阔,可以从“长满”感受蒲公英之多,并借助于“变成金色的了”感受这片草地颜色变化的神奇。
环节二,迁移学法,利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细心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根据第二自然段中人物动作与神情的描写细节,结合生活经验想象兄弟两人玩耍的快乐场景,并适当补充人物在这一场景的具体言行,在“闻其声”中如见其形。而第三自然段中,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表示时间和颜色的词语,想象草地不断变化的奇幻画面。
环节三,让学生从整篇文章的角度思考如下问题:从哪些语言文字中可以感知金色草地的可爱之处?蒲公英的有趣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充分提取并整合文本中的信息,展现颜色变化的画面,感受作者蕴藏在文本语言中那份对草地的热爱之情。
环节四,在学生经历上述三个环节,基本上对文本内容有了丰富的感知之后,引导学生朝着表达层面迁移。教师通过表格,组织学生分别从时间、颜色和原因三个角度入手提取信息,并以时间为轴线,先说说草地变化的过程和内在原因。然后,引导学生从语段中的两个“发现”入手。第一次发现,作者并没有特意观察,而是在玩耍时无疑中发现的,这是作者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习惯的结果;而第二次“发现”,则是作者在发现了蹊跷之后,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细致观察,融入思考,探究草地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后,教师小结:只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才能在看似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找到新的发现;只有细致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享受更多的探究性乐趣。
环节五,在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之后,让学生再次回归课文,概述作者是怎么将草地颜色变化写出来的,同时鼓励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明白课文先略写第一次发现草地的颜色,然后以生动的笔墨描写草地的变化,最后以翔实的语言展现变化的原因,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以上五个环节的教学,教师将内容理解、还原观察和表达实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内容理解为基石,借助文本语言感受作者不同的观察方式和巧妙的表达方法,从而使语文要素融入文本教学中,转化成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基于迁移实践,在运用中巩固观察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教学统编语文教材时,需要从表达的视角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兰女士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关注生活,稍加留意,就能够在看似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中,捕捉到不为人知的秘密。《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的语文要素旨在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并结合课文内容,学会有序表达。因此,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之后,教师如果想还原作者的观察方法,就需要引导学生将从课文中所学习的方法,迁移应用到自身的习作表达中。为了让学生迁移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以及巩固观察能力,笔者通过下面三种方法让学生学会表达:一是引导学生观看《搭船的鸟》中翠鸟捕鱼的视频,让学生领悟:如果缺乏细致耐心的观察,那么作者在《搭船的鸟》这篇课文中就无法展现翠鸟捕鱼的全过程。同理,如果缺乏细致耐心的觀察,那么作者在《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中也无法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以及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二是播放含羞草一旦被触碰就害羞合拢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关注含羞草的一系列变化,把握变化过程中所体现的细节内容。三是在学生观看视频、获取第一手观察资料之后,鼓励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尝试将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描写,并模仿《搭船的鸟》中运用动词的写法,选用系列化的精准动词表现含羞草从开放到合拢再到开放的整个过程,促使学生将课文中学习到的观察方法应用于习作实践中,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细致观察的思维习惯和意识,提升表达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范例”,语文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意思,又要结合语文要素,以及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由深入浅、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春莹(1982— ),女,广西陆川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陆川县平乐镇平乐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金色的草地》 语文要素 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87-02
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观察”,重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并能够将自己观察所得写下来。下面,笔者以本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的教学为例,论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
一、基于原有经验,在质疑中明确观察内容
学生进入三年级,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对这一点有清晰的认识,在教学前就要充分考虑学生既有的认知经验,并善于利用学生的既有经验创设具有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以问题引领学生探寻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教学价值,使学生逐渐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以《金色的草地》为例,教学伊始,笔者通过出示填空题:
的草地,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填空,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情况以及自主预习情况。通过课堂巡查,笔者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横线上填的是“金色”二字,绝大部分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填写的是“绿色”二字。于是,笔者把学生填写的这两种答案写在黑板上。问学生:为什么有的同学写草地是绿色的,有的写草地是金色的?大家对此有什么疑问吗?看到教师出示并板书的填空题,学生自然是充满困惑的,提出了不同的疑问: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草地都是绿色的,这里怎么会是金色的呢?这块金色的草地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发现这块金色的草地呢?等等。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再加上这篇课文的难度不大,笔者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学生形成初步的感受,即作者是经过自己仔细观察,才最终发现草地原来是金色的。此时,笔者并不急于直接揭示“我们要学会观察”这一主题,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单元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经验,回忆《搭船的鸟》一文中作者对翠鸟展开了哪些方面的观察?从观察中,作者获得了哪些认识?笔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把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经验,迁移到《金色的草地》一文的学习中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留心生活,并在生活中细致观察,最终发现草地秘密的。
这样教学,教师先是借助于填空题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回忆,然后引导学生聚焦“金色”进行质疑,再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在学生若有所悟之际,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上一篇课文的学习经验,回忆作者是观察翠鸟的哪些方面,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的,从而使学生迁移运用上一课学习的观察方法,了解本课的观察内容。
二、基于自主探究,在细读中学习观察方法
自主探究,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的创造性学习活动。《金色的草地》一文中作者观察的方法和特点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才能获得。《金色的草地》一文主要描写作者的观察细致,如何让学生掌握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应该成为教学重点。基于这篇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观察”这一主题,设计如下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品读和精读文本。
环节一,自主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试着想象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并圈画出本段中的关键词语。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金色草地”的别样金色:可以从“一大片”感受草地的广袤与开阔,可以从“长满”感受蒲公英之多,并借助于“变成金色的了”感受这片草地颜色变化的神奇。
环节二,迁移学法,利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细心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根据第二自然段中人物动作与神情的描写细节,结合生活经验想象兄弟两人玩耍的快乐场景,并适当补充人物在这一场景的具体言行,在“闻其声”中如见其形。而第三自然段中,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表示时间和颜色的词语,想象草地不断变化的奇幻画面。
环节三,让学生从整篇文章的角度思考如下问题:从哪些语言文字中可以感知金色草地的可爱之处?蒲公英的有趣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充分提取并整合文本中的信息,展现颜色变化的画面,感受作者蕴藏在文本语言中那份对草地的热爱之情。
环节四,在学生经历上述三个环节,基本上对文本内容有了丰富的感知之后,引导学生朝着表达层面迁移。教师通过表格,组织学生分别从时间、颜色和原因三个角度入手提取信息,并以时间为轴线,先说说草地变化的过程和内在原因。然后,引导学生从语段中的两个“发现”入手。第一次发现,作者并没有特意观察,而是在玩耍时无疑中发现的,这是作者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习惯的结果;而第二次“发现”,则是作者在发现了蹊跷之后,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细致观察,融入思考,探究草地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后,教师小结:只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才能在看似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找到新的发现;只有细致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享受更多的探究性乐趣。
环节五,在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之后,让学生再次回归课文,概述作者是怎么将草地颜色变化写出来的,同时鼓励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明白课文先略写第一次发现草地的颜色,然后以生动的笔墨描写草地的变化,最后以翔实的语言展现变化的原因,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以上五个环节的教学,教师将内容理解、还原观察和表达实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内容理解为基石,借助文本语言感受作者不同的观察方式和巧妙的表达方法,从而使语文要素融入文本教学中,转化成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基于迁移实践,在运用中巩固观察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教学统编语文教材时,需要从表达的视角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兰女士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关注生活,稍加留意,就能够在看似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中,捕捉到不为人知的秘密。《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的语文要素旨在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并结合课文内容,学会有序表达。因此,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之后,教师如果想还原作者的观察方法,就需要引导学生将从课文中所学习的方法,迁移应用到自身的习作表达中。为了让学生迁移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以及巩固观察能力,笔者通过下面三种方法让学生学会表达:一是引导学生观看《搭船的鸟》中翠鸟捕鱼的视频,让学生领悟:如果缺乏细致耐心的观察,那么作者在《搭船的鸟》这篇课文中就无法展现翠鸟捕鱼的全过程。同理,如果缺乏细致耐心的觀察,那么作者在《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中也无法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以及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二是播放含羞草一旦被触碰就害羞合拢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关注含羞草的一系列变化,把握变化过程中所体现的细节内容。三是在学生观看视频、获取第一手观察资料之后,鼓励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尝试将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描写,并模仿《搭船的鸟》中运用动词的写法,选用系列化的精准动词表现含羞草从开放到合拢再到开放的整个过程,促使学生将课文中学习到的观察方法应用于习作实践中,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细致观察的思维习惯和意识,提升表达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范例”,语文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意思,又要结合语文要素,以及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由深入浅、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春莹(1982— ),女,广西陆川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陆川县平乐镇平乐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