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数学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及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及口头交流等行为,使他们愉快地投入学习,成为自主学习的小主人。
一、在观察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设计有针对的观察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去获取新知。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主题图”,利用多媒体把它设计成了一个动态的情境串。先出示20只羊,让学生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怎样分,才能一眼就看出有20只;接着,从四面八方跑来80只羊,让学生感受现在的羊比20只要多得多,学生再估一估羊的只数,感知100的多少;最后,在地上画出100个羊笼(每行10个,共10行),小羊排好队准备在地上休息,分批进入小羊笼,每进去一些,就让学生说说那个数的组成,全部进去以后说一说这个小羊笼中休息的是第几只羊。这样,通过情境串的形式,把静态的图画变成动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没有精确细致的观察,就不可能有准确无误的发现。观察不光用眼,更重要的是脑的参与。所以说从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对其数学能力的发展,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在合作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教师需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围绕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合作问题:
(1)出示一个用铅丝做的圆。讨论,怎样测量它的周长?
(2)出示一个用硬纸板做的圆。讨论,还能怎样测出圆的周长?
(3)出示画在黑板上的圆。讨论,能用绕线的方法或滚动方法测出周长吗?你有什么好主意?
这样递进的合作讨论问题,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在全班的交流中我们看到学生合作后成果的展现,有的小组回答:“可以量出黑板圆的直径长度,除以硬纸板直径的长度,再乘以硬纸板的周长,就得到黑板圆的周长。”有的小组回答:“我发现这些圆的直径与它的周长有关系。黑板上圆的直径长些,周长也就长;硬纸板圆的直径短些,圆的周长就短。”
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优势互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建立起和谐友好的伙伴关系,形成良好人际关系。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三、在操作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国际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听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记住了;你做了,你理解了。”对学生应加强数学的体验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把一些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学习“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直接经验。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先让学生拿出所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具,展示在黑板上,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后发现: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这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人民币都只有1元(角、分)、2元(角、分)、5 元(角、分)三种呢?”我不作正面回答,而是拿出几种有标价的教具,让学生拿人民币学具来购买。学生在购买实践中发觉:不管多少价钱,其数值总能用1、2、5组成,于是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通过实践、应用,学生充分理解了人民币面值规定的意义,并且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课时,通过操作来得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内在关系。实验1:等底等高的一组空心圆柱和圆锥,半盆红色水。操作:把圆锥灌满水,倒入圆柱,经过三次刚好倒满。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实验2:把注满水的圆柱,依次倒入圆锥,也经过三次,圆柱中的水正好倒完。结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实验3:一组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操作:把圆锥中的水倒入圆柱,不是3次刚好倒满;把圆柱中的水倒入圆锥,倒了3次没倒空。结论: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不具有V=13 Sh。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主体的极大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再创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在教学中,实现让学生自主参与,引导学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拓宽学生的创新之路。
一、在观察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设计有针对的观察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去获取新知。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主题图”,利用多媒体把它设计成了一个动态的情境串。先出示20只羊,让学生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怎样分,才能一眼就看出有20只;接着,从四面八方跑来80只羊,让学生感受现在的羊比20只要多得多,学生再估一估羊的只数,感知100的多少;最后,在地上画出100个羊笼(每行10个,共10行),小羊排好队准备在地上休息,分批进入小羊笼,每进去一些,就让学生说说那个数的组成,全部进去以后说一说这个小羊笼中休息的是第几只羊。这样,通过情境串的形式,把静态的图画变成动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没有精确细致的观察,就不可能有准确无误的发现。观察不光用眼,更重要的是脑的参与。所以说从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对其数学能力的发展,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在合作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教师需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围绕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合作问题:
(1)出示一个用铅丝做的圆。讨论,怎样测量它的周长?
(2)出示一个用硬纸板做的圆。讨论,还能怎样测出圆的周长?
(3)出示画在黑板上的圆。讨论,能用绕线的方法或滚动方法测出周长吗?你有什么好主意?
这样递进的合作讨论问题,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在全班的交流中我们看到学生合作后成果的展现,有的小组回答:“可以量出黑板圆的直径长度,除以硬纸板直径的长度,再乘以硬纸板的周长,就得到黑板圆的周长。”有的小组回答:“我发现这些圆的直径与它的周长有关系。黑板上圆的直径长些,周长也就长;硬纸板圆的直径短些,圆的周长就短。”
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优势互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建立起和谐友好的伙伴关系,形成良好人际关系。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三、在操作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国际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听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记住了;你做了,你理解了。”对学生应加强数学的体验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把一些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学习“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直接经验。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先让学生拿出所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具,展示在黑板上,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后发现: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这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人民币都只有1元(角、分)、2元(角、分)、5 元(角、分)三种呢?”我不作正面回答,而是拿出几种有标价的教具,让学生拿人民币学具来购买。学生在购买实践中发觉:不管多少价钱,其数值总能用1、2、5组成,于是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通过实践、应用,学生充分理解了人民币面值规定的意义,并且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课时,通过操作来得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内在关系。实验1:等底等高的一组空心圆柱和圆锥,半盆红色水。操作:把圆锥灌满水,倒入圆柱,经过三次刚好倒满。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实验2:把注满水的圆柱,依次倒入圆锥,也经过三次,圆柱中的水正好倒完。结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实验3:一组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操作:把圆锥中的水倒入圆柱,不是3次刚好倒满;把圆柱中的水倒入圆锥,倒了3次没倒空。结论: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不具有V=13 Sh。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主体的极大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再创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在教学中,实现让学生自主参与,引导学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拓宽学生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