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国家城市申奥宣传片是一种国家跨文化传播的有力方式,对于塑造一个国家文化影像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通过解读2020年日本东京申奥片,总结分析申奥片中国家影像文化传播规律,为我国国际形象的影像建构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申奥片 影像文本 国家形象
一、国家影像文本分析
2013年9月8日凌晨,国际奥委会第125次全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进行,投票决定2020夏季奥运会主办地,最终日本东京获得了承办权。此次日本独树一帜的制作了四支主题风格不一的宣传片来展现日本东京申奥风采。申奥宣传短片分为“日本够酷吗”“明天还有开始”“激情传递篇”“全民欢乐支持篇”四个篇章,不同主题,风格迥异,涵盖了欢迎、快乐、轻松、青春、活力、自信、亲和等多种文化,一致地表现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日本东京。尤其是主打申奥片“明天还有开始”给你一个不一样的东京影像,留下一个深刻的东京映像。与北京奥运会相比东京奥运会并非通过“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形式来实现“国家梦”,而是凭借“低调内涵”来展示一个亚洲发达国家的成熟。
1 樱花——梦想的诠释
日本东京2020年申奥标志樱花环由五种樱花所组成一个环形,象征永远幸福。樱花是日本的象征,代表着永远和幸福,而环形则代表着一个不间断的状态。同时樱花环象征着日本将从311地震中复苏。而在申奥片中串联“明天还有开始”全篇的动画樱花图案正是象征着希望,图形状似爱心传递着人们的激情与梦想,明天还有开始,只要有希望,不放弃,就会有明天,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一切都因为有梦想而变得生动起来!从创意到logo的演变,到各种元素符号的搭配使用,日本东京申奥片娴熟地将视听符号贯穿一体,令人印象深刻,对城市影像难以忘怀。
2 镜头——梦想的传递
日本申奥片做得极其接地气,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融合在片中得到充分的实现。整个申奥片通过一名短跑运动员从准备起跑到开跑的历程作为主线,穿插东京城市都市现代化影像与奥运健儿运动时刻交替画面,将运动精神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人。从开头每个期待憧憬运动时刻的表情与都市高楼大厦形象国际化的慢交替,到第49秒一个箭步起跑的运动健将的慢镜头转折,将接下来的影片节奏拉快,整个情节松紧有致,把握恰到好处。慢剪接让人们充分领略到城市新面貌与奥运精神的传递感;而快速剪接的各种运动与体育爱好者的欢呼画面带来纷繁多变的视觉效果,既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也表达了丰富的奥运内涵。
3 符号——梦想的希望
整部申奥片中日本文化符号不够明显,以全球化符号为主。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民族都有出现,尤其是西方人面孔大量出现,展现国际化全球化风貌,以此来获得西方国家认可,得到西方国际评委与主流媒体的接受。申奥片结尾用动画特效的樱花花瓣聚合编织成花海,烘托日本人民对奥运的期望与欢迎,用各国孩子运动的笑脸来彰显申办成功的信心与希望,映衬主题词给人以不一样的明天,寓意日本的崭新风貌。申奥前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历史遗留问题,民众不支持奥运的反对示威,尤其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污水核泄漏问题,让世界各地的人民对日本申办能力抱有很大的疑虑,而通过宣传片中人们的笑脸特别是各国孩子纯真的笑容,加上城市干净整洁,曙光朝阳、蓝天碧水的风貌画面,直观地代替日本政府对外界担心的作出了有力的回应。
二、启示
从以上对东京申奥片的影像文本解读可以很容易发现,在跨文化传播语境场内国家申奥片的影像文化传播策略。这些策略对于中国的对外国际形象跨文化传播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根据传播的五要素,笔者把跨文化国家影像传播的技巧做一个规律性的小结:一、提高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我国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自塑”起良好的国家形象,瓦解负面的“他塑”形象;二、整合传播信息,对各种国家形象的展现视听符号进行更新收集;三、增加媒介渠道,国家形象的宣传要把握好时机,多多利用大事件营销契机;四、把握受传者需求,在影像符号选择上多注意文化间的差异,对不同国家的受众要照顾其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特点,坚持国际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五、重视传播效果的反馈,在传播前后注意受众的评价反映,根据实际情况对影像文化进行适度调整完善。中国国际形象的传播有三个大背景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一是要正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抗;二是要重视中国现代化转型所带来的话语权、话语言说方式的转型;三是要重视国际化环境下中国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巨大反差。因此,借鉴于东京申奥片成功塑造的日本国际影像,我国在传播国际形象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遵循全球文化互融共生、多元多维的发展趋势,让中国文化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沟通交流中去,汲取文化全球化的精华;同时保持本土化的民族性与独特性,为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添砖加瓦,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邮寄地址: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学路大学嘉园14号楼1单元101室 仝爱霞收(转 文凌月)
邮政编码: 274000
联系电话: 15315665667
参 考 文 献
[1]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昆著.国家形象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申奥片 影像文本 国家形象
一、国家影像文本分析
2013年9月8日凌晨,国际奥委会第125次全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进行,投票决定2020夏季奥运会主办地,最终日本东京获得了承办权。此次日本独树一帜的制作了四支主题风格不一的宣传片来展现日本东京申奥风采。申奥宣传短片分为“日本够酷吗”“明天还有开始”“激情传递篇”“全民欢乐支持篇”四个篇章,不同主题,风格迥异,涵盖了欢迎、快乐、轻松、青春、活力、自信、亲和等多种文化,一致地表现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日本东京。尤其是主打申奥片“明天还有开始”给你一个不一样的东京影像,留下一个深刻的东京映像。与北京奥运会相比东京奥运会并非通过“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形式来实现“国家梦”,而是凭借“低调内涵”来展示一个亚洲发达国家的成熟。
1 樱花——梦想的诠释
日本东京2020年申奥标志樱花环由五种樱花所组成一个环形,象征永远幸福。樱花是日本的象征,代表着永远和幸福,而环形则代表着一个不间断的状态。同时樱花环象征着日本将从311地震中复苏。而在申奥片中串联“明天还有开始”全篇的动画樱花图案正是象征着希望,图形状似爱心传递着人们的激情与梦想,明天还有开始,只要有希望,不放弃,就会有明天,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一切都因为有梦想而变得生动起来!从创意到logo的演变,到各种元素符号的搭配使用,日本东京申奥片娴熟地将视听符号贯穿一体,令人印象深刻,对城市影像难以忘怀。
2 镜头——梦想的传递
日本申奥片做得极其接地气,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融合在片中得到充分的实现。整个申奥片通过一名短跑运动员从准备起跑到开跑的历程作为主线,穿插东京城市都市现代化影像与奥运健儿运动时刻交替画面,将运动精神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人。从开头每个期待憧憬运动时刻的表情与都市高楼大厦形象国际化的慢交替,到第49秒一个箭步起跑的运动健将的慢镜头转折,将接下来的影片节奏拉快,整个情节松紧有致,把握恰到好处。慢剪接让人们充分领略到城市新面貌与奥运精神的传递感;而快速剪接的各种运动与体育爱好者的欢呼画面带来纷繁多变的视觉效果,既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也表达了丰富的奥运内涵。
3 符号——梦想的希望
整部申奥片中日本文化符号不够明显,以全球化符号为主。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民族都有出现,尤其是西方人面孔大量出现,展现国际化全球化风貌,以此来获得西方国家认可,得到西方国际评委与主流媒体的接受。申奥片结尾用动画特效的樱花花瓣聚合编织成花海,烘托日本人民对奥运的期望与欢迎,用各国孩子运动的笑脸来彰显申办成功的信心与希望,映衬主题词给人以不一样的明天,寓意日本的崭新风貌。申奥前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历史遗留问题,民众不支持奥运的反对示威,尤其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污水核泄漏问题,让世界各地的人民对日本申办能力抱有很大的疑虑,而通过宣传片中人们的笑脸特别是各国孩子纯真的笑容,加上城市干净整洁,曙光朝阳、蓝天碧水的风貌画面,直观地代替日本政府对外界担心的作出了有力的回应。
二、启示
从以上对东京申奥片的影像文本解读可以很容易发现,在跨文化传播语境场内国家申奥片的影像文化传播策略。这些策略对于中国的对外国际形象跨文化传播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根据传播的五要素,笔者把跨文化国家影像传播的技巧做一个规律性的小结:一、提高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我国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自塑”起良好的国家形象,瓦解负面的“他塑”形象;二、整合传播信息,对各种国家形象的展现视听符号进行更新收集;三、增加媒介渠道,国家形象的宣传要把握好时机,多多利用大事件营销契机;四、把握受传者需求,在影像符号选择上多注意文化间的差异,对不同国家的受众要照顾其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特点,坚持国际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五、重视传播效果的反馈,在传播前后注意受众的评价反映,根据实际情况对影像文化进行适度调整完善。中国国际形象的传播有三个大背景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一是要正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抗;二是要重视中国现代化转型所带来的话语权、话语言说方式的转型;三是要重视国际化环境下中国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巨大反差。因此,借鉴于东京申奥片成功塑造的日本国际影像,我国在传播国际形象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遵循全球文化互融共生、多元多维的发展趋势,让中国文化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沟通交流中去,汲取文化全球化的精华;同时保持本土化的民族性与独特性,为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添砖加瓦,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邮寄地址: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大学路大学嘉园14号楼1单元101室 仝爱霞收(转 文凌月)
邮政编码: 274000
联系电话: 15315665667
参 考 文 献
[1]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昆著.国家形象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