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考是学生人生当中的第一大关,学生在面对中考的应试压力时,难免会出现焦虑不安,甚至畏惧中考的不良心理状态。由于这种心态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平时的测试当中表现不错,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但在中考当中却发挥失常。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应试心态进行调整,让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去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大关。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根据个人教育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们《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考;应试压力;缓解压力;教育方法
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以及所抱有的心理状态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从而能够对症下药,让学生的心理状态得到较好的调整,从而放松学生在平时学习当中高度紧绷的神经,有效的缓解学生由繁重课业所带来的压力与应试压力,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就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参加考试时自然能够轻松应对。
一、建立适度自信,帮助学生正确认知
我们都知道,适当的自信能够对学生的心态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而过度的自信就被成为自负,缺乏自信又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的负面情绪。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会发现,能够真正做到自信的学生少之又少,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过度自信,出现了自负的心理状态,从而在应试时“轻敌”,审题不认真,计算粗心大意,导致学生失去很多本应得到的分数;另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信,总是对自己的能力过度悲观,认为自己什么样的题目都做不好,做不对,从而受到这种心态影响,在考试时发挥的一塌糊涂。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从让学生了解这三种心态之间的关系,对什么是自信产生明确的认识。此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式的教学,让学生体验自信带来的好处。而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对于这些学生的“奇思妙想”,不论对错,都证明了学生是紧跟教师课堂教学的,应当给予相应的鼓励,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自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让他们的心态逐渐变得积极,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更加正确的认识。而对于有自负心理状态学生来说,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不断的反思,从而达到调整学生心态的目的。
二、学会自我放松,引导学生控制情绪
自我放松是帮助学生调控情绪的重要方法,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将心事憋在心中,难以实现自我调节,造成负面情绪的堆积,对学生的应试产生一定的影响;还有的学生不懂如何调控时间,造成学习上的盲目,受此影响,学生的情绪更加容易产生波动,徒增了很多本不会出现的压力。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当注重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尝试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的表达学习生活当中遇到的問题与困难,从而在宣泄的过程当中实现情绪的调控。另外,学生自我放松的方式不仅如此,正所谓实现自我放松,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而教师又不可能每时每刻向学生提供帮助,教师的引导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放松,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从而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写日记、合理的进行体育运动等方式,为学生自我控制情绪提供手段。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宣泄了自身的负面情绪,在应对考试时自然能够做到“轻装上阵”,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三、家校达成共识,尽力营造和谐氛围
帮助学生环节考试焦虑心理状态的另一有效手段则是家校两点之间形成联动,家长与教师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备考氛围,让学生能够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起到帮助学生缓解备考压力的作用。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比如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校园网家校互联平台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能够及时得知学生在校的情况,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弱点。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倾注过多的关注,不过多的询问学生的成绩,每次考试后在班级中的排名,甚至请假监督学生学习。这些方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效果,但非常容易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与想要帮助学生缓解压力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应通过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与家长之间达成共识,尽量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气氛当中完成备考,从而从容的应对即将到来的中考,并在考试当中取得令教师、家长都满意的答卷。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帮助学生缓解考前压力,让学生轻松应考,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适度的自信,不对自己的真实学习水平产生盲目的乐观或悲观;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放松,自主调控情绪,不让负面情绪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最后,要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备考氛围,不让学生心理产生额外的负担,从而使学生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应考。
参考文献
[1] 苗志琴.缓解心理压力 轻松迎接中考[J].宁夏教育,2018(03):78-79.
[2] 贾希菊.帮助学生缓解中考压力点滴[J].宁夏教育,2014(02):73.
基金项目:本文系柳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研究》(课题编号为2017B-28)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考;应试压力;缓解压力;教育方法
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以及所抱有的心理状态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从而能够对症下药,让学生的心理状态得到较好的调整,从而放松学生在平时学习当中高度紧绷的神经,有效的缓解学生由繁重课业所带来的压力与应试压力,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就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参加考试时自然能够轻松应对。
一、建立适度自信,帮助学生正确认知
我们都知道,适当的自信能够对学生的心态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而过度的自信就被成为自负,缺乏自信又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的负面情绪。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会发现,能够真正做到自信的学生少之又少,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过度自信,出现了自负的心理状态,从而在应试时“轻敌”,审题不认真,计算粗心大意,导致学生失去很多本应得到的分数;另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信,总是对自己的能力过度悲观,认为自己什么样的题目都做不好,做不对,从而受到这种心态影响,在考试时发挥的一塌糊涂。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从让学生了解这三种心态之间的关系,对什么是自信产生明确的认识。此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式的教学,让学生体验自信带来的好处。而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对于这些学生的“奇思妙想”,不论对错,都证明了学生是紧跟教师课堂教学的,应当给予相应的鼓励,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自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让他们的心态逐渐变得积极,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更加正确的认识。而对于有自负心理状态学生来说,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不断的反思,从而达到调整学生心态的目的。
二、学会自我放松,引导学生控制情绪
自我放松是帮助学生调控情绪的重要方法,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将心事憋在心中,难以实现自我调节,造成负面情绪的堆积,对学生的应试产生一定的影响;还有的学生不懂如何调控时间,造成学习上的盲目,受此影响,学生的情绪更加容易产生波动,徒增了很多本不会出现的压力。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当注重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尝试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的表达学习生活当中遇到的問题与困难,从而在宣泄的过程当中实现情绪的调控。另外,学生自我放松的方式不仅如此,正所谓实现自我放松,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而教师又不可能每时每刻向学生提供帮助,教师的引导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放松,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从而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写日记、合理的进行体育运动等方式,为学生自我控制情绪提供手段。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宣泄了自身的负面情绪,在应对考试时自然能够做到“轻装上阵”,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三、家校达成共识,尽力营造和谐氛围
帮助学生环节考试焦虑心理状态的另一有效手段则是家校两点之间形成联动,家长与教师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备考氛围,让学生能够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起到帮助学生缓解备考压力的作用。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比如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校园网家校互联平台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能够及时得知学生在校的情况,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弱点。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倾注过多的关注,不过多的询问学生的成绩,每次考试后在班级中的排名,甚至请假监督学生学习。这些方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效果,但非常容易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与想要帮助学生缓解压力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应通过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与家长之间达成共识,尽量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气氛当中完成备考,从而从容的应对即将到来的中考,并在考试当中取得令教师、家长都满意的答卷。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帮助学生缓解考前压力,让学生轻松应考,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适度的自信,不对自己的真实学习水平产生盲目的乐观或悲观;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放松,自主调控情绪,不让负面情绪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最后,要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备考氛围,不让学生心理产生额外的负担,从而使学生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应考。
参考文献
[1] 苗志琴.缓解心理压力 轻松迎接中考[J].宁夏教育,2018(03):78-79.
[2] 贾希菊.帮助学生缓解中考压力点滴[J].宁夏教育,2014(02):73.
基金项目:本文系柳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生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研究》(课题编号为2017B-2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