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研究对象性质的差异,分各种不同情况予以考查。这种分类思考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解题策略。
分类是按照数学对象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方法,掌握分类的方法,领会其实质,对于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分类必须是周全的,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分类的原则:(1)分类中的每一部分是相互独立的;(2)一次分类按一个标准;(3)分类讨论应逐级有序进行;(4)以性质、公式、定理的使用条件为标准分类的题型。
题型1.考查数学概念及定义的分类。
例1已知直线AB上一点C,且有CA=3AB,则线段CA与线段CB之比为3∶2或3∶4。
练习:已知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线段AB=7cm,点M为线段AB的中点,线段BC=3cm,点N为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解析:(1)点C在线段AB上;(2)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条线段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B.如果线段AB=AC那么点A是BC的中点。
C两条射线不平行就相交。
D.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两两相交必有三个交点。
题型2:考查字母的取值情况或范围的分类。
规律提示:此类问题通常在函数中体现颇多,考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分类,解题中应十分注意性质、定理的使用条件及范围。
例题1.如图1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顶点A的坐标是(0,2)一次函数y=x+t的图像l随t的不同取值变化时,位于l的右下方由l和正方形的边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阴影部分)。
(1)当t取何值时,S=3?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图2),画出S与t的函数图像。
点拔:设l与正方形ABCD的交点为M,N,易知△DMN是等腰Rt△,只有当MD= 2时,S△MDN=1,那么S=S□ABCD-S□MDN=3,此时求得t=4- 2,第(2)问中,随着t的变化,S的表达式发生变化,因而须分类讨论t在不同取值时S的表达式,进而作出图像。
解:(1)设l与正方形ABCD的交点为M,N,
∵l的解析式y=x+t,在x轴,y轴上所截线段相等。
∴△DMN为等腰Rt△DMN
∵S=3,∴S△DMN=SABCD-S=2×2-3=1
又∵S△DMN= MD·ND= ND2
∴MD=ND= 2,∴ON=OD-DM=4- 2,
即D点的坐标为(0,4- 2)
∴t=4- 2,即当t=4- 2时,S=3。
(2)∵直线l与y轴的交点M的坐标为(0,t)
∴当0≤t<2时,S= BM·BN= t2
当2≤t<4时,S=SABCD-S△DMN=- (t-4)2+4
当t≥4时,S=4 。
根据以上解析式,作图如图(2)。
变式思考: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4cm,∠A=60°,BD⊥AD,一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A→B→C的路线匀速运动,过点P作直线PM,使PM⊥AD。
(1)当点P运动2秒时,设直线PM与AD相交于点E,求△APE的面积。
(2)当点P运动2秒时,另一动点Q也从A出发沿A→B→C的路线运动,且在AB上以每秒1cm的速度匀速运动,在BC上以每秒2cm的速度匀速运动,过Q作直线QN,使QN//PM。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0≤t≤10),直线PM与QN截平行四边形ABCD所得图形的面积为Scm2。
①求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
②(附加题)求S的最大值。
易误:讨论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解本题的关键,解此类题应十分注意变量的取值须符合题意,逐层分析。
题型3:与角有关的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角的一边不确定性引发讨论。
例3.在同一平面上,∠AOB=70°,∠BOC=30°,射线OM平分∠AOB,ON平分∠BOC,求∠MON的大小。(20°或50°)
练习:已知∠AOB=60°,过O作一条射线OC,射线OE平分∠AOC,射线OD平分∠BOC,求∠DOE的大小。
(1)射线OC在∠AOB内;(2)射线OC在∠AOB外。
这两种情况下,都有∠DOE= = =30°。
小结:(对分类讨论结论的反思)——为什么结论相同?虽然∠AOC的大小不确定,但是所求的∠DOE与∠AOC的大小无关。我们虽然分了两类,但是结果是相同的!这也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的重要性。
由以上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分类讨论往往能使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变得异常简单,解题思路非常的清晰,步骤非常的明了。另一方面在讨论当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现有教材,教学中着意渗透并力求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结合其它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注意几种思想方法的综合使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相信会使学生在认识层次上得到极大的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分类是按照数学对象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方法,掌握分类的方法,领会其实质,对于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分类必须是周全的,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分类的原则:(1)分类中的每一部分是相互独立的;(2)一次分类按一个标准;(3)分类讨论应逐级有序进行;(4)以性质、公式、定理的使用条件为标准分类的题型。
题型1.考查数学概念及定义的分类。
例1已知直线AB上一点C,且有CA=3AB,则线段CA与线段CB之比为3∶2或3∶4。
练习:已知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线段AB=7cm,点M为线段AB的中点,线段BC=3cm,点N为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解析:(1)点C在线段AB上;(2)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条线段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B.如果线段AB=AC那么点A是BC的中点。
C两条射线不平行就相交。
D.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两两相交必有三个交点。
题型2:考查字母的取值情况或范围的分类。
规律提示:此类问题通常在函数中体现颇多,考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分类,解题中应十分注意性质、定理的使用条件及范围。
例题1.如图1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顶点A的坐标是(0,2)一次函数y=x+t的图像l随t的不同取值变化时,位于l的右下方由l和正方形的边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阴影部分)。
(1)当t取何值时,S=3?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图2),画出S与t的函数图像。
点拔:设l与正方形ABCD的交点为M,N,易知△DMN是等腰Rt△,只有当MD= 2时,S△MDN=1,那么S=S□ABCD-S□MDN=3,此时求得t=4- 2,第(2)问中,随着t的变化,S的表达式发生变化,因而须分类讨论t在不同取值时S的表达式,进而作出图像。
解:(1)设l与正方形ABCD的交点为M,N,
∵l的解析式y=x+t,在x轴,y轴上所截线段相等。
∴△DMN为等腰Rt△DMN
∵S=3,∴S△DMN=SABCD-S=2×2-3=1
又∵S△DMN= MD·ND= ND2
∴MD=ND= 2,∴ON=OD-DM=4- 2,
即D点的坐标为(0,4- 2)
∴t=4- 2,即当t=4- 2时,S=3。
(2)∵直线l与y轴的交点M的坐标为(0,t)
∴当0≤t<2时,S= BM·BN= t2
当2≤t<4时,S=SABCD-S△DMN=- (t-4)2+4
当t≥4时,S=4 。
根据以上解析式,作图如图(2)。
变式思考: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4cm,∠A=60°,BD⊥AD,一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A→B→C的路线匀速运动,过点P作直线PM,使PM⊥AD。
(1)当点P运动2秒时,设直线PM与AD相交于点E,求△APE的面积。
(2)当点P运动2秒时,另一动点Q也从A出发沿A→B→C的路线运动,且在AB上以每秒1cm的速度匀速运动,在BC上以每秒2cm的速度匀速运动,过Q作直线QN,使QN//PM。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0≤t≤10),直线PM与QN截平行四边形ABCD所得图形的面积为Scm2。
①求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
②(附加题)求S的最大值。
易误:讨论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解本题的关键,解此类题应十分注意变量的取值须符合题意,逐层分析。
题型3:与角有关的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角的一边不确定性引发讨论。
例3.在同一平面上,∠AOB=70°,∠BOC=30°,射线OM平分∠AOB,ON平分∠BOC,求∠MON的大小。(20°或50°)
练习:已知∠AOB=60°,过O作一条射线OC,射线OE平分∠AOC,射线OD平分∠BOC,求∠DOE的大小。
(1)射线OC在∠AOB内;(2)射线OC在∠AOB外。
这两种情况下,都有∠DOE= = =30°。
小结:(对分类讨论结论的反思)——为什么结论相同?虽然∠AOC的大小不确定,但是所求的∠DOE与∠AOC的大小无关。我们虽然分了两类,但是结果是相同的!这也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的重要性。
由以上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分类讨论往往能使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变得异常简单,解题思路非常的清晰,步骤非常的明了。另一方面在讨论当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现有教材,教学中着意渗透并力求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结合其它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注意几种思想方法的综合使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相信会使学生在认识层次上得到极大的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