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琴制作大师田双琨先生是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的入门弟子,从事古琴制作、修复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其技艺可谓当今琴人之佼佼者。他的古琴制作工作室—“虞田琴斋”坐落在北京幽静的小巷中,室内墙壁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名琴、名人字画和发黄的老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谈到古琴起源和他与古琴结缘的故事,田双琨先生说,古琴历史悠久,早在三皇时就有伏羲削桐为琴之说。先秦以至两汉典籍中,都有关于古琴的记载。古琴曾经拥有崇高的地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古琴音乐深沉和雅、灵动飘逸,体现了中国音乐的至高境界。孔子、杜甫、宋徽宗都是弹奏古琴的高手。
古琴的起源,自古众说纷纭。据记载,琴之创始者有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帝尧、帝舜等诸多说法。唐朝以前的琴暂无传世真品可见,仅考古所得有四川绵阳出土的东汉弹琴陶俑。近30多年来出土的实物有湖北隧县曾侯乙墓的十弦琴,湖南长沙五里牌战国墓的九弦琴,湖北荆门市郭店村战国墓的七弦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七弦琴。这些发现表明,古琴音乐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的音乐艺术,而且可以说它集传统音乐、文化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内涵博大精深,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本质和生命力源自古代的礼乐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当今,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使得包括古琴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然而,古琴依然有它的追随者、收藏者、爱好者。2010年,一张宋琴曾以1.37亿元的天价拍出。1977年,美国向太阳系和银河系发射的“航行者”号宇宙飞船中安放了一些有关地球人类的资料,其中有一张音乐镀金唱片中所收录的50首世界各地乐曲中就有一首著名古琴家管平湖所弹的古琴曲《高山流水》;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中国古琴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数十年制琴不胜枚举
田双琨先生与古琴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49年。那年,他从老家河北深县来京谋生。田双琨学过纺织、当过店员、做过眼镜,但都没有干下去。后来到乐器厂当了学徒,做过二胡、琵琶、古筝、瑟、扬琴等乐器,一干就是十几年。
19 5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古琴家管平湖先生。管先生的父亲是清宫如意馆主任,以弹琴、绘画为业,从小受其父熏陶,管先生弹琴、画画样样通,是少有的演奏兼制作古琴的专家。当时管先生家住花枝胡同(今小席胡同),与田先生住的大江胡同(原大蒋胡同)相距不远,他常往管家跑,耳濡目染,对古琴的兴趣越来越浓。管先生对他说,做一张好琴需三代人的努力,爷爷选料,儿子做琴,孙子弹琴。可见做琴之不易。在管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田先生用半年多的时间做了三张琴。一次,琉璃厂文化馆召开古琴鉴定会,管先生让他去见“公婆”,他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把琴抱去,请琴家弹奏,结果获得与会查复西、吴景略、管平湖、王迪、李伯琴、杨荫柳、甫雪斋、郑珉中等专家的好评。
为提高他对古琴的鉴赏力,管先生亲自带他去拜访古琴名家夏连居、李伯琴、程午甲。程家有一张唐琴“飞泉”,造型美观,音质纯正,色泽古朴,是一张不可多见的好琴。管先生以此琴为例,向田双琨讲述“唐圆宋扁”的变化过程,以及因年代久远琴面产生的大小蛇腹、流水断、冰纹等不同纹络的知识和修旧如旧的古琴修复技艺。
师父领进门之后,田双琨先生潜心钻研,刻苦实践,在古琴制作及修复方面已达到了高水准。故宫古琴家郑珉中在《收藏家》杂志刊登的一篇关于古琴修复的文章中特别提到:“田双琨是上世纪50年代北京古琴研究会召收的生徒之一,拜管平湖先生为师,专门学制琴,是管平湖先生唯一学制琴弟子,聪明好学,先生心得,悉心相授,得师传,数十年间所制之琴不胜枚举,为国内及港台琴人所重,且善于修理传世古琴。”
循“九德”制作传世之琴
聊起古琴的制作,田双琨先生从柜中取出他制作的一张名叫“唐雷”的琴。他说,在古琴的起源变革史上,唐以前虽有古籍可考,但无足够的实物证明。唐朝则不同,现在有盛唐中、晚制的琴传世,且是制琴史的高峰。唐代制琴名家中尤以西蜀雷氏家族最为有名。所以,田先生把他的得意之作冠名“唐雷”。
古琴的结构分为琴面、琴底、琴腹。古琴在选材上以比较软的桐、杉木为主,上面披一层厚厚的胎子,这层胎质的好坏与琴的价值有直接关系。好的古琴是以翡翠粉为底胎,还有八宝灰(红珊瑚、孔雀石、白玉等八种粉)、鹿角霜、古瓷粉做胎;常用的以瓦砖灰、土石灰等做胎。材料固然重要,但琴的最后效果是声音,这是最重要的。
所谓好琴的标准,田先生认为,一张好琴须有“九德”,即:良、坚、淳、灵、静、润、准、匀、美。“良”是指面板质地好,宜选纹理顺直没有疤节、年久的杉木或陈年桐木的中段、阳面。古人有轻如叶、重如铁之说。配件有金徽玉枕、雁足、蕉尾,还有象牙、紫檀木、红木、花梨木等。“坚”是指琴体坚固,漆胎坚硬耐磨,年久不脱落,不起皮。“淳”是指琴声淳厚,苍劲有力。“灵”是指灵敏度高,力大音强,力小音弱,高音圆润,低音混厚,有钟磬之声。“静”是指无喧闹感。“润”是指余音适当,圆润细腻,美而受听,有绕梁三日之趣。“准”是指徽位准确、上下准,按音与泛音位差小。“匀”是指高低的音差小,弦和琴面上中下所发音量均衡,没有此强彼弱现象。“美”是指造型美观、工艺精细、色泽大方,镌文高雅。
田先生说,凡具备以上条件的琴弹起来会得心应手,越弹越有兴致,爱不释手,继而可传世。因此,这“九德”对制琴者来说就成了必须遵循的“九要”。说易行难,别说是达到九德,若能符合其中七八条,四五条也算得上一张上等琴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田先生已制作了200多张琴,他说,只能说其中一部分是好琴,这些大都被古琴家收藏了,少量由他保留着。好琴给田先生带来了不尽的欣慰与欢乐。
如今,田双琨先生已进入耋髦之年。但他依然耳聪目明,每天仍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不是做琴,就是修琴,不是接待求教者,就是参加有关古琴的社会活动。他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的,接受采访拍摄都是见缝插针。为了将古琴制作、修复技艺一代代传下去,他先后收徒70余名;为了做出精品,近几年他把保存多年的珍贵琴料—汉木、紫檀拿出来制作了几张古琴,其中一张以40万,另一张以49万的高价售出。随着影响与日俱增,他制作、修理的订单一个接一个。一位老板甚至放话说:“田先生你做吧,做多少我要多少。”有位画家竟列出了一张长长的定做清单。2013年他应邀参加武汉拍卖会,有两张普通琴分别以8万和10万被拍出。琴家、收藏家、爱好者的赏识给了他莫大的安慰。他表示,有生之年多做些好琴留下来,百年之后人不在了还有琴在、音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谈到古琴起源和他与古琴结缘的故事,田双琨先生说,古琴历史悠久,早在三皇时就有伏羲削桐为琴之说。先秦以至两汉典籍中,都有关于古琴的记载。古琴曾经拥有崇高的地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古琴音乐深沉和雅、灵动飘逸,体现了中国音乐的至高境界。孔子、杜甫、宋徽宗都是弹奏古琴的高手。
古琴的起源,自古众说纷纭。据记载,琴之创始者有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帝尧、帝舜等诸多说法。唐朝以前的琴暂无传世真品可见,仅考古所得有四川绵阳出土的东汉弹琴陶俑。近30多年来出土的实物有湖北隧县曾侯乙墓的十弦琴,湖南长沙五里牌战国墓的九弦琴,湖北荆门市郭店村战国墓的七弦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七弦琴。这些发现表明,古琴音乐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的音乐艺术,而且可以说它集传统音乐、文化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内涵博大精深,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本质和生命力源自古代的礼乐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当今,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使得包括古琴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然而,古琴依然有它的追随者、收藏者、爱好者。2010年,一张宋琴曾以1.37亿元的天价拍出。1977年,美国向太阳系和银河系发射的“航行者”号宇宙飞船中安放了一些有关地球人类的资料,其中有一张音乐镀金唱片中所收录的50首世界各地乐曲中就有一首著名古琴家管平湖所弹的古琴曲《高山流水》;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中国古琴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数十年制琴不胜枚举
田双琨先生与古琴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49年。那年,他从老家河北深县来京谋生。田双琨学过纺织、当过店员、做过眼镜,但都没有干下去。后来到乐器厂当了学徒,做过二胡、琵琶、古筝、瑟、扬琴等乐器,一干就是十几年。
19 5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古琴家管平湖先生。管先生的父亲是清宫如意馆主任,以弹琴、绘画为业,从小受其父熏陶,管先生弹琴、画画样样通,是少有的演奏兼制作古琴的专家。当时管先生家住花枝胡同(今小席胡同),与田先生住的大江胡同(原大蒋胡同)相距不远,他常往管家跑,耳濡目染,对古琴的兴趣越来越浓。管先生对他说,做一张好琴需三代人的努力,爷爷选料,儿子做琴,孙子弹琴。可见做琴之不易。在管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田先生用半年多的时间做了三张琴。一次,琉璃厂文化馆召开古琴鉴定会,管先生让他去见“公婆”,他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把琴抱去,请琴家弹奏,结果获得与会查复西、吴景略、管平湖、王迪、李伯琴、杨荫柳、甫雪斋、郑珉中等专家的好评。
为提高他对古琴的鉴赏力,管先生亲自带他去拜访古琴名家夏连居、李伯琴、程午甲。程家有一张唐琴“飞泉”,造型美观,音质纯正,色泽古朴,是一张不可多见的好琴。管先生以此琴为例,向田双琨讲述“唐圆宋扁”的变化过程,以及因年代久远琴面产生的大小蛇腹、流水断、冰纹等不同纹络的知识和修旧如旧的古琴修复技艺。
师父领进门之后,田双琨先生潜心钻研,刻苦实践,在古琴制作及修复方面已达到了高水准。故宫古琴家郑珉中在《收藏家》杂志刊登的一篇关于古琴修复的文章中特别提到:“田双琨是上世纪50年代北京古琴研究会召收的生徒之一,拜管平湖先生为师,专门学制琴,是管平湖先生唯一学制琴弟子,聪明好学,先生心得,悉心相授,得师传,数十年间所制之琴不胜枚举,为国内及港台琴人所重,且善于修理传世古琴。”
循“九德”制作传世之琴
聊起古琴的制作,田双琨先生从柜中取出他制作的一张名叫“唐雷”的琴。他说,在古琴的起源变革史上,唐以前虽有古籍可考,但无足够的实物证明。唐朝则不同,现在有盛唐中、晚制的琴传世,且是制琴史的高峰。唐代制琴名家中尤以西蜀雷氏家族最为有名。所以,田先生把他的得意之作冠名“唐雷”。
古琴的结构分为琴面、琴底、琴腹。古琴在选材上以比较软的桐、杉木为主,上面披一层厚厚的胎子,这层胎质的好坏与琴的价值有直接关系。好的古琴是以翡翠粉为底胎,还有八宝灰(红珊瑚、孔雀石、白玉等八种粉)、鹿角霜、古瓷粉做胎;常用的以瓦砖灰、土石灰等做胎。材料固然重要,但琴的最后效果是声音,这是最重要的。
所谓好琴的标准,田先生认为,一张好琴须有“九德”,即:良、坚、淳、灵、静、润、准、匀、美。“良”是指面板质地好,宜选纹理顺直没有疤节、年久的杉木或陈年桐木的中段、阳面。古人有轻如叶、重如铁之说。配件有金徽玉枕、雁足、蕉尾,还有象牙、紫檀木、红木、花梨木等。“坚”是指琴体坚固,漆胎坚硬耐磨,年久不脱落,不起皮。“淳”是指琴声淳厚,苍劲有力。“灵”是指灵敏度高,力大音强,力小音弱,高音圆润,低音混厚,有钟磬之声。“静”是指无喧闹感。“润”是指余音适当,圆润细腻,美而受听,有绕梁三日之趣。“准”是指徽位准确、上下准,按音与泛音位差小。“匀”是指高低的音差小,弦和琴面上中下所发音量均衡,没有此强彼弱现象。“美”是指造型美观、工艺精细、色泽大方,镌文高雅。
田先生说,凡具备以上条件的琴弹起来会得心应手,越弹越有兴致,爱不释手,继而可传世。因此,这“九德”对制琴者来说就成了必须遵循的“九要”。说易行难,别说是达到九德,若能符合其中七八条,四五条也算得上一张上等琴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田先生已制作了200多张琴,他说,只能说其中一部分是好琴,这些大都被古琴家收藏了,少量由他保留着。好琴给田先生带来了不尽的欣慰与欢乐。
如今,田双琨先生已进入耋髦之年。但他依然耳聪目明,每天仍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不是做琴,就是修琴,不是接待求教者,就是参加有关古琴的社会活动。他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的,接受采访拍摄都是见缝插针。为了将古琴制作、修复技艺一代代传下去,他先后收徒70余名;为了做出精品,近几年他把保存多年的珍贵琴料—汉木、紫檀拿出来制作了几张古琴,其中一张以40万,另一张以49万的高价售出。随着影响与日俱增,他制作、修理的订单一个接一个。一位老板甚至放话说:“田先生你做吧,做多少我要多少。”有位画家竟列出了一张长长的定做清单。2013年他应邀参加武汉拍卖会,有两张普通琴分别以8万和10万被拍出。琴家、收藏家、爱好者的赏识给了他莫大的安慰。他表示,有生之年多做些好琴留下来,百年之后人不在了还有琴在、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