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当今史学界引进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阐释人类历史的背景之一,是想超越过去若干社会形态演进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了解全球史观、文明史观是如何看历史的,更要了解近年来为什么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来看待世界历史。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产生另一种偏颇。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与我们以前所说的五种社会形态演进(或者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道路),不是一种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超越,一种提升。在吴于廑先生的六卷本《世界史》序中,从横、纵两个方向对世界历史进行了精彩解释。如果进行比附的话,文明史观基本上是从纵向发展进行解释,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时代,实际上是体现了人类文明不断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是一个纵向的发展。而全球史观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横向发展过程,从几个孤立的大河流域的文明逐渐扩展到亚欧大陆中心区再到全球的海洋时代。
文明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文明史包括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部分,而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据此,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模块内容可以作这样的整合:
在农业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落后,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世界范围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是相对封闭的,东西方之间也是彼此隔绝的。尤其是中国,自然经济持续时间长、发展程度高,更具典型性。
16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自然经济走向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一方面加速了欧美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另一方面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欧美列强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率先进入工业文明的欧美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亚非拉农业国家的大门,为它们的商品开辟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等亚非拉国家逐步沦为欧美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正是这种文明转型的体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创造了高度的工业文明,但也导致劳资矛盾和产销矛盾的发展。劳资矛盾激化的结果是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而生;产销矛盾激化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以后,两极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苏东剧变宣告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的失败和向市场经济的回归,中国则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被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网络技术推动了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人类正在由工业文明时代昂首阔步地迈入信息化时代。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去认识历史,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地评价历史。必修二这一模块实际上就是物质文明史,在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历程中,三次工业革命起到了根本的推动作用。
整体史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据此,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模块内容可以作这样的整合:
在公元1500年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这是一个铁器和牛耕开辟的“陆地时代”,不同的地域孕育着相似的文明,丝绸之路连接着东西方微弱的贸易。1492年10月12日,从这一天起,来自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也正是从这一天起,欧洲人开始了“火在公元1500年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这是一个铁器和牛耕开辟的“陆地时代”,不同的地域孕育着相似的文明,丝绸之路连接着东西方微弱的贸易。1492年10月12日,从这一天起,来自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也正是从这一天起,欧洲人开始了“火与剑”的殖民扩张,在美洲两大文明中心的悲歌声中,欧洲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人类由此进入了相互注视、融合和冲突的“海洋时代”。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蒸汽和电气的革命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大工业的发展又推动商品与资本的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在这个用商品和资本编织起来的带着血腥的“世界”舞台上,演绎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故事,最典型的有两类,一类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演变;另一类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多彩的世界经济增添了新的亮色。在新的世纪之交,人类进入了由卫星和网络拓展的“天空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给经济发展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冷战结束后,市场体制冲破政治藩蓠,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当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步知晓天下事的时候,世界变小了;当人类离开地球第一次在太空中飘荡行走的时候,世界也变大了。
需要强调的是新的史学观点,包括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史观,这些与唯物史观并不矛盾,只是换了个视角来看问题。比如全球史观是从世界的横向联系的角度来看;文明史观是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此外,在当前的文化、经济多元化的背景下,文明史观也是现代人们研究问题产生的疑问而兴起的一个新兴的史学视角。尽管如此,持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的权威历史学家都不否认历史唯物主义。尤其像文明史观的代表史学家之一布罗代尔,特别认同马克思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理论。我们在吸纳新的史学观点的时候,还应该按照课标的基本精神,继续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教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南县第三中学)
文明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文明史包括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部分,而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据此,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模块内容可以作这样的整合:
在农业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落后,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世界范围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是相对封闭的,东西方之间也是彼此隔绝的。尤其是中国,自然经济持续时间长、发展程度高,更具典型性。
16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自然经济走向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一方面加速了欧美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另一方面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欧美列强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率先进入工业文明的欧美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亚非拉农业国家的大门,为它们的商品开辟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等亚非拉国家逐步沦为欧美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正是这种文明转型的体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创造了高度的工业文明,但也导致劳资矛盾和产销矛盾的发展。劳资矛盾激化的结果是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而生;产销矛盾激化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以后,两极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苏东剧变宣告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的失败和向市场经济的回归,中国则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被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网络技术推动了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人类正在由工业文明时代昂首阔步地迈入信息化时代。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去认识历史,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地评价历史。必修二这一模块实际上就是物质文明史,在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历程中,三次工业革命起到了根本的推动作用。
整体史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据此,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模块内容可以作这样的整合:
在公元1500年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这是一个铁器和牛耕开辟的“陆地时代”,不同的地域孕育着相似的文明,丝绸之路连接着东西方微弱的贸易。1492年10月12日,从这一天起,来自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也正是从这一天起,欧洲人开始了“火在公元1500年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这是一个铁器和牛耕开辟的“陆地时代”,不同的地域孕育着相似的文明,丝绸之路连接着东西方微弱的贸易。1492年10月12日,从这一天起,来自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也正是从这一天起,欧洲人开始了“火与剑”的殖民扩张,在美洲两大文明中心的悲歌声中,欧洲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人类由此进入了相互注视、融合和冲突的“海洋时代”。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蒸汽和电气的革命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大工业的发展又推动商品与资本的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在这个用商品和资本编织起来的带着血腥的“世界”舞台上,演绎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故事,最典型的有两类,一类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演变;另一类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多彩的世界经济增添了新的亮色。在新的世纪之交,人类进入了由卫星和网络拓展的“天空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给经济发展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冷战结束后,市场体制冲破政治藩蓠,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当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步知晓天下事的时候,世界变小了;当人类离开地球第一次在太空中飘荡行走的时候,世界也变大了。
需要强调的是新的史学观点,包括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史观,这些与唯物史观并不矛盾,只是换了个视角来看问题。比如全球史观是从世界的横向联系的角度来看;文明史观是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此外,在当前的文化、经济多元化的背景下,文明史观也是现代人们研究问题产生的疑问而兴起的一个新兴的史学视角。尽管如此,持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的权威历史学家都不否认历史唯物主义。尤其像文明史观的代表史学家之一布罗代尔,特别认同马克思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理论。我们在吸纳新的史学观点的时候,还应该按照课标的基本精神,继续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教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南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