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竹西中学初二某班地理老师和历史老师同时上课,讲解《祖国的首都——北京》这一章节。两位老师融合两门学科知识,旁征博引,借助数字化学习技术和手段,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北京成为古都的条件和变迁的历史。
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多学科融合教育值得鼓励和提倡。但是,还得看到,教师合作的方式很多,采用两位教师同时上课的模式值得商榷。有些教学理论强调以教研组或者学科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地理老师和历史老师完全可以在课外就商量好,地理教学可以渗透哪些历史内容、如何融合为好。事实上,在上课前,两位老师肯定是经过认真备课的,是有预设的。作为地理老师,当然知道历史老师在课堂上会讲什么,其中包括历史老师对“北京在整个中国地图中位于偏北方”的“质疑和纠正”。既然这样,这种“质疑和纠正”完全可以由地理老师来完成。专门请历史老师加入以说明“跨学科融合”、“协同合作”,“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迁移”,看上去很美,但效果未必好。如果历史老师有特别的魅力,那就另当别论。再说,该门课具有综合性特点,很多内容与历史、政治、语文等都有关,那是不是也要让这些学科老师都来“跨学科融合”?显然,更好的做法是,地理老师以教研等方式去请教相关学科老师,然后自己完成教学任务。
另外,即便是两位老师同时上课,还须处理好一些关系。
首先是教师之间的关系。作为地理课,地理老师和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的合作是类似于新闻联播中两位主持人的关系,还是如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的关系呢?如何协调教师授课时的主次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其次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这需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一堂课多了一位教师就多了一张嘴,相对就多占用了时间,意味着学生参与的时间少了,很多时间被历史老师“旁征博引”所占据,听着如相声般有趣,可是难免造成学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弊端。
最后是课程目标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关系。作为一堂地理课,大量的史地课程资源加入,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容量是否太大?学生能否消化和承受得了如此厚重高密度的知识呢?这些都值得商榷。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多学科融合教育值得鼓励和提倡。但是,还得看到,教师合作的方式很多,采用两位教师同时上课的模式值得商榷。有些教学理论强调以教研组或者学科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地理老师和历史老师完全可以在课外就商量好,地理教学可以渗透哪些历史内容、如何融合为好。事实上,在上课前,两位老师肯定是经过认真备课的,是有预设的。作为地理老师,当然知道历史老师在课堂上会讲什么,其中包括历史老师对“北京在整个中国地图中位于偏北方”的“质疑和纠正”。既然这样,这种“质疑和纠正”完全可以由地理老师来完成。专门请历史老师加入以说明“跨学科融合”、“协同合作”,“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迁移”,看上去很美,但效果未必好。如果历史老师有特别的魅力,那就另当别论。再说,该门课具有综合性特点,很多内容与历史、政治、语文等都有关,那是不是也要让这些学科老师都来“跨学科融合”?显然,更好的做法是,地理老师以教研等方式去请教相关学科老师,然后自己完成教学任务。
另外,即便是两位老师同时上课,还须处理好一些关系。
首先是教师之间的关系。作为地理课,地理老师和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的合作是类似于新闻联播中两位主持人的关系,还是如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的关系呢?如何协调教师授课时的主次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其次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这需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一堂课多了一位教师就多了一张嘴,相对就多占用了时间,意味着学生参与的时间少了,很多时间被历史老师“旁征博引”所占据,听着如相声般有趣,可是难免造成学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弊端。
最后是课程目标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关系。作为一堂地理课,大量的史地课程资源加入,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容量是否太大?学生能否消化和承受得了如此厚重高密度的知识呢?这些都值得商榷。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