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六化”的专业建设思路,把“四个嵌入”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构建了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深层次良性互动、双赢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把“三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构建了“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了全人教育,探索出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专结合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2001年晋升为高职院校以来,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学院管理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快速、健康、稳定的跨越式发展。几年来,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构建校企共育、工学
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出发,根据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与认知特点,坚持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统一,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途径,以“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为依托,按照实训条件企业化、教学情境职场化、教师队伍双师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流程化和教学成果产品化等“六化”的专业建设思路,把企业培训内容嵌入课程教学内容、行业标准嵌入教学大纲、认证项目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文化嵌入校内教育环境等“四个嵌入”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实施了校企共育、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岗位基础知识和技能单元以课题形式进行项目化教学,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岗位特定知识技能单元以产品形式进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在教学模式上,在一年级实行学校教—企业看—校内实训基地练;二年级实行学校教—学校练—企业练—工学结合校内练;三年级实行学校教—企业练—顶岗实习校外练。确立了“依托岗位定方案,依托基地训技能”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办学特色。
实现了深层次良性互动、双赢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深层次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础和平台。通过“引厂入校、融企于校”,充分利用富士康集团富盟电子科技公司人才、技术和设备的优势,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校共同进行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研发,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建设优质课程,编写“工学结合”教材。实现了“引企入校,课程嵌入,校企共建,人才互动,互利互惠”的校企合作机制,达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和校企互利的目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构及合作内容如表1。
把“三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
我们注重抓好“三创”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把“三创”教育作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的重要因素列入考虑之中,强化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以“三创”人才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培养主线,以理论教学、实践训练、自主研学和网络助学为主要载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讲授与探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手段与网络多媒体相结合的课程类型为依托,以基础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工程项目训练和专题研究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为保障,使课内外教学活动都能成为学生探求新知的场所,形成了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支持和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通过采用项目式、驱动式、“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使学生既学到真实创新的本领,又服务了社会。
我院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同时组建了“机器人”、“工业数学”等10多个由专职教师指导的不同学科的学生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止到2008年底,学生在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比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8项;获省级一等奖18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5项;获市级一等奖23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5项。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推进了全人教育,构建了“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全人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是一种能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将通用类课程按照通识教育的内涵进行整合,促进了知识的统一,贴近了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果;将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按照综合化的方式进行整合,既重视挖掘原有课程中的通识教育内容,同时也注意贯彻“通专结合”的原则,除了实现专业教学目标外,还注重培养了学生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将通识教育全方位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构建了“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新目标。
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我院非常重视这两方面的工作,现已突破了现有体制,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组建了由行业知名专家、大学名师、企业技术能手和学院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军团队;校企融合,创新“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建立“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持续培养的良性机制,充分发挥富士康集团富盟电子科技公司的人才优势,用好兼职教师;从企业技改、社会服务和教学改革等项目中遴选科研和技术服务课题,以“项目驱动”方式组建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团队,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学校原有的数控实训中心和模具实训中心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改革,成立淮安电子产品模具设计与制造公司,与富士康集团富盟电子科技公司一起实施“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体制。淮安电子产品模具设计与制造公司设有生产部、技术部、设计部、采购部和财管部五个部门,各部门主要领导均由教师担任,其他岗位可以由学生担任。在管理方式上,按照现代企业运营方式进行管理,具有肩负着生产和实训双重功能,实现生产一条线和实习一条线兼容,做到生产和实习两不误。实习为生产带来了效益,生产为学生实习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其次,双方以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为基础。经省教育厅批准,组建了“江苏省电子产品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双方联合承担省市课题,有效地培育了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双师”素质。第三,实行专业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制度。让教师能够经常接触到企业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以便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源头活水。同时,教师参与企业科技研发项目,使企业成为学校科研项目的来源地,成为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孵化地”。到目前为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市级纵向课题2项、横向课题3项、企业技改项目4项,探索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新途径,初步形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田[J].高教探索,2004,(4).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朱懿心,倪天祥,常小勇.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性人才 探索校企零距离对接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盛定高(1967—),男,江苏淮安人,硕士,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制造技术的教学及管理工作。
刘永利(1966—),男,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关键词: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专结合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2001年晋升为高职院校以来,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学院管理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快速、健康、稳定的跨越式发展。几年来,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构建校企共育、工学
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出发,根据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与认知特点,坚持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统一,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途径,以“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为依托,按照实训条件企业化、教学情境职场化、教师队伍双师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流程化和教学成果产品化等“六化”的专业建设思路,把企业培训内容嵌入课程教学内容、行业标准嵌入教学大纲、认证项目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文化嵌入校内教育环境等“四个嵌入”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实施了校企共育、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岗位基础知识和技能单元以课题形式进行项目化教学,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岗位特定知识技能单元以产品形式进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在教学模式上,在一年级实行学校教—企业看—校内实训基地练;二年级实行学校教—学校练—企业练—工学结合校内练;三年级实行学校教—企业练—顶岗实习校外练。确立了“依托岗位定方案,依托基地训技能”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办学特色。
实现了深层次良性互动、双赢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深层次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础和平台。通过“引厂入校、融企于校”,充分利用富士康集团富盟电子科技公司人才、技术和设备的优势,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校共同进行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研发,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建设优质课程,编写“工学结合”教材。实现了“引企入校,课程嵌入,校企共建,人才互动,互利互惠”的校企合作机制,达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和校企互利的目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构及合作内容如表1。
把“三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
我们注重抓好“三创”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把“三创”教育作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的重要因素列入考虑之中,强化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以“三创”人才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培养主线,以理论教学、实践训练、自主研学和网络助学为主要载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讲授与探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手段与网络多媒体相结合的课程类型为依托,以基础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工程项目训练和专题研究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为保障,使课内外教学活动都能成为学生探求新知的场所,形成了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支持和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通过采用项目式、驱动式、“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使学生既学到真实创新的本领,又服务了社会。
我院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同时组建了“机器人”、“工业数学”等10多个由专职教师指导的不同学科的学生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止到2008年底,学生在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比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8项;获省级一等奖18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5项;获市级一等奖23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5项。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推进了全人教育,构建了“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全人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是一种能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将通用类课程按照通识教育的内涵进行整合,促进了知识的统一,贴近了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果;将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按照综合化的方式进行整合,既重视挖掘原有课程中的通识教育内容,同时也注意贯彻“通专结合”的原则,除了实现专业教学目标外,还注重培养了学生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将通识教育全方位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构建了“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新目标。
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我院非常重视这两方面的工作,现已突破了现有体制,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组建了由行业知名专家、大学名师、企业技术能手和学院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军团队;校企融合,创新“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建立“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持续培养的良性机制,充分发挥富士康集团富盟电子科技公司的人才优势,用好兼职教师;从企业技改、社会服务和教学改革等项目中遴选科研和技术服务课题,以“项目驱动”方式组建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团队,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学校原有的数控实训中心和模具实训中心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改革,成立淮安电子产品模具设计与制造公司,与富士康集团富盟电子科技公司一起实施“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体制。淮安电子产品模具设计与制造公司设有生产部、技术部、设计部、采购部和财管部五个部门,各部门主要领导均由教师担任,其他岗位可以由学生担任。在管理方式上,按照现代企业运营方式进行管理,具有肩负着生产和实训双重功能,实现生产一条线和实习一条线兼容,做到生产和实习两不误。实习为生产带来了效益,生产为学生实习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其次,双方以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为基础。经省教育厅批准,组建了“江苏省电子产品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双方联合承担省市课题,有效地培育了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双师”素质。第三,实行专业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制度。让教师能够经常接触到企业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以便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源头活水。同时,教师参与企业科技研发项目,使企业成为学校科研项目的来源地,成为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孵化地”。到目前为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市级纵向课题2项、横向课题3项、企业技改项目4项,探索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新途径,初步形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田[J].高教探索,2004,(4).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朱懿心,倪天祥,常小勇.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性人才 探索校企零距离对接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盛定高(1967—),男,江苏淮安人,硕士,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制造技术的教学及管理工作。
刘永利(1966—),男,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