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洪泽湖入湖水质评价及预测研究

来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i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又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重要的过水通道,它自身的水环境质量对其周边和北方受水区的供水保证至关重要.建立基于小波分析的长短记忆神经网络水质预测模型(WA-LSTM),首先对淮河入洪泽湖的水质数据进行预处理,将其分解为高频和低频信号输入至LSTM模型中进行单因子水质预测,再通过单因子水质预测结果驱动T-S模糊神经网络方法对洪泽湖水质变化情况进行综合预测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小波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捕捉水质数据特征,其与LSTM水质预测模型结合能够较大幅度提升水质预测的精度;②WA-LSTM模型与模糊神经网络的综合运用能有效解决单因子预测无法体现水质整体状况的问题.研究方法与结论可以为洪泽湖水质监测管理及水资源调控提供技术支撑和实践参考.
其他文献
针对沙河水库新建溢洪道泄洪消能区下游河谷狭窄,弯曲角度大,存在崩塌体,河道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等问题,以挑流鼻坎反弧段半径和出口挑角为体型特征参数,采用FLUENT软件对拟定的体型对比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各方案下挑流鼻坎挑流消能时水力特性参数(沿程流速、临底压强以及水舌挑流形态等),并进行了推荐体型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表明:挑坎出口角度19.42°,反弧段半径33.84 m的挑流鼻坎体型下挑流水舌落点能远离下游崩塌体,减缓下游冲刷程度.在此基础上,对下游崩塌体的防护进行了不同方案的对比试验并推荐了可
曝气是解决水体溶解氧亏缺的主要技术.但曝气后泥水界面溶解氧的变化使得界面处流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发生改变,沉积的营养盐和重金属会重新释放出来.以扬州市真州镇有机污染水体为研究对象,曝气深度为控制变量,研究不同曝气方式下底泥重金属释放规律.野外试验结果表明,底泥中不同的重金属对曝气的响应也不同,Cd随铁锰共沉淀后底泥Cd出现增加现象,Cu和Fe释放对pH变化敏感,Zn和Pb释放则是H+和共沉淀共同影响结果.从底泥修复效果来看,浅层曝气有利于底泥中重金属释放,减轻底泥重金属污染,修复效果更好.曝气时游离于水体中含
蛋白质理化特性是衡量小麦制品品质的重要指标,其受小麦品种、灌溉条件、籽粒和小麦粉储藏时间及温湿度的显著影响.高分子质量谷蛋白亚基表达量与蛋白质理化特性正相关.灌溉条件显著影响小麦蛋白质理化特性,适当的节水处理有利于蛋白质积累和麦谷蛋白大聚体大颗粒形成.储藏时间和温湿度均显著影响小麦蛋白质理化特性;短期储藏中,储藏时间与麦谷蛋白大聚体理化特性正相关;随储藏时间的延长,麦谷蛋白大聚体含量和面团黏弹性逐渐降低;与低温低湿条件相比,高温高湿条件下小麦各指标在储藏过程中变化幅度大.
通过比对不同地区的河流生态评价标准,在现有常用的生态河湖评价规范基础上,结合苏北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的特性与生态环境特点,建立了包含水生物、水生态、水空间、水安全和公众满意度共5类16项指标的平原河流生态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将“水质优劣程度”和“公众满意度”两项设置为否决项.针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由等级划分标准计算指标的隶属度,而后通过相应的模糊评价计算获得河流生态状况评估结果.选取苏北(宿迁)平原河网地区的总六塘河进行实例应用,评估结果显示研
为探明河道植被与水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抚河故道为研究对象,基于Godunov型有限体积法建立的二维浅水数学模型,通过设置丰水和平水条件,以及丰水条件下分洪流量200和400 m3/s,进行水流运动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植被对河道水流的阻力随着上游来水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强,对水位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也在提升,但水位抬升作用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弱;同时,河道各断面上的流速随着上游来水量的增加也普遍得到提升,有植被区所对应无植被条件的流速差异也进一步扩大,有植被分布河道呈现未分洪条件下主河槽流速
黄土介质特有的垂向发育的微节理、微裂隙等大孔隙使其具有高度的非均质性,为了研究这种空间非均质性对黄土介质弥散能力的影响,结合室内和野外弥散试验的特点和优势,在豫西丘陵地带某试验场地开展了基于两种尺度的黄土介质弥散特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径向收敛流瞬时注入法野外弥散试验获取的黄土介质弥散度数值稳定性较好,获取的代表场地水平方向的纵向弥散系数与平均孔隙流速呈良好的线性关系;②室内土柱淋滤试验表明,非均质土柱的弥散参数显著大于均质土柱,差值达到一个数量级,分析认为黄土介质垂向上发育的微节理、微裂隙等大
硝态氮淋失是旱地氮素损失最主要的形式,由于硝态氮淋失对地下水污染危害大、治理难,硝态氮淋失的阻控措施受到广泛地关注.介绍了农田氮素污染的现状和硝态氮淋失的机理过程与特点,综述了灌溉施肥制度优化、氮肥种类优选、改良土壤特性、配施硝化抑制剂以及耕作与农艺措施5个方面硝态氮淋失主要阻控措施.并对措施最佳适用条件、多措施组合方案以及大尺度推广应用等角度进行了展望,提出应综合系统的对旱地硝态氮淋失阻控措施进行研究,要进一步确定各阻控方案最佳使用条件,给出各阻控措施组合协作的可能,为更好地将旱田硝态氮淋失阻控技术推广
潜流交换对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以及河流廊道的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针对半干旱草原河流潜流交换作用研究不足的现状,选取锡林河作为典型草原河流,利用水动力学法和温度示踪法对锡林河上游试验河段的垂向潜流交换过程进行定量研究,并讨论了两种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试验期间主要为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垂向潜流交换主要发生在河床表面以下20~100 cm.受砂质河床流动性较大和空间异质性的影响,河道不同位置的潜流交换速率及其对降雨的响应各不相同.水动力学法与温度示踪振幅法得到的河段垂向潜流交换速率具有一致性:分别为-0.2~
流域多水源空间均衡配置是当前国家水资源研究中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实现“科学调水”的一个难题.湟水河谷水资源配置涉及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源和跨流域调水等多种水源和生活、工业、农业与生态等多类用户,通过构建湟水河谷多水源空间均衡模型,采用分层优化思想,分别构造了湟水河谷跨流域调水总量优选模型、湟水河谷多调水工程调水量优选模型与湟水河谷多水源优化配置模型,提出了求解方法和策略.开展了相关方案分析,优化确定了在强化节水约束条件下湟水河谷需外调水总量、引黄济宁工程经济合理调水规模,提出了包括湟水、引大济湟调水、
研究用氢氧化钠对印染生化污泥进行改性制备含铁生物炭(ISBC),并以浸渍煅烧法在该生物炭上负载Mn/Cu双金属,得到Mn/Cu改性污泥炭催化剂(MSDBC)用于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印染废水中难降解的聚乙烯醇(PVA),实现了印染废水处理中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和PVA的高效降解.实验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氮气吸脱附等温仪(BET)对制备的材料进行形貌和结构表征,并探究得出最佳条件为金属浸渍量为5 mmol/g,Mn/Cu比例为2:1,pH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