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慢慢增多,其风险防范能力也要与之提升。运营操作风险的管理与银行的发展和策略的实现息息相关,这会对商业银行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造成影响,所以必须有效控制运营风险来确保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的定义、类别和特点出发,分析了运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优化方案来改善其现状。
关键词: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数字金融在国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普惠性就是在国内最突出的特点。在数字金融业务发展的背后,金融科技的运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同行竞争不断加大,利率市场化也阻碍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以前的经营和管理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发展要求,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采取措施加大内部运营的管理力度,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来确保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概述
(一)运营操作风险的定义
运营风险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员工认知的局限性从而使得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甚至失败的可能性,运营风险主要分为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偶然的运营风险和突发的运营风险,在部分商业银行中操作风险已经成为运营管理的关键点,受到了国际银行界的广泛关注。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运营风险有不同的定义,主要是商业银行的发展程度大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导致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商业银行的体系和制度在慢慢完善,在运营操作风险的定义上已经逐渐统一。依据2004年公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运营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于不完善的制度、内部员工的疏忽以及设备故障或外界的各种因素所导致企业承受损失的风险。
(二)运营操作风险的分类
根据2004年巴塞尔委员确定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按风险事件和发生风险的单位两个维度将操作风险分别划分为七大类和八大类。
按照事件类型这一维度,风险事件类型可以划分为这几种,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骗、雇佣事项及工作场所安全、客户和产品以及业务活动、有形资产的损坏、业务中断及系统故障和操作流程管理。按照风险发生的单位进行划分,有以下几种类型,如表 1所示:
(三)运营操作风险的特点
近几年部分的商业银行因操作失误导致的损失已经逐渐超过了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与后者相比,操作风险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内生性。除自然灾害和恐怖行为等突发事件外,内部因素是操作风险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内部管理程序的不完善、内部员工的疏忽等,如系统的不完备、设备老化、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违反道德等行为都会造成操作风险的发生。虽然操作风险存在一定的外生性,但比起市场风险,后者大部分是由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造成,操作风险的内生性更加显著,但是还是可控的,可通过加强员工培训学习等来预防。
第二,差异性。一般风险与收益是对等的,换句话说,与高收益伴随的是高风险。与利率风险或市场风险不同,操作风险沒有这种对等关系。在交易规模量和数额大的业务中,操作风险事故容易发生,但是带来的损失不一定大;操作风险在交易规模量小、结构变化缓慢的业务中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是所带来的损失却不一定低[1]。总体来说,操作风险并不与相应的收入对等,操作风险事故造成的是纯损,并不会增加收益。
第三,复杂性。银行的业务种类较多,在各个部门、各个业务的操作环节之间都可能发生风险,规章制度的变化以及金融科技的运用也会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风险的发生存在连贯性和重叠性,单个的操作失误与引发的损失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能够定量界定的,比如一个部门的操作失误也会引发另一个部门的损失,因此风险管控也不能归为某个部门来完成,每个部门都应该加强控制和管理[2]。
二、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
由于历史种种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起步晚,关于操作风险的研究并没有那么全面,也使得银行界对于从操作风险的认知还不够具体。目前,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进入发展的瓶颈期,数字金融因其普惠性在国内发展远超国外,比如P2P网络借贷、网络理财等业务的营业额迅速攀升,但随之而来操作风险也在迅速增多,我国的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上内部人员还没有及时把防范意识和能力提升至与操作风险相匹配的程度,导致操作风险事故频繁发生。
例如,在2020年9月,武汉农商行因向失信被执行人发放贷款等行为被监管部门开出937.86万元的大额罚单,其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贷前调查不尽职导致向失信被执行人发放贷款、重大关联交易未按要求进行审批、未按规定向监管部门报送关联交易情况报告等。
(二)原因分析
分析操作风险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有效防范在运营操作过程中事故的发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根据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营业人员虽然拥有从业资格证,以及具有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运营经验、熟练程度不到位,高级的业务人才和管理人才也相对稀缺,一些银行内部员工不能与时俱进地掌握前沿风险管理的技术,缺乏相关风险案例的普及以及风险防范的培训,导致风险管控能力与要求不相匹配,不能完全符合岗位要求。
另外,除了基本岗位职责外,员工承担大量的业绩任务,使得运营人员工作重心偏移,更加侧重于个人绩效的完成,不用心学习业务等操作,导致风险防范能力较弱。内部员工的职业素养仍需要提高,不仅要求遵纪守法和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工作责任心和风险管理意识,责任感不足会使得员工对于无关自身利益的风险事件视而不见,最终导致风险发生。
2.规章制度因素 规章制度因素主要是制度不完善和监管不到位两方面。制度不完善主要是责任主体落实不到位和新旧制度存在冲突。运营人员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不同岗位来看,事前一般像前台岗位,相关业务的责任划分比较容易,但是在事后岗位,虽然大体责任清晰,但是细节模糊存在灰色区域,如果网点没有形成自身的管理机制,当网点出现业务差错时,无法在第一时间给出初步处理方案,需要等待分行管理部来解决,但是对于不同检查人员来说,他们的标准和对事情的了解程度也不同,在进行责任划分时如果处理不恰当,就会导致职员相互推诿最后错过风险整改的最佳时期。经济环境变化使得银行的规则制度和管理模式不断更新,新旧制度之间就会存在一定的冲突,给各分行的运营管理带来困扰,新模式的运行也会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
其次,风险监管这方面也存在缺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风险管控能力方面并没有太大优势,再加上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新的风险问题也在不断出现,监管力度难以把握,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创新方面难以突破,因而运营操作的薄弱环节一直得不到改善。
3.流程系统因素
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相比,其流程设计相对复杂,稍显落后,虽然可以有效减小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但是过多的操作步骤耗费太多的人力,操作不准确的现象也时常出现。另外组织结构不够清晰,责任划分不明确,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大量的非增值作业有待优化。科学的流程体系与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正常运行的前提。
数字技术已经在商业银行的业务中广泛运用,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风险管理方面还没有发挥其主要的作用。其次,各银行的业务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再加上各部门彼此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评测数据库,这就会需要操作员根据流程进入不同的系统处理,稍有差错,业务操作不当就会为未来风险事故的发生慢下隐患。
三、银行運营操作风险管理完善建议
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其运营特点来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和风险流程管理,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所有责任人的行为,让所有人员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操作,一旦发现漏洞就要及时补足缺陷,进而提高运营管理工作效率。根据以上的一些问题,商业银行需要就以下几点进行完善。
(一)加强员工培训,优化人员结构
1.加强员工培训
操作风险的管理中,最重要的还是内部管控,而人才的培养是内部控制的突破点。人才培养不仅仅包括对于相关业务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运营管理的技巧,还要注意责任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的提升。此外还要提高运营人员的抗压能力,加强员工心理素质建设,这样才能从容应对风险事故的发生。
2.优化人员结构
商业银行的业务在创新发展,为了应对新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引进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构建新型业务流程和完善系统设计,尽可能放大人才资源的效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制定奖励机制,运营管理人员的收入结构单一,长期以来就会有所懈怠从而向营销业务偏移,奖励机制不仅可以激发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还能提升风险的管控能力。
(二)完善风险管控制度
完善的风险管控制度是商业银行完成风险防范工作的前提。首先,对于操作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需要提升,各经营单位需要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岗位来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责任,从而风险的防范责任与个人利益相挂钩,使得业务部门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到风险防范的工作中。
当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因此商业银行首先应该构建核心指标体系来衡量操作风险水平,识别运营操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并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其次,建立监控与预警信息处理系统和管控制度来规范信息传送反馈的过程,对信息认真处理后得出结果从而找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最后就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定期交流研究,深入解析并及时反馈,提升风险的管控能力[3]。
(三)强化数字技术运用
商业银行应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手段,从业务需求出发,以数字金融为发动机,在促进金融效率和业务规模提升的同时,把数字技术运用到风险管控的过程中来。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还没有信息披露机制,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并且降低风险。例如,建立相关的风险案例数据库,可以及时更新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搭建信息传输通道保证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以此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银行还可以与同行领先企业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参考相关管理方案,以此优化操作流程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来说相当重要,目前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挑战在不断增多,同行竞争也更加激烈,完善运营管理制度、加强风险防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不停创新提高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荣华.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9(08):31-32.
[2]楼丽丹.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
[3]刘洋.浅论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J].财会通讯,2016(32):104-106.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徐 昱
关键词: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数字金融在国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普惠性就是在国内最突出的特点。在数字金融业务发展的背后,金融科技的运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同行竞争不断加大,利率市场化也阻碍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以前的经营和管理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发展要求,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采取措施加大内部运营的管理力度,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来确保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概述
(一)运营操作风险的定义
运营风险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员工认知的局限性从而使得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甚至失败的可能性,运营风险主要分为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偶然的运营风险和突发的运营风险,在部分商业银行中操作风险已经成为运营管理的关键点,受到了国际银行界的广泛关注。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运营风险有不同的定义,主要是商业银行的发展程度大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导致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商业银行的体系和制度在慢慢完善,在运营操作风险的定义上已经逐渐统一。依据2004年公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运营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于不完善的制度、内部员工的疏忽以及设备故障或外界的各种因素所导致企业承受损失的风险。
(二)运营操作风险的分类
根据2004年巴塞尔委员确定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按风险事件和发生风险的单位两个维度将操作风险分别划分为七大类和八大类。
按照事件类型这一维度,风险事件类型可以划分为这几种,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骗、雇佣事项及工作场所安全、客户和产品以及业务活动、有形资产的损坏、业务中断及系统故障和操作流程管理。按照风险发生的单位进行划分,有以下几种类型,如表 1所示:
(三)运营操作风险的特点
近几年部分的商业银行因操作失误导致的损失已经逐渐超过了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与后者相比,操作风险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内生性。除自然灾害和恐怖行为等突发事件外,内部因素是操作风险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内部管理程序的不完善、内部员工的疏忽等,如系统的不完备、设备老化、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违反道德等行为都会造成操作风险的发生。虽然操作风险存在一定的外生性,但比起市场风险,后者大部分是由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造成,操作风险的内生性更加显著,但是还是可控的,可通过加强员工培训学习等来预防。
第二,差异性。一般风险与收益是对等的,换句话说,与高收益伴随的是高风险。与利率风险或市场风险不同,操作风险沒有这种对等关系。在交易规模量和数额大的业务中,操作风险事故容易发生,但是带来的损失不一定大;操作风险在交易规模量小、结构变化缓慢的业务中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是所带来的损失却不一定低[1]。总体来说,操作风险并不与相应的收入对等,操作风险事故造成的是纯损,并不会增加收益。
第三,复杂性。银行的业务种类较多,在各个部门、各个业务的操作环节之间都可能发生风险,规章制度的变化以及金融科技的运用也会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风险的发生存在连贯性和重叠性,单个的操作失误与引发的损失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能够定量界定的,比如一个部门的操作失误也会引发另一个部门的损失,因此风险管控也不能归为某个部门来完成,每个部门都应该加强控制和管理[2]。
二、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
由于历史种种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起步晚,关于操作风险的研究并没有那么全面,也使得银行界对于从操作风险的认知还不够具体。目前,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进入发展的瓶颈期,数字金融因其普惠性在国内发展远超国外,比如P2P网络借贷、网络理财等业务的营业额迅速攀升,但随之而来操作风险也在迅速增多,我国的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上内部人员还没有及时把防范意识和能力提升至与操作风险相匹配的程度,导致操作风险事故频繁发生。
例如,在2020年9月,武汉农商行因向失信被执行人发放贷款等行为被监管部门开出937.86万元的大额罚单,其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贷前调查不尽职导致向失信被执行人发放贷款、重大关联交易未按要求进行审批、未按规定向监管部门报送关联交易情况报告等。
(二)原因分析
分析操作风险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有效防范在运营操作过程中事故的发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根据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营业人员虽然拥有从业资格证,以及具有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运营经验、熟练程度不到位,高级的业务人才和管理人才也相对稀缺,一些银行内部员工不能与时俱进地掌握前沿风险管理的技术,缺乏相关风险案例的普及以及风险防范的培训,导致风险管控能力与要求不相匹配,不能完全符合岗位要求。
另外,除了基本岗位职责外,员工承担大量的业绩任务,使得运营人员工作重心偏移,更加侧重于个人绩效的完成,不用心学习业务等操作,导致风险防范能力较弱。内部员工的职业素养仍需要提高,不仅要求遵纪守法和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工作责任心和风险管理意识,责任感不足会使得员工对于无关自身利益的风险事件视而不见,最终导致风险发生。
2.规章制度因素 规章制度因素主要是制度不完善和监管不到位两方面。制度不完善主要是责任主体落实不到位和新旧制度存在冲突。运营人员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不同岗位来看,事前一般像前台岗位,相关业务的责任划分比较容易,但是在事后岗位,虽然大体责任清晰,但是细节模糊存在灰色区域,如果网点没有形成自身的管理机制,当网点出现业务差错时,无法在第一时间给出初步处理方案,需要等待分行管理部来解决,但是对于不同检查人员来说,他们的标准和对事情的了解程度也不同,在进行责任划分时如果处理不恰当,就会导致职员相互推诿最后错过风险整改的最佳时期。经济环境变化使得银行的规则制度和管理模式不断更新,新旧制度之间就会存在一定的冲突,给各分行的运营管理带来困扰,新模式的运行也会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
其次,风险监管这方面也存在缺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风险管控能力方面并没有太大优势,再加上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新的风险问题也在不断出现,监管力度难以把握,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创新方面难以突破,因而运营操作的薄弱环节一直得不到改善。
3.流程系统因素
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相比,其流程设计相对复杂,稍显落后,虽然可以有效减小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但是过多的操作步骤耗费太多的人力,操作不准确的现象也时常出现。另外组织结构不够清晰,责任划分不明确,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大量的非增值作业有待优化。科学的流程体系与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正常运行的前提。
数字技术已经在商业银行的业务中广泛运用,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风险管理方面还没有发挥其主要的作用。其次,各银行的业务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再加上各部门彼此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评测数据库,这就会需要操作员根据流程进入不同的系统处理,稍有差错,业务操作不当就会为未来风险事故的发生慢下隐患。
三、银行運营操作风险管理完善建议
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其运营特点来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和风险流程管理,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所有责任人的行为,让所有人员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操作,一旦发现漏洞就要及时补足缺陷,进而提高运营管理工作效率。根据以上的一些问题,商业银行需要就以下几点进行完善。
(一)加强员工培训,优化人员结构
1.加强员工培训
操作风险的管理中,最重要的还是内部管控,而人才的培养是内部控制的突破点。人才培养不仅仅包括对于相关业务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运营管理的技巧,还要注意责任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的提升。此外还要提高运营人员的抗压能力,加强员工心理素质建设,这样才能从容应对风险事故的发生。
2.优化人员结构
商业银行的业务在创新发展,为了应对新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引进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构建新型业务流程和完善系统设计,尽可能放大人才资源的效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制定奖励机制,运营管理人员的收入结构单一,长期以来就会有所懈怠从而向营销业务偏移,奖励机制不仅可以激发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还能提升风险的管控能力。
(二)完善风险管控制度
完善的风险管控制度是商业银行完成风险防范工作的前提。首先,对于操作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需要提升,各经营单位需要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岗位来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责任,从而风险的防范责任与个人利益相挂钩,使得业务部门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到风险防范的工作中。
当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因此商业银行首先应该构建核心指标体系来衡量操作风险水平,识别运营操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并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其次,建立监控与预警信息处理系统和管控制度来规范信息传送反馈的过程,对信息认真处理后得出结果从而找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最后就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定期交流研究,深入解析并及时反馈,提升风险的管控能力[3]。
(三)强化数字技术运用
商业银行应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手段,从业务需求出发,以数字金融为发动机,在促进金融效率和业务规模提升的同时,把数字技术运用到风险管控的过程中来。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还没有信息披露机制,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并且降低风险。例如,建立相关的风险案例数据库,可以及时更新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搭建信息传输通道保证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以此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银行还可以与同行领先企业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参考相关管理方案,以此优化操作流程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来说相当重要,目前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挑战在不断增多,同行竞争也更加激烈,完善运营管理制度、加强风险防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不停创新提高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荣华.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9(08):31-32.
[2]楼丽丹.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
[3]刘洋.浅论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J].财会通讯,2016(32):104-106.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徐 昱